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府績效評估責任問題研究
- 何文盛
- 2851字
- 2019-09-21 03:49:26
第三節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與分析框架
一 研究方法
管理研究從論證方法的角度可以分成理論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和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等。從推理思維方法來說,實證研究主要屬于歸納法而理論研究主要屬于演繹法。實證研究是根據假設去尋求論據,從現實資料和數據來證實或者證偽所提出的假設;理論研究則相反,從更高抽象層次的公理、定律、法則或學術出發,運用邏輯推理(包括數學計算)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設的結果。[13]本論文在分析中主要采取規范的理論研究、并輔之實證研究的方法。
(1)規范研究方法。該方法主要應用于本書的第二、三、四章即責任與績效評估的理論研究和成果整合,公民和政府在績效評估中的責任問題研究。通過文獻綜述分析政府績效評估的發展歷程和變化情況、國內外對于政府績效評估責任問題的概念辨析和理論研究進展、責任主體的界定與分類、一般性責任與特殊性責任的比較以及責任管理機制建立等,從文獻中總結和歸納政府績效評估責任的一般內涵、具體內容、實現形式、分類與基本特征等,提出本書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對相關參與主體“責任困境”及其責任管理機制構建等問題的分析。
(2)案例研究法。結合相關理論的分析,本書第五章和第六章將選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評議政府績效案例,即甘肅模式和專業性社會組織評估政府的案例——零點集團,分析企業和專業性社會評估組織在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遇到的“責任困境”,研究企業和專業性社會評估組織兩類主體的具體責任界定、基本內容、主要特征、實現途徑等重要問題。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對以往政府績效評估模式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從探討和解析政府績效評估中面臨的“責任困境”和責任問題入手,結合國內外已有的關于政府績效評估責任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性的文獻綜述,運用規范的研究方法,分析政府績效評估責任內涵、不同主體的具體責任內容、主要特征、責任履行方式以及責任管理機制建立等問題。本書主要按照政府績效評估的流程和評估主體分類,區分了政府、公民、社會組織、企業四類與政府績效評估結果形成有重要關系的公共主體。不同的政府績效評估參與主體是本書研究的主線,本書將分析不同主體參與政府績效評估的方式、機制和途徑,對各個主體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的責任范圍、內容、形式、特征、履行責任的方式等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以期在此基礎上探索政府績效評估中政府責任、公民責任、社會組織責任和工商企業責任的具體內涵,以及其與政府績效評估效果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機理。
三 研究框架
本文將在研究政府績效評估中責任的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在政府績效評估中責任的一般內涵、各類評估主體各自的責任內容、表現形式、主要特征、履行方式等具體問題。針對政府績效評估的本質、內涵和價值取向,結合公共治理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針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出現的“責任困境”,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不同評估主體如何有效履行責任的現實路徑,研究各類主體責任履行情況與政府績效評估效果間的影響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當下中國社會轉型背景下保障政府績效評估中的各類責任得以有效實現的機制,以期對深化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有所參考。分析框架如下圖所示:
根據以上分析框架,本研究內容將通過以下八章分別論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選題緣由和研究意義,在明確研究范圍和主題的基礎上,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研究內容等。
第二章是關于政府績效評估中責任問題的文獻綜述、理論闡述和成果整合。本章將對政府績效評估中的責任問題涉及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對研究所運用的理論進行綜述。
第三章探討政府組織在政府績效評估的責任問題。本部分將重點研究政府組織在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的作用發揮機制,以保證績效評估能夠真實反映政府實際的治理行為和公共政策結果。
第四章重點研究政府績效評估中的公民責任問題。力圖解釋的問題是:公民對于政府績效評估的基本態度是什么?選擇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通過何種方式和渠道參與政府績效評估?公民對于政府績效評估抱有什么樣的期望?公民參與政府績效評估活動對于政府改進績效有什么樣的影響?
第五章探討政府績效評估中社會組織的責任問題。作為政府績效的直接作用對象,社會組織能夠切身體會政府治理行為及公共政策的影響和結果,因此社會組織參與到政府績效評估活動中,通過適當的方式和途徑反映其幫助政府改善績效的態度與期望,本身就是社會組織履行公共責任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第六章研究企業與政府績效的關系,關鍵在于梳理企業參與和政府績效評估的關系。本部分選取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甘肅省企業評議政府績效的案例(主要由當地非公有制企業對政府績效進行直接評價)進行分析,重點歸納、總結其基于客戶滿意度基礎,由非公有制企業對政府績效進行評估的整體設計思路、評估指標體系設計、評估的實施、評估機制、回應反饋以及評估結果的再利用等,力圖從中發現在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企業實現評估責任的規律。
第七章探索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責任機制的建立及環境優化問題。通過對本研究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的研究結果進行系統化的整合,探討建立基于評估主體多元化基礎上的、體現各類主體責任的績效評估的有效管理模式和機制。
第八章是基本結論與研究展望。在綜合政府績效評估中責任問題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影響政府管理績效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從更新政府和各類公共行為主體的責任和績效理念入手,對創新政府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政府責任管理機制、提升政府績效等方面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得出最終的研究結論,并對未來的研究工作做出進一步的展望。
[1] 蔡立輝:《西方國家政府績效評估的理念及其啟示》,《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2] 張愈升:《珠海萬人評政府》,《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月11日;張冉然、張曙霞、劉剛:《青島模式和福建的探索》,《瞭望新聞周刊》2004年第7期;鄭云峰、卓越:《21世紀發展的新亮點——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開展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新探索》,《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包國憲、曹西安:《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回顧與模式分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3] 周志忍:《公共組織績效評估——英國的實踐及對我們的啟示》,《新視野》1995年第8期。
[4] 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等譯,東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8、38頁。
[5] 卓越:《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主體建構》,《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6] 王煥祥、沈海霞:《西方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最新進展》,《公共管理學報》2008年第3期。
[7]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聯合課題組:《政府機關工作效率標準研究報告》,《新華文摘》2003年第6期。
[8] 蔡立輝:《西方國家政府績效評估的理念及其啟示》,《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9] Garfinkel,H.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67,p.78.
[10] Swieringa,R.J.& Weick,K.E.,An Assessment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upplement,Vol.20,1983,pp.56—101.
[11] Rowan Jones,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of Accounting for The Public Sector.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 Management,1992(4)pp.249—264.
[12] Richar Mulgan,“Accountablility:an every-expanding concept?”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8,No.3,2000,p.555.
[13] 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