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式設計管理”的內涵、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適用范圍
“中國式設計管理”亦即中國本土設計管理理論,它源自《周易》,指為設計管理本土化,提高中國設計管理水平,直面本土設計管理問題,既考慮“設計人”的共性,又更充分考慮中國“設計人”因文化傳統所形成的獨特心理行為等個性,將中國管理哲學與國外先進設計管理科學融合,指導本土設計管理實踐,所創立的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設計管理理論。它既有“設計人管理”共性,更具“中國式”民族個性;是針對當前本土設計管理所普遍亟待解決的八大難題,借鑒傳統八家治道,從本源、團隊、規律、精神、倫理、制度、戰略、戰術八個方面提出八大治理之道,故又簡稱“八治之道”,是構建“中國式設計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內涵及學科性質
1.“中國式設計管理”的內涵
首先,“中國式設計管理”是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學,此其本質屬性,也是其在世界設計管理學中的地位。
眾所周知,作為管理技巧或者說“術”,無非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職能,全世界都差不多,無所謂“中國式管理”、“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但任何管理都是以文化為母體,都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故作為管理之“道”必將有民族文化特色,這必然要出現“美國式”、“日本式”、“中國式”區別。設計管理也不例外,作為設計管理之“術”,當然并無國別差異,但作為設計管理之“道”,必然也會有文化國別不同。故盲目照搬別國先進設計管理理論,而不能與本土文化融合并最終本土化,必然會水土不服。而“中國式設計管理”是為設計管理本土化,克服不顧文化差異,盲目照搬西方設計管理理論所導致的水土不服,以中國管理哲學為體,融納西方設計管理科學,指導本土設計管理實踐所形成的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設計管理理論,此其文化屬性。
其次,“中國式設計管理”屬于領域管理學,是“中國式管理”下的子學科,此其在本土管理學亦即“中國式管理”中的地位。
當前隨著跨文化管理思潮興起,管理本土化成管理界一大潮流,“中國式管理”也成為關注的焦點。成中英的“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黎紅雷的“儒家管理哲學”,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蘇東水的“東方管理學”、席酋民的“和諧管理”、黃如今的“和合管理”等本土管理理論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冒出,但以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影響最大,故統稱“中國式管理”理論。[1]“中國式設計管理”便是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新興管理學,它克服以上理論因“大哲學、大管理”思維束縛,無法與某門具體管理學科結合,探索其特殊規律,具體指導其發展的不足,落地于設計管理,以探索本土設計管理規律為己任,故是“中國式管理”下的子學科。
其三,“中國式設計管理”是元設計管理學,主要研究設計管理之“道”,而非設計管理之“術”,此其在設計管理中之地位。[2]
當前本土設計管理存在嚴重弊端,即重“術”不重“道”,重實戰不重理論,已嚴重制約中國設計發展。[3]而“中國式設計管理”是從中國管理哲學高度研究本土設計管理中的普遍規律,主要屬設計管理之“道”而非設計管理之“術”,故其在設計管理學科體系中處于至高無上地位,對其他設計管理理論和設計管理學科(間接地,對設計管理實踐,下同)起著根本性指導作用。換言之,它是一切設計管理理論及設計管理學科的理論出發點,對任何設計管理理論與學科都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故稱之為元設計管理學。元即“起始”、“根本”、“最高”、“最終”之意。
最后,“中國式設計管理”是中國管理哲學與設計管理的交叉學科,是二者聯姻的產物。
“中國式設計管理”既是設計管理的,也是中國管理哲學的,但不是二者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結合,是在當代哲學闡釋學和管理學、設計學視閾之內,對中國管理哲學、國外先進的設計管理、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實踐經驗反思、梳理、融合、詮釋和重構的產物。[4]在某種程度上它有點類似中國設計管理哲學,但又有別于后者,它雖然涉及設計管理哲學,但并非以研究設計管理中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即并非以從思維與存在高度研究設計管理的本質為旨歸。其旨歸是面向本土設計管理實踐,解決其本土化過程中的具體實際問題。更確切地說是針對當前本土設計管理所普遍面臨的八大難題,借鑒傳統八家治道,提出八大治理之道。比如:“設計易治”是針對當前如何設計管理本土化,構建本土設計管理理論而提出的因應之道;“設計仁治”是因應本土設計企業創立之初“軍心不穩,人才難留”癥結而提出的醫治之道;“設計道治”則是針對其面臨的“一管就死,一放又亂”難題而提出的解決之道;“設計禪治”是因應其因設計精神缺失所導致的高死亡率而開出的醫治藥方;“設計義治”是針對當前設計倫理缺失或偏差所導致的“設計異化”而開出的糾偏良方;“設計法治”是針對當前創意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滯后所導致設計侵權不斷,嚴重制約中國設計發展而提出的解決之道;“設計全治”是因應當前“局限于設計而謀設計,局限于當前而不謀未來”的設計戰略失誤而提出的治理之道;“設計智治”則是針對當前如何提高設計投標的命中率而提出的因應之道。故從根本上說它不是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哲學,而是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學。成中英先生曾提出了“中國管理科學化,科學管理中國化”的“二化”主張,本理論正是此“二化”的產物,是中國管理哲學“科學化”即現代化或者說“術化致用”與設計管理“中國化”亦即本土化的產物。
2.“中國式設計管理”的學科性質
就學科性質來說,“中國式設計管理”是中國管理哲學與設計管理的交叉學科,是直面中國設計管理困境,以探索本土設計管理規律為研究對象,既有理論價值又應用前景的新興學科,也是中國管理哲學、國外先進設計管理理論、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實踐三者碰撞的理論結晶。但不同于中國管理哲學,它有明確的設計管理實踐指向,即從中國管理哲學視角研究本土設計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屬設計管理學,而非設計管理哲學;又不同于西方設計管理學,它扎根中華傳統文化,有明顯中國特色和東方文化屬性,屬于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學;也不同一般設計管理實踐經驗甚至一般的設計管理學,其主要研究的是設計管理之“道”,而非設計管理之“術”,故屬于元設計管理學;同時也有別于當前“中國式管理”理論,它雖然也是管理本土化背景下的產物,但已突破其“大哲學,大管理”的虛遠及難以落地的不足,專門研究一具體管理領域—設計管理中的本土管理規律,是“中國式管理”下的子學科。其可概括為四大特點:綜合性、哲學性、本土性、原創性。綜合性:即“古今”(古代管理智慧與當代設計管理科學)、“中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道術”(管理哲學之“道”與“設計管理”之“術” [5])多門學科融合的產物;哲學性:站在管理哲學的高度主要研究設計管理之“道”,和一般設計管理理論的重要區別就在其更宏觀、更根本;本土性: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質,這是它和西方設計管理理論的顯著區別;原創性:即除本人外國內外尚無人從中國管理哲學視角探索設計管理本土化,構建“中國式設計管理”,故本理論無疑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
(二)研究對象、適用范圍
1.“中國式設計管理”的研究對象
首先,要研究本土設計管理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管理理論最終都源自管理實踐,也最終要回到管理實踐去驗證;故其是否有價值不是由其本身說了算,而是由管理實踐說了算。“中國式設計管理”也不例外。正如清華大學蔡軍教授教導筆者說:“更重要的是把你的理論(“中國式設計管理”)投入到企業管理實踐中去檢驗和實證分析,這樣才更有意義。”為此切忌紙上談兵,一定要深入設計實戰實踐,直面設計管理問題,并系統調查研究,尤其要對知名設計公司如集美設計公司、白馬廣告公司,及經典設計案例如“祥云”火炬、“中國成語博物館”、“世博會中國館”等進行個案研究。而湖南大學何人可教授則教導筆者:當前尤其應關注阿里巴巴、聯想、海爾、華為等知名公司的設計案例;同時要聚焦移動互聯網,特別是社交網絡和適時大數據條件下的品牌全接觸點的設計與管理,C2B模式的用戶參與設計和品牌的全球化等研究;尤其還應關注小米等快品牌的崛起,這對傳統設計管理是巨大挑戰;此外,海爾張瑞敏提出無交互、無產品理念,以及服務即產品的觀點所引起的反思與啟迪;BAT和華為、中興等互聯網企業設計管理偏向用戶體驗和交互所引起的影響,等等,都應持續關注。須指出,不僅要研究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也要研究其失敗教訓。成功管理經驗固然是“中國式設計管理”研究重點,但失敗案例同樣也是研究的重要內容。只有全面研究中國設計管理實踐,才能奠定“中國式設計管理”實踐基礎。
其次,不僅要研究中國設計管理實踐與理論,也要研究西方設計管理實踐與思想。
“比較管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一個管理學分支,是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管理現象”異同點、模式及其效果,及其與文化地域環境因素關系進行研究,進而探討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達到“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目的的新興學科。研究“中國式設計管理”也須借鑒“比較管理學”的方法與路徑,絕不能僅僅將視線停留在中國本土設計管理實踐與理論,還須從現代、全球視野進行比較研究。“魚只有離開水才知道水的重要性”。只有對中西設計管理進行深入比較研究,才可真正了解、構建“中國式設計管理”,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重要的是,設計管理主要源自西方,其產生已超過半個多世紀,傳入大陸才二十年左右,故其研究西方一直走在前列,因此研究、借鑒西方設計管理實踐經驗與思想無疑是提高本土設計管理水平,構建“中國式設計管理”的重要內容與途徑。當然切忌不分青紅皂白照搬,否則會水土不服。
最后,要研究中國管理哲學。
當前設計界人士普遍不懂中國管理哲學且不屑學習它。中國管理哲學是“道”,當代設計管理則偏重“術”(至少目前中國現狀普遍如此),前者主要是古代農業社會管理智慧的結晶,后者則主要是當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前者源自東方,后者主要源自西方。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同,但都共有兩個字:“管理”,都是管理智慧的結晶。且正因為二者不同,也才可以“和實生物”,產生一種新的管理理論—“中國式設計管理”。否則“同則不繼”,無法產生。故中國管理哲學是“中國式設計管理”的母體。不研究它,要想設計管理本土化,構建“中國式設計管理”,無疑是“緣木求魚”。故一定要糾正一種錯誤觀念:設計管理是當代應用學科,研究中國管理哲學沒用!
2.“中國式設計管理”的適用范圍
從適用范圍來看,“中國式設計管理”不只對中國“設計人”管理特別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整個“設計人”管理都有普適價值。如:儒家式“設計仁治”、道家式“設計道治”、禪宗式“設計禪治”對設計人力資源管理無疑有重要指導意義;墨家式“設計義治”無疑是醫治當前因“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這種“愛有差等”設計倫理所導致的“設計異化”的絕佳藥方;兵家式的“設計全勝”戰略則對今天如何實現從“局限設計而談設計”到“超越設計而談設計”的戰略轉變有重要啟示;縱橫家式“設計智治”戰術則對當前設計營銷、設計投標有立竿見影的實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