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中國古代文獻隱含了大量的民族史資料。這些資料記載了歷史上居于中國版圖的眾多族群,其中有些族群現在依然活躍于我國各地,保存著其相對獨特的文化與信仰,而另一些族群則于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去向不明。傳統民族史研究對此的一個解釋是——“漢化”,漢化觀在一定范圍內無疑具有相當的解釋力,但由于該論斷是基于這樣一個假定,即當前為同一民族的人有著一以貫之的民族身份與人群范圍,不同族群被認為有著相對清晰的界限與相對獨立的發展脈絡。但存在的一個危險是,其所帶有的本質主義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對諸多問題的探討。由漢化觀主導的民族史觀往往容易導致對問題的簡單理解,過于強調漢文化的主導地位,忽視其他族群的自主性及族群邊界的復雜性。

本書以宋元以來贛閩粵毗鄰區的族群為對象,以文化表述為切入點,在對歷史上贛閩粵毗鄰區的生態、地理及早期居民勾勒之后,考察宋元到民國文人對贛閩粵的記載,發現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們對贛閩粵毗鄰區的記載主要以區域性的動亂為主,而發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現轉變,開始較多地關注這一地區的族群性差異,而引起這種表述轉變的,是與明代贛閩粵毗鄰區的大規模動亂及明中后期以來的社會重組有關,這種由方志主導的言說其實首源于各姓族譜,而族譜編撰的背后則是一整套文化的邏輯及漢人意識在起作用,如明代漳州人在對陳元光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宣稱自己中原后裔的身份,另一方面則漸漸明確陳元光所征之蠻的族群指向——畬民,它與方志上對族群性差異的強調在歷史進程上也相吻合。此外,零星的史料也顯示了清代部分畬民關于自我的認定與創造,他們通過對盤瓠形象的改造及對自身獨特性的強調,加強其作為一個族群的認同與意識。而稍后居于贛閩粵毗鄰區的客家人意識亦相繼興起。此后,除卻極少量的畬民外,贛閩粵毗鄰區基本被認為是中原南來的客家人的居所,正因為這種族群意識的伸張,加之民國時期的國族肇建的影響,導致了屢次的說客風潮。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中國東南漢人社會的形成,尤其是贛閩粵毗鄰區客家人普遍的中原南來說盛行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在明代贛閩粵毗鄰區大規模動亂平息之后,贛閩粵毗鄰區處于社會重組階段。正是在這一階段,其人群亦經歷了一次族群身份確認的過程,而這影響了明中后期以后長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贛閩粵毗鄰區的地方文獻中,則是對畬民典范書寫的確立,它反過來又約束了人們對族群的選擇與改造。故而,贛閩粵毗鄰區甚至東南漢人社會的出現并非簡單的漢化可以解釋,而是與歷史書寫直接相關,是與漢人知識分子華夷之辨的標準變化有關,如將承賦如平民的畬民視作與平民無別,而事實上其風俗可能并未即刻改變,因而,這種所謂的“漢化”既是歷史的進程,也是由書寫形塑。

關鍵詞:文化表述 地域社會 畬民 客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肇东市| 阳西县| 射阳县| 南皮县| 长春市| 东海县| 宾川县| 肃南| 辽阳县| 新野县| 泉州市| 邹平县| 天全县| 灵川县| 云梦县| 霍邱县| 巫山县| 微山县| 武夷山市| 登封市| 舟山市| 松桃| 伊吾县| 犍为县| 洛宁县| 莆田市| 青海省| 宝兴县| 社旗县| 肃南| 盐源县| 闽侯县| 大姚县| 河间市| 恩施市| 弥勒县| 西吉县| 张家口市| 广西|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