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文化的概念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人類社會都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文化人類學家和一些社會學家認為,文化和社會是統一的,文化就是社會。人類發展的整個過程,是認識世界和能動改造世界的歷程。人類所認識到的世界是一種文化世界,文化世界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概念。關于文化的界定長期以來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社會科學領域對文化的定義仍無法達成統一的共識。

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a”,相當于英語的“Culture”和德語的“Kultur”,原意耕耘、耕作土地、種植、栽培莊稼,培育、飼養家畜等。西方的“Culture”更多地展現了逐漸由物質生產活動引入精神生產活動的特點,這與中國古代的“文化”從一開始就較偏重精神教化不同。18世紀以后,“Culture”在西方語言中演化成個人的素養、整個社會的知識、思想方面的成就、藝術和學術作品的匯集,并被引申為一定時代、一定地區的全部社會生活內容。

19世紀隨著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興起,“文化”有了現代的內涵。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第一次給文化專門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泰勒,1992:1)。隨后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對一些主要學者對文化的定義進行梳理將有助于人們了解文化的內涵,從各種角度定義的文化洞察其共性和特性,從而對文化有一個更明晰、全面和準確的理解。

英國功能學派的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說:“文化顯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工具和消費品、各種社會群體的制度憲綱、人們的觀念和記憶、信仰和習俗。無論考察的是簡單原始的文化,抑或是極為復雜發達的文化,我們面對的都是一個部分由物質、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構成的龐大裝置。人借此應付其面對的各種具體而實際的難題。”(馬林諾夫斯基,1999:52—53)。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1959)認為,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環境。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受著文化的影響,并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或者說,文化決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達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等。美國人類學家克魯柯亨和凱利約在40年代給文化作過如下定義:“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含顯型式樣,又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轉引自莊錫昌,1987:116)。1973年第三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這樣定義文化:“文化,是社會和人在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水平……文化這個概念用來表明一定的歷史時代,社會經濟形態、具體社會、氏族和民族的物質和精神的發展水平(例如,古代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瑪雅文化),以及專門的活動或生活領域(勞動文化、藝術文化、生活文化)。”(轉引自陳華文,2001:6)。美國佛特大學威威廉·A.哈維蘭(William A.Haviland),認為:“文化是一系列規范和準則,當社會成員按照它們行動時,所產生的行為應限于社會成員認為合適和可接受的變動范圍之中。”(轉引自邢福義,2000:8)。蘇聯學者薩哈羅夫(Sakharov)認為:“文化從廣義上講,就是人類活動的全部物質和精神的總和……”(轉引自邢福義,2000:8)。

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1986)對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間關于文化的160多種定義作了清理與評析,并在此基礎上給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征符號而獲致和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他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即歷史的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他們所帶來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Punnett(1998)從更好地理解文化和國際管理的角度認為文化的定義中應該包括:(1)文化是可學得的;(2)文化是可共享的;(3)文化決定文化行為;(4)文化是多層交織的,需要從整體上理解;(5)文化為不同的文化群體提供行為方向(Punnett,1998:11)。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Stern(1992)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Stern,1992:208)。廣義大寫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會制度等)和心理文化(指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不可見的隱性文化)。狹義小寫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塞繆爾·亨廷頓(2003)對文化按層次進行了界定:第一,文化可以指一個社會的產物,即人們所說的社會的高雅文化、藝術、文學、音樂和大眾文化或者叫民間文化。第二,人類學者在一個更寬泛的意義上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整個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家庭結構以及人們所賦予它們的意義。第三,其他學者,尤其是政治學家,把文化視為某種主觀的東西,意味著信仰、價值觀、態度、取向、假定、哲學,即一個特定群體的世界觀。

《現代漢語詞典》則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社會學卷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辭海》也認為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梁漱溟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梁漱溟,1987:2)。任繼愈把廣義的文化理解為“包括文藝創作、哲學著作、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飲食器服之用等的總攝的描述”(任繼愈,1985:1)。“文化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指人類創造社會歷史的發展水平、程度和質量的狀態。”(楊邦憲,1987:3)。蔡元培提出“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列舉衣食住行、醫療衛生、政治、經濟、道德、教育、科學等方面(蔡元培,1963:113)”。錢穆說:“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生。”(錢穆,1994:1)。陳炎(2002)指出,文化則是指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協調群體關系、調節自身情感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司馬云杰(1986)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所構成的復合體。郭湛(2005)認為,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特征和實質,文化最為突出的特征或最具有根本性的內容是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意識方式,概括說來就是人的活動方式,而在這種活動之中內含著人的價值追求。文化在本質上是相對穩定的人為的程序和為人的取向的統一。文化是一種人為的程序,文化程序由取向引導,文化取向是為人的,文化以人為中心。“只有當個體的文化心理、文化行為成為社會中普遍觀念和行為模式時,或者說成為一定社會和社會群體的共同意識和共同規范時,它才能成為文化現象。”(顧嘉祖等,1990:3)

上述各種定義都是中外學者從自己的學術立場和觀察角度出發來界定文化的,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互有長短。但是,各種解釋之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補充的。從以上關于“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廣義的文化,著眼于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于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是指導人們互動與解決困難的知識、信仰、價值和規范主要是心態文化,所以又稱小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阿拉善右旗| 台湾省| 博湖县| 乌兰浩特市| 新泰市| 社会| 青州市| 襄城县| 蓬莱市| 漳浦县| 靖安县| 道真| 石景山区| 罗平县| 桃源县| 广东省| 电白县| 新河县| 盐源县| 洞口县| 襄垣县| 墨玉县| 杭州市| 彩票| 桃江县| 黔南| 巴东县| 沿河| 星座| 邓州市| 托里县| 奉贤区| 饶平县| 米林县| 临泉县| 津市市| 大埔县| 佛冈县| 遵义县|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