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付費采訪

在付費采訪的研究中,基本概念模糊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許多研究者將采訪付費與有償新聞、受訪收費、消息來源有償等概念混為一談,使相關話語及文獻呈現出多元混亂的狀態,從而造成對付費采訪特征的含糊理解,并妨礙了付費采訪理論研究的深入展開。

一 付費采訪的內涵與發展

付費采訪也可以稱為有償采訪,是指新聞媒體為了得到某些“獨家新聞”而付給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報酬”。[8]換言之,付費采訪是媒體或新聞從業人員為鼓勵采訪對象接受采訪以獲取所需信息或為了達到獨占信息的目的,在采訪活動中向信息提供者支付一定的報酬。這種付費,可能是媒體主動付給,也可能是采訪對象主動索取。它是當今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的產物,是新聞競爭手段的一種異化,迎合的是“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理念。

付費采訪發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媒體。日本記者因在歐洲采訪足球聯賽屢屢受阻,于是打出付費采訪的旗號。1994年,《東方早報》記者方剛、阿鴻為寫《中國人體模特兒》一書,在我國首開采訪付費的先河;2000年底至2001年初發掘北京老山漢墓時,中央電視臺以300萬元的價格從北京文物部門買到獨家新聞報道權;2001年,姜文接受了Tom.com網站的專訪后,獲得該網站支付的1萬港元酬勞;2002 年,F4到廣州拍廣告,公司制片人公開標價 “采訪半小時付費5萬元人民幣”;2002年,江蘇衛視和《南京晨報》各以10萬元的價格買斷了江蘇泗陽一座大型漢墓考古發掘工作的報道權;2003年中國、巴西足球賽后,廣州某報對里瓦爾多、小羅納爾多和羅納爾多三人進行專訪 ,付給前二者各2萬元 ,后者3萬元;2005年2月,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要求《羊城晚報》采訪付費,引起社會對付費采訪問題的高度關注和議論;2005年6月,外交學院部分教授向記者索要采訪費的報道,把對此問題的爭論推向高潮,付費采訪成為2005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二個新鮮話題之一;2006年3月,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也因索取費用作為接受采訪的前提的做法,再度引發關于“付費采訪”的大討論。

學界對“付費采訪”的態度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李良榮教授為代表的支持派,贊同付費采訪,“對方向你提供信息,付費是尊重采訪對象的表現。知識、時間、精力、經歷都是有價的”。另一類是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為代表的反對派,“付費采訪行為會危害社會氛圍,使公益性原則遭到破壞”[9]

二 付費采訪對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影響

(一)付費采訪的有利影響

1.付費采訪有利于媒介競爭的良性發展

付費采訪是對信息資源價值的認可,是遵循市場競爭規律的體現。首先,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名人是一種稀缺資源,并且這種資源的稀缺性是伴隨著名人知名度的大小而增減的,處在市場經濟中的媒體為自己爭奪稀缺資源,付費是理所當然的;有些采訪內容屬于采訪對象的獨家觀點,是被采訪者的知識產權。就媒體而言,從名人處獲得轟動性或獨家性的信息資源后,加工成可讀性的信息產品,來吸引公眾的“眼球”,再將受眾的“注意力”銷售給廣告商換來廣告收入。其次,付費采訪能給媒介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媒介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行政事業單位或者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附屬物,它已經變成自主經營與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因此,在經營管理方面,媒介既要實現它的社會功能,也要實現它的經濟功能。

2.付費采訪使媒體對采訪對象重新審視

具有獨家資料和獨創見解的人物,往往成為媒體獨家新聞的來源,因此也就成為媒體爭奪的對象。爭奪采訪對象,實質上是爭奪信息、知識、新聞材料。在爭奪新聞資源的斗爭中,付費采訪被提出來是順理成章的問題。

3.付費采訪有助于媒體社會效益的實現

公信力和親和力就是媒體的社會效益指標,而社會效益是可以給媒體帶來經濟效益的主導因素,這就是媒體取得生存與發展的辯證法。通過付費方式防止媒介權力的擴大化,實現媒介的親和力。過去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給公眾高高在上的印象,付費采訪打破了這種平衡,媒體為了在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須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二)付費采訪的消極影響

1.付費采訪降低了記者的采訪報道能力

目前新聞業付費采訪的幾種類型:新聞來源向記者索取采訪費,并將之作為接受采訪的首要條件(演藝界的明星不見金錢不接受采訪);記者或媒體主動給信源付費,以期獲取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各大媒體有獎征集新聞線索);新聞來源由于某種原因不愿接受采訪,記者或媒體以金錢引誘信源(信源出賣自己或他人的隱私);新聞來源和記者之間達成的一種常規性、定型化的合作,雙方心照不宣地進行信息與金錢的暗地交易(通訊員和記者之間達成默契、在發稿和取酬方面互相合作)。[10]從這四種形式看來,沒有一種付費采訪是真正考驗記者的采訪技能,相反卻是促使記者躲在金錢的背后,堂而皇之地將金錢作為自己偷懶的借口。

2.付費采訪影響了受眾的知情權

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來源會努力提高媒介組織對于自己的依賴性,因此勢必影響到受眾的知情權。首先,面對更少的信息發布渠道,接觸到該信息的民眾數量無疑更少。其次,削弱了受眾的選擇權。采訪付費使少數媒體拿到獨家新聞,與之相對應的是多數媒體將失去向自己的讀者和受眾發布信息的可能性。這就意味著,受眾只能通過少數渠道而不是多種渠道了解信息。由此,新聞的客觀公正很難得到保證。此外,付費采訪使得本來可以由很多媒體從方方面面進行全方位展示的事情,只能通過某一家或幾家媒體的有限視角進行報道,使普通民眾了解的事實全面性、立體感降低。

三 付費采訪的規范

有學者特別提出,付費采訪必須注意兩個問題:其一,有必要嚴格區分公共信息與個人信息;其二,市場交易原則不能泛化,付費采訪亦不可濫用。[11]

(一)公共人物披露公共信息不得收費

有學者總結以下四種人屬于公共人物:在政府機構中任職的公共官員;在一些事關公共利益的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的人,相當于公共官員;眾所周知的名人、著名球星及其他著名的娛樂界名人;在特定時間、地點某一公眾廣泛關注或者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中被證明有關聯的人為“有限公共人物”[12]。公共信息資源,是“指基于某項公共事務有關的信息,或者和不特定多數人有利害關系的信息,或者是公眾基于社會發展和進步而需要知悉的某些信息”[13]

公共信息的披露,不應該索取費用。在美國《信息自由法案 》和《陽光普照法案 》中都規定公務人員必須保證對社會、對媒體的“普惠”原則,也就是說有公共權力和資源的人,必須保證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對于信息提供方來說,如果這些信息涉及公眾的利益,諸如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犯罪等方面的信息,他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向媒體公開。如果公職人員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職務之便,以公共信息為籌碼與媒體交易金錢,或者媒體以金錢為誘餌向公職人員購買公共或機要信息,無論主動或被動,有意還是無意,就職業倫理而言是不道德的,并且在法理上也是一種涉嫌行賄與受賄的犯罪行為。

1974年,中國臺灣地區發布《報業道德規范》,在第一部分“新聞采訪” 中指出,付費采訪實質上是想壟斷信息,與記者的職業道德不符,記者應當“不以恐嚇、 誘騙或收買方式收集新聞”[14]。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與實施,為媒體從政府獲取屬于公共領域的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條例第二章規定了具體的公開范圍,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

(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

(2)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

(3)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

(4)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

(二)付費采訪不可濫用

隨著媒體產業化的推進,報紙、電臺越辦越多,電視頻道層出不窮,媒體頻道增多,這凸顯出新聞信息資源的有限性,新聞消息來源自然也就身價倍增,新聞媒體和記者可以采取種種合法的手段和策略來獲取,這其中當然包括付費給擁有新聞信息資源的采訪對象,但是采訪付費不可濫用。

新聞雖然可以看作是商品,但并不是一般的商品,新聞具有社會公共性。新聞媒體的采訪是一種滿足公眾知情權的行為,泛濫不受限制的采訪付費與新聞的公共屬性相悖。在信息時代,公眾獲取社會信息更多要依賴大眾媒體的傳播,記者的采訪就是為了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所以,采訪權表面上看是媒體記者的權利,實質上則是民眾知情權的落實途徑。

在記者以擬態公眾的身份進行采訪時,其職業行為具有一種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性質。“媒介是聯系現實和受眾的中介,記者在采訪報道活動中扮演的是一種‘擬態公眾’的角色,而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社會人,他代表公眾收集了解社會、進行正確決策所需的各種信息。”[15]200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即在保守國家秘密的前提下,充分保障了記者作為“擬態公眾”代表公眾行使知情權的權利。

在新聞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一般都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自律機制,這種機制一般分為社會、行業、單位幾個層次,甚至一些欄目也有自己的自律準則。在針對付費采訪制定規范上,英國和美國有些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1991年成立的英國新聞申述委員會(PCC)在其規范條文中對付費采訪進行了規定:

(1)記者不能付錢或承諾付錢給現行犯罪事件中的證人或可能證人,取得資訊或新聞故事,除非這些資料是涉及公共利益必須被刊登出來,而且必須以付費或承諾付費的方式才能取得。記者必須采取每個可能步驟去確認金錢上的交易不會影響那些證人可能提出的證據。核準這項付費的主編必須做好準備,他可能要提出公共利益的正當理由,去辯護報社是基于大眾有知情的權利,才付錢取得的資料。付錢或承諾付錢給任何可以確切提出證據的證人的事,必須告知檢方與被告,證人也要事先被告知這個過程。

(2)記者不能為了取得新聞故事、照片或資料,直接或通過代理人,付錢或承諾付錢給已定罪的犯人,或已供認的犯罪者或他們的關系人——可能包括家人、朋友或同事——除非這些資料是涉及公共利益必須被刊登出來,而且必須以付費或承諾付費的方式才能取得。

另外第六條對涉及兒童的報道在第四款中也強調:

事涉兒童福利的規定時,不得有任何付費給未成年人以取得資料的行為,也不得付費給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監護人以取得資料,除非能證明是為了該兒童的利益著想。[16]

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職業倫理規范》(1996):提防為錢而提供消息的新聞來源,不買新聞。[17]美國某報社新聞道德原則:特殊情況下,由執行總編輯批準才能花錢買新聞,否則不準。[18]

因此,媒體在必須進行采訪付費時,不能因為付費采訪使媒體產品的商品屬性過度膨脹,同時要區分媒體因為尊重采訪對象的輔助勞動的價值而主動支付一定報酬和因為采訪對象要求付費而必須被動支付相關費用,要特別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注意刊播后的社會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泽库县| 久治县| 新沂市| 泰来县| 明光市| 通海县| 宁南县| 乌苏市| 内丘县| 黔东| 叙永县| 双峰县| 中宁县| 台北县| 会东县| 井冈山市| 亚东县| 闽清县| 湛江市| 曲水县| 兴仁县| 汝城县| 金堂县| 罗平县| 北川| 沙洋县| 四会市| 会宁县| 武宁县| 孟州市| 巩留县| 佛教| 洪湖市| 汽车| 繁昌县| 桃源县| 余姚市| 滕州市| 刚察县|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