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跨文化適應與跨文化交際

第一節 跨文化交際

一 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

Chomsky(1965)在《句法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語言能力”這一概念,即在理想語言社區中,語言使用者在理想的心理及個人狀態下所擁有的有關自己語言的知識。Chomsky認為,語言能力使得人們能夠理解生成語法正確的句子,盡管這些句子他們從未聽過或見過。語言知識此時被狹義地定義為有關語法形式的知識,更具體地說是句法知識。

針對Chomsky提出的“語言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Hymes認為,“一個正常兒童所獲得的語言知識,不僅僅包含語法層面的知識,還應該考慮到語言的得體性。他或她應該知道何時該說話,何時不該說話,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場合該如何說話,這種能力即是交際能力”。(Hymes,1971:60)。簡而言之,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以及影響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意識能力,既包括語言的語法正確性,又包括言語行為的社交得體性。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理論給當時的語言研究,尤其是應用語言學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許多學者在他的基礎上做了新的研究。Canale & Swain(1980)將交際能力細分為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篇章能力和交際策略,認為這四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其中交際策略能力指二語或外語學習者在目標語知識或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為克服交際困難而采取迂回手段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這對于非本族語者來說,尤為重要。

二 跨文化交際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涉及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以及社會學。“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首先是由美國人類學家和跨文化交際創始人Hall(1959)在其所著的The Silent Language提出的。1970年“跨文化交際”被正式提議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此后,其他學者如Kim、Samovar、Gudykunst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Kim(1995)創立了交際與跨文化適應理論,描述在客體文化中的動態適應過程。Burgoon(1995)在320世紀90年代,發展了非言語違背期待理論,并創立了違背期待理論。Gallois(1995)提出了交際適應理論,他認為要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要進行持續的調整與適應。Samovar(2000)從交際與文化、文化影響、跨文化交際實踐的角度詳盡地論述了跨文化交際。Gudykunst(2007)從社會心理學傳統提出了“焦慮/不確定性管理”理論(AUM),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程。Ting-Toomey(2007)從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學的傳統上優化發展了“面子—協商”理論。

跨文化交際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交際。跨文化交際處理的是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解決的是跨文化語境中的問題。“跨文化交際除研究文化的定義與特點、交際的定義與特征以及文化與交際的關系之外,著重研究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語言、非語言手段、社交規則、社會組織、價值觀念等”(胡文仲,1994:35)。跨文化交流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其特點在于它注重不同文化的個人、群體之間阻礙彼此交流的文化因素”(關世杰,1995:14)。

三 跨文化交際的形式和特點

跨文化交際的覆蓋面比較廣,因而有多種表現形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表現為種族間的交流、民族間的交流、國際間的交流和同一文化中不同亞文化之間的交流。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跨文化交際又可以分為國內的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的跨文化交流(關世杰,1995:50—51)。國際的跨文化交流因其涉及的面廣、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或不適應問題嚴重而受到更多的關注。本書所討論的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適應主要是針對國家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層面上的跨文化人際交流、社會交流和跨文化人際適應、跨文化社會適應。

跨文化交際的特點之一是文化不同,交際者的語言、非語言手段、社會組織、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社交準則等都會存在差異。語言上的差異包括詞語的文化內涵、篇章結構、邏輯思維以及翻譯等等方面。非語言手段上的差異指不同文化中特有的手勢、身勢、服飾、音調高低、微笑、沉默、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觀念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差異性。社交準則的不同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中必須遵循的各自文化中各種規則以及某些風俗習慣。社會組織的差異指不同的家庭各成員的關系、同事朋友關系、上下級關系等。價值觀念的差異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宗教觀念、道德標準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差異的范圍很廣。大的方面包括諸如社會階層、家庭階層(家庭大小、家庭關系、結婚、離婚等)、職業(種類、特點、上下級關系等)、社交活動等;小的方面如約會、打電話、吃飯習慣、禁忌、打招呼、握手等(Robinet,1978:146)。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際規則和文化習俗等的不同或差異容易產生交流上的障礙、誤解,甚至是沖突。

由于跨文化交際發生在兩種文化之間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際者雙方文化共享性的多少決定了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障礙的大小。如果雙方文化的共享性多,則跨文化交際的文化障礙和文化沖突就相對較小,交際者雙方跨文化適應相對就比較容易,如中國文化和新加坡文化。如果雙方文化的共享性少,則跨文化交際的文化障礙和文化沖突就相對較大,交際者雙方跨文化適應相對就比較困難,如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另外,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缺乏對對方文化背景的了解,交際者雙方常無意識地用自己文化的種種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對方的行為,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為基準評論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造成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誤解、矛盾與沖突的增多。針對跨文化交際的特點,在跨文化交際中則需要注意多了解交際雙方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增加理解的準確性和不同文化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找出跨文化交際中兩種文化的沖突點,找到解決文化沖突的方法和途徑,處理好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延續和變遷之間的關系、對異文化的合理吸收和控制之間的關系及民族文化自立和文化依附之間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的目標不是要將自己塑造成外國人,而是將自己塑造成兩種甚至多種文化之間交流的橋梁,使自己能夠不斷轉換不同文化的規則和辦事方法,幫助橋兩頭的人相互適應,成功進行跨越文化的交際。比如與美國人在一起,就照美國人的方式、習俗去說話、辦事;與中國人在一起,就按中國人的習俗來做。

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層面

Spitzberg and Cupach(1984)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劃分為動機、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動機主要指跨文化交際者與他人進行有效交際的期望。知識指交際者應該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際對象、語境以及人們對得體行為的要求等信息。技能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動機、知識和技能,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成果。Spitzberg和Cupach提出的模式強調交際者的文化知識和情感,其中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及對其積極的態度是跨文化交際的關鍵。

Spitzberg的理論對之后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影響。Fantini(1994)對Spitzberg的理論加以修改,認為應該從知識、態度、技能和意識四個層面來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應該具有用二語或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通常經歷一個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由低到高可以由四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短期出國學習和訪問的旅游者;第二階段,赴國外學習和實習的長期旅居者;第三階段,在跨文化或多文化環境下工作的職業人士;第四階段,專門從事跨文化培訓、教育和咨詢的跨文化專家。Byram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應該具備和運用的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于他們自己國家和對方國家的社會群體及文化的知識;另一方面是關于個人和社會層面交際過程的知識”(Byram,1997:35)。

在借鑒Samovar和Porter(1995),Byram(1997)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張紅玲(2007:70—73)從態度層面、知識層面和行為層面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認為在態度層面上,應該:

(1)增強自我意識,認識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和成見的存在,消除偏見;

(2)培養對異國文化的好奇、開放、欣賞、移情的態度;

(3)培養文化相對論思想和跨文化意識。

在知識層面上,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

(1)積累本族文化和外國文化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了解異同;

(2)學習關于語境(地理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的知識,認識語境對交際過程的影響;

(3)學習外國語言知識,提高外語使用能力;

(4)學習非語言交際的意義表達系統,了解其中的文化差異;

(5)熟悉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的相關知識,了解文化和文化學習的本質,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普遍規律。

在行為層面上,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

(1)坦然面對模糊、不確定的交際環境,善于調整形態,勇敢面對文化沖撞或跨文化交際可能帶來的緊張和痛苦;

(2)愿意并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處理問題;

(3)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交際風格和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

(4)具有很強的文化敏感性,善于觀察和比較文化現象;

(5)經常反思本族文化,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行為;

(6)善于學習新的文化知識,應對新的跨文化交際環境的能力。

Gudykunst(1984)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由三部分組成,即認知能力、情感能力、行為能力,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交際者應同時具備這三種能力,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會削弱其跨文化交際能力。Imahori and Lanigan(1989)認為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是對目標語言的使用,這是Gudykunst所忽視的。Kim(2001)也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三部分: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共同促進實際交際活動。但Kim的理論強調了行為能力的作用,她把行為能力分為技術能力、協同一致能力和應對策略的變化能力。

中國學者賈玉新則認為,“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四個要素: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策略能力系統”。(賈玉新,1997:480—486)。每個能力系統下涵蓋了跨文化交際者需要具備的具體能力。高一虹(2002)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含兩個層面,“跨越”和“超越”。前者強調提高目標文化水平和有關交際能力的提高,后者的焦點是獲得一般的、整體意義上的文化意識。

五 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的交際能力,即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交際時,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善于識別文化差異,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地進行交際的能力,是由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轉化能力以及文化適應能力所組成的綜合能力。

Chen & Starosta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特定環境下恰當有效地進行交際的行為,并以望得到回應”(Chen & Starosta,1998:347)。這個定義強調了交際能力中的“有效、恰當、期望,環境”這些核心詞匯。Lynch and Hanson(1998)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個人或組織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并強調了個人和組織對參與交際的不同文化的尊重和認同。

Ruben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具備一種與某一環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其性格、目標及期望所應具備的同樣的獨特活動方式的能力,一種可以達到人的基本要求、滿足其性格、實現其目標及期望的相對的能力”(Ruben,1976:334)。Kim(1991)也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交際者的內在品質,交際者正是憑借這種能力,才能與不同文化間的人們成功地進行交際。

Spitzberg和Cupach(1984)從另一角度出發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做了新的定義。他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是人的內在行為特質,而是由社會標準來評估的。他們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看作是與特定語境一致,并能實現一定明確目標的有效的交際過程。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跨文化交際能力既不是人所固有的,也不是偶然存在的”(Wiseman,2002:211),它是人后天獲得的。要想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交際者,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動機和技能,正是這些東西才使我們在交際中表現良好(Gudykunst,1992)。

Bennett,Bennett & Alle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三層含義:超越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賞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夠在一個或多個文化環境中恰當表現的能力(Bennett,1999:13)。

Fantini(1994)認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的特征包括:靈活、幽默、耐心、開放、好奇、移情、對模糊和不確定因素的包容和忍受以及不作好壞優劣的判斷等。跨文化交際能力涉及與人建立和保持關系的能力,交際中盡可能減少缺失和曲解的能力和為了共同的利益和需要進行合作的能力。具有跨文化身份的人應該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能夠靈活選用準確、恰當的形式,而不只是根據某一個社會群體的學術規范和社交禮節去說和寫”(Kramsch,1998:27)。在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為了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交際失誤,跨文化交際者應該努力做到:(1)能夠辨別出兩個群體關系中的沖突區域;(2)能夠解釋沖突的行為和信念;(3)能夠解決沖突或對不能解決的沖突進行協商;(4)能夠評價一個解釋系統的質量,并根據一個具有某個具體文化背景的說話人的消息,自己建構一個有效的解釋系統(Zarate,1997:11)。

Kim在1982年提出了她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她認為:居住在社會文化系統中的個體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及解碼,使其被與之交際的人所識別、接收,并做出回應。通過交際,移民在逐漸了解新環境的同時,也被新環境下的人所了解(Kim,2001)。在Kim看來,跨文化交際能力由認知能力(包括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際體系、文化理解和認知綜合能力)、情感能力(包括適應動機、身份彈性和審美情緒)和行為能力(包括技術能力、協作能力和應對變化的策略能力)構成(Kim,2001)。這三個能力層面成正相關,即個人的認知能力越強,與目標語者的交流動機就越強,其跨文化交際也就越靈活。談話者的認知能力越強,就越愿意用目標語交流。同時,與目標文化的交流越靈活,就與目標文化的人們越發能夠心領神會。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促使旅居交流者在特定的環境中使用相關語言交流并感知異文化,同時也將讓在新環境下的人們無意識中感知自身及其本文化。在這種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本身就主動承擔著傳播本文化、感知異文化的使命。交際者的參與能力大小決定了其彼此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有效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哈尔滨市| 沁源县| 孙吴县| 屏南县| 获嘉县| 秦皇岛市| 花莲市| 合阳县| 景洪市| 始兴县| 松阳县| 东海县| 页游| 陇川县| 贵港市| 探索| 专栏| 临沂市| 长泰县| 桃园县| 衡阳县| 正镶白旗| 龙里县| 乌苏市| 登封市| 佛坪县| 辽宁省| 湖南省| 昌宁县| 博湖县| 封丘县| 林州市| 马山县| 赤水市| 宁强县| 桂平市| 灯塔市| 彰化市| 伊春市|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