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道德教育向何處去
自人類文明產生以來,對于人的問題的探索和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雖然答案紛繁復雜,但有一點似乎取得了共識:人其實是一種矛盾而神奇的生物。對于自然界而言,“他只不過是一根葦草”(帕斯卡爾語),脆弱、渺小得“一口氣、一滴水”就可以將其置于死地。然而,人的獨特性和尊嚴在于人“能思想”、擁有創造性和超越性。列寧曾指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a class="footnote_quote" href="../Text/txt001_0003.xhtml#footnote_content_txt001_1"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1">[1]人并不單純滿足于像動物一樣對現實世界的適應,追求物質生活方面的充裕和富足,更努力追問和尋求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終極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說,人是一種對自己的存在不斷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探究和自我超越的存在物。當然,人的超越性本質的實現,并不能僅僅局限于個體自我的領閾內,而是需要在更大的社會共同體范圍內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相互理解才能得以完成。在一個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并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流動世界中,人類的相互理解面臨哪些困境,人際相互理解何以可能,是當今時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正面臨著且不得不認真應對的挑戰。面對挑戰,關注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境遇的當代道德教育在增進人的相互理解方面應該做些什么、又能夠做些什么,將是一個需要不斷加以探討和研究的重大課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既決定著當代道德教育的根本走向,也決定著道德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