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跨文化教育適應與培訓
- 賴紅玲 王電建
- 2867字
- 2019-08-16 18:27:30
第六節 文化的理論
一 文化冰山模式
文化冰山模式是最為人們熟知的文化模式之一,是Rocher于1969年提出。其主要研究焦點是組成文化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中顯性的部分和隱性的部分。這一理論把文化比喻成冰山,認為文化就如同一座冰山那樣,有些事情我們能看得到并且很容易描述出來,但很多根深蒂固的想法,我們只能通過分析其價值,研究其體系才得以理解,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正是這些價值體系反映著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露出水面的只不過是冰山的一小部分,且這一部分需要隱藏于水下的部分作為支撐,而這一隱藏部分往往是重要的基礎(如圖2—1)。
圖2—1 文化冰山理論(Rocher,1969)
如圖2—1所示,冰山浮在水面上可見部分是人類生活中相互聯系的總的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法律和習俗、社會機構、方法、科學技術、儀式和語言等,這只是其更加龐大整體之中的一小塊而已。人們通常把其食物、舞蹈、音樂、藝術和祝福儀式等方面的可感知到的當作文化的群體特征。事實上,這些僅僅是文化作為復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的思想觀點和固有偏好的主體的一個外在表現,是文化中存在的顯性部分,例如:建筑、藝術、烹飪、音樂、語言等。
“水位線”以下更深處則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不易被察覺的人類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包括思維模式、角色認同、意識形態、信仰、哲學思想和價值觀、興趣愛好、對于空間、自然和時間的觀念態度、情感欲望、假設、期望、傳說等。在許多情況下,不同的文化團體共享著相似的核心價值觀,如“誠信”、“尊重”或“家庭”等觀念。但是,在不同情況下,人們對這些價值觀念有著不同的闡釋。這些內力最終以可視形式變為可視行為,如我們使用的文字,我們的行為,我們制定的法律以及我們互相之間的交流方式等。
二 高/低語境文化
從跨文化溝通角度,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Hall提出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的概念(Hall,1976)。Hall(1976)使用下列方法定義高低語境:高語境的交流或信息是指大多數信息都已經體現出來了,只有極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編碼的方式進行傳達。低語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外在的語言方式進行傳達。
所謂“高語境文化”是指,在傳播過程中,絕大部分信息已經存在于傳播雙方的物質語境中,或者已經內化于個人內心,而極少存在于雙方所運用的語言和信息之中,換言之,語言和信息是模糊而不充分的。高語境文化,就是一條信息的語言所包含的信息量低于低背景文化的語言信息量,大部分的信息隱含在溝通接觸的過程中,涉及參與溝通人員的背景、所屬社團及其基本價值觀。在高語境文化社會群體中,人們在長時間內產生和形成了緊密的聯系,社會成員間的許多文化行為舉止不需一一指明,因為在多年的接觸和互相交往中人們已經知道該做什么和該想什么。而“低語境文化”正好相反,在傳播過程中,溝通交流雙方主要依賴他們所運用的語言,換言之,語言和信息是清晰而充分的。低語境文化社會群體中的人們傾向于產生和形成很多短期或者有明確原因及目的的聯系,社會成員間的文化行為表現和信念都需要一一指明,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那些進入特定文化環境的外來群體知道如何舉止得當。例如,對于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來說,長期共同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默契。因此,他們在交流中,直接通過語言或動作來表達的成分較少,更多的內容,存在于由雙方共同生活體驗形成的心靈感應;而兩個初次見面陌生人的交流,卻要花費更多的口舌。
高語境文化的特點是沒有口頭上清晰明了的交流,沒有書面的或者正式的說明,多為心知肚明的交流。高語境文化的表現方法是關系結構緊密,交叉網狀,關系長久,界限分明,關系比任務重要。文化知識的主要類型是更多的知識潛于水下,模式完全不能夠被意識到,即使是該文化環境中的一員,也很難解釋其原因。
低語境文化的特點是規范指導性。人們的行為舉止受制于外在的規范,很多知識都是已編排的、公開的、外在的、可讀的,時間、空間活動以及關系都是有次序的、獨立的,知識多數情況下是可傳播的,可轉嫁的。低語境文化的表現方式是關系結構松弛,疏散網狀,關系短暫,任務重于關系。文化知識的主要類型更多的知識浮于水面,清晰明了,很容易安排。
Lustig(2003)等學者曾把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的交際特點進行了概括,認為高語境文化有以下的交際特點:(1)內隱、含蓄;(2)暗碼信息;(3)較多的非言語編碼;(4)反應很少外露;(5)圈內外有別;(6)人際關系緊密;(7)高承諾;(8)時間處理高度靈活。簡而言之,高語境文化的交際,有時顯得秘而不宣、藏頭露尾。而低語境文化有以下的交際特點:(1)外顯、明了;(2)明碼信息;(3)較多的言語編碼;(4)反應外露;(5)圈內外靈活;(6)人際關系不密切;(7)低承諾;(8)時間高度組織化。低語境文化的交際,顯得多言而冗余,顯得累贅。
三 文化維度模式
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感情模式和潛在的行為模式,這是他們在一生中不斷學習得來的。他把這種思維、感情和行為模式稱為心理程序(mental programs)(霍夫斯泰德,2010:2—3)。霍夫斯泰德的調查目的在于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應對他們在思維、感情和行為方面的各種差異。他認為,盡管人們在心理上存在明顯不同,但在差異之中仍然有某種結構可循,這種結構可以成為相互理解的基礎。
文化差異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霍夫斯泰德將這些眾多的描述文化的表現形式簡潔明了地描述為“洋蔥圈”理論:符號、典型人物、儀式和價值觀。符號代表了最外層的表層,即指的是承載著某種特定文化含義且僅僅能被這種文化的共享著理解的詞匯、手勢、圖畫或者物體;價值觀是最深層的表現,是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普遍性的傾向,表現為更喜歡的某些特定狀態而非其他狀態。典型人物和儀式則處在中間位置,分別指具有某種文化高度贊揚的品格、被視為行為的楷模的典型人物和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的集體活動。
從1967到1973年,霍夫斯泰德對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觀調查,對來自50個國家和3個跨國地區的員工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并在1980年出版的《文化的后果》(Cultural Consequences)一書中提出了衡量價值觀的四個文化維度: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collectivisism versus individualism)、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權利距離(power distance)、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feminity versus masculinity)(Hofstede,2010:24)(Hofstede,1980)。霍夫斯泰德認為所有這些名詞在社會科學的某個領域中都已經存在,并且它們似乎很合理地適用于每個維度代表的基本問題,它們共同形成了國家文化差異的四維模型(霍夫斯泰德,2010:24)。在模型中,各國在每個維度上都有一個得分來表現其特征。由于霍夫斯泰德的IBM的調查問卷是采用西方思維模式的產物,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彭邁克(Michael Harris Bond)教授1980年設計了一份包含非西方文化偏見的新問卷,在問卷中增加了華人價值觀調查。他的研究結果顯示出另外一個關于未來導向及其對立面——過去和現在導向的維度。霍夫斯泰德稱該維度為:長期導向—短期導向,并把它作為第五個普遍維度(Hofstede,2010)。這五個維度的提出逐漸成為跨文化研究的權威觀點,在學術研究和跨文化實踐中有廣泛應用,并不斷得到各國和各領域學者和實踐者的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