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
- 楊玉英
- 985字
- 2019-09-21 03:59:57
三 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胡適先生有言,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的確,《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哲學經典,對中國的哲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權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哲學思想的典范,《道德經》的世界意義也日漸凸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奧秘。美國著名的中國經典研究學者維克多?梅爾(梅維恒)在其《道德經》譯本的前言中就指出:“《道德經》是世界上僅次于《圣經》和《薄伽梵歌》被譯介的經典,不包括無數的德文譯本、法文譯本、意大利譯本、荷蘭譯本、拉丁譯本,以及用其他的歐洲語言翻譯的文本,僅英譯本就有一百多個。”[1]
本書名為《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將以“英語世界”及“《道德經》英譯”為研究對象,即外國學者以老子《道德經》的各種版本為底本的英譯嘗試。研究從各個不同的切入點對《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橫跨三個世紀的英譯研究情況作了系統、完整的梳理。
(二)研究方法
本書力求在廣泛收集英語世界關于《道德經》英譯研究的第一手英文資料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分析、比較和歸納,以客觀、嚴謹的立場對這些研究資料和作者所抱持的觀點進行闡釋和評述。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一是比較文學實證性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研究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本質上是一種研究的研究,即對英語世界學者的《道德經》英譯研究的研究。這就需要大量收集外國學者用英語著述的關于《道德經》的英譯嘗試,并以這些研究成果為細讀文本進行客觀準確的解讀。
二是比較文學譯介學方法。
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首先體現在以《道德經》不同版本為底本的英譯上,譯者對《道德經》原文本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是譯本質量的前提與保障,而譯本的好壞又將直接影響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本書通過譯介學的理論與方法來分析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嘗試。
三是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方法。
本書還從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的視角來分析因異質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英語世界《道德經》英譯本中出現的誤讀與誤釋。
總之,本書在占有大量原始資料和海外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文學實證研究法、文獻梳理法、比較文學譯介學和變異學的研究方法等研究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闡述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