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優越感
- 自卑與超越2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7447字
- 2019-04-03 11:24:12
在第二章,我們已經把自卑情結和自卑情結與一般自卑心理的關系討論過了。那種自卑心理是我們人人都有、人人都想要克服的。我們現在要討論一個相反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優越感。
我們知道,個人生活中的每個特征,都表現在一種動作、一種進展上面。所以,每個特征都可以說是有過去和未來兩方面的。過去所代表的,就是我們所要克服的自卑和怯懦的狀態;而未來和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目標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自卑情結里面所注意的是事情的開始,而在優越感里面所注意的則是事情的持續、行為本身的發展。而且這兩種情結是有內在聯系的。一種自卑情結,背后總是多少藏著一點優越感;反之,當我們分析一種優越感、觀察它的發展時,我們也總能可以發現其背后隱藏著的一些自卑情結。
我們所說的自卑情結和優越感,只是表示一種過度的自卑心理和尋求優越感的努力,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明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錯誤地以為自卑情結和優越感是存在同一個人身上的兩種矛盾的傾向了。因為很明顯地,優越感的努力和自卑的心理,和普通的情操一樣,是相輔相成的。假如我們不覺得自己的現狀有什么缺點,我們便不會努力追求優越感。所謂情結,既然是從自然的情操發展出來的,情結中是不會比情操多出什么矛盾點的。
優越感的努力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實際上個人的心理、精神,也就是由優越感的努力所構成的。我們已經說過,生命是一種目標的達到或者形式的完成,使得這種形式能夠完成的,就是優越感的努力。優越感的努力像一道瀑布,凡是它碰到的東西,都跟它流下去了。假如我們看看懶惰的孩子,看見他們那種毫無生氣、遇事不感興趣的樣子,我們一定會說他們是不活動的。但是他們也有一種優越感的欲望,并且因為有了這種欲望,他們會說:“假如我不是這樣懶,我早已做了總統咧。”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活動和努力是有條件的。他們自視很高,以為在有用的生活方面多多做番事業并不難,只要……自然,這是一種欺誑,是一種幻想,但是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常常可以在幻想中求得滿足的。沒有勇氣的人,尤其如此。他們有了幻想,自己便非常之滿足了。他們覺得自己不很厲害,所以他們常常走彎路——常常想躲避困難。從躲避困難中,從不愿奮斗中,他們便得了一種感覺:以為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聰敏。其實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們知道,有些偷東西的孩子是有著心理優越感的。他們自己以為愚弄了別人,別人不知道他們在偷東西。他們自以為只是動了動手,就獲得了一筆錢。犯罪的人也有這種感覺,他們以為自己是比別人優秀的英雄。
我們已經說過,從某一方面看來,心理優越感是一種自私狹隘的表現。它不是常識,不是社會共識。一個殺人兇手以為自己是個英雄,那種想法就是一種精神態度。他對于人生問題的解決,一味逃避,可見他是個沒有勇氣的人。所以,犯罪是優越感的結果,不是什么基本的原始的罪惡的表現。
我們從神經癥病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出同樣的癥候。比如他們如果失眠,到了第二天便沒有精神去辦事。他們因為失眠,便以為自己不能去做事了,因為失眠之后,絕不能像不失眠那樣做得好的。他們悲傷地說:“只要我不失眠,我什么事不能做呢!”
有些抑郁的人,有著焦躁的問題,也有這種情況。他們因為自己焦躁,對于別人便一味地壓制。事實上他們之所以利用自己的焦躁去壓制別人,是因為他們總是希望跟別人在一起,無論到什么地方去都得有人陪著。他們要強迫身邊的人按照他們的希望去生活。
那些有憂郁癥和癲狂病的人,常是全家注意的中心人物。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自卑情結所發揮的能力。他們不停地訴苦,一會兒說自己覺得身體抵抗力下降了,一會兒說自己瘦了。實際呢,他們的身體非常健康,只不過他們把健康當作支配別人的籌碼。這種事情并不奇怪,因為在我們這種社會文化里面,弱小是可以成為強大的(事實上,假如我們問問自己,在我們的文化里面哪種人是最強有力的,最聰明的答案一定是嬰兒。嬰兒能支配別人,可是不被別人支配)。
現在讓我們研究研究優越感與自卑情結的關系。我們可以舉一個有著優越感的問題兒童為例,一個粗魯的、傲慢的、好勇斗狠的孩子,他總想裝得比實際上顯得偉大些。我們都知道,脾氣暴躁的孩子總想突然攻擊別人,使別人受他們的支配。他們為什么這樣暴躁?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覺得自卑。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好勇斗狠的、有侵略性的孩子具有一種自卑情結和一種克服自卑情結的愿望。他們的行動像是用腳趾站在地上,把自己的身體抬高好使自己顯得高大一點,希望由這樣簡而易行的方法去達到成功、驕傲和優越感的目標。
我們對于這種孩子,應該想個幫助他們的辦法。他們之所以做出那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人生原是統一的。他們不知道萬事萬物全都有個自然的秩序。我們不應該因為他們不愿知道這種道理便去責備他們,因為假如我們去問他們,他們一定還會堅持認為自己只會比別人厲害,不會比別人差的。所以我們應該用種友好的態度,把我們的看法向他們解釋,使他們漸漸地了解。
假如有人愛在別人的面前表現自己的本領,那完全是因為他們自己覺得不如別人的緣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力量,不能在有用的生活方面和別人去競爭,所以,他們便站到脫離現實的方面去了,他們無法真正融入社會。他們不能適應社會,并且不知道怎樣才能解決人生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常常看見這類人在兒童時期總是和父母老師鬧別扭的。像這樣的事情,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情境,并且使情境能被孩子自己所了解。
自卑情結和優越感的并存的情況,我們在一些神經疾病里面也可以看出來。有著神經疾病的人常常流露他們的優越感,但是并不知道自己有自卑情結。關于這一點,有個強迫癥患者的病史,可以幫助我們做點解釋。一個家庭中有一對年齡相近的姐妹,姐姐很美麗很受人喜愛,而妹妹對于這一點就很在意。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家庭里面如果有一個人的地位比別人高,別人就會過得很不愉快。無論那個佼佼者是誰,父親也好,子女中的一個也好,母親也好,結果都是一樣的。家庭里面別人的處境會很糟糕,有時候他們簡直會覺得煩躁得受不了。
別的孩子于是都生出一種自卑情結,努力向優越感走去。如果他們不只注意自己,同時還能注意別人,那么,他們的人生問題還可得到滿意的解決。但是一旦他們的自卑情結變得很嚴重的時候,他們便會覺得自己的周圍充滿了敵人,他們便會只去注意自己,不大注意別人,因而他們便不能具有相當分量的社會共識。他們懷著一種感覺去解決人生的社會問題,但是那種感覺對于人生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并不能給他們什么幫助。因此,他們為了尋求解脫,便放棄努力干脆走到人生的消極方面去了。我們知道,這種解脫并不是真的解脫,只不過是放棄了解決問題,把希望放在別人的幫助上,看上去好像是一種解脫罷了。他們和乞丐一樣,什么事情都要靠別人的幫助,在他們看來,自己是利用了自己的弱點過得輕松一些。
無論是成年人或者是孩子,如果自己覺得不如別人,他們對于社會便不再去關注,而只顧尋求優越感,這種情形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天性。他們解決人生問題的時候,只求個人的勝利,一點也不注意社會的利益。一個人如果一方面努力尋求個人的勝利,一方面也能顧到社會的利益,他的生活就是有用的,便能有成就。但是一旦他喪失了社會興趣,他對于人生問題的解決便不是真的有了準備。我們已經說過,問題兒童、癲狂病人、犯罪者、自殺的人都是屬于這一類的。
我們開始所說的那個女孩,她的環境是不如意的,她覺得沒有發展的希望了。本來,假如她對于社會還能保持興趣,對于我們所懂得的道理她也能夠懂得,那么她是可以向別的方面發展的。后來她去學音樂,想當一個音樂家,但是因為總是想到她的姐姐比她更得別人的喜愛,而產生了自卑情緒,她的心態開始失衡,最后在音樂方面也沒有什么成就。當她到了20歲的時候,她的姐姐結了婚,于是她也想要結婚,去和她的姐姐競爭。這樣一來,她便沉溺越深,離正常的生活越遠。她覺得自己是個壞極了的女人,具有一種魔力,可以把別人送進地獄里面。
我們知道,這種魔力就是一種優越感;但是她卻抱怨那種魔力,就好像有些有錢人矯情地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居然成了有錢人一樣。她覺得自己有種神秘的力量,既能讓人下地獄,也能讓人上天堂。自然,這兩種想法在我們看來都是很可笑的,但是這個女孩卻深深沉浸于這種幻想當中,她相信自己確實具有這種力量,她比自己受人喜愛的姐姐更強大。事實上,她也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勝過她的姐姐。為了增強說服力,她便總是抱怨,說自己不該具有這種力量,因為她越抱怨不該有這種力量,她便越像具有這種力量了。其實她的抱怨就反映出她的在意,如果她真的不在乎這種力量的有無,那么完全可以對這種力量一笑置之。只有抱怨,她才覺得運氣很好,她才覺得快樂。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就可知道,有時候一種優越感情緒可以隱藏起來——看上去可能并沒有追求有優越感——可實際上它就在那里補償自卑的情結。
我們現在要談談那個做姐姐的了。她很討人喜歡,在一段時間內,她是個獨子,是家庭的第一個孩子,所以大家溺愛她,全家人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她身上。但是三年之后,她的妹妹出生了,于是她的處境也完全變了。以前她只有一個人,她是全家注意的中心,現在她一下子就失去了這樣獨特的地位。這種處境的變化,讓她變成了一個喜歡跟人爭斗的孩子。但是我們知道,爭斗的事情是只有同伴更弱小的時候才能取得勝利的。所以,很多好爭斗的孩子并不是真的無所畏懼,只不過他們喜歡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而已。假如環境很強,這種孩子不只不會跟人競爭,反而會變得性格暴躁,或者整天抑郁消沉,因為父母對他們的喜愛也會進一步消退。
在這種情況下,那個做姐姐的很快就會認為自己沒有從前那樣被人疼愛了,她覺得周圍人對她的態度都改變了,很多時候現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這個女孩很快會對母親產生敵意,因為她認為妹妹是母親生的,這都是母親的錯。所以,我們就能理解了,為什么她突然開始不服從母親的管教。
我們再看看妹妹,也就是那個剛出生的嬰兒。她和所有嬰兒一樣,需要別人的照顧、關心和撫愛,所以在這個時期她的處境很好。她不必自己努力爭取自己的地位,不必跟人爭斗。她是那樣甜美、溫順可愛,像個小天使一樣,立刻就成了全家注意的中心。
現在讓我們研究一下,看看孩子的甜美溫順對于人生有沒有用處。我們可以假設孩子之所以這樣甜美溫順是因為一直處在被溺愛的環境中,但是就我們的文化來說,那些被溺愛慣了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社會的。于是,或者孩子的父親,或者學校,總有人要來干預這種情況,因此這種孩子的地位也是時時刻刻都有危險的,所以孩子便有了一種自卑的心理。身處順境的時候,他們的自卑心理還不太明顯,但是一旦身處逆境,他們不是因失敗而變得抑郁,就是會養成一種優越感的情結。
優越感和自卑情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對于人生和個人發展都沒有什么益處。一個驕傲無禮、不斷追求優越感的孩子,他的生活很容易陷入無用的泥潭中。這種孩子進了學校以后,在新環境中過得可能就很不順利了。從此以后,他們在人生問題上便會采取一種猶猶豫豫的態度,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始無終。
我們前面所說的那個妹妹就是這種情況。她學手工、學彈琴,可是每次都是隨便學一點就半途而廢。同時,她對于社會也沒有興趣了,她不愿意出去,人很抑郁不樂。她覺得她的姐姐的性格比自己可愛,大家只關注姐姐沒人重視她。她的猶猶豫豫的態度使得她人也更加卑弱,性格也更加陰沉了。
后來,她在職業方面也是猶猶豫豫的,做什么都不能善始善終。她雖然想在戀愛和結婚方面和她姐姐去競爭,可是她的態度仍然是猶猶豫豫的。30歲的時候,她跟一個有肺病的男人談起了戀愛。當然,這種選擇她的父母是不會同意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她不必自己停止她的行動,她的父母就會幫她停止了,結果也正是這樣——她沒有和那個男人結婚。過了一年,她和一個比她大35歲的、毫無感情的人結了婚,這種婚姻已經不能算作是正常婚姻了,所以他們的結婚是沒有用處的。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這種情況,有些人在選結婚對象時,總是讓人感覺不靠譜,他們或者選一個年紀大得多的,或者選一個不能成婚的,比如婚外情、三角戀之類的,這其實也是種自卑情結的表現。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做事處處不順暢的時候,就應該檢討一下自身是不是有懦弱自卑的成分。這個女人因為在婚姻方面的不如意,自身心理優越感得不到滿足,于是另辟蹊徑,找到了一種奇特的優越感。她認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潔,因此她給自己弄出了潔癖來。一天到晚都得洗浴。假如有什么人或者什么東西碰了她一下,她馬上就要洗手或洗衣服。這樣一來,誰也不愿意去接近她了。其實呢,如果我們科學地看,她的兩只手就夠臟的。因為她總是不停地洗手,手變得粗糙干燥,更容易積聚塵垢。
心理學認為,這個女人是有自卑情結的,但是她個人卻覺得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干凈人,經常批評別人不講衛生,不注意洗手,因為他們沒有她那種潔癖,就成了錯誤。她像一出滑稽劇里的角色。她總希望自己比別人更好、更優秀,這一點終于在她的幻想中實現了——她也有可以自傲的了,她是世界上最干凈的人。我們由此可以知道,她的自卑情結已經變成了虛妄的優越感,她以此讓自己得到心理滿足。
有著妄自尊大病(Megalomaniaes)的人,自以為是耶穌,是皇帝,也有這種現象。這類人的生活是脫離現實的,他們的言行好像是真的一樣。他們的生活是孤獨的,假如我們追溯他的過去,我們便可知道他們從前覺得自卑,因而養成了一種優越感。
有一個15歲的男孩,因為產生幻覺進了精神病醫院。那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爆發,他卻在幻想中認為奧匈帝國的皇帝死了。這本是與事實不符的,但是他說皇帝在他的夢中現了身,要他率領奧國的軍隊去抵抗敵人。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任務,可是我們看看現實中的他,他只是一個還沒有完全發育好的男孩!大家把報紙給他看,上面或者說皇帝在皇宮里處理政務,或者說皇帝乘坐汽車外出訪問,可是他卻全不相信。他堅持皇帝已經死了,在他的夢中現了身。
那個時候,個體心理學正在研究人類的睡姿,有人認為睡姿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心理優越感或者自卑心理。這是一種值得嘗試的研究。有些人睡在床上,身體蜷曲像一只豪豬,被子一直蓋到腦袋。這就是一種自卑情結的表現。對于這樣的人,我們很難相信他是一個充滿勇氣的人。假如我們看見另外一個人,睡覺時身體舒展,手腳攤開,我們會認為他是一個心理脆弱的人嗎?事實上,他也正像睡覺時表現出來的那樣開朗大方。此外,有人說過,一般習慣俯身睡覺的人都有點剛愎自用,喜歡跟人家爭斗。這一點也可以研究一下。
我們給這個孩子做了一些檢查,試圖找出他的醒時行為和睡覺姿勢的關系來。我們發現,他的睡姿有點奇特——睡覺的時候,兩臂交叉,放在胸前,就像拿破侖一樣。因為我們看過拿破侖的照片,都知道拿破侖的兩臂是這樣放著的。第二天大家問他:“這個姿勢讓你想起了什么你認識的人嗎?”他答道:“是的,我想起我的老師了。”這個答案看上去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后來有人說也許他的老師像拿破侖也不一定。結果果然如此。這個孩子很尊敬他的老師,自己想學他一樣也當個老師。但是這注定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因為家境貧窮,他沒有錢接受教育,他家里便把他送到一家餐館去打工,一些顧客嘲笑他身體瘦小,而他受不了他們的嘲笑,想要逃脫這種屈辱,但是一逃便逃到脫離現實的生活方面去了。
這個孩子所經歷的一些事情,我們完全想象得到。一開始他因為身材瘦弱,被飯館里面的顧客嘲笑,所以有著一種自卑情結。但是他總是想尋求優越感,他想當個老師。因為沒能當得了老師,他便繞個圈子,跑到脫離現實的生活方面,另外找著一個優越感的目標。于是他便在睡著的時候,在做夢的時候,變得比別人都更加厲害了。
因此我們知道,優越感的目標,可以落在脫離現實的生活方面,也可以落在有用的生活方面。比如有個做慈善的人,他之所以做慈善,不外乎兩個原因,也許他對社會很能適應,想要幫助別人,也許他之所以如此,只是想要取得道德上的尊崇地位。心理學家碰到過許多做慈善的人,他們的目標只是想要吹牛而已。
有一個男孩,在學校里面的成績很不好,表現得也很糟糕,他甚至壞到逃學偷東西的地步,但是他常常吹牛。他之所以逃學偷東西,是因為有自卑情結。他虛榮地想在某方面做點成績出來,可是不想費力。于是他便去偷別人的錢,買了鮮花和別的禮物去送給妓女。有一天他開著一輛汽車,跑到很遠的一個市鎮,在那里租了一部六匹馬拉的車子,這真是氣派極了。他很威風地在鎮上駕著這輛車子到處走,最后被警察抓起來了。我們看到,他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是為了尋求優越感,為了證明自己強過其他人,他不愿意面對現實中的自己。
犯罪者的行為,也有同樣的傾向,希望不費力氣而能得到成功——關于這點,我們在別的地方已經討論過了。不久以前,紐約的報紙上面說到一個犯罪者闖入一群老師的住宅,和老師聊天。他告訴那些女老師,說她們不知道勤勤懇懇地工作多么麻煩;說犯罪比上班容易得多了。這個犯罪者的生活是黑暗而消極的。不過他因過著脫離現實的生活,卻養成了一種優越感。他覺得自己比那些女老師強,尤其是因為他有武器而她們沒有。但是他可知道他自己是個懦夫嗎?我們是知道他是一個懦夫的,因為他是一個為了要逃脫自卑情結而跑到消極生活方面去了的人。可是他還以為自己是個英雄,不是個懦夫呢。
有些人總是轉著自殺的念頭,想以死亡逃避現實中碰到的困難。這些人雖然實際上是非常懦弱的,可是在他們自己看來,倒好像自己真是一個不怕死的勇敢者呢。我們知道,優越感是一件事情的第二方面,它是用來補償自卑情緒的。我們應該去找出它們的有機關系。這種關系看上去好像自相矛盾,實際上卻是合情合理的,前文我們已經說過,只有弄清了這種關系,我們才能解決自卑情結和優越感。
在結束自卑情結和優越感的討論的時候,我們還要談談它們和正常人群的關系。我們已經說過,自卑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從這一點上來說,自卑心理絕對不是一種疾病,它更像是一種激勵,激勵人們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一旦自卑的心理把一個人嚇住了,不但起不到促進其努力上進的作用,反而把他弄得消沉抑郁,失去了上進心,那才是一種病態。總之,優越感就是一個人有了自卑情結的時候用來逃脫困難的一種回避方法。他實際上比不上別人,可是他幻想自己比別人更了不起——因為心理上無法承認自己的卑弱,所以幻想一種虛假的成功來滿足自己。而正常的人是沒有優越感的,甚至于心理優越感都沒有。他只有一種優越感的努力,比如我們都有野心,想要成功一樣。如果他的努力發泄在工作里面他是不至于妄自尊大的。妄自尊大根本上是一種心理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