第一章 周代家臣制度產生的原因
——兼論家臣制與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采邑制的關系
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1]由此可見,各種新制度的建立并發生作用是周革殷命后,新的社會統治秩序得以建立并完善的最顯明特征。周代的政治制度是在吸收殷商舊制度的基礎上加以建立并完善的,但又根本有別于殷商舊有制度,簡言之:
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2]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最能代表周王朝政治特色的重要制度,二者緊密結合,“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分封的根據和基礎是宗法制,宗法制從內部支撐、維系著分封制,分封制則集中體現了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3]宗法制和分封制實行的目的是通過血緣關系來維系周代各級貴族間的關系,同時調整其內部矛盾,以維護周代現有的等級秩序,進而達到鞏固統治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周代各種政治制度存在的基礎。家臣制度作為周代貴族家族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的興起、發展、完善與消亡和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采邑制等各種政治制度有著緊密的關聯,家臣制與上述制度一道共同構筑了周王朝鮮明的政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