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發展的忖量:基于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探索
- 閆磊 閆述乾
- 2669字
- 2019-09-06 18:03:12
第三節 研究重點、難點和主要創新
一 重點、難點
本研究的重點、難點是構建“區域要素—區域功能—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分析框架,并從西部區域發展實踐中,提煉出增強西部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內生路徑和外生路徑。
二 創新之處
(一)研究視角上
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的構建,重點解決的是空間開發秩序的重構;而各區域利益的訴求,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區經濟利益的訴求,常會破壞國家區域發展的戰略意志,可能導致區域功能的錯位。為此,需要從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生成路徑中,探索出符合當地實際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之路。
(二)研究思路上
區域發展愿景離不開合理的區域發展戰略,合理的區域發展戰略離不開區域自然稟賦和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其中,區域自然稟賦構成了區位租,是不可人為改變的因素;而區域自我發展能力是人為構成可改變的因素,它受人文環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這啟示我們:解決西部的區域問題,可將不可改變的區位租因素剝離,著眼于區域特質增強區域自我發展能力。
(三)研究內容上
一是用“區位租”表述空間價值的差異與區域利益的沖突。二是根據六類資本構建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生成的內生路徑與外生路徑。三是基于區域功能的錯位,提出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重點在于彌補“能力缺口”,這是研究內容上的創新。
[1] 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 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3] 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4] 目的性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相互交往過程中,實現預計結果的有意識行為。計劃秩序是基于這樣一種前提假設,某些政治主體有能力獲取和運用制度恰當決策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還擁有強制他人服從命令的權利。參見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5] “六五”計劃提出:“充分發揮它們的特長,帶動內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加快內陸地區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建設,支援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七五”計劃進一步表述為:“要加速東部沿海地帶的發展,同時把能源、原材料建設的重點放到中部,并積極做好進一步開發西部地帶的準備。把東部沿海的發展同中、西部的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當時,鄧小平提出“繼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6]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
[7] 三線地區: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等11個省區。
[8] 高新才:《與時俱進,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嬗變》,《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9] 所謂的自發性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相互交往過程中,可預見模式的出現與行動者的有目的的意愿無關。自發秩序是基于這樣一種前提假設,世界是一個復雜演化系統,經濟個體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去追求形形色色不斷變化的“自設”目標,而不是去考慮社會的“整體”目標。參見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10] 陳秀山、徐瑛:《中國區域差距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11] 余軍華、金榮學:《我國地區經濟差異的變化過程及其成因(1978—2004)》,《改革》2006年第9期。
[12] 許召元、李善同:《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
[13] 王春超、余靜文、胡繼亮:《中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1987—2007):政府理念誘發制度變遷的視角》,《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第11期。
[14] 趙祥:《趨同還是趨異?——一個關于區域經濟差距變動的新視角》,《江淮論壇》2012年第4期。
[15] 王亭喜、蘇旦:《我國區域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東、中、西部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經濟問題》2012年第3期。
[16] 周密、盛玉雪、劉秉鐮:《非均質后發大國中區域差距、空間互動與協調發展的關系研究》,《財經研究》2012年第4期。
[17] 沈坤榮、耿強:《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數據的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18] 楊曉光、樊杰、趙燕霞:《20世紀90年代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要素分析》,《地理學報》2002年第6期。
[19] 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20] 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經濟研究》2004年第1期。
[21] 許召元、李善同:《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
[22] 管衛華、林振山、顧朝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的分析》,《經濟研究》2006年第7期。
[23] 余軍華、金榮學:《我國地區經濟差異的變化過程及其成因(1978—2004)》,《改革》2006年第9期。
[24] 徐康寧、韓劍:《中國區域經濟的“資源詛咒”效應:地區差距的另一種解釋》,《經濟學家》2005年第6期。
[25] 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26] 王春超、余靜文、胡繼亮:《中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1987—2007):政府理念誘發制度變遷的視角》,《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第11期。
[27] 郭將:《中國區域差距擴大與公平問題研究——基于比較優勢的思考》,《經濟問題探索》2009年第10期。
[28] 盧洪友、鄭法川、賈莎:《前沿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和區域經濟差距》,《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5期。
[29] 張天舒、黃俊:《區域經濟集中、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
[30]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373—374頁。
[31] 劉偉、蔡志洲:《我國地區發展差異與經濟高速增長持續能力——地區發展差異是提高反周期能力和保持持續增長的重要資源》,《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4期。
[32] 魏后凱、鄔曉霞:《我國區域政策的科學基礎與基本導向》,《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2期。
[33]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促進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34] 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
[35] 張紅芳:《西部地區競爭優勢芻議》,《陜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36] 劉穎琦、李學偉:《西部區域競爭優勢分析》,《中國軟科學》2003年第1期。
[37] 參看本書第三章。
[38] [印]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9]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多處使用了空間和區域這兩個概念,作者力圖使用“區域”去表述和區位相關的概念,用“空間”去表述和區域人口、經濟、社會相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