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國外蘇非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的伊斯蘭教門宦形成與國外蘇非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通過對國外伊斯蘭教蘇非組織的形成與發展進行簡要描述,以期對中國西北伊斯蘭教門宦制度各方面的內容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理解和把握。

(一)蘇非派形成的初期階段

伊斯蘭教大約于8世紀出現了蘇非派,蘇非派最初始于禁欲主義。在四大哈里發統治時期,國家不斷進行對外擴張活動,使得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顯然,在四大哈里發統治時期的穆斯林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深刻地影響到了伊斯蘭教原先的信仰方式,即信仰中帶有了很濃郁的政治、經濟色彩,這樣使得對現實感到不滿的廣大信眾,想尋求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來體現和踐行其虔誠的信仰。由此,禁欲主義的蘇非生活方式受到部分穆斯林的青睞,想以此來實現其純潔的信仰。稍后,蘇非的禁欲主義發展成為神秘主義,出現了泛神論的思想。他們把苦行和禁欲作為一種修道方式,借以認識安拉、喜愛安拉和接近安拉,他們對安拉的認識是通過其神秘的修道方式來完成的,認為也只有那樣才能讓他們的靈魂得到拯救,信仰更加純正。

由此,不斷出現了大批迷戀于蘇非神秘主義的修道士,而對這些熱衷于蘇非方式的尋道者來說,蘇非思想就其本質來講是永恒、持久的。據考證,“蘇非”一詞為阿拉伯語音譯,其原意為穿粗羊毛衣服的人,源于阿拉伯語的羊毛“蘇夫”一詞,又因該派信徒身著粗羊毛織成的衣服以示簡樸而得名,也有人認為是由阿拉伯語的“清靜、高位”(意指在安拉處有高位)等詞而來。[1]該派主要講求的是修持方面的一種主張和實踐。人們稱為蘇非思想,而將踐行這一主張的人稱為蘇非派,通常人們也稱熱衷于蘇非方式的尋道者為修道士,他們喜歡過一種極其幽靜和簡樸的隱居修煉生活,“這些蘇非派的修道士,起先只是個人住進一些簡陋偏僻的居室,稱為‘稍麻’(修道所,有的學者又譯為‘靜修室’),進行長期靜坐或孤獨冥想的修持。漸后,到了12世紀,便出現了各種教團(或稱互助社),設立‘哈尼朵’(或稱‘扎維亞’,即道堂或修道院),傳授弟子,傳播其教義”[2]。蘇非派的修道者們最初大都是獨自修行,通過禁欲、靜坐和冥想的途徑來認識和接近安拉。然而,發展到后來,這種信仰方式逐漸得到了其他穆斯林的認同,他們追隨有學識和有修養的修道士,進而出現了許許多多規模不一的修道場所,甚至出現了各種教團,以便蘇非信士們修行所用。

(二)蘇非教團的形成和發展

早期,蘇非派的活動是自發的、無組織的,大都是建立在個人活動的基礎之上。所有奉行蘇非教義思想的信徒,通常都是以到處“獨自流浪”的方式進行宣教活動,即他們單獨地給別人傳播其教義思想和生活方式。而他們的生活大都靠別人接濟,有時也會自謀生計。“年長日久,一些蘇非主義者樹立了威望,有了自己的追隨者,圍繞他們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修道團體。修道者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修煉。”[3]但是,修道者和導師的結合大都是隨意性的,且修道者和導師大都在同一個地方,幾乎沒有跨地域的結合,他們一般沒有固定的修道場所。再發展到后來,便逐漸形成和發展出了許多蘇非教團,究竟在歷史上有多少教團,研究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致來說,比較著名的蘇非教團有卡迪里教團(這是蘇非派歷史上的第一個教團)、理法伊教團、毛拉維教團、沙茲里教團、乃格什板底耶教團等。這些教團起初的規模不是很大,其組織化程度也不高,但發展到后來,逐漸形成了組織十分嚴密的教團。其教團特點主要表現在:首先,教團內部的權力高度集中,即教團各類事務都必須聽從于教主的安排和管理,所有信徒唯命是從,教主不僅擁有絕對的宗教權威,而且也擁有極高的世俗權力;其次,教團內部出現了教權層級制度,即教團教主下面有很多教權代理人分管各地信眾,教權代理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為教主的意志服務的,他們代替教主給本教團信眾傳播該派的教理和教義,這樣就形成了“教主—教權代理人—普通信眾”的教權層級制度;再次,教團教權實行世襲制,因多數教團首領自稱是圣人穆罕默德的后裔,認為自己擁有神秘的宗教權利,而且這種神秘的宗教權利只能在本家族內部傳授,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教團教權的家族世襲制;最后,各個教團的創始人一般被認為是具有圣品的圣徒,受到信眾的極度崇拜,當他們歸真后其廣大信眾為其修建規模較大、裝飾富麗的墓亭(“拱北”),以便信眾前來朝拜,有些陵墓所在地還修有相當壯觀的道堂和清真寺;另外,各教團在其教義思想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即都有各自獨特的教義思想和宗教儀式。

從歷史發展來看,蘇非派的教團層出不窮,對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但對中國西北伊斯蘭教各門宦組織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蘇非教團是發源并發展壯大于中亞的“乃格什板底耶”教團。

“乃格什板底耶”教團大約出現于14世紀上半葉,其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白哈文丁·乃格什板底耶(1314—1389年),“乃格什板底耶”的意思為“畫家”,而他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刺繡手工業者,該派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該派教義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把蘇非思想和功修實踐嚴格建立在教法的基礎之上,主張伊斯蘭教的宗教功修分為三個里程:其一為教乘階段,稱為“舍勒爾提”;其二為道乘階段,稱為“托勒蓋提”;其三為真乘階段,稱為“哈格蓋提”。這三個階段是逐級上升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基礎,第三個階段是最高境界。而且,該派主張教乘和道乘并重,認為教乘是指伊斯蘭教的各種天命圣行的宗教功課以及一般的生活、禮儀,要求敬主、拜主、畏主,從而達到近主的目的,死后得到拯救,享受天堂的永久幸福。道乘是指明心顯性,返本還源,修行辦道,它的目的不再是近主,而是要與真主相似,甚至達到人主合一的境界。

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時代的變遷,國外蘇非思想在中國有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尤其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大多數門宦組織正是受“乃格什板底耶”教團的影響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三)蘇非派的教義思想和功修儀式

蘇非派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教義思想和功修儀式[4]。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有著很多的共同點,他們的教義思想和功修儀式是殊途同歸的。“蘇非派教義思想的主要標志是以承認安拉為獨一的最高的主宰前提下,以喜愛安拉和人主融通為基本信念;以苦修、苦行的禁欲主義和入神冥想、內心祈禱的方式達到認主的思想。”[5]可以看出,蘇非派的思想實現了從禁欲主義到神秘主義的轉變。因其思想是一個龐大繁雜的系統,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教義,但概括起來它有這樣三個方面的表現形式:其一是泛神論思想,蘇非派思想的基礎理論和出發點在于宣揚泛神論觀點。主要認為安拉是至高無上的,宇宙萬物都是安拉的精神的產物,源于安拉。然而,雖然宇宙萬物的表現樣式是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但它是虛幻和短暫的,所有外部世界的事物最終必將回歸安拉。也就是說,蘇非派認為“只有安拉是絕對的存在,所以,安拉必然要通過它所創造的萬物來顯現自身的存在”。因此安拉是無所不在,無處不有的,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安拉的外顯存在。這樣,“蘇非派在實際上,便將安拉超越彼岸世界的本質,變成此岸世界萬物存在的本質,從而把至高無上超越一切的安拉,從天國搬回了人間成為自然界的象征”[6]。這便是蘇非派的泛神論的世界觀,對正統派來講,蘇非們降低了安拉的品級和地位,以至于后來受到正統派的批判。其二是喜愛安拉的思想,蘇非派教義思想的核心便是通過宣揚神秘的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們認為,“愛安拉是認識安拉的根本前提,只有愛安拉才能認識安拉,才能接近安拉,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蘇非派認為安拉是他們愛的對象,人對安拉的摯愛理應高于信仰。而正統派則認為安拉是信仰的對象,是人們絕對服從、順從和敬畏的對象,要想得到安拉的寵愛,這是唯一的方法,別無他途。在蘇非派看來,對安拉的愛是一種幻覺,只有做到個人靈魂的凈化,排除塵世間的一切雜念和欲望,集中精力思念安拉、向往安拉,把安拉之愛和愛安拉合二為一,這樣方能近主。其三也就是蘇非派追求的最高信仰境界,即與安拉融通,達到人主合一的境界。而要達到這個最高境界就必須實現三個里程的修行,即教乘、道乘、真乘,且這三個階段是逐級上升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基礎,第三個階段是最高境界,亦即通過對這三個里程的竭誠修煉達到人主合一的最高境界。

蘇非派的第一個修行里程和其他派別的穆斯林一樣都是必須要完成的,是信仰的根本,但蘇非派更強調結合第二、第三里程的修煉,要求通過一系列特殊的宗教功修和禮儀來完成和實現。主要表現在這樣五個方面:其一是禁欲主義,早期的蘇非修士們主張過一種清心寡欲、遠離塵世的生活,他們常常拋家離鄉,云游四處,甚至靠別人的接濟維持生計。他們一心向主,進行各種嚴酷的精神修煉,到處傳播蘇非教義思想和理論。其二是副功齋拜,這是蘇非信士們踐行道乘精神路途的必修功課,而且要堅持不懈。伊斯蘭教基本教義規定穆斯林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段完成五次禮拜,這也是廣大穆斯林普遍的宗教功修,但對于蘇非信士,除完成普通的五次禮拜之外,他們還要加一定數量的副功拜。一般在夜間和每天上午12點以前加拜次數不等的副功拜,少則兩拜,多則幾十拜,同時還要加以特殊贊念安拉的儀式“孜克爾”,且念誦遍數成千上萬遍不等。此外,伊斯蘭教基本教義規定穆斯林要齋戒,一般為一個月。而蘇非派則更加強調齋戒,認為“行道之人,非清心不能記住,而清心之術,貴在齋戒”[7]。這樣,蘇非信士們除完成基本教義規定的一個月齋戒外,通常在每一月中,每逢15日、16日、17日進行例行齋戒,在一年中,也規定在特殊的月份進行時日不同的齋戒。也有一些蘇非信士,在一年中每隔一日或兩日就齋戒一次,甚至常年齋戒。其三是靜修參悟,這是蘇非修士們近主,獲得人主交融的絕佳途徑。靜修亦稱“坐靜”,期間修士移居專門設置的偏靜陋室,少食、少飲、少睡覺,長時間靜坐,冥思苦想,參悟安拉之大能。靜修參悟之用的房間是門窗緊閉的暗室,或有門無窗的窯洞破屋,除遞水送食者以外其他人不能接近。其四是念“孜克爾”,這是蘇非各教團共有的儀式。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蘇非神秘主義的核心,“孜克爾”原意為“懷念”,在這里指贊念安拉的宗教儀式之一。而且念“孜克爾”的形式不盡相同,有朗誦高念的,有低聲默念的,還有伴之以音樂和舞蹈的。“(這些)音樂含義模糊,缺乏明確的概念,不僅具有引起極度激情的神秘力量,而且配合以象征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動作,具有凌駕于人的威力。”[8]因此,在蘇非主義者看來,通過完成形式不一的“孜克爾”宗教儀式,可以讓他們“隔壁過濾,清凈己性”,也就是能夠革除一切世俗妄念,而凝其志于安拉,一心向往安拉。其五是崇拜圣徒,伊斯蘭教沒有正式承認圣徒的規定。“早期的正統派穆斯林認為,祈禱圣徒是一種多神崇拜的殘余,后來,主要由于蘇非派的影響,崇拜圣徒才得以在穆斯林世界流行開來。”[9]這種崇拜圣徒、朝拜圣墓的活動逐漸在其他派別中傳播開來,甚至由于對當地圣徒及其墳墓的朝拜,有些人免除了伊斯蘭教規定的前往麥加朝覲的宗教功修,以朝拜圣墓替代麥加朝覲。而在朝拜圣墓的時候,還伴隨著一系列別具一格的禮儀習俗,即“點香”“敬香”和“上苫單”等儀式。蘇非派無論是在靜修參悟還是在拜謁圣墓時都會點香敬香,而且點香敬香的方式和方法也很有講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新泰市| 黄石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万全县| 闽侯县| 湖州市| 乐昌市| 大渡口区| 东兰县| 济源市| 青川县| 海安县| 交口县| 集安市| 西吉县| 静乐县| 陈巴尔虎旗| 鱼台县| 文成县| 凤翔县| 开封县| 玉龙| 禹州市| 东宁县| 弥勒县| 缙云县| 石阡县| 孝昌县| 兴仁县| 固原市| 马关县| 东辽县| 固阳县| 永修县| 花垣县| 镇宁| 扬州市| 晴隆县| 景洪市|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