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淹的貶謫文學創作
在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嚴酷的封建專制制度統治下,耿介直言的文人士子,大多都有過遭遷貶謫的痛苦經歷。于是,一種獨特的政治、文化現象——貶謫與貶謫文學便形成了。從廣義上講,貶謫是對負罪但又不夠五刑量刑標準的官吏的一種懲罰。《說文解字》釋“貶謫”為:“貶,損也。”“謫,罰也。”[1]遭遇貶謫的官吏大多都被貶往偏僻荒遠之處,與流放無異,所以古代的貶謫實際上是包括流放的含義在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古代流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堯舜時代。《尚書·虞書·舜典》載:“流共公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2]自此以后,歷朝歷代都有被貶流放之人。
尚永亮先生在其《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一書中,按性質將歷史上的各種貶謫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壞人被貶,一類是好人被貶。壞人被貶是罪有應得的正向貶謫,比如前述的共公、驩兜,唐代的酷吏奸相來俊臣、來子珣、王弘義、姚紹之、盧杞、柳璨等,好人被貶是不該貶甚至該提升卻被貶的負向貶謫,如戰國時的屈原、漢代的賈誼,唐代的張說、張九齡、陸贄、陽城、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李德裕等,宋代的王禹偁、寇準、范仲淹、錢、蘇軾、黃庭堅、范純仁、晁補之、張舜民、胡銓等。[3]今天的學者研究的重點就是尚先生所說的負向貶謫方面的好人被貶。尤其是這些人在貶謫之地的文學創作。貶謫流徙,對于注重操守、亦看重官職升遷的大多數文人來說,其伴隨而來的不僅是家庭、生活諸多方面的困厄,還有心靈的摧殘與痛楚。因此,不少身遭流貶的官吏便借助文學創作這種審美活動來抒發心中的憤懣和痛楚。于是便產生了大量的以反映貶謫士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形成了古代文學中的一大景觀——貶謫文學。
文人遭貶之事無代不有,尤以唐宋兩朝為最,而被貶漢北、流于江南、最后葬身貶所的屈原無疑是歷代貶謫文士的典型代表。真正意義上的貶謫文學,也始于屈原。其后被貶長沙的漢代文士賈誼也是學者們在論述貶謫文學時經常關注的對象。而尚永亮先生則將貶謫文學的流脈延伸到了唐代中期,主要涉及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五人。羅敏中先生的《屈騷與宋代愛國文學》一書,則涉及宋代的貶謫文學,重點論述的是李剛的創作。[4]當然,在李剛之前還有一位更重要的被貶文士,那就是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從屈原、賈誼到中唐五大貶謫詩人,再到宋代的蘇軾、李剛,這就是古代貶謫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然而,如果我們對文學史詳細考察之后便會發現,在賈誼至中唐貶謫詩人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南朝文人江淹在貶謫期間的創作。對其進行研究探討會使古代貶謫文學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晰連貫。因此,本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江淹的貶謫文學創作進行了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