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時代,大發展
書名: 駟馬奔騰:馬蔚華、馬明哲、馬云、馬化騰經營大智慧作者名: 李墨本章字數: 5503字更新時間: 2019-04-16 11:08:12
背景篇 全球化時代呼喚創業英雄
時勢出英雄,英雄造時勢。
雖然我們可能還不太習慣“經濟英雄”“企業英雄”這些稱謂,但是我們必須回歸經濟發展既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這個簡單的認識。全球化時代讓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短兵相接,最終是經濟的比拼,也把企業競爭直接推上前臺,企業家無可避免地開始成為競爭的必然主角。
人類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長期、曲折、艱苦的過程,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而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人類智慧發展的集中體現。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什么,又造就了哪些傳奇?
中國經濟的千年發展與百年夙愿
追溯中國工商業的千年夢
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不同的風云人物,每一個時代的輝煌都是由千千萬萬的風云人物創造出來的。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曾以世界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2000余年。在這些輝煌的時期中,中華大地出現了無數風云人物,他們不是影響后世的思想家,就是決定當時的政治家,是當世豪杰、民族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有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張儀、蘇秦、孫武等一批杰出的謀略家;三國時期有曹操、諸葛亮、周瑜、孫權、司馬懿等一大批杰出的軍事家;進入唐宋,又出現了李白、杜甫、韓愈、吳道子、蘇軾、李清照等一批文學藝術大家。在這無數位風流人物的拱推之下,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卓著的民族之一。
在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和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制造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15世紀初的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領當時全世界最先進、最龐大的船隊,遠航亞、非、歐幾大洲,開創了古代社會探索、發現與文化、經貿交流最偉大的壯舉。
然而,正值這一登峰造極的壯舉時,中國歷史卻迅即迎來了大轉折。大明朝廷實施了海禁制度,開始閉關鎖國,故步自封。雖然清初葉,不可一世的幾代帝王們重新拓展了中國的龐大版圖,然而,那個傲視諸“夷”的“天朝上國”卻早已被工業文明的潮流拋離。隨即,世界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坍塌,迅即成為由多個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積弱積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開啟民族復興的百年夙愿
19世紀中葉,西方工業強國用槍支大炮叩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在對中國實行殖民掠奪之時,也帶來了現代工商業。
1873年1月,李鴻章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李鴻章、張之洞等一干中興名臣興起“洋務運動”,希圖“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批有志之士懷著振興民族工商業的理想與宏愿奮起抗爭,苦心經營,希圖以振興實業、發展經濟來挽救民族危亡。但是面對一個四分五裂、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國度,蹣跚學步的中國民族工商業,縱然有報國之心,卻顯然無救國之力。而“實業救國”的口號一直伴隨著數十年的戰火與災荒,直到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張騫、盧作孚、唐廷樞、范旭東、榮宗敬兄弟等一批近代實業先驅壯志未酬,但是作為中國現代工商業的開創者,屹立在中華民族前進的史冊里,作為一代新的英雄群像,永遠值得后來的創業者景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百余年來,風雨飄搖的中華大地便挺起無數民族脊梁。從林則徐、曾國藩、譚嗣同為舊時代革新圖強,到孫中山、毛澤東為新世界開天辟地,都開啟了復興中華的百年夙愿。
1949年10月1日,一個新政權誕生,當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那一刻,四萬萬同胞熱血沸騰,但是我們腳下的土地卻依然積弱積貧。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面對東西方冷戰的特殊國際環境,我國又經歷了漫長的以戰備為核心的計劃經濟時代。但還是從長期戰亂的廢墟上恢復元氣,打下了一定的重工業基礎。然而,政治動蕩讓我們錯失了世界在60—70年代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到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結束時,中國經濟已瀕臨崩潰的邊緣。
大步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一位小個子巨人站到了歷史舞臺中央—鄧小平顯然是一位特殊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者,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他以歷史的巨手,向世界打開了長期封閉的中國之門,讓這個古老的國度在經歷一百余年的動蕩之后,終于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人類發展正確軌道上來,也為中國帶來了一個新的群體—企業家。
在鄧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下,“個體戶”開始在浴火重生的中國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是一批膽大的人,也是一批勤勞的人,頭腦靈活的人。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數十年,中國儼然走到了物資極度匱乏,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保證的地步。這些各顯神通的“個體戶”,通過生產和流通,滿足了社會需求,也創造了財富,于是很多人迅速成了先富起來的“萬元戶”。改革開放激發了中國人民巨大的熱情,釋放出無窮的能量,也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生態和階層結構。
1980年,中央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給予政策優惠,以“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先行先試,為中國經濟發展進行大膽探索。一時間,四大經濟特區依靠優惠的政策、沿海對外輻射的地緣優勢風生水起,吸引了大批企業和人才前去創業。這其中,被稱為“改革試管”的深圳蛇口工業區,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史冊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最讓蛇口人驕傲的是,這里的許多新思想、新政策、新做法,都走向整個特區乃至全國。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不但讓“創業”成為一種可能,并在其后發展成為一種時代新風向。本書中的其中兩位主人公執掌的企業—招商銀行和平安保險,都是蛇口的成功試驗品。
1987年,海南建省,并被設立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這一舉措也將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向另一個高度。那些從闖蕩深圳等特區的成功者身上看到希望的夢想者,紛紛跨過瓊州海峽去尋找新的人生。馬蔚華也在這個時期,被派往海南發展銀行,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個體戶”變身“企業家”
20世紀80年代末,“個體戶”的稱呼已逐步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名詞—“企業家”。
企業家一詞來自法文,意思是從事組織、管理并承擔經營風險的人。18世紀工業革命正當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企業家在承擔風險和自由的轉化中扮演著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角色。而當企業家這個角色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時候,這種巨大的推動力也同樣表現了出來。
企業家這個群體和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有所不同,企業家是千千萬萬的商人中的佼佼者。不過,這個群體在封建社會卻是“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中身份、地位最低的一個階層。但在新時代、新社會中,恰恰是這個階層的人們,擔負起了國家富強、民生興旺的重任。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改革開放相配備的政策、制度也逐漸擬定并實施,因此改革開放之路也逐漸從探索變得輕車熟路。全體民眾在熟知這種基本國策和社會經濟體制的改變之后,也逐漸融入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中,并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從平凡成長為優秀,優秀進步到卓越。社會經濟建設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而在這種社會變革的大浪潮之下,中國的人才也猶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涌現。
企業家的出現迅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態,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企業領導者和經營管理者,企業家帶領團隊進行研發、制造、管理、銷售、服務等一系列工程,意義已經遠非傳統的商人和個體戶,以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廠長、經理可比,在整體上實現了升級換代。
第一代創業者知識、思維與視野上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是鋪路石,早期的風云人物步鑫生、馬勝利等改革明星已逐漸消散在歷史的天空中,今天已鮮有人想起他們的名字。像浙江萬向集團魯冠球這樣從改革開放之初到21世紀一直站在浪尖的人物實在是鳳毛麟角。而柳傳志、任正非、張瑞敏、宗慶后、馬明哲等中國最杰出的企業家,正是在這個時候走上歷史的舞臺。
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企業家在國家經濟政策的支持下,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制訂長遠規劃,用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創造出令人艷羨的財富,也是這無數個企業家的共同推動之下,我國逐漸走上一條復興中華民族、再次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的光復之路。
商業精英前赴后繼書寫傳奇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講話,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高潮。當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第一次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了黨章。這預示著中國又一次巨大變革的正式到來。于是,“下海”成為時代的新名詞,許多人不再以“手捧鐵飯碗”而感到自豪,而是選擇更為廣泛的亟待開發的市場,依據國家的開放政策,迅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瀛海威的張樹新瞄準信息網絡這個新興產物,為中國打開了信息網絡的新時代;愛多的胡志標依靠從國外引進的芯片技術,開創了國內的VCD產業浪潮;三株的吳炳新則以獨特的營銷戰略創造了保健品的短暫輝煌;還有懷漢新、史玉柱、王遂舟、滕繼新等等,雖然他們最后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因各種原因敗下陣來,但是都為中國企業經營做出了可貴的探索。
歷史是成功者的歷史,但也是失敗者的歷史。沒有這些失敗者為成功奮斗,社會進程不會進步得這么神速。當然,最終被歷史和人們牢記的還是那些在經受住諸多考驗和危機,并最終屹立不倒的、對社會進程作出巨大推動作用的成功者。張樹新是我們進入網絡時代的領路人,而后來者馬云、馬化騰二人在信息網絡的新時代,用他們高瞻遠矚的目光和睿智的決策力,實現了對前者的超越,也改變了傳統的商業和社會生活模式,他們成為時代開創者,引領時代潮流的發展與進步。
不管是退出歷史舞臺的失敗者,還是仍舊屹立于經濟浪潮中的成功者,他們都是改革開放所締造出來的時代精英,正是因為這些人物的激流勇進,中國的經濟才會有如此巨大的突飛猛進。他們是時代的精英,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也是締造改革精英的新時代。
經濟發展的沃土:政策和資金
政策扶植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由緩慢進入騰飛的轉折標準,它改變了中國社會民眾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勞作方式,更為重要的是,它將中國從貧窮落后、物資匱乏的狀態迅速發展到衣食無憂、生活水平直線拔高的優質生活時代。這成績,是一種奇跡,是值得中華大地上的全體民眾普天同慶的奇跡,而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神效,是因為它為中國復興大業開辟的兩塊新土壤—政策扶植和外資注入。
關于政策扶植。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種政策,它確定了中國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基本國情,為人們解散“大鍋飯”提供了政策指導,也為人們踴躍參與到經濟浪潮之中,提供了政策支持。這是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下最大的政策扶植。其次,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為經濟發展、生產制造、資源配置等等方面提供了眾多的有依有據的政策規劃或原則制度。這是中國經濟建設的法律依據,對經濟行為的正常開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政策扶植還表現在政策同步與否和經濟發展速度上面。改革開放之初,由于相應的具體政策比較少和一些政策落實不到位,因此在前十年里,中國各種產業的發展速度還是相對緩慢的。隨著改革開放相關政策的不斷發布,改革策略的不斷完善,中國各種產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進入20世紀90年代末期之后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從這一點來說,中國經濟本身的發展壯大,就是以政策為基礎進而實現的。
以裝備制造業為例,裝備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的核心,是體現國防裝備力量的重要產業,同時對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水平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2009年政府根據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和結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裝備制造業的規劃。這些規劃對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提速發展具有極好的推動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行長盛松成在談到這些規劃的作用時說:“國務院出臺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極大地提振了企業信心。75%的樣本企業預期未來資金周轉狀況正常,66%的樣本企業預測未來盈利能力不低于現在,其中43%的樣本企業預測未來盈利能力有所增長。”
由此可見,政策的土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外資入注中國企業,助推經濟騰飛
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發展找到了前進方向和借用發展的方法。方向就是經濟建設的核心,方法即為大力引進外資,促進中國經濟新秩序的建設。
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數量第一的超級人口大國。不過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水平和民眾的生活水平,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還顯得十分落后,在技術和工業上面更是不可相提并論。相對于西方國家,中國唯一存在的優勢就是市場優勢,因為中國的人口多,而且是一個未經深度開發的超級大市場。西方的資本家和企業家們,他們資本運營的目的就是尋求財富最大化,因此進入80年代以后,全球經濟呈現一體化趨勢,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紛紛瞄上了中國的超級大市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檔口,他們選擇了注資加入中國企業,以便使用這里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和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制造。相對改革開放以前那種摸索中舉步維艱的前進來說,此后經濟發展的速度得到了直線提升。
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并非從此一帆風順。由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一定的時間,外資進入中國之后,因為當時一部分體制因素的限制,外資企業并沒有充分地發揮它促進中國各行業發展的作用。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初具雛形,外資在促進中國商業發展中的作用才被深層次地開發出來。
19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又一個轉折點。因為經濟危機導致了美、日、英、法等國家在東南亞的投資紛紛撤離,于是中國便強有力地抓住了這次吸收外資的機會。中國之所以能夠抓住這次機會、大力引進外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日趨成熟,二是中國廣泛而又低廉的勞動力,三是中國存在著有待開發的強大的市場潛力。而中國在這次機遇的推動下,進入了一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這就是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它讓中國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