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丁明俊等
- 1121字
- 2019-08-16 18:28:55
二 蘇非思想與元代的“迭里威士”
蘇非思想是伊斯蘭教中的神秘主義,后來發展演變為宗教派別。蘇非思想與其說是一套理論,不如說是一種宗教領域中思想和感覺的方式。蘇非派與伊斯蘭教其他各種運動一樣,可以在《古蘭經》和“圣訓”中找到根據。穆罕默德創教初期在希拉山洞跟真主之間的關系就有一種神秘色彩,成為蘇非派學說的理論依據。
蘇非起初是一種簡單的禁欲生活,主要是冥想、禁欲、守貧及苦行生活。在伊斯蘭歷2世紀以后,他們從基督教、新柏拉圖主義及佛教中吸取了許多要素,并經歷了神秘主義、神智學和泛神論諸多階段。蘇非派模仿基督教僧侶,采用粗毛布衣為制服,還從基督教僧侶借來了獨身生活的理想。蘇非派的組織是在13世紀發展起來的,其中有長老和門徒,蘇非派的宗教儀式叫“孜克爾”,就是連續不斷地記念真主的尊名,此儀式來源于《古蘭經》“信士們??!你們應當常常記念真主”。提倡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認識真主、喜愛真主,與真主合二為一,而不是企圖在來世獲得真主的報酬。于是一些潛心修行與直覺體驗的人被尊為圣徒,死后追隨者為其修建高大豪華的陵墓,受到信眾瞻仰,甚至在墓前祈禱。一些蘇非派長老被神話,受到正統派質疑。隨著蘇非思想的發展,出現許多詩人和哲學家,一位波斯詩人哈拉智因曾宣言“我即是真主”被阿拔斯王朝宗教裁判所判刑殺害,他的一首詩充分反映蘇非神智理論——“我即我所愛,所愛就是我,精神分彼此,同寓一軀殼,見我便見他,見他便見我?!倍鴩鴥纫了固m教一些門宦受此影響較大,我們在調研時看到某道堂就有“見我見主”的匾額。
蘇非教團創始和普及了崇敬圣徒的儀式,伊斯蘭教并沒有承認圣徒的正式規定,凡是能顯示奇跡的圣徒受到信眾的擁戴,被認為是“臥里”(意為真主的朋友)。這些規定被中國穆斯林所繼承。
蘇非思想何時傳入中國,并無確切的史料記載。但《元史》及《元典章》多次提到元代東來的回回人中有“迭里威士”戶,有學者指出,“迭里威士”是指蘇非派的托缽僧。美國學者希提認為“德爾威士”一詞起源于波斯語,是窮人、貧民、乞丐之意,是伊斯蘭教蘇非派互助會組織成員的通稱,他們生活在一種被稱為“臺基葉”的宿舍里,這種宿舍是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中心,這個中心職能是清真寺所不能執行的。有長老在“臺基葉”居住,除長老和門徒外,互助會還可以有第三類成員即世俗會員,他們要服從互助會領袖的指導[10]。中國已故著名元史、回族史學者楊志玖教授認為“迭里威士”或“德爾威士”是波斯—阿拉伯語darvish或dervish,原意為窮人、乞丐,也可譯作苦修者,是蘇非派教團成員的稱呼[11]。中外學者都一致認為迭里威士或德爾威士是對蘇非派成員或蘇非派傳教士的通稱,說明元代蘇非派已傳入中國,但并沒有形成較大影響和開展大規模傳教活動,元代可以稱為是蘇非派傳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