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學論叢(第3輯)
主編寄語
菩提之心的“發”與“行”
一 基本文獻回顧
二 菩提心之“體”與“相”
三 由本心而至覺心:發心以成菩提心
四 發心為行,以行養心
五 余論
菩提心及其在唐代密教中的地位和意義
一 何為菩提心、發菩提心?
二 菩提心在唐代密教中的地位和意義
法藏的“菩提心”觀——以《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為中心
一 《華嚴經》中的“菩提心”
二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中的“菩提心”
三 法藏對“菩提心”的再闡釋
四 法藏的“菩提心”觀的理論意義
凈土宗之菩提心思想探討
一 大乘佛教的“菩提心”概念
二 凈土宗為大乘圓頓教派
三 凈土經論中對菩提心的論述以及重視
四 歷代凈土宗祖師的菩提心思想
五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中的菩提心思想
六 近代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菩提心思想
七 略述藏傳凈土法中的菩提心思想
八 關于凈土宗菩提心若干問題辨析
九 凈土宗修行實踐中菩提心的體現
論菩提心與持戒——大乘菩薩戒的根本與實踐向度
一 引言
二 菩提心:菩薩持戒之根本
三 大乘菩薩持戒之實踐向度
試述回小向大阿羅漢之菩提心
一 緒言
二 種姓、闡提與究竟幾乘
三 如何回心
四 回心后住于何位
五 具何種菩提心
六 結語
從舍身飼虎到濟困護生——5至10世紀《金光明經》敘事性圖像的流變
引言
“舍身飼虎”主題之流行
晚出的“流水長者子本生圖”
江陰端拱元年“金光明經變相”
結語
菩提寺與菩提心
一 中國歷史上的菩提寺
二 中國最古老的菩提寺:上海市安亭菩提寺
三 元朝普應國師中峰明本與菩提心
《現觀莊嚴論》二十二種菩提心分類的經論淵源
第一發心
第二發心
第三發心
第四發心
第五發心
第六發心
第七發心
第八發心
第九發心
第十發心
第十一發心
第十二發心
第十三發心
第十四發心
第十五發心
第十六發心
第十七發心
第十八發心
第十九發心
第二十發心
第二十一發心
第二十二發心
藏傳佛教經院哲學關于“新生菩提心是否必依止觀雙運”的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色拉杰尊巴的闡釋及他人對此的反駁
三 論辯雙方觀點的思想淵源
四 此論辯在大乘修行實踐論中的意義
佛法心要菩提心的實踐方法
一 為起歡喜故略說菩提心功德
二 正述菩提心的實踐方法
以發心之理劃分之三種發心芻議
一 釋體性
二 敘差別
三 示出典
四 略陳疑難
關于菩提心的理事圓融
一 一般人的發心
二 學佛人的發心
三 定位正確發心
四 關于理事圓融
初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
宗派融合
僧人戒律
溝通漢藏 利益群生——《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翻譯及出版的意義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推動漢藏佛教間交流互鑒
一 關于《廣論》與《四家合注》
二 關于所依版本
三 關于譯注特色
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