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跨文化教育適應與培訓
- 賴紅玲 王電建
- 3600字
- 2019-08-16 18:27:30
第五節 文化中的概念
一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是“對某個有著共同符號意義系統、遵守相同行為規范的文化群體的認同,并被認為得到這個文化群體的接受”(Collier & Thomas,1988:113)。文化身份包含符號意義和行為規范兩層含義,即具有某種文化身份的人應該能自如地運用該群體共同使用的符號意義系統,并能自覺遵守該群體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張紅玲,2007:27)。
文化身份既是自己對自己文化歸屬的意識和理解,也是交際對象對自己文化歸屬的理解。文化身份的確定受到許多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比如地區、國家、民族、職業、性別、宗教、年齡、教育背景和跨文化接觸程度等。
二 文化融和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和相互接受影響以后所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由于文化具有擴散、傳播和滲透的功能,故兩種文化在接觸過程中必然會互相影響和滲透。
同化現象是文化融合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文化中的同化現象一般并不是指整個民族被同化,而是指某一個體或群體從一種文化融進另一種文化之中的變化過程。如中國人移民到美國,日本人移民到巴西等。在文化之間差異很大的情況下,同化就十分困難。移民本身一般不會被同化,通常只是她們的子女或再下一代子女才會被同化。許多文化差異大的移民群體都不會被完全被同化,如美國的大多數移民群體都保留她們原文化的基本習俗和觀念。
三 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是栺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和影響過程中,原有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所發生的矛盾與對抗。“每個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歷史積淀和深層構筑,任何人都必帶有本國、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遺傳基因,這種遺傳基因決定了他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乃至行為走向等等,并因此構成不同國別、民族地域的人的特點和差異。”(顧嘉祖等,1990:3)。因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往往會在價值觀、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甚至對立,這些互相對立的觀念在接觸中必然會發生沖突。這種文化沖突在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文化沖突的結果可以導致對外來文化的徹底拒絕或適應。為了人類文化的存在與和諧發展,各種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需要取長補短,發展自己。
四 亞文化
社會學把文化區分為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主流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語言群體所共享的主流文化特征,是人們日常生活和交際中起主導作用的文化因素,是同一文化群體共同認可和遵循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交際規則、思維方式和交際觀念。在一個大的文化群體中,由于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造成了各地區和不同小群體文化的某些特殊性。當一個社會的某一群體形成一種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規范、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時,這種群體文化被稱為亞文化。亞文化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社會團體、不同文化層次,甚至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特有的文化特征,像青少年亞文化、回教亞文化等都屬于亞文化。亞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總體文化的次屬文化。一個文化區的文化對于全民族的文化來說是亞文化,而對于文化區內各社區和個群體文化之間來說則是總體文化,而各地區和各群體文化則是亞文化。如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各民族文化都是華夏文化的亞文化。
亞文化可以圍繞著職業種類發展而成,如醫學或軍事部門的亞文化。亞文化還可能是基于種族或民族的差異,如美國黑人亞文化。在美國社會里,黑人無論在語言、詞句的運用、音樂嗜好、家庭組織等都與白人有所不同。亞文化還可能是源于地區的差異,如美國南部各州的亞文化;也可能基于原來的國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亞文化。每一個復雜社會都包括著許多亞文化。社會成員常常是在一個以上的亞文化中發揮作用,反過來,他們在一生中也會經歷許多種亞文化。對于不同的亞文化,社會成員亦應加以尊重和保存,而不應該過分強調某種文化的優越性,而刻意扭曲與破壞社會各種團體的亞文化。
亞文化既有主導文化的基本共性,又有自己的獨特個性。這些亞文化個性表現在生活習性、言談舉止、行為方式、交際規則,甚至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當亞文化和主流文化互相對立和排斥時,亞文化就成為反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是一種否定和排斥一定社會形態中主流文化的文化,它的價值觀、信仰或行為模式與主要文化對立、互相沖突。如20世紀6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校園民主運動、婦女解放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和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等,都被視為是反抗當時文化規范或價值觀為目標的反文化運動。在一個社會里,隨著社會不同群體思想模式與權力關系的改變,某些曾被視為反文化的現象轉而獲得接納,如同性戀亞文化在一些西方社會逐漸得到承認就是一個例子。
五 民族中心主義
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認為自己文化優于其他文化的信條,廣義上說就是輕視其他群體的成員。它是一種主觀主義的態度,崇尚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偏愛本群體的生活方式,以本民族的價值觀、信仰和生活方式為標準,否定或貶低其他民族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Adorno等認為,民族中心主義是任何社會群體的成員們對外部群體的偏見態度和敵對心理。具有民族中心主義的人的特點就是將人類社會劃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而他本人認同其中的一個或數個群體,同時將其他的群體視為“對立認同”。從心理上講,社會群體的每個成員都認同他們所屬社會群體的社會特征,如價值觀念、態度、習俗、傳統、生活方式等(Adorno et al,1950)。
在比較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區分文化的優劣往往會極為自然的產生,尤其是某些經濟或科技高度發展的國家常被其物質方面的成就所蒙蔽而認為其他文化是低等的、未開化的。這種用自己文化為標準去評價其他文化,并堅決地認為其他文化是不好的態度,其實質就是民族中心主義或文化自我中心主義。這種狂妄自大的民族中心主義態度經常是造成人類社會重大災難的原因之一,例如德國的納粹主義、日本的軍國主義和白種人的沙文主義。
民族中心主義把社會成員嚴格區分為圈內人和圈外人或內部群體和外部群體,存在一定的定勢思維、成見和偏見。對圈內人/內部群體則有積極偏見,對內部群體認同和屈從;對圈外人/外部群體往往有消極偏見和敵對態度。群體交互關系存在等級主義和權威主義的態度。外部群體和本群體的相似特征越多,在等級序列中的地位也越高;外部群體和本群體的差異越大,偏見也越強烈(Adorno et al,1950:150)。
民族或文化自我中心主義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但同時,民族或文化自我中心主義因缺乏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容忍和尊重,更會導致民族群體之間不信任、沖突和敵意,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強調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不同文化透過公眾媒體、留學生或旅行者進行交流是必要的。盡量讓不同社會的成員認識文化是相對的,沒有一個文化是最好的,每個文化產生的條件各不相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對本土社會的貢獻與價值,并不因為他人生活方式想法與我們不同就不好,我們都應有包容與尊重其他文化的涵養。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幫助人們避免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的負面影響,積極培養人們民族相對主義的意識,引導人們對不同的價值觀念、文化習俗和言語行為表示理解和寬容,并能夠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和場合,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判斷標準。
六 成見/刻板印象
成見/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或根據自己以前的相關經歷,或通過閱讀、媒體等渠道,了解到關于某個文化群體和某些個人的第二手知識信息,依靠這些知識和信息去理解、看待這個文化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因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比如,人們一般認為男性獨立、剛強、心胸開闊、好攻擊。女性則表現為依賴性強、溫柔、敏感、脆弱;男性擅長學習理工類專業,女性更適合學習文史類專業。對地區或種族也有刻板印象,如“日本人都愛吃生魚片”,“四川人都愛吃辣”;或是“住在布魯克林區的人都是窮人”,“南部人比較沒水平”,“原住民文化比較落后”等。
成見/刻板印象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正面的表現為:在對于具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某類人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結論,這就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負面的表現為: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經驗為依據,也不是以事實材料為基礎,只憑一時偏見或道聽途說而形成,因而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的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因而會使人對某些群體成員產生偏見、歧視。
成見/刻板印象的形成在于沒有考慮到文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個體的差異性,認為一個文化群體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特點。因此,在跨文化環境和跨文化交際中,要對定型化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障礙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盡可能有意識地避免。對具體文化進行全面地了解、歸納、概括和描述,找出該文化群體的共同特性,同時注意該文化中個體成員的差異,避免因過分或片面強調某個文化中的個體差異而否定群體特征的存在,產生“以點代面”或“以面代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