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四代藝術村:武漢曇華林的都市民俗學研究
- 張曉瑾
- 1570字
- 2019-09-06 17:30:40
總序
當今世界,全球化和數字化成為人類生存的“新常態”。在全球性和地方性相交互構的張力之網中,社會成為“虛擬的現實”,對“現代性”的過分盲目追求,對“想象的共同體”的絕對化和實質化,使文化多樣性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到嚴重挑戰,世界進入了貝克所說的“風險社會”時代。風險的世界性時刻,超越國界,超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界限,使人們不分彼此、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地一起卷入其中。
人類社會之所以進入了當前這樣一個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就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萬象共生、萬物相聯”的道理,古人講的“形”“氣”“神”被分割開來,形枯,氣竭,神衰。唐代高僧法藏大師在給武則天講《華嚴經》時曾用“千燈交映”的生動實例說明萬物關聯之道。如果用我們今天常用的學術話語來詮釋,其實就是“生態”二字所表達的精義。
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理論思考的范式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轉型。如果說冷戰時期是“主義”占主導,改革開放時期是經濟占主導,那么,現在和將來必然是生態和美德占主導。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人富了之后要追求文藝,中國要從科技興國轉向文藝興國。文藝的本質是韻律,韻律就是生態,生態就是“千燈交映”。如果我們能夠與山水自然,與動物植物,與萬物萬象,會盟結拜,交換“庫拉”,讓尊嚴、聲譽、友誼和高貴在人間流動,在人類和自然之間流動,在家庭和鄰里之間流動,在各民族和族群之間流動,四海之內互為環境,民族和睦共生、人與環境永續友好就會成為真切的現實。
正是基于上述這樣的認識,也基于我們與貴州學術界長期密切合作的機緣,我們有幸在以“生態立省”、山青水秀、生物多樣性資源和文化多樣性資源都十分富集的貴州建立了一個能夠更加貼近田野、更便于接通地氣的人類學研究平臺。2012年11月,在貴州師范學院領導的盛情邀請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由貴州省政府領導揭牌,在貴州師范學院烏當校區正式成立。貴州是中國最典型的山地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是世界山地文明的重要代表,在山地民族研究方面的資源基礎非常雄厚。為了突出這樣的本土資源特色和優勢,在研究院成立伊始,我們就率先舉起了中國山地民族研究的大旗,創立了全國第一家專門致力于山地民族與文化研究的學術平臺——貴州師范學院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創辦了專門探討山地文明的學術刊物——《中國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3年11月,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通過貴州省教育廳組織的嚴格評審,被批準為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無論是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還是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我們的初衷都是要通過平臺的協同作用,廣泛團結各方學術力量,動員諸多領域在學術上共同“致富”,建設敢為人先的創新共同體、協商中和的智慧共同體、形氣神三通的生態共同體、美美與共的美德共同體。只有憑借這樣的共同體及其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在認知、學術和思想上重新把“形”“氣”“神”勾連起來,讓天地之氣重新相接,使我們的世界觀能夠更好地認知和反映萬物相聯、萬象共生的和諧秩序格局。
兩年多以來,我們始終秉持“學術為本,追求卓越”的學術理念,突出“本土化、國際化、跨學科”的學術特色,堅持“根植于貴州,生長于西南,結果于亞洲,收獲于國際”的遠景目標。經過兩年多的辛勤努力,我們組編的“貴州師范學院人類學文庫”首批著作終于要和廣大學術同道見面了。這套文庫在努力突出山地民族文化研究這一特色優勢的同時,也兼顧了其他前沿領域的人類學研究。由于學術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各位作者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這批著作體現了“美美與共”的跨學科合作精神。希望這批成果呈現給我們的知識能夠有助于深化人們對中國這個多民族超級共同體的本體認知,能夠有利于尋求和建立各民族間的“重疊共識”,能夠對重構一個“千燈交映,光光交徹”的生態的世界觀有所裨益。
納日碧力戈 龍宇曉
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