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跨文化教育適應與培訓
- 賴紅玲 王電建
- 3197字
- 2019-08-16 18:27:30
第四節 文化的特征
一 符號性、象征性和表意性
符號與文化存在一種天然的聯系,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符號,而符號則是文化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符號是文化的載體,因而一個社會的文化體系是由一個社會的象征符號,如語言及其結構、事物及人物的稱謂、宗教意識等表現出來的。而象征能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力,象征行為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為,這種象征行為是通過使用象征符號來傳達象征意義實現的。因而文化具有符號性、象征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文化的符號性,是指其具有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示。文化符號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獨特文化的抽象體現,是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形式。比如,石斧反映了原始社會人類制造工具的能力和技術。因此,它是原始社會文化的象征。文化的符號性和象征性,是經過時間洗滌之后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某種意義和理念的載體,這種理念和意義是通過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現出來的,具體的符號構成了文化的固態內涵。符號是人類全部文化的體現;符號是人類所特有的,即是人類一種最為獨特的文化形態。它不僅記錄了人類活動的歷史和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也記錄了人類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因此,符號對于人類文化的意義不僅是直接的,而且表達形式都是不可替代的。
文化具有象征性的特征,即指一切具體文化現象都是一定文化類型的反映或象征。文化符號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內涵豐富。象征性的文化符號與一定的社會環境相聯結才具有了該社會文化形態的特定意義。人類的文化符號系統豐富而復雜,幾乎所有的文化行為都可視之為文化符號,如語言、行為及各種綜合的形態。美國《新聞周刊》根據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網民投票,評選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2大文化國家以及這12個國家文化的二十大形象符號。統計結果顯示被列為中國文化形象符號前二十位的是:漢語、北京故宮、長城、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莫高窟、唐帝國、絲綢、瓷器、京劇、少林寺、功夫、西游記、天壇、毛主席、針灸和中國烹飪。象征美國文化符號的前二十位是:華爾街、百老匯、好萊塢、麥當勞、NBA、可口可樂、希爾頓、萬寶路、迪斯尼、硅谷、哈佛大學、感恩節、超人、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白宮、橄欖球、爵士樂、星巴克和沃爾瑪。
文化符號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其表意功能強大。文化符號只有在運用的特定語境中,才顯示出特殊的價值與意義。文化符號主要通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形式表現,如語言,臉部表情、手勢、姿態等體勢符號,實物符號和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和建筑等藝術符號。而語言符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用于交際的符號系統。由于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或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差異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表現為不同的符號系統,即語言差異。
語言符號具有表意性,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起著溝通的作用。人類借助語言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通過語言符號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語言符號是社會成員互動的基本工具。透過語言,社會成員可以學習到某個社會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經驗;而社會成員也會透過語言來創造新的文化與想法,語言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文化符號在形態和表意上建立起來的聯系并不是自然物本身決定,而是由人類文化各自的存在決定。形態(形式)和表意(內容)是建立象征的必要條件。文化符號從象征來看,其意義大于形態本身。象征在現實生活和社會組織中普遍地存在,如語言符號系統中的數字、語言(諧音),非語言符號系統中的姿態、色彩、行為等。再如中國文化中的花卉和植物的象征意義:蘭花的幽香清遠,喻高尚人格;牡丹的富貴榮華;荷花的清白、高潔;紅豆的相思;梅花的堅強不屈;百合比喻和睦、團結;并蒂蓮比喻夫妻恩愛;竹子比喻有氣節;椿萱指代父母;桃李比喻門生、弟子;桃代表長壽;桑梓指故鄉等。
二 復合性與多樣性
文化的復合性是指文化有一系列內在聯系的文化現象的組合,如:宗教活動,就包括了宗教教義、宗教儀式、宗教建筑、宗教組織等宗教文化現象。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指不同國家、民族、社會團體、小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如民族文化有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
由于民族區域生態環境、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文化積累和傳播的不同,各個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特異性和個性,這些鮮明的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正如自然界的多樣性,使得我們的世界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多樣文化的存在,就像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的存在一樣天經地義。文化多樣性一旦被破壞,會給人類的精神生活造成嚴重災難。所以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動力。文化多樣性是一個民族生存、延續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世界文化共同發展的基礎。
文化的多樣性要求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構建各種文化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
三 民族性與共同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不能相互代替。民族是一個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社會共同體,是源于同一祖先的文化族群。由于各民族的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原因,民族的起源、居住環境和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質不同,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民族之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從屬的民族,并都有自己所從屬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別的民族的重要標志,它包括思想、意識、感情、心理等不同的精神特征。如柳樹在漢語中通常被賦予分離、思念的聯想意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借柳樹來抒發離別思念之情,這是因為中國漢字文化中“柳”與“留”諧音,所以“柳樹”才有“挽留、離別、思念”等特有的中國文化涵義。柳條纖細柔韌,象征情意綿綿、永不相忘,這也恰恰反映了中國人喜歡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
各民族文化自己的個性和特征使得世界上各民族能夠區別開來,同時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文化的個性可理解為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共同性也可理解為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世界性離不開民族性,沒有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沒有文化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并通過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出來。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復存在。世界文化由具有各自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組成,世界上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謂獨立的“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核心價值觀,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尊重文化的共性。
四 繼承性與融合性
由于文化能夠不斷地積累和傳遞,因此它具有極強的歷史繼承性。文化的傳遞并不是任何時代對以前的文化遺產都毫無條件地原封不動地兼容并畜,而是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進行加工改造,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為滿足某種需要創造出來的,為人群所共享和通過群體傳播,并有選擇地繼承與吸收。因此任何文化遺產都不會無條件地原封不動地傳遞下去,在融合中得以傳承。文化是一個群體所共享的信息集合,人們獲得這些信息的方式不是通過遺傳基因,而是通過后天習得或學習。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獲得文化知識,學習對象可能是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或任何人。獲得文化知識的方式可以是正式的途徑,如接受學校教育;也可以是非正式途徑,如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經驗、閱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