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二)

三 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對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影響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與頻繁的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息息相關的。客家文化與客家優良傳統的形成也與時代的大動蕩、大變革相互彰顯。

(一)頻繁的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使客家人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客家人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是舉世聞名的,無論處在如何困苦的境地,總能憑著自身的刻苦奮斗闖出一條路來。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養成與頻繁的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息息相關。客家先民從生于斯長于斯的富饒的中原地區遷徙至南方,也大多由戰亂和社會革命所致,質言之,客家先民所發動的移民運動主要是被動性選擇的結果。在歷經艱辛之后,他們找到了恍如隔世的閩粵贛三角地區,這里在當時比較寧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所塑造的歷史空間不斷擴大,各地區之間原本是相對比較封閉的狀態被打破。以往比較寧靜的三角地區也慢慢越來越受到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的影響。因此之故,客家先民只能做出主動應對,才不會被頻繁的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所淘汰,也因為如此,他們非常強調自強不息。客家諺語中,鼓勵子弟爭氣自強的內容信手拈來:“人爭氣,火爭煙”、“有上唔去的天,冇過唔去的山”,爭氣,自強,無論多么艱難困苦也闖得過去,“不怕火燒屋,只怕人無志”,對沒有志氣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視的,“有志成龍,無志成蟲”。要求他們的子弟只能靠自己:“竹篙叉,叉對叉,靠來靠去靠自家?!盵53]既然一切靠的是自己,那就只有刻苦奮斗:“熬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54],剔除其出人頭地的消極成分,無疑這是客家人刻苦精神的形象注腳。苦與勤相輔相依,大量的客家諺語教育子弟以勤為本:“勤快勤快,有飯有菜?!辈磺冢鞘沁B飯也吃不上的,“床上餓死天富星”,縱然是天富星下凡,命中富貴,要是懶惰,同樣只有餓死的份兒。只要勤奮去“做”,一切全有了,“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55]。只要能夠自強不息,一切都會變得美好。

(二)頻繁的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使客家人愛好和平,追求和諧

上已述及,客家先民從世代居住的中原地區遷徙至南方,是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所造成的沖擊下被動性選擇的結果。客家先民的遷徙歷史,是一部充滿了血與淚的歷史。這部歷史是任何人都無法真實貼切地還原的歷史。歷經磨難之后來到三角洲地區,又面臨著自然和社會的雙重挑戰。在克服了種種困難而定居下來之后,原本寧靜的居住地又越來越受到其他地區社會動蕩和社會革命的波及,因此客家人大多時候是生活在無形的威脅之下。長久的危機和威脅,使客家人向往和平的社會,追求和諧的理想。此尤為體現在傳統客家建筑文化之中。傳統客家的建筑既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又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在客家建筑的選址上,客家建筑極其注重風水,而風水強調龍、穴、砂、水、向的配合,講究因地因形而擇。因此,傳統客家建筑一般與周圍天然地形相得益彰,集納靈山秀水,而且大多視野開闊,采光性與通風性優良。傳統客家建筑依南方的氣候實際,一般坐北朝南居多;房屋格局極具特色和觀感,多由上下廳、左右廂房,橫屋組成,有的還有后棟,要求左右房屋不能高于廳房,后棟要高于前廳,上廳要高于下廳等;從建筑功能上看,客家人把居住、防火、排水、飼養、加工、晾曬、貯存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一體,以圖舉族而居生活便利;在建筑結構上,墻基穩固、尺度精確,并重視雕刻、壁畫、彩繪等裝飾藝術的運用,而且類似瓦檐、梁棟、屏門、窗匾等都有追求精巧外形和優美意境的營造意象[56]。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客家建筑文化的和諧自然觀,即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天人合一的生存環境。它既順應天道自然,確立環保理念,達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通過其所體現出來的向心力、凝聚力、對稱性以及血緣性聚居的特征,著力表征客家民眾品優德良,謹言慎行,忠孝仁義,和睦相處,修己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人格魅力[57]。

(三)頻繁的社會動蕩與社會革命使客家人有著執拗的崇文重教觀念

如何在劇烈的社會動蕩和社會革命之中安身立命,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客家人看來,只有一條路,即崇文尚武。在他們的文化意識里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58];“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59]的傳統觀念。所以一旦社會穩定下來,他們就開始晴耕雨讀,不忘耕讀傳家的祖訓??图胰藢ψ拥苋雽W是十分看重的:“生子唔讀書,不如養頭豬”、“目不識丁,枉費一生”[60]。不讀書便不成人,連豬也不如。“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61],家貧本是讀不起書的,但客家人卻偏偏家貧子讀書,每個客家姓氏宗族都有一份學田,學田的收入為貧家子弟讀書提供了保證??图抑V語,勸學的內容隨處可見:“路不走不平,人不學不成”、“檢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天光唔起誤一日,少年唔學誤一生”[62],等等。強調不學習不成才,年少不學習耽誤人的一生的道理。

第三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閾下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礎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因為身在異鄉,對于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图椅幕环矫姹A袅酥性幕髁魈卣?,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傮w而言,客家文化是從中原南遷的漢文化與閩粵贛三角邊地的土著民文化相融合的結果,其主干是中原文化。因此,客家優良傳統的形成有其深厚的中原思想文化基礎,又與新遷地的各類文化相互激蕩和影響。

一 中原文化傳統對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影響

客家先民在舉族大規模遷徙、扎根的同時,繼承和發展了中原傳統文化思想。中原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疆域遼闊,有著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因此,在農耕文明日益發展的時候,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斷繁衍生存,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壘,促進了兩者之間經濟文化互補和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戰、粗獷強悍,富于流動性,善于吸取從遠方帶來的異域文化,成為中原穩健儒雅的農耕文化的補強劑;與此同時,農耕民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術,促進游牧民族社會形態的變化。這一切形成了中原傳統文化的上述特點。

(一)客家優良傳統承繼了中原文化兼容開放的優秀品質

客家這一民系在形成和相對穩定過程中,道路坎坷,生活不穩定,造成了一種忍耐性和包容性特征。由此也使客家文化吸納能力強,所以就能兼收并蓄,包容開放。如客家人的信仰,各種祀奉對象各司其職,彼此相安無事,信眾也同樣是不分對象,來自各種階層。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的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图椅幕^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客家優良傳統承繼了中原文化中重視品行的優秀因子

中原文明盡管復雜多元,但一致強調人的品德之于人的生成性作用??图胰嗽陂_拓新的疆域的同時并不忘本,特別講究做人要有品德。眾多客家諺語皆對客家人要形成良好的品行做出了描述,“樹上企(站)得穩,唔怕樹下搖”,“要打當面鼓,唔敲背后鑼”,“花花假假,雷公會打”[63]。要求彼此講求良心,以道德規范為行為的標準。殺人傷害、竊盜賭博、敗壞家產、游蕩非禮等行為均被視為不孝而成為不赦之大罪,這在客家諺語中皆有體現,如:“偷來介(的)鑼鼓打唔得”,“貪稈(稻草)食,鼻公貪出血”。客家諺語中,鼓勵子弟爭氣自強的內容也是信手拈來:“有上唔去的天,冇過唔去的山”,爭氣、自強,無論多么艱難困苦也得闖過去?!斑砼禄馃?,只怕人有志”[64],對沒有志氣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視的,“有志成龍,無志成蟲”??图抑V語中的“網爛綱唔爛,人窮志不窮”[65]則告誡客家子弟要有志氣,即使人窮,志也不能窮。

(三)客家優良傳統承繼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倫理本位

由于長期以來所處的獨特的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以及延續下來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客家地區不僅具有共同的目標、利益和追求,客家人之間還具有強烈的精神和情感的相互依存性,容易形成高度整合的集體和獨特的團隊精神;客家人之間往往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共同規范和價值準則,包括一些不成文的、依靠組織成員長期的文化傳統和行為習慣自發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規則和習慣;客家人往往需要保持強烈而獨特的共同體意識,這種共同體意識能夠帶給其中成員精神情感方面的成就和滿足,對共同體內部成員產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吸引力。如周姓的始祖堂號是“愛蓮堂”。“愛蓮堂”來自于宋代理學的創立者周敦頤寫過一篇極負盛名的散文《愛蓮說》,文章以擬人化的手法,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66]的高尚品格,歌頌了清廉正直的節操。“愛蓮堂”的堂號也由此而來,其深刻內涵也在于此。堂號蘊含著中原傳統文化的倫理本位,客家人把它升華為自己的精神特質。

(四)客家優良傳統承繼了中原文明崇文重教和重視道德教化的因子

客家人特別看重讀書人,有“茅寮出狀元”之諺。在他們看來,要想改變境遇和實現理想,讀書是最適合的道路。故家境再困難,也要供子弟讀書。為了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客家人把文化教育當作整個家族的大事,定制立規,錄入譜牒。他們傾力集資開辦族塾、學校乃至書院,一方面對家族中大部分子弟進行啟蒙基礎教育,提高了他們的道德品質與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則培養出一部分支撐宗族社會地位的士紳學子,維護宗族的發展。重視人文教化,興辦族學,結果使客家人才輩出。一般認為,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特征是:既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又富于求實的精神,具有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這些道德觀念通過客家人的社會化途徑尤其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得以內化,使之成為客家人得以安身立命之所。比如,在客家地區,“重仁義”作為道德底線,不僅深入人心,而且被寫入譜牒中作為法規,約束個人行為。許多家規族譜都規定“品行宜端”,強調“禮義廉恥,為人生之大節,不獨為士者當知自重,即農工商賈亦必恪守禮法,不得輕薄妄為,致玷家聲,貽譏后世”。通過強調道德教化對于人的修身自律的重要功能,也使得中原文明中的倫理道德傳統在客家地區得以較好的延續,并為社會秩序的自我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五)客家優良傳統承繼了中原傳統文化中“重物理、重人倫”的宗族觀念

苦難深重的客家人,從中原來到閩粵贛三角地帶后,面臨來自自然和社會的雙重挑戰,以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方式來應對,即村落—宗族—小家的結構方式。其中村落不是一個結構單位,而只是一個結構共同體,也可以說是地域性的概念,這個地域性概念是由諸多的宗族構成。在村落中,宗族是社會結構單位中最主要的一個層次。客家人只有依靠血緣共同體即利用血緣的親和力、凝聚力,依賴宗族的組織力量,才能生存下來??图易谧逑到y地規范宗族成員的生產、生活方式,調解族內、族外糾紛,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組織和機構,擁有教化和“族化”的管理模式,以及詳細的秩序維持辦法。其中比較突出是:一個方面,宗族長老通過編修族譜,制定族規,強化宗族成員的宗族認同和慎終追遠的理念,這成為團結宗族成員的橋梁和紐帶。客家地區各宗族非常注重族譜的編修保存,并賦予族譜以教育、激勵和調解矛盾的管理功能;另一方面,各宗族還詳細制定了對違反族規的宗族成員的懲治辦法,不斷維護和鞏固宗族系統的權威。各個宗族對違規行為都傾向于采取族內處置的辦法,是較為突出的特點。在中央政權輻射較弱的情境下,宗族實際上承擔了地方自治者的角色。新中國成立后,客家宗族組織與政府仍然保持一種協作、配合、互補關系,特別是其帶有強烈“自治”色彩,既強化了宗親的宗族認同,有助于政府行政資源的節省、行政效能的提升,同時還有利于地域社會秩序的穩定、風氣整肅與經濟文化發展。

二 畬瑤土著文化對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影響

探討客家優良傳統形成的思想淵源,我們既要研究中原漢人入遷的歷史,梳理客家文化的中原傳統文化因素,同時也要研究遷入地土著民族的文化變遷,尤其要探討客家人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的過程。研究表明,相對于大致從兩宋起才在閩、粵、贛三省接壤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帶聚居下來的客家人來說,畬瑤人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是百越后裔,被稱為南蠻,一向被中原王朝視為“化外之地”的“化外之民”。據有研究者考證,尚在楚滅越時,越國土著貴胄就有許多人逃入嶺南。秦始皇派兵進攻百越海疆,越人又不得不從于越(浙江)、閩越(福建)、南越(廣東)平地退入叢藩中。三國時,越人再次被漢族政權的吳從自己的根據地皖南、蘇南、浙、閩、贛、海各處驅逐,而分散各地。受戰爭和生存的競爭影響,畬瑤人歷經多次遷徙,總的趨勢是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地到深山。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明清時期,客家人和畬瑤人都曾大規模地由粵向贛、閩交界的山區移民。上述史實告訴我們:第一,就目前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區域來說,畬瑤人是土著,客家人是外來戶,這使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客家人有必要和可能在一些方面,首先是生存方式方面,向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畬瑤人學習,從而導致客家文化對畬瑤土著文化的吸收、同化。第二,畬瑤人與客家人在長期的、尤其是明清以來的雜處過程中,必然發生生產、生活上的各種接觸交流,以及摩擦斗爭,其中較突出的當數爭奪土地[67]。這樣,就為客家與畬瑤兩種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然而,不管如何,客家文化除了受到中原傳統文化、以農為本的生產方式和與客家人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影響之外,還深受新遷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應該是無疑的。比如客家土樓、圍屋,我們看到,客家人的這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并非是傳統中原地區曾經非常流行的建筑類型;如客家話,梯田建設,多神信仰等,這些也是客家人到了新遷地定居下來之后才出現的。

研究客家文化形成及其與他者文化的交流融合還必須從客家地區的生產活動這一維度進行解讀??图椅幕齻鹘y的中原因素影響外,在客家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還非常注重吸納南方土著生產經驗的優秀成果。比如有論者認為,在客家人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從南方土著民族中學會了水稻栽培。該地山多田少,稻糧不足,故辟山種旱稻,旱作物作為補充,名曰“種畬”。所謂種畬,是人們在砍伐和焚燒草木后,辟土以種植旱作物,類似于刀耕火種??图胰恕胺N畬”之俗,當是受畬、瑤居民的生產方式影響所致。[68]此外,客家人的勞動分工與組合,也受土著影響??图业貐^存在著“女勞男逸”的現象,被外地人譏笑的婦女在田間勞作,而男人在家抱小孩,雖言過其實,但并非無稽之談??图覌D女肩擔田間勞動重負,與相鄰的福佬民系婦女在家工女紅之俗完全不同,這不能不說是受到南方土著民族“女勞男逸”傳統的影響[69]。同時,客家生產活動還受到周邊其他族群的影響。如傳統以來客家人晚稻用旱秧,但到清末一律改種“學佬禾”。從名稱可推知,此種當來自潮州地區[70]。同樣,與生產方式的形成上類似,客家優良傳統的形成也受到了贛閩粵三角地區土著文化的影響。

一方面,贛閩粵三角地區土著族群在生產生活中結成的高度團結互助關系對客家優良傳統的形成具有影響。客家人和畬瑤人歷經遷徙、僻處山區,時時須與離散、疾病、饑餓、死亡作斗爭。因此都具有刻苦耐勞、艱苦奮斗的自強精神,四海為家、白手起家的創業精神,同仇敵愾、民族獨立的反抗精神,互相友愛、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以及狂放不羈、恩怨分明的俠義精神。畬瑤人歷經磨難更多,這些精神尤為強烈。畬瑤人內部團結互助的精神特別突出。平時一切勞動包括耕田、蓋房、砍柴、燒炭、挑擔趕集等都自發地互相幫助,不計酬勞,甚至無須供給膳食。打獵時一起出發,獵物見者有份?;ソ桢X米,不算利息。鰥寡孤獨者,由別家代耕田,不須酬謝。這種團結協作、互助互敬的精神和具體做法,顯然影響了后來的客家人。

另一方面,畬瑤婦女特別愛勞動,特別能勞動對客家人有深刻影響。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大多對男女之間的地位作倫理性的區別,女性的地位較男性的地位較低;與此同時,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男女在社會分工方面界限比較明顯,如“男耕女織”。閩粵贛三角洲本身因為可耕種的土地較少,所以長期居住于斯的畬瑤等土著人對男女的社會分工區別與中原有所不同。由于田園稀少,謀生不易,男子多外出營生,于是種田等事務,都由畬瑤婦女承擔。舉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種、料理家務,均一肩承擔,形成“男外出,女務農”的互補型家庭模式。自中原漢人遷入后,同樣遇此情況,因此,畬瑤婦女特別愛勞動,特別能勞動對客家人有深刻影響。后來,客家婦女除持家、種田外,還種植經濟作物,甚至挑擔、經商,從事多種生產活動??图覌D女從家務到田作,無不躬親,所以客家婦女之辛勤,堪稱天下之最。婦女比男子更加勤勞,是客家生產的主力軍,客家男女的社會分工變化,影響了客家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將傳統的文化整合模式歸納為兩種:一是高勢位文化與低勢位文化的整合,其效應是高勢位文化替代低勢位文化;二是等勢位文化的整合,其效應是兩相文化的彼此獨立但互相借用。江金波等認為,在研究文化整合時,必須關注的是,文化整合效應除與源文化勢位有關外,還以人群的數量為基礎。數量大的人群,其文化即使勢位低,仍具有很強的慣性,難以接受高勢位的文化整合。早期的文化整合表現為漢族低勢位文化與土著高勢位文化的整合,之后隨著客家先民的增加及其對環境的適應,逐步過渡為等勢位的文化整合最后直至客家民系的成型才真正實現漢族高勢位文化與土著低勢位文化的文化整合。他們將這種特殊過程的文化整合模式稱為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并認為其整合效應是兩相文化的融合。這是形成嶺南文化兼容并蓄特性的重要途徑,也是文化整合的另類模式[71]。筆者認為,上述關于文化整合的解釋模式以及在這一解釋框架下理解客家文化與土著文化的交融是相對合理的。但是有一點仍須深化:客家文化的主流基因是中原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這一點大概應該已成為共識,相對而言,客家文化及中原傳統文化是親緣性相當強的文化類型。因為這兩種文化都是建立在相對發達的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礎之上,所以客家文化較之土著文化顯得比較強勢。問題在于,客家文化的形成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期,而這種文化整合模式的分析框架恰恰要有一個假設性的前提,即客家文化已經成型,或體系化。因此,當我們研究客家文化與他者文化類型的融合交流時,就必須要考慮歷史的要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镇赉县| 宜黄县| 山阳县| 芜湖县| 凤城市| 神木县| 台北市| 河南省| 巴林左旗| 鄂州市| 宁武县| 天等县| 葵青区| 闻喜县| 奉化市| 普安县| 南投市| 乌拉特前旗| 安福县| 石狮市| 咸丰县| 富阳市| 剑阁县| 哈巴河县| 沈阳市| 高邑县| 桑日县| 榆中县| 汶川县| 明溪县| 长白| 正阳县| 松江区| 察隅县| 涿鹿县| 隆子县| 文安县| 莒南县| 阿勒泰市|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