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國家建構: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及論爭
- 肖高華
- 3427字
- 2019-08-16 18:39:42
五 研究思路、框架、創新與不足
(一)研究思路
本書的資料主要來源于20世紀20年代各知識群體創辦的刊物,同時適當結合他們的論著、書信、日記等進行綜合考察。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對中國政治出路的思考,是一個錯綜復雜且過于宏大的歷史問題。要想在本書中將那個年代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及人物都做一個充分的“呈現”,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本書中,筆者不想考察當年他們所提出或思考的所有論題,而是始終圍繞著關于現代國家的政制設計及論爭這個問題,集中考察幾個知識群體針對如何實現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而提出的政治主張。同時,本書還適當考察在這些政制設計及爭論的背后,體現了什么樣的時代意識,對以后的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等。
(二)研究框架
根據上述研究思路,本書除了緒論外,將分為6章進行實質討論。在第一章中,主要通過論述鴉片戰爭至“五四”以來現代國家觀念的形成及“五四”以后中國思想觀念的變化,來闡明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關于現代國家的政制設計及論爭的歷史背景。
民族建國是現代國家建構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第二章中,筆者從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兩個方面論述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關于現代國家主權的制度思考。關于國家統一問題,本章著重從會議、聯治、法統、武力等方面來考察他們的政治主張。關于民族獨立問題,本章著重從國民外交、修約與廢約、“非基督教”等方面來考察他們的制度設計。
憲法是實行憲政體制前提,第三章著重探討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制憲討論及建議,其中主要考察的是,國民大會、省是否有制憲權的討論,對《國是會議憲法草案》、《湖南省憲法》及《中國民國憲法》的態度,對“國民權利”、“八權憲法”及“九權憲法”、“護憲之精神”等方面的制憲建議。
關于現代國家政體的制度設計,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所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第四章主要考察他們的代議制存廢之爭、委員制之爭、集權與分權還是均權的制度選擇。
實行民主憲政體制是現代國家的必然要求,在第五章中,通過考察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在賢能政治還是平民政治、“民治”還是“黨治”或“一黨專政”、“階級政治”還是“階級調和”或“全民政治”等設計,來分析他們對實現民主憲政體制的不同思考。
第六章主要考察的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關于現代國家的政制設計及爭論,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知識界在重回代議制、專家政治、民主還是獨裁、調和民主與專制等政制設計的思想影響及歷史延伸。
結語部分對全書的內容進行一個簡短的總結,并簡略地概括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關于現代國家的政制設計及論爭的特點、歷史價值及缺陷。
(三)創新與不足
學術創新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事情,筆者不敢奢望在本書中有多少驚人的創新之處,只要能夠站在學界先輩們研究的基礎上,稍微彌補一點該課題研究之不足就達到了本書的目的。那么,本書彌補了以往研究哪些不足呢?
就研究對象來說,對這段歷史時期的研究,以往學界主要集中于研究各種黨派勢力之爭,本書則選取一般立于政府、政治集團及政黨之外的中國知識界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這些知識分子關于現代國家的政制設計及爭論。
就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來說,學界以往在研究這個相關問題時,主要從微觀入手,具體考察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群體的某種思想或主張。這種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它難以準確、全面地解決問題。本書則以關于現代國家的制度設計為研究視角,主要是從宏觀上全面清理與考察20世紀20年代知識界的政制設計及論爭,其中不乏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次要思想人物之獨特政見。宏觀研究方法與關于現代國家的制度設計的研究視角當然不是什么創新,但把它用于研究“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關于現代國家建構的政制設計及論爭”這個課題來看,還是有一點新意。
同時,以往學界在研究此類“政制”問題時,一般都是采用歷史分析法,對某種政制提出的原因、所產生的影響等進行歷史考察。這種方法有助于我們對歷史事件的了解,但在評價某種具體“政制”時,往往帶有某些“后見之明”的傾向,即以某種政制后來產生的實際政治效果作為評價它的唯一標準。本書在采用文獻分析法的同時,試圖借助某些政治學理論,從一個較新的角度來窺視當年中國知識界在設計某些具體政制時的初衷。
就考察的范圍來說,本書考察了一些以往學界較少留意的問題,如以李劍農為中心的《太平洋》學人的聯邦制主張,北京政變前后中國知識界在“委員制救國”問題上的討論,以《現代評論》為平臺的胡適學人群對“黨治”體制的支持,1928年前后以《新路》為平臺的研究系學人群及國家主義者對“一黨專政”體制及“階級政治”的批判等,從而拓寬了一點研究視野。
就研究所得的觀點來說,在研究過程中,本書也得出了一些新的觀點。以往學界往往認為追求自由、民主的中國知識分子,與“黨治”體制是水火不容的,而事實上,中國知識界并不是在任何時期都反對“黨治”,在國民革命時期基本上持贊成態度,即使在國民政府時期,仍然有部分知識分子支持“黨治”體制與獨裁政治。“救亡壓倒啟蒙”是以往學界對后五四時代中國思想的一個較為普遍的認識,本書則認為,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及論爭中,明顯呈現出“民族救亡”與“思想啟蒙”、“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雙重訴求。
當然,由于筆者學力有限,本書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對歷史宏觀場景的把握不夠,對論爭的歷史背景及影響有待進一步升化;其二,由于本書涉及面較寬,各知識群體較多,且大多是一些較為分散的知識群體,且各群體內部在許多政治主張上又不完全一致,情況錯綜復雜,本書對知識群體與群體之間、群體內部不同政治主張的比較不夠;其三,對有些問題的評價還比較欠缺。筆者將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不斷予以改進和完善。
[1]何曉明:《百年憂患:知識分子命運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楊雄:《激情與理性:青年知識分子與激進主義思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黃敏蘭:《學術救國:知識分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趨向》,《史林》1998年第1期。
[5]王傳富:《論胡適〈新月〉月刊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6]朱秀蓉:《試論北洋政府時期的聯省自治思想》,《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年第4期。
[7]張繼才:《論20世紀20年代初的聯省自治運動》,《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8]賈中福:《中美商人團體與近代國民外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9]易丙蘭:《巴黎和會時期研究系的國民外交活動研究》,《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10]王建朗:《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史考察》,《歷史研究》1997年第5期。
[11]楊天宏:《北洋外交與“治外法權”的撤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2]孫濤:《論非基督教運動的主要成因》,《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13]楊天宏:《基督教與民國知識分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吳小龍:《理性追求與非理性心態——20年代中國非基督教運動評議》,《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15]張睿麗:《議會政治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6]鄧麗蘭:《中國知識界對議會政治的認知與民國政制的演變》,《河北學刊》2004年第5期。
[17]劉偉:《民初知識分子對議會政治的反思與建構》,《史學月刊》2005年第1期。
[18]韓勝朝:《聯省自治緣起探析》,《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19]姚琦:《論20世紀上半期中國聯邦制思潮及其影響》,《寧夏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20]郭殊:《省憲運動與“聯省自治”》,《浙江學刊》2006年第5期。
[21]徐宗勉、張亦工:《近代中國對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趙玉霞、蔣平華:《論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人權派》,《文史哲》1998年第2期。
[23]石畢凡、舒建國:《論二三十年代人權派的憲政觀》,《安徽史學》2000年第4期。
[24][美]張灝:《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高力克等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5][美]墨子刻:《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顏世安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6][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634頁。
[27]王焱:《憲政主義與現代國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31頁。
[28][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47頁。
[29]徐迅:《民族主義》(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