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企業理論若干基本問題

一 企業的本質規定性

西方現代企業理論的一個基礎性理論問題即是關于企業性質的認識問題。對企業性質的認識,直接關涉對企業起源、企業邊界、企業治理和企業組織形式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論看法。為此,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如分工、協調、風險、交易成本、契約關系、演化和能力等,給出了不同的答案。F.Knight(1921)從風險角度認為企業是一種由企業家提供的風險規避和解決不確定性的機制或結構;以科斯(Coase,1937)、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1972)、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5)、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1979)和張五常(1983)等為代表的企業契約理論,從交易視角,提出企業的本質是一組契約的聯結;以Smircich(1983)、Weick(1995)、Choo(1998)、Witt(1998)、Hodgson和Knudsen(2004)等為代表的企業演化理論,從生產視角,將企業的本質歸結為企業知識積累過程和形成的能力;錢德勒(Chandler,1987)通過對美國企業史的分析,揭示了企業內管理協調取代市場協調的歷史過程,其中暗示著他是將企業的性質歸結為協調。很多國內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比如:曹正漢(1997)認為,市場分工不可能達到完備化,這使得企業有可能把市場不可能專業化的經濟活動(如交易協調與風險決策活動)實現企業內專業化,試圖彌補交易成本理論的局限;林金忠(2004)以唯物史觀把握企業的性質,提出了企業性質的組織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社會生產活動的組織形式,其基本功能在于對人們的經濟活動進行分工與協調,企業組織是實現這種分工與協調的載體;黃凱南和黃少安(2008)認為,把企業性質歸結為生產性或者交易性都比較片面,通過比較契約理論和演化理論,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企業的性質應該是生產與交易的統一。

上述這些研究及其結論都頗具啟發性,但問題在于,這些研究似乎都沒有把分工、協作與協調放到應有的恰當位置上,因而在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在這里直接給出對企業性質的理解:企業是人格化的、有目的的通過分工與協調以實現生產的社會實體組織,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意志。這一觀點包含如下三層含義:

首先,企業是一個生產性的組織。這是企業的本質規定性,這一點使得企業區別于市場,企業不是交易關系或者契約的聯結。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與市場是協調勞動分工的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方式。筆者認為,實際上企業是具有二重性的,即生產性和組織性的統一。企業組織為了實現生產(生產性)總是要采取某種組織形式(組織性),而交易或者契約只是采取企業這種組織形式時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一種外在的表現方式,并非企業的本質規定性。因此,將企業的本質歸結為交易性或者契約性并不恰當,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我們再來看市場的性質,市場也是具有二重性的,市場是交易性和組織性的統一。如果說企業與市場具有替代性的話,那也是因為它們都具有組織性才使得它們之間有了相互轉化的關系。但是我們還要明確一點,雖然企業和市場都因為組織性而使得它們存在互相轉化關系,但是一經轉化,其運行模式和規律便不同于轉化前的狀態。交易成本理論還認為,企業之所以取代市場價格機制來協調勞動分工,原因在于企業使用一個契約替代了市場交易的一系列契約,使得企業內部的協調成本低于市場交易成本。關于替代性我們已經做了說明,這里要指出的是,交易成本理論的“企業內部的協調成本低于市場交易成本”,這一見解頗具洞察力。在把分工收益看作既定的前提下,組織形式的選擇必然是通過對成本的比較而產生,交易成本理論的這點觀察顯然是正確的。然而,由于交易成本理論缺乏歷史視角,僅僅從分工、技術、制度等既定的前提下靜態地考察問題,這使得他們難以全面和客觀地把握企業的性質,從而也不能說明其起源和邊界。與此稍有不同,企業演化理論從生產的視角研究企業內部的知識積累和資本結構的變化,認為企業存在的原因是運用權威協調和塑造個體間的共同認知,以降低因知識分散而引致的不確定性。雖然企業演化理論是從動態角度考察了企業的性質和起源,但問題在于它忽略了企業的組織性。

其次,企業的生產功能是通過分工與協調來實現的。這意味著企業目標的實現是分工和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分工和協調都是實現企業生產目標的手段。關于這一點,容后文再做進一步闡述。

最后,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資本家、管理者等)意志的體現。企業的產生與發展雖然是演化的結果,但是這個過程離不開人們追求分工經濟利益的作用(最初可能只是迫于生存的壓力),人的活動之主體性和目的性終究體現于企業的目標,所以企業的分工與協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意志,是建構的結果。

二 分工、協調和企業的起源

原始社會末期家庭組織從氏族組織分化出來。在企業產生之前的漫長歷史中,家庭組織內逐漸發展出了一些手工業者。這些手工業者專業化生產某種商品,然后拿到集市上賣掉以換回自己所需商品。后來家庭手工業者增加學徒和幫工擴大規模,發展成為家庭作坊,但是家庭作坊仍然從屬于家庭組織,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組織。此時的社會分工和協作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遠遠高于家庭作坊內部的簡單分工與協作程度,但這種社會分工與協作并不能發生轉化,因為轉化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第一個條件是企業之間與企業之內的分工與協作發展水平不均衡;第二個條件是生產技術和協調水平的發展使得生產效率或者市場配置效率達到一定程度;第三個條件是與生產和資源配置的配套制度發展到某個水平,這里的制度包括市場制度、組織制度和國家制度等。當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時,企業便產生了。“最早的企業制度形態是由家庭(或家族)控制的業主制或合伙制企業,其主要組織形態就是手工工場。它起源于家庭組織內部,或者說,它是從原先的家庭組織中分化出來,并成為獨立生產組織形式的。”[1]作為企業的初始形式的工場手工業以兩種方式產生,即馬克思所說的混成的工場手工業和有機的工場手工業。從這兩種方式來看,實際上就是把社會分工與協作轉化為在生產組織內部進行的結果,這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

企業的起源本質上是演化的結果,同時也是在一定條件下商人或資本家進行組織創新、建構的結果。從靜態角度考察一下企業的起源問題,亦即在社會分工、技術和制度給定的條件下,企業組織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社會協作的困難。在社會分工水平遠遠超過家庭組織內部簡單分工的情況下,專業化效率和專業化報酬遞增引致的社會分工經濟并不能由內在性、自發性和無聲的自然必然性的社會協作激發出來。相反,社會協作較低的效率嚴重阻礙了社會分工經濟的發揮,因此,相對于發展較快的社會分工來說,社會協作的相對落后導致市場交易成本較大,而與此同時,家庭組織內部只是簡單分工與簡單協作。于是,人們或迫于生存的壓力,或出于追求利潤的動力,就有足夠的激勵將社會分工內部化于一個較大的手工工場之中。不論是混成的工場手工業還是有機的工場手工業,都能減少信息溝通、運輸等交易成本,并且手工業者也不用花費成本去聯系買家和原材料供應者,僅需專注生產,而購買原料和銷售等交由工場主負責,從而使得潛在的分工經濟發揮出來。因此,企業直接起源于社會協作的困難,也就是說,社會協作成本相對較大是企業起源的直接原因。

三 分工、協調與企業的發展

社會分工與協作一旦轉化到家庭組織內部,從而使家庭組織蛻變為企業以后,分工與協作的運行方式、發展路徑和規律便與原先的社會分工、協作情形不同了,具有了自己獨特的運行方式和發展規律。如果說企業的起源是由于人們迫于生存的壓力在一定分工、技術和制度條件下進行的組織創新的話,那么企業的發展就是人們在追求分工經濟帶來的利潤的動力下有意識地、預先地和有計劃地細化分工、促進協作以及加強協調的結果。換言之,此時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們的意志。馬克思認為:工場手工業在工場內部把社會上現存的各種手工業的自然形成的分立再生產出來,并系統地把它發展到極端,從而在實際上生產出局部工人的技藝。[2]原來通過市場組織的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由于企業的產生使得本來在時間上的順序轉化為空間上企業內部的并存,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并且可以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大量的商品。雖然這種同時性是由總過程的一般協作形式產生的,但是工場手工業不只是發現了現成的協作條件,而且還通過把手工業的活動加以分解而部分地創造出協作條件。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或工場手工業最初是自發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擴展,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意識、有計劃和系統的形式。[3]筆者認為,馬克思這里想要說明的是企業內部和市場上分工、協作與協調運行態勢和規律是有所不同的。在企業內部,人們(企業家、資本家、管理者等)開始有意識地把現有的社會分工與協作內化,并且開始創造性地研究分工、協作和協調。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可以說,此時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意志的反映。也許,與實踐緊密相連的有關管理理論可以提供一些說明,比如,泰羅科學管理理論中的工時研究和職能原則。工時研究是在工作高度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研究工作的各種動作,制定出標準的操作方法,并采用標準化的工作和設備等。泰羅主張明確劃分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實行職能工長制,把管理協調工作從生產工作中分離出來。亨利·法約爾專門研究了企業的管理,他認為管理活動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種活動組成,計劃與組織是他強調的重點,他還強調要對企業的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分工與組織,設計了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亨利·福特首創了流水線大量生產方式,使工件處于不斷運動狀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阿爾弗雷德·斯隆運用分工和協調理論創造了分權的事業部制管理體制,后來成為大型企業發展的標準模式。這一系列分工和協調的創造和運用都體現了企業內部資本家和管理者創造性的活動,同時也說明了分工、協作與協調一旦進入企業內部,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因此便擁有了與原來不同的運行軌道和規律。

總的來說,企業的產生與發展是在分工、技術和制度發展條件下組織創新的結果,其作用機制是企業內的分工與協調和企業間的分工、協作與協調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就相互轉化的趨勢來看,縱觀企業發展史有兩個明顯的逆向轉化特征,即企業發展第一階段是社會分工與協作的內化過程,企業發展的第二階段則是企業內部分工與協調外化為社會分工與協調的過程。在企業發展第一階段,社會分工與協作發展水平高于企業內部(企業產生之前是家庭組織)的分工、協作與協調,人們有意識地在企業內引入分工、協作;在企業發展第二階段,又主動進行協調以彌補協作的不足,由于分工經濟潛力的逐步發揮和協作成本的降低,不僅使得生產率極大提高,而且生產利潤也十分豐厚。由于企業內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得企業內部分工與協調發展速度超過了企業外部的分工與協作。當企業內部分工與協調的發展水平高于社會分工與協作水平時,企業內部的分工與協調便開始外化為社會分工與協作。由于企業內部人的活動之有意識性、預先性和計劃性,其內部分工和協調發展水平一旦超越了社會分工與協作,這一趨勢便成為不可逆轉了。這是因為,社會分工與協作的自發性注定了其演化進程的速度要落后于企業內部在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分工與協調的發展速度。當然,這只是兩個總的發展階段,其中還伴隨著部分生產過程、行業和產業等的產生與發展,這些轉化混雜在一起構成了企業和社會分工與協調的多層次性和復雜性,具體到某個企業、某個行業和某個產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砚山县| 旺苍县| 潢川县| 迭部县| 汾西县| 古丈县| 当雄县| 浮山县| 敖汉旗| 寻乌县| 新郑市| 广汉市| 舟曲县| 建水县| 略阳县| 股票| 武川县| 玛纳斯县| 林甸县| 唐河县| 芦溪县| 彭泽县| 乌拉特后旗| 闵行区| 东宁县| 奈曼旗| 民勤县| 道孚县| 永仁县| 宁海县| 永仁县| 阳泉市| 盐边县| 亳州市| 合作市| 扬中市| 河池市| 新竹县| 漳州市| 易门县|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