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必要性

西部大開發已經進行了十年,并且取得了重大成績。為什么黨中央、國務院在此基礎上要立即提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任務?這既是與西部大開發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相聯系,更是西部大開發的現實情況決定的。對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情況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前十年開發成績巨大;西部地區欠發達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西部地區欠發達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的主要表現是:縣域經濟仍是西部發展的“短板”;西部自我發展能力存在與發揮的城市體系基礎尚未構建起來,具體是中、小城市經濟仍是西部的“軟肋”;縣域經濟欠發達的社會標識二元結構鴻溝是西部普遍的現實。

1.縣(區)域經濟體在西部發展空間格局中的主體地位

西部大開發前十年的巨大成績反映在哪些方面?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崛起了重慶、成都、西安三個可以充當鏈接西部與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引擎,這三個“增長引擎”與周邊城市體系及其西部省會城市共同構成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發展骨架;二是西部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及其生態環境有了根本性改變。西部大開發前十年還尚未“開發到位”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是西部縣域經濟總體仍處于欠發達狀態。

縣域經濟在西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這是由縣域經濟的幅員與人口在西部中的比重決定了的。在行政區劃上,西部的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有905個,占84.2% ;西部縣域人口比例達81.3%。以云南省為例,在12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市轄區只有8個,縣級市、縣、自治縣有120 個;市轄區的面積僅占總面積的2.7% ;縣域人口比例達到86.3%。在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全國2073個縣域經濟(其中,西部有1075個)的基本競爭力劃分出十個等級,即從A級到J級,而西部縣域經濟的基本競爭力所占分量,在實力最強的A級中只有5%,在最弱的J級中有86.8%。

西部縣域經濟的地位與經濟實力巨大反差的證據說明,縣域經濟是西部大開發前十年尚未“開發到位”的問題所在。也就是說,新一輪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對象或載體即開發的重點將從過去的省會為代表的中心城市,轉向縣域經濟。

我們認為,發展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是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據統計,在全國,縣域經濟GDP占六成,工業產值占七成,人口在八成以上,國土和農業在九成以上。從發展經濟學來講,“欠發達地區”是有確定含義的,這個含義就是“非工業化現代化”的地區,或者說就是還沒有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地區。所以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實際上就是指占我國絕大多數的“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經濟、農村經濟、農民經濟。在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中,它是屬于那相對落后的一極。所以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其實質或歷史使命就是要解決“三農”問題。

如何才能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中把縣域經濟更有效地發展起來?我們認為,關鍵是要解決縣域經濟的發展理念與戰略問題。

縣域經濟發展的理念簡單說來是工業化的理念。含義是要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的工業經濟,要用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法人組織進行縣域經濟的一切經濟活動。歷史和現實都在證明,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有了工業化,才有了商品化、市場化、城市化;有了工業化,城市化才有了人口的集中,資本的積累,技術的發展,才有了第三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與發生作用的空間——一句話,才能有現代化的基礎與空間。由此可見,縣域經濟只有在工業化基礎上才能在傳統農村農業社會向市場化、城鎮化的轉型中實現現代化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縣域經濟的工業化理念,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主張只搞工業項目,放棄農業。把傳統農業通過產業化轉向現代農業,也是縣域經濟工業化的內容。農業產業化是工業化城市化的一條捷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龍頭加基地,產供銷,農工商,科工貿一體化,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內涵。它的核心優勢是什么呢?是先專業化,后規模化;是先市場化,后工業化;是龍頭帶動、市場拉動、特色推動。這在實質上可以看做是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

根據這樣的理念,可以把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概括為:(1)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較長時期內的基本發展戰略是,以第二產業為重點,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2)實施“比較優勢”戰略。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只有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確定產業發展重點與方向,才可能是有效益能積累的,也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能不能找到、發掘、發揚光大自己的比較優勢,是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由于市場瞬息萬變,“比較優勢”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要不斷地去調查研究、比較分析,才能找到可以經受住市場考驗的比較優勢。(3)做大做強現有支柱產業。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富裕縣還是貧困縣,都有自己的支柱產業。所謂支柱產業,無非就是占縣域GDP比重較大的那些產業。其特點或是面廣量大,或是地位高影響大,把它們調大了,調強了,對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發展龍頭企業,使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發展起來。目前,農副產品加工的增值率國內平均是43%,國外是200%—300%。縣域農副產品加工停留在低層次粗加工的較多,附加價值小。從全國看,尤其在西部,農副產品深加工潛力很大,市場也很大。只有大力培植龍頭企業,才能從本地資源出發廣泛開展合資合作,積極參與新一輪的市場分工、合作與競爭,使縣域豐富的各種資源在加工工業與制造工業帶動下形成食品、紡織、服裝家電、玩具、家具、建材、五金、竹藤制品、礦產品、手工藝品等產品優勢。

2.“西部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與中、小城市經濟“軟肋”

在如此幅員面積大、人口眾多、經濟社會處在欠發達狀況的縣域經濟的背景下,中國西部地區依靠什么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以二元結構為標志的欠發達狀況?答案就是依靠以中心城市為核心、鏈接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的城市體系。

目前西部的城市狀況是省會為代表的中心城市“一城獨大”,成為廣闊的城鄉二元結構中的一個個“孤島”。與之對應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既存在數量少、現代化程度低的問題,又存在城市之間沒有形成體系化關系的問題。因此,中、小城市就成了西部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軟肋”,這個問題既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原因,也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內容之關鍵。

青海省學者顧華祥在《西部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對策研究》一文中認為,西部城市體系與中、小城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四個:(1)城市數量少,規模小。西部人口在100萬—200萬的大城市各省市區各有1個。50萬—100萬人口的城市、20萬—50萬人口的城市和10萬—20萬人口的城市都比較少,市轄農業人口比例都比較高。(2)城市的地域分布十分不協調。西部城市主要是沿交通干線、沿盆地邊緣以及沿河谷地帶,呈串珠狀、條帶狀分布。各省市區之間的城市發展存在很大差距。(3)城市間距離的遠近與通暢性極端化形成的吸引力和輻射力較弱。如:從烏魯木齊市到新疆區域內各城市的距離最近18公里,最遠1509公里,平均距離為540多公里,這個情況在西部比較普遍。造成西部城市之間的引力減弱,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暢,不但制約了城市的發展,也減弱了對周圍非城區的輻射力。(4)城市的分布、規模、密度和結構等受嚴酷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制約。比如,綠洲城市其綠洲邊界則成為城市輻射波延伸的天然障礙;又如,高山峽谷的分布與走勢,將迫使城市發展只能沿交通線方向進行,導致城市的不平衡分布。[5]

由于這些,嚴重制約了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城鄉間、城市間市場經濟體制運作缺乏依托,工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與高效率都無從談起。

西部如何才能破解因中、小城市量少質差與省會為代表的經濟中心城市體系化的斷層,為自我發展能力的生成與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認為,通過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圈”模式,把具有區域性次級中心功能的縣城改造提升為中等城市,是比較可行的路徑。這方面全國已經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例如,福建省從戰略高度上定位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功能,形成兩大經濟圈(福州經濟圈和廈漳泉城市經濟圈),目標是城市規模做大、功能產業做強、網絡布局做活和發展基礎做實。早在2002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省八次黨代會上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以武漢為核心,包括黃石等周邊100公里的8個城市,逐步將其發展成內陸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2007年5月,重慶市正式提出并開始實施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的“一小時經濟圈”戰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原建設部總規劃師陳為邦指出,重慶構建“一小時經濟圈”戰略具有促進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與促進城市體系化的雙重意義。他說,“一小時經濟圈”戰略,是重慶市實施城鄉統籌戰略的必然選擇;同時,“一小時經濟圈”戰略還可加強重慶都市區與萬州、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北、渝東南“兩翼”城鎮群的聯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術顧問林凌則認為,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戰略,還可以加強與成都城市群的合作與聯系,促進城市群之間的互聯互動、優勢互補,以增強由成都與重慶兩大城市群的“成渝經濟區”的整體競爭力。[6]

3.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與城鄉二元困境的內在關聯

西部大開發已經進行了十年,為什么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尚未很好地形成?這與西部廣泛的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存在是分不開的。關于城鄉二元結構理論,已經是一個廣為人們知曉的問題。所謂城鄉二元結構,按照劉易斯的說法,就是相對發達現代的城市與相對因生產生活方式傳統落后的農村并存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劉易斯認為是城市市場經濟體制與農村自然經濟體制的“效率落差”。[7]這個理論觀點,可以比較有力地說明西部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與城鄉二元困境的內在關聯。

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率優先、并與自然經濟或計劃經濟相比較具有效率優勢的體制。西部廣闊的農村如果還未與市場經濟體制鏈接,仍處于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殘余主導,那么因效率低而產生的貧窮、不發達等問題的存在將是難以避免的。以云南省為例,在12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市轄區只有8個,縣級市、縣、自治縣有120個;市轄區的面積僅占總面積的2.7%;縣域人口比例達到86.3%。也就是說,由云南這個西部的縮影可以看到,如果不能依靠市場經濟獲得高效率的發展并受益,西部的自我發展能力問題是無法得到孕育和提高的。

城鄉二元結構的實踐指向是,要反對農村仍處于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殘余主導的傳統性,其主張是用市場經濟體制、工業生產方式、市民現代生活方式改造傳統的農村、農業與農民。核心是發展現代農業,隨著城鄉在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的統籌戰略與一體化發展,二元經濟就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

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實踐中當然不再是簡單重復二元結構理論,而是找到消除二元結構走向城與鄉、工業與農業一體化既科學又現實的路徑。

找到消除西部地區二元結構走向城與鄉、工業與農業一體化既科學又現實的路徑,首先要在西部落實“包容性增長”戰略。[8]持這種觀點的同志認為,西部二元結構形成了西部發展的系統性障礙,因此,西部發展中的包容性增長就是要對現行制度體制、公共產品供給、財政金融資金支持、交通基礎設施、人才因素、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六個方面,進行系列綜合性統籌的重點研究,整體性進行改革或重建的規劃設計。

進一步思考,在中國改變二元結構,還應該抓住縣與鎮農民增收這個“牛鼻子”。因為中國二元結構的載體還是縣域經濟體。農民增收也就意味著二元結構的“消元歷史邏輯”。“消元歷史邏輯”的分解內容是:農民增收也就意味著縣域人均收入的增長,是財政增長的前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標志;農民增收是農村穩定的基礎,農業積累的源泉,農村現代化的前提;農民收入增長了,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才有資金,搞規模經營才有資本,轉移進城才有資格;農民收入增長了,農村市場才能拓展,工業經濟、城市經濟、中國經濟才有了新的發展動力;農民收入增長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叫做縣域經濟真正發展了,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才真正夯實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达州市| 岱山县| 汉寿县| 马尔康县| 德令哈市| 武邑县| 清流县| 西丰县| 滨海县| 喀喇沁旗| 来宾市| 涞水县| 晋中市| 稻城县| 澄城县| 沙雅县| 红河县| 台南市| 南开区| 股票| 阿勒泰市| 丰城市| 宁武县| 和田县| 灯塔市| 鸡东县| 高淳县| 沾化县| 林芝县| 德惠市| 根河市| 高陵县| 左贡县| 南漳县| 白朗县| 安达市| 鄢陵县| 泰和县| 西和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