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國家建構: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及論爭
- 肖高華
- 2903字
- 2019-08-16 18:39:41
四 概念界定
(一)所謂“知識界”
在中國,與“知識界”意義上相近的知識群體,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的“巫史”,他們已經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專門以從事圖騰祭祀、巫術占卜、神話解說等職業。到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知識者主體的階層——“士”開始形成,其知識結構是以儒學為核心內容的經邦濟世之學。在幾千年的封建宗法社會中,他們身兼治統與道統,極力宣揚和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與治國主張,在政治、文化及道德等諸多方面都占據整個社會的中心,無愧為真正的“上品”社會階層。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的時代大潮下,西方各種學說與思潮廣泛傳入中國,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中國近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與“士”相比,他們的知識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除了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之外,更主要的是具有較高的西方近代文化素養。
在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之中,傳統的社會等級秩序悄然改變,中國知識分子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環,由社會的中心退居了邊緣。近代意義上的中國知識界,已經不能與其前身——“士”一樣,一致信仰儒家學說、維護共同的等級特權、支持同樣的社會制度、“作為傳統的特殊社會集團而把持著社會”[26],而僅僅是一個松散的群體,有著不同價值信仰、政治理念等。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功能也隨之變化,即由社會秩序的支持者轉為了批判者。他們對既有社會制度往往表現出強烈不滿,承擔著社會批判的歷史使命。
以往學界對“知識界”這個術語的詮釋還相當模糊,眾說紛紜,至今尚無一個權威定義。既然“知識界”是本書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詞,因此很有必要做一個大概界定。筆者認為,“知識界”就是依托于報紙雜志、學校及學會等機構而組織起來的知識群體。一般來說,他們具有較高的中西文化素養,立于政府、政治集團及政黨之外,主要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他們有著一種強烈的道德良知及社會參與意識,通常依靠知識及精神力量,以獨立、自由的身份對國家與社會表現出濃厚的關懷精神與批判意識。雖然近代中國知識界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等有別,彼此之間較為分散,依賴性不強,但是,一旦國家與民族出現了嚴重危機,他們就會立即聚集于“救亡圖存”的總目標下,通過輿論方式來表達其解決時局的政治主張,努力尋求救國之道。
本書中的“知識界”是指,20世紀20年代在《東方雜志》、《努力周報》、《現代評論》、《新月》、《太平洋》、《改造》、《新路》等刊物上發表政論文章較多的知識群體。以往學界比較習慣于按刊物對其進行分類,如《新月》學人群、《太平洋》學人群等。如果圍繞在同一刊物周圍的知識分子,其政治信仰及主張基本相同,如本書選取的《努力周報》、《現代評論》、《新月》、《太平洋》、《改造》等刊物,這種分類法是比較可取的。反之,如果在同一刊物上發表政論文章的知識分子,其政治信仰、建國理念各不相同,如本書選取的重點考察對象——《東方雜志》,有的學者也將其稱為《東方雜志》學人群,這就不是十分可取了。因此,在本書的行文過程,仍然采取比較傳統的分類法,依據知識分子的政治信仰對本書所指的知識界進行分類,大體上分為胡適學人群、研究系學人群、國家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及民族主義者等群體。
還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指出。胡適學人群是一個以胡適為靈魂、從英美歸國的留學生為主體的知識群體。雖然圍繞在《努力周報》、《現代評論》、《新月》等刊物周圍的知識分子的政治主張未必完全一致,有時甚至還截然相反,但鑒于他們的政治理念基本相同,因此本書大體上都將其歸于胡適學人群之內。研究系學人群是指五四時期圍繞在《改造》等刊物周圍的知識分子。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到20世紀20年代后期,研究系已經不復存在,因而很難把張君勱領銜、圍繞在《新路》周圍的部分知識分子稱為研究系學人群。但是,從構成人員及其政治主張來看,基本上與五四時期的研究系學人一脈相承,如前后都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政治”。因此,本書為了行文的需要,將圍繞在《新路》周圍的部分知識人仍然歸于研究系學人群之內。此外,知識分子一般都立于政府、政治集團或政黨之外,然而,這也不是絕對的,本書在論述20世紀20年代知識界關于現代國家的政制設計及論爭時,為了使我們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處于體制內的個別特殊知識分子也有所涉及。
(二)所謂“現代國家”
20世紀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認為:“國家是一種持續運轉的強制性政治組織,其行政機構成功壟斷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權力,并以此維持秩序。”[27]韋伯在這里所指的國家已經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安東尼?吉登斯繼承和完善了韋伯的國家概念,認為民族國家是傳統國家、絕對主義國家之后而出現的現代國家形式。他指出:“民族國家存在于由其他民族國家所組成的聯合體之中,它是統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對業已劃定邊界(國界)的領土實施行政壟斷,它的統治是靠法律以及對內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維護的。”[28]在這里,民族國家被視為現代的基本政治組織單位,因而,學界通常將民族國家等同為現代國家。徐勇從主權和合法性兩方面來界定現代國家,認為現代國家的雙重特性是民族國家與民主國家。
結合上述有關現代國家的概念,筆者認為,現代國家是與傳統國家相對應的概念,前者是基于政治制度認同而形成的政治共同體,后者則是基于文化價值認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體。雖然現代國家并不等同于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從世界現代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來看,歐美政治發展模式、價值取向無疑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對廣大后發國家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般來說,現代國家是對內統一、對外獨立的民族國家,有著嚴格的疆域劃分,具有濃厚的國家權力意識;同時,它又是按照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憲政等政治原則建立起來的、能為人民廣泛認同的民主國家,有著強烈的個人權利意識。到目前為止,民族國家依然是現代國家的基本形態,民族主義是它的立國依據,“民族這一概念是國際的國家體系的劃分基礎”。[29]民族國家強調國家主權范圍,即內部的整體與部分和外部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它側重于從國家權力行使的角度來表述現代國家,倡導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包含著對內一體化和對外自主化的雙重含義。可以說,民族國家的核心是主權原則,強調國家整體性、國家利益的至上性。民主國家是現代國家權威的合法性要件,即必須有一套按照“主權在民”原則建立起來的、完善的民主制度。民主國家的核心是人權原則,它強調的是構成國家的個體性、個人權利的至上性。
如何處理好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之間的關系,是現代國家建構中的歷史難題。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按照對國家與個人關系的不同認識,存在著國家權力派和個人權利派兩種不同的國家學說派別。前者以霍布斯、盧梭、布丹等為主要代表,主張國家權力的絕對權威性,個人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后者以洛克、孟德斯鳩等為主要代表,強調個人權利的不可剝奪性,個人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源泉,國家權力必須服從與服務于個人權利。上述兩派西方國家學說無疑對中國知識界的現代國家建構方案選擇產生了一個較大的影響。
總之,現代國家是民族國家與民主國家的統一體,包括現代政治共同體和國家制度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統治權行使范圍和根據什么制度來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