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四代藝術村:武漢曇華林的都市民俗學研究
- 張曉瑾
- 3213字
- 2019-09-06 17:30:40
自序
我的本科專業是聲樂,主修美聲,按理說日后應該成為一名從事藝術表演或教學活動的人員,卻陰差陽錯地走上了研究的道路。在與老師溝通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時,我執拗地選擇了不脫離藝術的研究范疇,一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與不舍,二是由于所修博士專業方向為社會學與民俗學,這樣既可以站在圈外冷靜客觀地看著圈里,又能借鑒社會學與民俗學的理論視角解讀藝術,我自以為是一件無上幸福的事情。但畢竟理論功底有限,研究過程也沒有持續太久,匆匆拿出一點鄙陋的意見,意在拋磚引玉,向各位專家老師討教。
藝術村是當代中國一種正在快速發展的文化現象。藝術村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北京圓明園畫家村,在當代則形成了以北京798、宋莊藝術村為主,中小型藝術村散布全國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既是我國當代藝術與當代民俗開枝散葉的結果,也是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登上歷史舞臺的過程。藝術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藝術村是國民藝術品位發展中的排頭兵,先鋒藝術能夠泛化為普遍藝術,普遍藝術能夠泛化為日常民俗,從而實現藝術向都市民俗的演變。
本書的寫作目的在于分析藝術村現今展現的新形式——一種結合了都市民俗的新的社會文化聚落。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它更適合的發展模式、它在整個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它如何通過藝術家們的作品滲透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分析這些藝術村存在的理由與當前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同等重要,我選取了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藝術村——武漢市武昌區曇花林藝術村作為研究的對象,從宏觀與微觀兩條平行的主線上開展研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后,我關注的重點落到了藝術村如何向都市民俗村轉型的問題的探討上,在藝術村中找尋傳統民俗蛻變為新的都市民俗的過程印跡,提煉藝術村中新的都市民俗存在的影像與其產生的深遠意義,為都市民俗在城市中如何產生、展現、變化、流傳的過程提供理論借鑒。
宏觀上,以星星畫會、圓明園畫家村、798地區與新興的藝術區為例,本書分析了我國藝術村發展的四個具體階段:萌芽時代、地下時代、破冰時代與繁惑時代。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具體分析了我國的34個主要的藝術村,并對其歷程與特點進行了總結,提出了我國藝術村發展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間要求、人才需求、初始動力、時代與市場的需求以及卡里斯馬型的領袖人物。針對我國當代藝術村發展上的不均衡,筆者提出藝術村發展所面臨的兩大困境:來自外部的拆遷頑癥和來自內部的商業性滲入。為解決這些藝術村發展中的問題,筆者提出了市場化經營、計劃性管理的藝術村發展方略。筆者認為我國藝術村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主要特征為先鋒藝術與民俗文化的共存、高雅藝術與市民生活的融合,藝術村的發展呈現出藝術空間與生活空間重疊的新的時代特征。
微觀上,筆者對特殊對象——武漢曇華林這個我國第四代藝術村中的一隅進行了剖析:首先盡量用民俗學的語言對這條歷史老街的歷史底蘊與當代發展進行分析,也重點強調了這條老街的精神傳統。曇華林首先是一條歷史老街,擁有璀璨的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有著兼包并蓄的精神傳統。在這條老街中建設的藝術村,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本書對曇華林的研究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對曇華林現狀的評價:從總體上說,曇華林藝術村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藝術家的人數、藝術品的銷售水平、藝術村內的產業結構與產業鏈都還遠遠未能達到一定規模。在對曇華林發展現狀進行深度分析之后,筆者認為曇華林目前面臨著發育不良、藝術正義、藝術變質與未老先衰四個困境,這四個困境需要在對全國藝術村的發展進行研究之后才能得到解釋與解決。其次,分析曇華林藝術村目前所遇到的困難。曇華林所表現出的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國藝術村發展中所存在的共通性的問題,筆者認為,市場性經營、計劃性管理是解決這四大困境的主要方法。最后,筆者分析了曇華林的發展路在何方。筆者認為,從我國藝術村的總體發展狀況來說,曇華林藝術村屬于我國第四代藝術村,曇華林藝術村的發展前景是一種傳統與現代交匯、生活與藝術共融的雙重空間,曇華林的發展方向是走向一種更為和諧的文化交融的都市民俗區。
為了探索藝術村為何以及如何走向都市民俗區,筆者對都市民俗展開了深入研究。首先,筆者經過總結,試圖提出都市民俗的內涵、要素與意義;然后在時間維度上,從城市文化的視角和中國城市民俗演變的基本脈絡中窺探都市民俗的本質、特征及嬗變。為了應對城市化對都市民俗的沖擊,筆者從幾個較積極的研究案例中觀察和總結了都市民俗繼承、發展和傳播的經驗,包括有效利用現代社會的優勢條件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獲得政府在資金和制度上的支持促進其傳承和傳播等等,積極推動具有競爭力的民俗參與市場活動,使新產生的都市民俗融入城市社會的文化情境。同時,對于那些外來的城市新移民帶來的民俗,應予以充分展示的機會,促進來自四面八方的民俗種子生根于城市的土壤中,實現都市民俗生態的多樣性,使得城市文化紛繁多姿,以新型文化形態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但是筆者仍然認為僅僅繼承傳統的都市民俗遺產顯然是不夠的:一方面,這些傳統都市民俗正在遭受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的破壞,城市規劃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城市環境,使諸多傳統都市民俗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土壤;另一方面,大量的本國和外國人口帶來的外來文化進入某一特定城市,形成了對原生態的都市民俗的競爭和對抗,威脅了原有傳統都市民俗的生存。然而更為重要的是,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革和發展對于都市民俗的形成、保留和積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且傳統社會規范的解體,也使得現代社會成為精神價值荒漠,而傳統民俗的消解更是加重了這一惡劣情勢。因此,現代都市民俗的再生產,為現代都市民眾提供了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成為現代都市民俗研究的重要課題。面對城市社會環境本身的復雜多變,現代都市民俗的形成需要一種積極的引導。筆者認為,作為城市核心文化內容的藝術,應該成為現代都市民俗發展的重要源泉,尤其是高雅藝術,在經過長期的提煉與升華后其內在充滿了直面社會和人生的人文精神,飽含憂患意識和批判主義態度,這些精神內涵無疑可以成為指導現代都市社會生活的核心價值原則。未來都市民俗生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是藝術的俗化,這種俗化有待于藝術家、社會大眾和公共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
在對曇華林所存在問題的解答中,筆者首先研究了都市民俗區的具體內容,以及在曇華林建立都市民俗區的具體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包括十個戰略的曇華林藝術村發展規劃。筆者認為,曇華林藝術村的明天也正是我國藝術村發展的明天,這種發展的趨勢不僅符合藝術自身的邏輯,也同樣遵循了我國政府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文化強國的理念。
在篇章安排上,本文總共分為六個大章,其中第一章是研究緒論,提出了研究目標、研究計劃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第二章對研究對象曇華林藝術村的歷史、現狀進行研究;第三章從宏觀上分析我國藝術村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提出我國藝術村發展的四個階段與我國藝術村的發展方向;第四章對都市民俗展開了深入研究,包括都市民俗的內涵、要素與意義,在歷史語境中探討城市民俗的文化本質和中國城市民俗的特征及其演變,并探討了都市民俗現代發展的可能模式;第五章對都市民俗與藝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首先分析藝術與民俗的關系,其次尋求藝術與都市民俗相互促進發展的道路,最后探討了藝術民俗村發展的可能形式,具體討論藝術民俗村的功能、要素與結構,并簡要討論了藝術民俗村的都市文化意義。在對我國藝術村發展進行現實考察和對都市民俗區發展路徑進行討論之后,第六章分析曇華林從現代藝術村向都市民俗區發展的前景、合理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礎上,筆者以曇華林都市民俗基礎和現狀為基礎,深入分析了曇華林發展的困境及解決的建議,提出曇華林藝術村的雙重空間發展道路,探尋曇華林如何最終實現由藝術村向都市民俗區的轉型。
希望本人的研究能夠為中國藝術村的發展提供些微的幫助,為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點滴靈感,以及為藝術村研究者或都市民俗的研究學者提供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