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人,分好錢:華為知識型員工管理之道
- 余勝海
- 3504字
- 2019-06-14 18:10:36
注重員工專長培養,提倡“干一行愛一行”
華為對基層主管、專業人員和操作人員實行崗位相對固定的政策,提倡“干一行愛一行”:華為允許員工適當地挑選工作崗位,但不鼓勵員工頻繁地更換工作崗位。鼓勵員工“干一行愛一行”,在干的過程中逐步產生興趣,最終成長為專家。
華為員工有挑選崗位的機會,不過員工首先在工作中要先服從分配,盡快磨合,讓自身思想的火花在本職工作中閃爍,并慢慢愛上崗位。
員工如果發現崗位很不合適,還有調換機會。但萬萬不可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哪座山也爬不上,最后被公司淘汰了。“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是相對的,不能無限地亂愛下去,也不能無限制地調換崗位。
1998年,任正非在員工大會上指出:“1997年我們動員了200多個碩士到售后服務系統去鍛煉。我們是怎樣動員的呢?我們說,跨世紀的網絡營銷專家、技術專家要從現場工程師中選拔,另外,凡是到現場的人的機會和待遇可能會更好一點。一年后,他們有的分流到各種崗位上去,有的留下做了維修專家。他們有實踐經驗,在各種崗位上進步很快,又推動新的員工進入這種循環。這種技術、業務、管理的循環把優良的東西都帶到基層去了。”
華為希望員工熱愛工作,視工作為難得的機遇和挑戰,應該好好珍惜。每個員工要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大家目光要遠大,胸懷要開闊,要富有責任心,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任正非說:“君不見用戶板測試組,持之以恒,數年如一日盯在一塊板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專家,而不是“萬金油”式的通才。焊接專家、插件專家、線纜及機框組裝專家、包裝專家、貨運專家、倉庫專家、打字專家等各種各樣的專家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極有戰斗力的聯合兵團。”
彭祺就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硬件工程師,他在華為一干就是十幾年。彭祺大學畢業后就到華為合資公司華賽上班,來公司報到時,領導安排一位資深的單板工程師當他的師父。師父沒跟他講具體的業務,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話:“做單板工程師,特別是我們搞硬件的,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要經得起失敗,耐得住寂寞,一步一步走扎實。”年輕氣盛的彭祺,除了口頭“嗯嗯”地應付著,心里卻不服氣:我的字典里就沒有“失敗”這個詞。
一周后,彭祺接到了第一項工作,將一塊已經完成的單板做一次改板,原因是這塊單板的時鐘方案有問題。這么快就有活干了?第一次就是做一塊自己的單板?他很高興,但接下來開始犯難,憑借他在學校做過的那點單板,以及對時鐘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時鐘會出啥問題。他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除了自學,遇到不懂的就不斷請教,很快就弄清楚了時鐘抖動、鎖相環、精度、頻偏等基礎名詞,并找出了問題的原因。之后,他做的單板上電調通,一次歸檔。
很快,彭祺的第二項任務來了--為一家運營商定制全系列交換機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定制物料清單(BOM)方案,涉及整機的近50種形態和上百種 BOM。他的內心有點崩潰,但也沒什么好辦法,只能踏踏實實去做。對于每個BOM中的每一個物料,大到整機機柜,小到一顆螺釘,他都不停地問自己:“我弄清楚每個細節了嗎?”所幸,最后所有的清單無任何紕漏,達到 100%的準確率。這也讓他養成了保持至今的一個習慣,就是經常問自己:“這件事情我到底明白了沒?”如果哪個細節他還回答不上來,他有時候還會莫名地嚇出一身冷汗。”
很快,兩年時間過去了,其間彭祺完成了3塊單板的設計,全部一版歸檔,他被評為部門的“年度最佳新人”。
新員工時期的順風順水,讓彭祺開始有些飄飄然,于是他選擇了離職,去了一家小公司擔任硬件總負責人,希望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一些設計。但換行業難,之前的彭祺也就是一名只會把原理圖上的器件簡單拼接的“連連看”硬件工程師,對大硬件領域的知識和結構只是一知半解。而現在,沒有結構、沒有互連,更沒有熱設計和工藝,所有和硬件相關的設計都要自己一肩挑,技術上的短板一下凸顯出來。彭祺開始反思,以前自己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公司的大平臺,離開了平臺,又缺少個人的技術積累,如何能確保自己在硬件領域做到最好呢?
就這樣,彭祺頂著壓力干了兩年,雖然算不上成功,但至少對自己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知,硬件領域博大精深,而自己資歷尚淺,要想有一番作為,還需沉下心來,摒棄浮躁,穩扎穩打,提升自我。
經過慎重考慮,彭祺入職了當時的華賽,后來華賽被并入華為,他又成為華為的一員。回到大平臺的彭祺,決定“重新做人”,一步一個腳印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在不斷的“洗禮”中逐漸成長起來。
入職一年后,領導突然找到彭祺,問他:“有個緊急的項目,半年內完成一套存儲產品的交付,你愿不愿意做?”以往一個產品的交付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這次只有半年,還要身兼 SE(架構設計)和硬件開發,挑戰巨大。但彭祺想都沒想就應承下來,因為他一直希望能有機會重新做出最好的單板來證明自己。
開發過程壓力非常大,彭祺帶領由5個人組成的小團隊始終朝氣沖天,所有人都非常期待能交付出一套精品。當時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是硬件 EMC(電磁兼容)問題,因為他們第一次做EMCRE(輻射騷擾測試),輻射量超出設計標準的10%,完全沒想到結果這么嚴重。以前其他單板的設計也用過這顆芯片,知道該芯片的輻射量有些偏大,因此,在單板和結構設計上已經做了屏蔽優化,但經過實際測試后發現芯片的輻射量完全超出預期。這個測試如果不通過,他們的產品是無法上市銷售的。
彭祺和EMC工程師泡在實驗室里一個多月,一直在尋找破解的方法。首先想到的是“堵”,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讓設備輻射的能量封閉在產品空間內部,減少對外的輻射。但他們經過反復測試后發現,產品通過結構進行輻射屏蔽的難度很大,結構縫隙其實非常難以控制,往往這邊堵住,那邊又泄漏出來了。就在他們反復測試、百思不得其解時,有個同事說了一句:“‘堵’行不通的話,我們可不可以考慮從源頭解決?芯片的輻射大,是不是因為我們設計時忽略了某些問題?”
一語驚醒夢中人,之前他們都陷入常規的思維中,太關注一種方法,完全沒考慮芯片優化這個方向。彭祺找到芯片廠家,了解到該芯片對電源和時鐘均比較敏感,如果能降低電源紋波并適當地優化時鐘信號質量,就有可能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優化和嘗試,在芯片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優化,再加上結構屏蔽作用,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彭祺深有體會地說:“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有時候在思維上會存在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這個時候發散思維很重要,認真了解問題并集思廣益,才有可能找到解題之道。往前多走一步也許就是勝利。”
從2016年開始,彭祺開始接手硬件開發工程師(DE)的工作。在還沒完全熟悉DE工作時,一個全新的項目開始了,是下一代存儲系統的預研。回顧上一代產品在現網暴露的一個個可靠性、可維護性的問題,想想客戶的抱怨和維護人員的無奈,他暗暗下定決心,下一代產品一定要給大家一個交代。
項目經過多輪討論后確立了總體框架,但是剩下的方案評估進展異乎尋常地艱難。作為硬件DE的彭祺,常常為了一個方案陷入長時間的思考,決斷過程非常糾結。例如,硬件架構要在一定密度內實現,什么密度最合理?容量性能如何配置?他和團隊反復拿出了10多種方案后才確定。
背板設計是開發階段最大的“攔路虎”。因為背板有源器件(需供給電源的器件)的問題,生產環節和現網已經出了好幾個相關的硬件問題,盡管他們也針對性地修改了背板設計,但是治標不治本,設計團隊面臨巨大的壓力。維護人員提出訴求:新方案能不能做背板無源化設計?
針對存在的問題,彭祺召集人員對制造、裝備、驅動和硬件進行集體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分析了整個電子標簽加載及現網備件更換等多個場景,經過技術反復論證,修改了生產裝備加工流程,解決了掛耳上電子標簽應用的可靠性問題,實現了背板無源化,開啟了業界存儲無源背板的先河。他們探索出的4U16刀片設計方案也得到了團隊的認可。
解決問題沒有捷徑,碰到問題多往前走一步,再堅持一下,說不定就柳暗花明了。幸運的是,彭祺從沒有輕言放棄,終被成功眷顧。
彭祺在《華為人》撰文說:“十幾年來,我一直在硬件開發的崗位上耕耘,沒有考慮調整發展方向,因為我總能從一個又一個難題中找到解題的樂趣,不斷收獲價值感和成就感。任正非說過,勝利取決于堅如磐石的信念,信念來自專注,什么是專注?也是在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深切領悟到師父那句話的含義,就是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經得起摔打,耐得住寂寞,愛一行、干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在專注和堅持中追尋夢想的燈塔,終會點亮希望之光!”
在華為,像彭祺這樣的員工很多。他們知道,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潛心鉆研,才會成就自己。
長期不懈地做實事,最終將創造奇跡,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我們必須有所作為,一切有志于獻身事業的人,都應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不管道路兩旁的鮮花、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