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一般地說,概念無非是對客觀現象的思維概括而已。由是觀之,人們在提出服裝乃至服裝設計概念之前的漫長歲月里早已穿著打扮了。同理,在物流概念提出之前實際上早已存在著物流活動。依此,說物流是20世紀才產生的,而且還說是在美國產生的,這一說法顯然是不甚確切的。更進一步說,客觀現象自身總是有一個產生、發展和轉化的演變過程,反映在人們的思維中即概念的相應演變過程,物流概念便是如此。從最初的物資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到廣義的后勤(logistics),再到晚近才提出的供應鏈(supply chain),大致反映了物流概念的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過程,體現了人們對物流活動這一客觀現象的思維認識和思維把握的逐步深化。

無可否認的一個基本歷史事實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物流活動日趨頻繁也日趨重要,遂形成了物流產業(物流業)并得到迅速發展。這種發展大致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物流活動涉入經濟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漸而似乎無處不在,乃至于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內容(比如網購);一是物流業自身的深入發展且日趨復雜,從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職能分工諸環節,到自營、外包與物流聯盟等組織協調諸形式,每一環節均可實現專業化,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聯結都離不開技術和制度的協調跟進,因而其復雜性便可想而知。

然而,與物流活動、物流業日趨重要和迅猛發展形成鮮明對照,經濟理論對此現象的認識似乎是滯后的。20世紀以來,關于物流現象的研究多半仍囿于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的一些技術層面和經驗層面的粗略描述和圖解,還談不上理論研究。此類研究基本都限于工程學和管理學的范疇,我們鮮能見到相關的經濟理論研究。諸如物流組織協調形式究竟是采取自營、外包、第三方物流、物流聯盟等組織形式,抑或是采取虛擬組織形式,這一問題在經濟理論上尚未得到足夠的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姚書杰博士的這部專著可謂因應了這一現狀而作,故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本書較為系統地回顧和梳理了既存的相關文獻,從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物流現象發展以及人們對此現象的認識發展的大致歷史脈絡和概貌。最值得一提的還是本書的研究視角。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絕大多數經濟學者對經濟現象的理論研究總是囿于西方主流經濟理論以資源配置為中心的認知和分析框架,這一框架的理論基礎便是新古典經濟學。關于這一理論基礎的種種局限性,我在別處已多次論及,此處不再贅述。與此截然不同,本書卻沿用了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從勞動分工的視角,也就是從經濟活動(物流活動)本身的角度去分析物流現象,所關注的乃是物流活動的經濟組織問題;但作者也絕非簡單地沿用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而是將技術和制度也納入考慮,從技術、制度和組織這三個維度上試圖將物流現象的研究納入經濟理論分析的框架。但凡對物流問題研究之相關文獻略有了解者,均可看出本書研究視角之新穎性。

在技術維度上,本書提出了分工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技術進步效應和資源轉移效應,以此去分析對企業組織的影響;在制度維度上,本書分析了分工與制度的互動機制,以此去說明物流在這一機制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組織維度上,本書提出物流組織結構由技術和制度內生這一新穎觀點,以此去分析物流組織形式的歷史演進。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將主要分析結論運用于中國物流發展之情形,試圖從我國物流組織形式和結構的演化中獲得歷史實證,并從中引出若干政策含義。

細心的讀者當能看到本書不乏作者的創新性個人獨立見解。比如,作者對技術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技術進步效應和資源轉移效應這一對頗為新穎的概念,并借此去分析它們對企業組織內與組織間的不同影響。應該說,這是頗具啟發性的思想。再如,作者提出傳統物流組織是勞動分工和價值鏈解構的結果,這也是一個頗為嶄新的獨特見解。我個人認為,這些創新性個人獨立見解無疑也是本書在學術層面上的“閃光點”,期望能為本書之可讀性增色。

本書乃是作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作為當初這篇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我對這部專著的出版感到由衷的欣慰,故而應本書作者姚書杰博士之邀在此予以推介。

是為序。

林金忠

2014年7月識于廈門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南乐县| 保山市| 六枝特区| 即墨市| 长兴县| 龙陵县| 大关县| 富顺县| 八宿县| 清水县| 永仁县| 迭部县| 秦安县| 重庆市| 灵武市| 乃东县| 奉节县| 长兴县| 吴忠市| 北京市| 屯昌县| 中阳县| 醴陵市| 孟连| 伊川县| 黄龙县| 岳阳县| 德令哈市| 高碑店市| 马关县| 津南区| 登封市| 遂宁市| 温宿县| 自贡市| 永平县| 鄂托克前旗| 白朗县| 隆尧县|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