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丁明俊等
- 2496字
- 2019-08-16 18:28:53
三 教派門宦組織
中國伊斯蘭教內部在清以前并無教派門宦之分,17世紀蘇非思想傳入中國后,中國伊斯蘭教發生重大變化。這就是有了格底目、伊赫瓦尼(后又分離出賽萊非耶)、西道堂等派別和依禪、門宦的產生與形成。教派的組織比較松散,僅以清真寺為活動中心,各清真寺之間相互獨立,沒有隸屬關系。而門宦組織較為嚴密,每一個門宦都有一位自認為德高望重的穆勒什德,住道堂或拱北以統領教區。中國伊斯蘭教的各種派別,追本溯源,同世界伊斯蘭教的派別一樣,只有遜尼派、什葉派兩大派,教義教理大同小異。中國的格底目、伊赫瓦尼、賽萊非耶、西道堂與依禪、門宦大部屬遜尼派。
從教義學的觀點看,依禪、門宦屬蘇非學派,主張守貧、苦行和禁欲;伊斯瑪儀派與十二伊瑪目派則屬馬赫迪思想,期待“救世主”來臨。前者在西北穆斯林中的影響較大,后者只在人數不多的塔吉克族中有影響。
蘇非、依禪、門宦這三個名稱雖不同,但含義是相同的。它們是伊斯蘭教中的一種神秘主義派別的不同稱呼,最初在阿拉伯稱蘇非,到15世紀蘇非教團在中亞得到大發展后統稱為依禪。17世紀中葉依禪派盛行于新疆,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信其主張。依禪的特征主要是:認為通過苦行、戒欲、懺悔途徑達到“人主合一”的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則要通過人和真主之間的“中介人”,這個中介人就是依禪;依禪崇拜圣徒、圣墓。實行父傳子受的世襲制,或由信得過的高足繼承。依禪,依次分為依禪(導師)、海里凡(高足)、蘇皮(修道弟子)、阿皮孜(講經弟子)、布維(女弟子)、穆勒提(信徒)等不同等級。依禪接受門弟的條件是:須有高足弟子海里凡的介紹;被接受人須絕對服從導師,并接受導師吩咐的“孜克爾”;海里凡負責某一地區教務時,須持有依禪的“依爾沙孜”(委任書)。
門宦盛行于甘寧青地區的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群眾中。門宦是伊斯蘭教中蘇非學派各支派的泛稱。17世紀后期,虎夫耶、庫布忍耶、嘎德林耶、哲赫忍耶等蘇非學派,相繼從阿拉伯、中亞以及新疆傳入甘、寧、青地區,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穆夫提、大灣頭、大拱北、華寺、官川等派別,這時并不叫門宦,門宦一名并不是他們自己取的名字,而是外人相加的。因為各門宦都有自己的名字,從大的學派講,稱虎夫耶或嘎德林耶或庫布忍耶或哲赫忍耶。從小的支派講,有的以地名命名,如畢家場、北莊等;有的以創始人姓氏命名,如劉門、楊門、張門等;有的以創始人的形象命名,如胡門、瘋門等,總之不叫門宦。
清中葉,甘肅臨洮北鄉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馬顯忠(1736—1795年)由于出資興辦義學,并在改善當地回、漢等民族關系方面有貢獻,清地方當局遂賜給馬顯忠一“統領”頭銜,命其統管河州各教派,群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后來就有了“門宦家”之稱。據《平回志》卷三記載:“州之老巢三,城北之華寺、畢家場、祁家場(大拱北——引者注),通稱拱北。拱北者,清真寺也,又稱其教首曰牟費諦。牟費諦者,猶云渠魁也。三巢為眾回淵藪,陜甘及他省回皆依歸聽命焉。”但“門宦”一詞見于文獻者,始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河州知州楊增新的《呈請裁革回教門宦》一文中。門宦一名的出現和被甘、寧、青蘇非學派各支派所接受,表明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一種具有宗教世襲的身份、地位與特權的“高門世家”組織,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轄區更大的教坊制度,又被稱為擴大了的教坊,是甘、寧、青伊斯蘭教的一種特有組織形式。
伊斯蘭教中的蘇非派別很多。傳入甘、寧、青的蘇非學派主要有虎夫耶、嘎德林耶、庫布忍耶和哲赫忍耶四個派別或四大蘇非教團,后來四大蘇非教團因內部教權繼承或其他原因,又產生40余個小的教團組織,這些小教團組織有的是從大教團分離出來另立門戶,有的是某些宗教人士領受中亞蘇非教團學理而自創的教團,其中屬于虎夫耶學理的小教團組織最多,有20余個。清朝以后它們在甘、寧、青快速發展,后來人們把這40個支派就叫門宦。
門宦共同遵行的教義和禮儀是遵信《古蘭經》和“圣訓”,并以“念、禮、齋、課、朝”五件天命為基本義務,遵守不逾;崇敬教主、老人家,宣揚他們是引領教眾走上正道的“篩海”(長老),教眾須遵從他們的領導;教主、老人家須坐靜修持,常念“孜克爾”;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曰拱北,教眾須經常去拱北禱念;大多數門宦的教主、老人家,由始傳者的子孫世襲或由信賴的高徒繼承,別人不能繼承相傳;教主管轄許多教坊(清真寺),教坊的阿訇由教主委任;教主、老人家一般靠商貿和教眾的奉獻開展本門宦的宗教活動。
甘、寧、青的門宦除具有上述共同教義、禮儀外,還各有一些不同的遵守。
屬于虎夫耶派的門宦主張“道、教并重”和“鬧中靜”以及低念“孜克爾”為其主要特征。這些門宦是穆夫提門宦、華寺門宦、畢家場門宦、胡門門宦、北莊門宦、洪門門宦、丁門門宦等,主要分布在甘肅的臨夏、蘭州、天水,青海的循化、化隆、西寧,寧夏的銀川、同心、西海固,以及新疆等地。這些門宦雖都傳授虎夫耶學理,但他們之間各自獨立,沒有道統傳承的直接聯系。
屬于嘎德林耶派的門宦主張“先道而后教”,修道者不娶妻室,出家駐拱北,修行中以坐靜參悟、默念“孜克爾”為尚,宣揚“一時的參悟,勝過千年的功修”。這些門宦是大拱北門宦、香源堂(又稱海門)門宦、阿門門宦、齊門門宦(又稱七門)、韭菜坪門宦、楊門門宦(又稱后子河)等,人數約有20萬。主要分布在甘肅的臨夏、東鄉、康樂、蘭州,青海的大通、民和、西寧,以及寧夏的海原、陜西的西鄉、四川的閬中等地。這些門宦有教統聯系,基本上是華哲·阿布都·董拉希及其再傳弟子所傳授。
屬于庫布忍耶派的門宦主張遵守“五功”,靜修默念“孜克爾”。它雖只有大灣頭一個門宦,但內部傳授的老人家已發展到14支,這14支之間各遵師傳,互不排斥,人數約萬人,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鄉和康樂等地。
屬于哲赫忍耶派的門宦主張“先教而后道”,高聲念誦“孜克爾”,宗教儀禮以簡為尚。它傳了“兩姓三家”(階州馬、平涼穆和靈州馬),現有沙溝、板橋、北山和南川4個分支。由于同出一個道祖傳授,教義、禮儀和習俗皆同,人數約20萬,分布于甘肅的張家川、平涼、徽縣、成縣,寧夏的西吉、固原、吳忠、靈武,以及新疆、云南、河北、吉林、山東等地。
- 親歷與見證:民族團結誓詞碑口述實錄
- 和平解放以來民族政策西藏實踐績效研究
- 傳統民族歌舞的現代走向:基于對云南民族歌舞的研究
- 同濟大學社區研究·上海社區研究與規劃
- 族體、語言與政策:關于蘇聯、俄羅斯民族問題的探討
- 珞巴婦女性別角色與社會地位變遷:以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為例
- 臺灣民族問題:從“番”到“原住民”
- 新中國民族政策在云南實踐經驗研究
- 京族人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
- 政治、國家、民族之“三重認同”研究初探:以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例
-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
- 九姓達靼游牧王國史研究:8—11世紀
- 云南青少年民族團結心理與教育
- 國家在場與文化調適:湘西苗族文化的百年變遷研究
- 完善我國西部農村少數民族社會保障的戰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