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奧地利

一 概況

正式國名為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奧地利地域曾屬于法蘭克王國,現今的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地區在8世紀和10世紀曾先后為法蘭克王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的東方邊區和東方馬克,1156年建立獨立的奧地利公國,德語稱之為“Osterreich”(“東方王國”之意),拉丁語稱之為“Austria”——這就是“奧地利”一詞的由來。

奧地利面積83871平方公里,首都維也納。是位于中歐南部的內陸國家,東鄰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接壤。境內阿爾卑斯山從西向東貫穿全境,山地占全國面積的70%,是歐洲著名的山國。大格洛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點。東北部為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貫北部,在境內長350公里,其他還有穆爾河、薩爾查赫河。湖泊眾多,其中較大的有博登湖、新錫德爾湖和阿特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10℃。

1156年成為獨立公國后,從1278年起,開始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此后逐漸發展成強大的奧地利帝國。1866年在奧普戰爭中失敗后,1867年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崩潰,成立奧地利第一共和國。1938年被希特勒德國吞并。“二戰”后被蘇、美、英、法四國占領。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國。1955年10月占領軍撤出,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6日被定為國慶日。

現行憲法制定于1920年第一共和國時期,1934年被廢除,1945年建立第二共和國時宣布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元首,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總理為政府首腦,任期5年。議會分為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國民議會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可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權將國民議會通過的法律提案駁回。但如國民議會堅持原案,聯邦議會則不能再提出異議。全國劃為9個州,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為發達的工業國。礦藏豐富,主要有石墨、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天然氣,森林占全國面積的46.3%。水利資源豐富。

2008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5%,工業從業人員為42.8萬。主要工業部門有采礦、鋼鐵、石化、機械制造等。

農業發達,2008年農林業產值為48.4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耕地不到全國面積的20%,但機械化程度高,產品自給有余。主要作物有麥類、甜菜、玉米、馬鈴薯、葡萄等。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為主。境內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旅游業發達。

1995年經濟曾出現停滯狀態,1997年開始緩慢回升。1999年經濟增長率為2.8%,2000年達3.3%。2004年為1.9%。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822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3820歐元。原用貨幣名稱為奧地利先令,2002年開始使用歐元。

學齡兒童享受9年制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可免試上大學。2008年有各類高等院校189所,大學生24.87萬人。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于1365年,是德語國家中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官方語言為德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用標準德語書寫。傳統口語為高地德語中的奧地利—巴伐利亞方言,與標準德語差別較大。

全國人口為835.32萬(2008年12月),其中外國人87.05萬人,占10.4%。少數民族有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還有一些猶太人以及難以決定其族籍的德語居民。首都維也納人口168萬。天主教會在國內具有很大影響,居民的78%為天主教徒。

二 奧地利國家和奧地利人的歷史道路

奧地利人(Austrians)主要由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等日耳曼部落相互結合而形成,并吸收有斯拉夫人和羅馬化土著居民的成分。他們雖與德國人在族源和語言上大體相同,但在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上,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過程。

公元2世紀,現今奧地利地區屬羅馬帝國版圖,當地的主要居民克爾特人逐漸羅馬化。奧地利的地理位置正處于歐洲交通的十字路口,又是從東方進入中歐和西歐的門戶。在公元4—7世紀民族大遷移過程中,匈奴、阿瓦爾人等游牧民族都曾沿著多瑙河谷經過奧地利地域。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的部落開始來到東部和東南部。同時,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如阿勒曼尼人、巴伐利亞人也在西部和西北部定居下來。7世紀末,現今奧地利部分地區一度處于薩摩斯拉夫帝國統治下。8世紀奧地利為法蘭克人所征服,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843年王國分裂后,屬于東法蘭克王國(即后來德國的雛形)。此后,奧地利地域上的各部落基本上都日耳曼化,但也吸收和保留了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的一些影響。962年德意志國王鄂圖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稱帝,創立日耳曼人的神圣羅馬帝國,之后,在現今的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地區建立東方馬克,開始出現“奧地利”這一稱謂。1156年奧地利成為神圣羅馬帝國中的一個公國。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伯爵被選立為德意志國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并于1276年把奧地利變為自己的封地。1282年哈布斯堡王朝開始了對奧地利的統治。自15世紀奧斯曼帝國占領巴爾干半島后,奧地利就直接面臨土耳其人的威脅。1529年和1683年,土耳其人曾兩度圍困維也納。此外,自16世紀宗教改革后,奧地利人繼續信奉天主教,與德意志的新教諸侯進行了長達30年的戰爭(1618—1648年)。正是在這樣的外在和內部條件下,當其他德意志諸侯國家還處于封建割據狀態時,唯獨奧地利開始了中央集權的過程,日益強大,并不斷向外擴張。從16世紀上半葉到17世紀中葉,奧地利已發展成為包括全部的匈牙利、絕大部分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尼德蘭南部,以及意大利、波蘭和烏克蘭的一些地區,成為多民族的奧地利帝國,其面積在歐洲僅次于俄國,列第二位。

作為神圣羅馬帝國主體部分的德意志地區(即日耳曼尼亞),從13世紀末葉開始,就陸續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哈布斯堡家族不僅是奧地利的封建主,而且是統治神圣羅馬帝國的王朝,因此長時期內在德意志的諸侯中可說是獨領風騷。然而,到18世紀,普魯士興起,于是在當時全德300多個獨立的諸侯領地中,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成為最為強大的兩個。它們彼此既相互爭雄,也經常勾結在一起。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奧、普和沙俄一起進行了對波蘭的瓜分。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被拿破侖推翻,哈布斯堡家族就僅只是奧地利帝國的統治者了。1809年在首相梅特涅的主持下,奧成為反法聯軍的主力,并與普魯士、沙俄結成神圣同盟,成為鎮壓歐洲人民民主和民族革命力量的封建堡壘。1859年和1866年奧相繼在與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中失敗,在國力漸衰的情況下,為緩和境內的民族矛盾,于1867年和匈牙利達成協議,改組為“二元”的奧匈帝國——由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奧匈按憲法各自實行自治。奧匈帝國境內尖銳和復雜的民族矛盾為歐洲列強所利用,1914年6月,正是由于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暗殺,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后,存在了數百年的大帝國最終于1918年崩潰,開始建立起以奧地利人為主的奧地利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希特勒以奧地利人和德國人都是“統一的德意志民族”為旗號,于1938年并吞了奧地利。奧在“二戰”中成為德國的附庸,并淪為戰敗國。其實,說奧地利人和德國人是“統一的德意志民族”純屬借口。中歐和北歐地域上古代的日耳曼人既未有過真正的政治或經濟上的統一,也沒有共同的民族意識,各日耳曼部落和后來的諸侯國家之間曾處于尖銳的矛盾和爭斗之中,后來則分裂為不同的德語國家。從前面的介紹中也可以看出,奧地利人和德國人正是在分裂中走過了不同的歷史道路。

三 奧地利文化的特色

奧地利現在雖然只是歐洲的一個不大的國家,但當年大帝國的輝煌仍在各處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由于作為奧地利統治者的歷代哈布斯堡公爵不斷被選為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從1558年開始,奧地利的首府維也納也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歐洲的文化中心。崇尚奢華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此興建了許多雄偉華麗的建筑物,如:莊嚴的市政廳、國會大廈、尖頂高聳入云的圣斯特凡大教堂、雙塔教堂、舍恩布隆龍宮,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物——羅馬式的、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在風景優美的阿爾卑斯山麓和多瑙河谷的襯托下,顯得十分壯觀。

奧地利人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尤以絢麗多姿的民間歌舞著稱。在由古代日耳曼人形成的各民族中,他們可說是最能歌善舞的。這大概是由于他們較多地吸收和保留了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影響的緣故。與土耳其人和法蘭西人的斗爭是民歌的重要內容之一。阿爾卑斯山區的牧歌更別具一格。民間流行的三步舞是后來風靡全球的華爾茲舞的原型。民間音樂的豐富營養和宮廷藝術的高度繁榮促進了奧地利音樂的發展。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都曾在這片沃土上向世界顯示自己的才華。他們的樂曲和歌劇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珍品。至今奧地利的一些城市,如維也納、薩爾茨堡等仍是世界主要的音樂中心,每年都要在那里舉行各種國際音樂大賽。華麗的國家歌劇院,幽靜的維也納森林,更因為這些名人的作品和逸事而令人遐想萬千。

四 奧地利的少數民族

奧地利的少數民族有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占全國人口的0.5%左右。他們主要居住在與南斯拉夫相毗鄰的東南部。他們的語言、文化傳統與南斯拉夫境內的同族人基本一致,但有許多人已逐漸日耳曼化。

在靠近匈牙利和意大利的邊境地區,還住著少數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在奧地利境內,除了一些德意志人外,還有1萬左右的居民,他們的先民雖來自德國,但幾代人已在奧地利生活多年,現在已難以確定他們究竟是德意志人還是奧地利人了。這似乎表明,共同的族源和語言,以及歷史上的某些相互聯系,在這兩個民族之間往往還會起一定作用。

(蘺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盐边县| 黔东| 日土县| 平顶山市| 忻州市| 微山县| 南汇区| 沅江市| 若尔盖县| 民乐县| 武安市| 二连浩特市| 洛阳市| 攀枝花市| 军事| 海原县| 平罗县| 南郑县| 柘城县| 东海县| 高雄市| 吉首市| 托里县| 淳化县| 韶山市| 铁岭县| 台北市| 芜湖县| 自治县| 顺昌县| 伊宁市| 新密市| 东港市| 松潘县| 邯郸县| 临邑县| 广昌县| 石屏县| 宿州市|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