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人的文學道路:圍繞“文學店關門”的考察
- 黃江蘇
- 934字
- 2019-07-16 11:48:00
摘要
周作人是“五四”以來享有盛名的文學家。在1925年他卻說要把文學家的招牌摘下來,文學店關門了。此后的寫作生涯中,他反復聲明自己不是文學家。本書從這一被文學史忽略的細節入手,梳理周作人在現代文學史上走過的獨特的文學道路。
第一章講述周作人1917年到北京后直至1927年年底的文學活動。投身新文化運動之初,周作人的事業戰線鋪得很開,除了文學寫作還有社會活動,到1921年提倡“新村運動”的熱情退卻后,轉而專注于“自己的園地”,即文學寫作與批評活動。這期間他調整了自己的文學觀,由文學救國的信徒,轉向文學是表現個人情思的“純文學”觀念。到1925年,周作人認為文學革命已經成功,但思想革命還仍需努力,所以告別表現個人情思的“純文學”,轉而寫作各種強調思想、學術的“雜文章”。1925年至1927年年底的作品較充分表明他并非純粹的“小品文”作家。
第二章講述1928年開始的周作人與革命文學的論爭。梳理了周作人關于民眾的思想與法國群體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關系,指出周作人這時期又重新強調了1922年在《自己的園地》中提出的“純文學”思想,并借用古典文學的“言志”概念來置換表現個人情思的“純文學”表述,并由此構建了文學史解釋模式。與革命文學的論爭讓周作人放棄了1925年至1927年間著力研究民眾思想的工作,轉向隱逸,進入了大量閱讀古書、寫作讀書筆記、批判傳統士大夫思想、發掘傳統思想資源優良部分的工作當中。
第三章講述周作人1932年以后的寫作。從文體上看,他寫作的讀書隨筆,被當代“書話”寫作者擁為先驅,但實際上周作人的關注點在于思想批判,而非讀書趣味;他的筆記,延續了古代筆記文學的傳統,一些學術筆記有較高成就;他正式提出并完善了“雜文學”思想,提出了一種被文學史忽視的“雜文學”觀,實際上也對接了古代的文學傳統。從思想上看,他清理了宗教思想,提出以原始儒家為思想基礎,融進科學理性精神,古今中外、再造文明,從而形成完整的關于理想的“人的生活”思想體系建構。
結語總結了周作人文學道路的獨特性,即雜文學觀、傳承古代文學資源、重思想,這是周作人告別文學——告別“五四”以來從西方輸入的“純文學”觀念——的真正含義,也是他對“五四”新文學的開拓疆域的獨特貢獻。同時指出周作人作為啟蒙思想家,他的特色、成就及缺憾。
關鍵詞:周作人 文學店關門 啟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