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禮儀類型
- 中華禮儀文化與文明北京
- 張繼春 李宗澤
- 19966字
- 2019-04-18 14:59:11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是“禮儀之邦”,禮可以說無處不在,數量相當大,有的是明文規定的,有的則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禮記·禮器》說是“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中庸》說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意思一樣,都是說古代大的禮有三百之多,細微的禮有三千之多。在這里,應該認識到的是,所講的數并不是嚴格的“三百”、“三千”,僅是一個大約的說法。
中國古禮數量之多是領先于世界同時期其他民族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多就有規律性,多就有類的區分。中國古代禮儀能夠主導數千年,也必然是有規律可把握的。古禮雖然繁復,但是最基本的可分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五大方面,就是古代常講的“五禮”。
“五禮”之名最早見于《尚書》和《周禮》?!渡袝芬喾Q《書》或《書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宮廷文獻,儒家的重要經典,古代認為是由孔子編訂而成的。古代先賢認為,尚書是古代的圣賢為了闡明天地自然的根本大道,弘揚天道之理,而采用文字記載的形式,專門為后世人們留下的一部關于立身處世、齊家治國平天下根本道理的著作。因其年代久遠,源自上古,所以古代稱之為《尚書》。《周禮》成書于戰國時期,是一部通過反映禮制治國的古典文獻,對于治國官制、社會禮制和生活禮制,都做了記載與理想設計。
《尚書·舜典》說:舜“修五禮”。這是中國古典文獻中首次提到“五禮”之說,但書中沒有具體地講哪五禮。書中介紹了舜的事跡,講到一年的二月份,舜按照上古的禮制,巡守到岱宗時,統一了度量衡,又“修五禮”。這一文獻記載,說明五禮在上古時期已經為人們所遵行,并不是舜開始制定五禮。原因有二:一是《舜典》中沒有具體提到五禮,說明五禮當時已經被人們所了解,唐代學者杜佑在《通典》中也記述說:“自伏羲氏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笔熘?,往往會用數字的形式省略,正像我們現在行文中一樣。二是“修”字在古代文獻中有學習、研究的意思,亦可認為舜巡守到岱宗,潛心學習、整理了延續下來的“五禮”。西漢著名的經學家、孔子的十一代孫孔安國對《尚書》注疏中認為,舜“修吉、兇、賓、軍、嘉之禮”。
《周禮》記載了“五禮”的主旨與意義,認為:“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示,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薄杜f唐書·志第一·禮儀一》說:“故曰,修五禮五玉,堯、舜之事也。時代猶淳,節文尚簡。及周公相成王,制五禮六樂,各有典司,其儀大備?!钡搅颂拼宥Y逐漸系統化、規范化,《舊唐書·志第一·禮儀一》記載:“太宗皇帝踐祚之初,悉興文教,乃詔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魏征等禮官學士,修改舊禮,定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兇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碧拼_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召集大臣、儒學家編訂了《大唐開元禮》。這部禮制,對此前“五禮”制度做了一次系統的總結,奠定了以后中國王朝禮典的基本結構,是中國禮儀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末儒學家杜佑在《禮典》中詳述了唐以前的禮儀制度演變,將“五禮”次序改為“吉、嘉、賓、軍、兇”。后來各朝基本沿用此排序,直到民國時期,所以歐陽修等人在《新唐書·禮樂志一》中贊其曰:“唐之五禮之文始備,而后世用之,雖時小有損益,不能過也?!?
可以說從上古時期,逐漸形成了古代五禮,成為主導中華民族禮儀發展的主干,直到民國時期才被廢止。192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專門設置了禮制館,組織力量負責審定各項禮制,編撰體例定為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兇禮五股。1943年,國民政府成立了“孔學研究會古樂研究組”和“禮樂編訂委員會”,組織編訂中華民國禮制,編成《北泉議禮錄》一書,沿用了傳統的“五禮”框架,但沒有推行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以“五禮”為基準編修禮儀的最后一部禮制書。
從以上的介紹可見,“五禮”貫穿、主導了中華民族的禮儀發展史,是了解中華傳統禮儀豐富內容的綱目。
一 吉禮
吉禮,主要是祭祀之禮。吉,古人在詞義中是指“善”和“?!薄9湃税鸭Y作為首要的禮儀,就是通過祭祀的“善舉”達到致福的心愿,清代學者孫詒讓在《周禮正義》中說:“祭祀之禮,取以善得福,是謂之吉禮?!?
祭祀是對神靈的膜拜。人們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蒙昧時代,對自然中的現象難以理解,太陽、月亮、星辰是怎么回事,云霧、雷雨、風雪又是從何而來,他們難以解釋這些自然現象,認為是有一種至高無上的神靈左右著,使人們產生了敬畏之心,為了使這些神靈能夠降福消災,就形成了對神靈的祭拜活動。國外一些學者認為,人類最早創造出的神是太陽神。麥克斯·繆勒在《比較神話學》中認為:“日出是自然的啟示,它在人類精神中喚起依賴、無助、希望和歡樂的情感,喚起對更高力量的信仰。這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所有宗教的發源地。”
在中國能夠反映原始先民信仰活動的實物線索,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脊虐l現,在山頂洞人的尸體周圍撒了許多赤鐵礦的粉粒,并有裝飾品殉葬。這些情況表明,在那個時期,原始先民已經有了膜拜神靈的行為。古典文獻記載,到了殷商時期,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祭祀系統。
(一)祭祀對象
古代中國地域廣闊,有高原、山林地帶,有沿海、沿江地帶,有高山,有平原,有丘陵,有草原,是一個地域地貌復雜多樣的國家。中國古代又是一個多民族不斷融合發展的民族大家庭,因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各地區、民族有自身的祭祀對象。這一方面,不像西方的一些國家只是一神崇拜,而在中國古代則是有多個神明。從歷史上看,在多神崇拜中,中國古代的吉禮祭祀對象主要有三大系列,即《周禮·春官·大宗》記載:“天神、人鬼、地祇之禮。”
1.天帝
天帝,主要是指天上的一些與人類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自然景象,如日月、星辰、風云、雨雪、雷電。古代把天看得非常神圣、神秘,認為它主宰著一切,宇宙中的所有神都歸它管制,所以《周易》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
對天的神圣感,還源于古代帝王把自己統御天下看作是上天賦予的使命,《詩經·大雅》說:“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尚書·康誥》說:“天乃大命文王?!闭J為周文王承擔著上天的使命來治國理政。周文王因而自稱為“天子”,即天帝之子,他是天帝的化身,自此之后,中國古代一般把帝王都稱為“天子”。董仲舒從思想理論上對天子祭天進行了闡述,在《春秋繁露·郊祭》中說:“天子號天之子也,奈何受為天子之號而無天子之禮?天子不可不祭天也,無異人之不可以不食父?!?
2.地祇
地祇,主要是指祭祀大地上與人類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大地、名山、大川。
大地。大地上的神明,中國古代主要是祭祀社與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白虎通義·社稷》說:“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意思是人沒有大地怎么能夠立足呢,因而要立社而祭祀;人沒有不吃谷物的,它是人生命的需要,因而要立稷而祭祀,以使五谷豐登。古代把社與稷合稱為社稷,歷代封建王朝在更替時必先立社稷壇(土單),供王朝祭祀;滅人之國,必然要驅除前朝社稷,而興建本朝的社稷之地。因此,古代往往把社稷作為國家政權的標志,《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古代歷朝都建有社稷壇,帝王、諸侯和州縣各自設有祭土神、谷神的地方,大多為社、稷二壇,也有將兩壇合建為一壇的。古代對建壇有明確的禮儀定制,《白虎通義·社稷》說:“其壇大如何?《春秋文義》曰:‘天子之社稷廣五丈,諸侯半之。其色如何?《春秋傳》曰:天子有大社焉,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黃土。’”《白虎通義》是東漢人班固等編撰的,記錄了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觀與大臣們討論經學思想方面情況的記錄。
古代不僅有祭祀的社稷壇與儀式,而且把那些為國家安危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稱之為社稷臣?!睹献印けM心上》說:“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禮記·檀弓下》說:“公再拜稽首請于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
名山。古代認為山岳有神靈的力量,主要指五岳,《禮記》中記載了帝王巡守的禮制,他們按照一定的時期,要到五岳進行巡守,以考察當地官吏政績如何,民風民情怎樣?!睹魇贰ざY志三》說:“五岳稱東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華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五岳為中華民族特別是皇朝祭祀的名山,早在秦始皇登基就開始對名山進行祭祀。司馬遷撰著的《史記》中在“封禪書”、“秦始皇本紀”中對于秦始皇到泰山進行祭祀的活動做了詳盡的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帶領著大臣們到泰山對天與地進行祭祀,將丞相李斯撰寫的頌辭刻在了泰山石上。
五岳是古代祭祀名山的一部分,不同的民族也都有祭祀名山的禮儀活動。比如,藏族人把喜馬拉雅山作為自己的圣山,以不同的形式進行祭祀,以表達敬拜之情;朝鮮族以長白山為自己民族的圣山,不斷進行朝拜;納西族以玉龍雪山為心中的圣山;等等。不同的民族、地區,人們在敬拜名山方面,心中的圣山是不統一的,各自有自己的民族“圣山”。
祭祀地祇中,古代城鎮普遍有建城隍廟進行祭地的禮儀活動。城隍是傳說中主管城池的神,《說文解字》說:“城,以盛民也?!薄摆?,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城隍神即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土地神。楊志剛著的《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一書指出:“目前所知最早的城隍廟是建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的蕪湖城隍廟。此后,城隍之祀在江南一帶流傳,至唐代城隍廟漸漸多起來,到了宋代更是遍及全國。”“明洪武年間,在朱元璋的直接推動下,城隍崇拜被納入國家祀典。”
大川。就是對江河湖海進行祭祀,古代中國把黃河、淮河、長江、濟水(發源于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合稱為“四瀆”。《詩經·爾雅·釋水》:“江、淮、河、濟為四瀆,發源注海者也?!苯?、淮、河、濟均獨自流入大海,所以名為“瀆”。這“四瀆”是祭祀的主要大川,《禮記·內則》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實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也?!?
中華民族中的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祭祀的江河湖海,以不同的方式對河神、海神、湖神進行祭祀,祈求實現美好的善愿。
3.祖神
中國古代有久遠、豐富的祭祀祖先的文化,長達數千年而不衰,一直延續著。中國祭祀先祖的文化與婚姻禮儀的很早確立與完備有著直接的關系,它使人們結成了不同規模的家族,知道了自己來自哪里,先祖是誰。又由于農業文明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產生活條件,使經常祭祀先祖成為可能。祭祀先祖主要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對先祖表達后輩的感念、懷念之情,真摯感謝先祖的培育;另一個是對先祖表達一種善愿,期望先祖能夠護佑現世的后輩成就自己的心愿。
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祖先祭拜從氏族社會就開始了,那個時期,人們利用簡單的陶塑來表達對先祖的思念??脊虐l掘中出土的仰韶文化中的一些彩陶瓶、彩陶罐,上面的口部有的塑成人的頭像,他們就是先祖崇拜的體現。殷商時期,不僅祭神文化有了大發展,與此同時,祭祖文化也更加規范,有“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的說法,《說文解字》解釋:“宗,尊祖廟也?!惫糯淖趶R,就是祖先的神廟,是祭祖的最主要的場所。
到了周代,宗廟的規模與數量有極其嚴格的禮儀定制,《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弊嫖慌帕邢喈斠幏叮甲嬷畯R居于正中,始祖以下,第一世居左,稱“昭”;第二世居右,稱“穆”。以下凡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數后代皆為“昭”,四世、六世、八世等偶數后代皆為“穆”,昭穆次序,世世代代不能夠亂。
古代文獻中常會提到“尸”,“拜尸而事”、“祭尸曰”,這里的尸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尸體”的尸,而是先秦以前祭祀祖神的一種禮儀。那時,祭祖設“尸”,即安排一位代死者受祭拜的人。當時的人們認為,祭拜先祖,他也不知道。怎么能夠使先祖感受到、看到后人對他的敬拜呢?就以一個活著的人作為先祖的化身,坐在祭拜的位置上?!秲x禮·士虞禮》:“祝迎尸。”在祭拜中有一個迎尸的儀節。古代學者鄭玄在注解時認為:“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碧拼鷮W者杜佑在《通典·禮典八》說:“自周以前,天地、宗廟、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漢以降,中華則無矣。”尸一般由孫輩擔任,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往往是通過占卜而確定究竟哪一位會被選為尸。后來,人們逐漸用“神主”代替尸,即制作一塊木牌,上寫被祭者的姓名、身份,有的采用畫像的形式祭祖,現在多用照片。
(二)祭祀物品
祭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用禮物向神靈祈禱、致敬,把心意傳達給祭祀對象,以表達敬拜之情、祈福之意。古代先民認為,神靈不只是意念的體現,更是活生生存在的,他們也和普通的人一樣有飲食的欲望。《詩經·小雅·楚茨》說:“神嗜飲食?!薄蹲髠鳌ば哪辍氛f:“鬼猶求食。”所以,用于祭祀神靈的禮物,最重要的一項,便是飲品、食品。
祭祀神靈最重要的物品是飲食品?!墩f文解字》解釋“祭”,認為“從示,以手持肉”。表明祭祀,就是要用肉來表達心愿,獻給神靈。在中國古代,祭祀的重要內容是向神靈敬獻飲食物品。主要有酒、肉、蔬菜、果品和谷糧。
祭祀用的飲品就是酒,沒有其他飲品,凡祭必有酒,無酒不成祭。酒,在中國古代的祭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禮》中記載,古代專門設置了“酒正”、“酒人”,職責是掌管酒業,供祭祀用酒。
祭祀用的食品主要是犧牲。牲畜經過嚴格挑選,由專人宰殺后用于祭祀,這類祭品叫“犧牲”。犧牲不只是牲畜的肉,而且是純色的、全體的牲畜。犧牲,主要是牛、羊、諸。古代中國祭祀不用其他禽獸作犧牲,也不用禽獸的皮毛、牙齒、骨角等,僅限于牛、羊、豬。先秦前用犧牲有太牢、少牢之分。用牛,或牛、羊、豬并用,叫“太牢”,規格比較高。用羊、豬,或單用羊,叫“少牢”,規格較低。
除了飲食品,常用的祭品還有谷糧、蔬菜果品以及玉、帛、幣等。春秋以前還有用活人作為犧牲的祭祀活動,文獻記載有時用的人牲達百人千人之多。文獻上盡管有這樣的記載,但是實際中是不可能的。從人口來講,先秦以前,中國分為眾多的小國家,每一個國家的人口是有限的,那個時期的祭祀活動又比較頻繁,如果用那樣多的活人作為犧牲怎么得了。邏輯推測來看,用活人做牲是存在的,但一般情況下每次的數量都是極其有限的。這一祭祀習慣,被后來的帝王沿用,即用活人進行陪葬,直到清朝初期。
古代認為神靈主要是有飲食的欲望,因而祭祀用的物品主要是飲食品,表達對神靈的敬拜?,F在我們在祭祀先祖時,有些不倫不類,不僅照顧到吃,還延伸到穿與享樂。有的用紙扎成豪華的房子、汽車,甚至用紙扎的美女作為祭品。祭祀用品的泛化,說明現代人把神靈的欲望擴大了,這與時代物質水平的提高有一定關系。但是要看到,祭祀不只是對死者某些欲望的滿足,根本的是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敬拜之情。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都是非常莊重、嚴肅的。失去了莊重與嚴肅,祭祀活動就變了性質。社會物質文化發展了,但是在祭祀活動中,我們仍然要堅守古代祭祀的一些基本原則與規范。
(三)祭祀場所
古代對于祭祀場所的選擇與營建十分講究,基本的是兩大方向,一個是自然地,如名山、大川等;第二個是專門營建的場所,以這種場所為主。
古代帝王對祭祀非常重視,這也是他們重要活動之一。帝王通過祭祀表達對先祖的敬拜,表達神靈能夠滅災,降福于生民。所以除了固定的時日祭祀,根據天災人禍的情況,隨時進行祭祀。如果天氣連年干旱、暴雨成災、蝗蟲肆虐等等自然災害出現要及時祭祀;遇到人禍之時,戰爭紛起、奸臣當道、奸民叛亂等等,也要做祭祀活動。祭祀主要有以下場所。
圜丘祭天。這是古代帝王祭天的主要方式。古代帝王稱“天子”,受命于天,與天有特殊的關系,所以,普天之下,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是一國之中最重大的吉禮。在古代中國的陰陽學說中,天為陽,東西南北四方中南為陽,所以祭天的場所要選在國都的南郊。天是圓形的,祭天之壇的造型必須與之相應,所以天壇是圓形的,稱為圜丘。一年四季,陰陽輪回,冬至是陰盡陽生之日,所以,帝王祭天的日子都選在冬至這一天。
唐朝徐堅等人編撰的類書《初學記》,第十三卷“郊丘”收錄了一首名為《駕出圜丘》的詩,作者是隋朝的盧思道。從此詩中可以領略一番當時帝王祭天的盛況:“開年簡時日,上辛稱天吉。平曉禁門開,隱隱乘輿出。乘輿出九重,金根御六龍。章移千乘動,旆舉百神從。黃麾引朱節,靈鼓應華鐘。神歌已相續,神光復相燭。風中飏紫煙,壇上埋蒼玉?!?
《清稗類鈔·時令類》記錄有清朝圜丘祭天時的情形:“每歲冬至,太常寺預先知照各衙門,皇上親詣圜丘,舉行郊天大祭。前一日,御駕宿齋宮。午夜將事,壇上帟幃皆藍色,執事者衣青衣,王大臣服貂蟒。壇旁有天燈桿三,高十丈,燈高七尺,內可容人,以為夜間駿奔助祭者之準望。屆期,正陽門(即今北京前門)列肆懸燈彩。上幸常雩亦如是。附近廟宇,不準鳴鐘擂鼓,亦不準居民施放鞭炮,以昭敬慎?!?
明清時期祭天主要在天壇。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成祖朱棣在正陽門外南郊,即今北京永定門設祭壇,合祭天地,當初稱為天地壇。嘉靖年間(1522—1566年)改為天、地分祭,另建地壇,天地壇改為天壇。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壇的主要場所,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
方丘祭地。古代西方把萬物的生成看成是由某位神靈主宰的,這位神靈創造了人們所能感知的一切,像世界上大的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都有自身的神靈崇拜。中國古代不是這樣的,先人認為萬物都是由天與地生成的,有天地才有萬物,有萬物才有人類,因此,古代祭祀中除了祭天,相應的就是要隆重地祭地。古代祭地的范圍比較廣,有山川、湖河、大海,還有專門筑成的廟宇,各類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崇拜對象進行祭祀。
古代帝王祭地的主要方式是方丘祭地。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祭天以“圜丘而祭”,祭地則是以“方丘而祭”,就是筑一方壇像地一樣,四周有水像湖澤一樣,名為“方丘”或“方澤”?!吨芏Y·春官·大司樂》說:“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古代認為夏至是陽盡陰生的開始,地又代表著陰,所以祭地一般都在夏至那一天舉行,有特殊情況,特別是遭受到了天災人禍,則可擇機隨時進行祭祀。
中國從周代開始歷朝歷代大都按照祭地的禮儀進行。在史書中對皇帝親自祭地的記載是《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妒酚洝氛f,漢武帝是漢景帝的“中子”,宋代學者注解中認為“中子”即為第九子。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時,封劉徹為膠東王。漢景帝七年時,由于宮廷斗爭,景帝把原來立的栗太子廢為臨江王,將膠東王劉徹改封為太子。漢景帝十六年時,漢景帝駕崩,太子即位,稱為孝武皇帝,就是后來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漢武帝當朝之后非常重視祭祀鬼神,《史記》說他“尤敬鬼神之祀”。漢武帝執政時,經常遇到一些災難性的異變,有一天他要到京郊去祭祀。祭祀之后,感到自己執掌皇權20多年了,還沒有祭祀過“后土”,深感“禮不答也”。即下令筑方丘祭祀地母,“上親往拜,如上帝禮”。
《隋書·禮儀志一》對建方丘的規格做了明確的規定,說:“為方丘于宮城之北十四里。其丘再成(層),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十丈。夏至之日,祭皇地祇于其上。”對于祭地這一禮制,隨后的史書多有記載,比如,《宋史》說,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二月,禮官進言:“古者祀天于地上之圜丘,在國之南;祭地于澤中之方丘,在國之北?!边@一禮制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明嘉靖年間,在北京建有地壇。清代沿用明地壇,屢次修建,成為皇家重要的祭地場所。
(四)祭祀儀節
祭祀是人與神靈的溝通。人們把自己對神靈的敬拜和自己的心愿通過一定的祭祀方式傳達給神靈,讓它能夠感知到,并接受主祭者虔誠敬慕之情,實現美好祈望。祭祀時,主祭者必須以誠實、真情、敬重的心態祭祀,這樣才能夠打動神靈,讓其降福祉、祛禍害,遂人心愿。《論語·八佾》說:“祭神如神在。”
為了使主祭者的心意能夠傳達至神靈,或招請神靈降臨,古人定制了規范的祭祀儀節。這些儀節非常繁復,每一天、每個時辰、每個動作,都有講究。中國古代家家都要祭祖,祭祖被視為人生的第一件要緊的事情,宋代的大學者程頤說:“惟人能知祖,若不嚴于祭祀,殆與鳥獸無異矣。”司馬光《書儀》、朱熹《家禮》中對民間祭祖的儀式做了比較系統的規定。朱熹在《家禮》中對祭祖規定了14個祭儀,依次是:
(1)參神。主人以下都要肅立,向神行敬拜禮。
(2)降神。請神降臨,能夠感知到對神的祭祀。
(3)進饌。奉魚肉、面食、果品等祭物獻于神座前。
(4)初獻。主人將酒放置在神座前。
(5)亞獻。主人的夫人將酒放置在神座前。
(6)終獻。長子或親賓與初獻、亞獻同樣。
(7)侑食。主人往酒盞中倒滿酒,主婦將匙(現在的筷子、勺子)插于飯中,夫婦同拜,以示勸食。
(8)闔門。人皆出去,閉門,無門可降簾。人都立于門外。
(9)啟門。過一段時間,仿佛祖先已飲食完畢,開門進去。
(10)受胙。主人飲祭酒、食祭飯,皆少許,以表示接受祖先的福佑。
(11)辭神。主人以下皆再拜。
(12)納主。奉神主歸于祠堂。
(13)撤饌。撤去供先祖的食品、食具。
(14)馂。男女分席,吃祖先吃剩下的祭胙品。
無論是皇朝,還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視祭祀活動,祭儀十分講究、形式繁多,與神靈之間的溝通,主要有四種方式,是各類祭祀中通用的。
齋戒。古代在正式祭祀之前,首先要進行齋戒,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好祭祀的準備,使身心達到專一而不亂?!睹鞔ざY志一》記載,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學士朱升等遵照皇帝的敕令專門撰寫了關于齋戒的文書,其中說:“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專一其心,嚴畏謹慎,茍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
灌酒。古代把一種特制的香酒灑于地下,使酒香能夠讓神靈聞到,以招迎居于九泉之下、蒼天之上的神靈。自古以來,灌酒都是祭奠的重要形式,尤其是現在,每逢祭祀活動,大都要用酒倒地,表達主祭人的心愿。
焚香。古代常用一種香草燃燒,使香氣彌散于空間,能夠讓神靈聞到,以彰顯神賜。
祈禱。運用語言與神靈進行溝通,一般先贊頌神靈,然后把自己的祈愿向神靈表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天大旱無雨,他親自起草祭祀文,祈愿惠雨到來,“是日,大雨竟日”。現在在祭祀中一般是誦讀祭文。
二 嘉禮
嘉禮,是親睦兄弟、男女、朋友、賓客和邦國萬民的一套禮儀制度。嘉禮的內容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隨著朝代的演變,也有所增刪。據文獻記載,到周代時嘉禮主要包括有飲食、婚冠、賓射、饗燕、脤膰、賀慶六大類?!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币馑际钦f,通過行嘉禮能夠親近萬民,建立親密的關系。行飲食方面的禮節,能夠使宗族、家庭之間建立親切的感情;行婚禮、冠禮能夠建立男女之間的健康感情;行賓射之禮能夠使親朋好友友好相處;行饗燕之禮能夠有利于密切與四方的賓客關系;行脤(古代指生肉)膰(古代指熟肉)之禮,就是把祭祀用的肉分給諸侯,分享祈福,能夠使諸侯國更加效忠天子;行賀慶之禮,就是諸侯國有喜事了,天子及時派人慶賀,能夠與異姓國友好往來??傊?,嘉禮是要與各種社會關系、國家關系建立親密的關系。
飲食之禮。宗族內部的飲食活動,就像我們現在舉行的家宴一樣。逢年過節了,長輩、兄弟姐妹、親戚之間相互之間的宴飲活動。通過家宴能夠使家族、家庭之間關系更親近。不至于由于長時間的不來往,而使關系疏遠。
婚冠之禮。婚冠之禮是指婚禮和成人禮兩個部分。古代認為,如果沒有婚禮,男女之間的關系就會雜亂,從而引起家族內部之間的仇恨,也會影響到后代的繁衍。所以古人對婚禮非??粗?,認為這是對男女交往的根本性規范。古人把男子到了20歲、女子15歲看作是成人的標志,要舉行專門的冠禮和笄禮,以使他們記住自己已經成人,應該擔當起應有的家庭與社會責任了。
賓射之禮。古代射箭是一項層次較高的體育與娛樂活動。皇親貴族都喜歡這項活動,以此來增進與故舊親友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以射箭來聯絡感情,溝通關系,也就是以“射”會友。由于射禮必有賓主之分,所以稱之為賓射之禮。
饗燕之禮。古代“燕”與“宴”通用,是指用酒食招待客人。古代的“饗”,是指用酒食招待賓客,《漢書·高帝紀上》說:“于是饗士?!别嬔喽Y儀,就是我們現在的宴請禮儀。古代中國是不允許隨便聚眾吃喝宴請的,有嚴格的規定限制,《史記·孝景本紀第十一》記載說,漢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三月大赦天下,“四月,大酺”。當時規定,一般不允許聚眾吃喝,遇有大喜慶,則下令開禁,即所謂“酺”。古代這種定制,在當代應該承繼,不能夠干什么都大吃大喝,應有制度層面的限制,倡導節約、樸素交往的風氣。
脤膰之禮。古代祭祀中有一重要供品是牲肉,就是牛、羊、豬。古人認為祭過神靈的牲肉,讓人們分享,能夠帶來福運。所以,天子要把牲肉賜給同姓國的諸侯,諸侯要分給大夫。將牲肉賜分給諸侯、大夫等人,不是隨便夾一塊給了就行的,而是要行相關的禮儀。
賀慶之禮。中國遠古時期,有許多的小國,有同姓之國,有異姓之國。同姓之國,一般用脤膰之禮;異姓之國用賀慶之禮。就是異姓國,有了喜事,要派人去慶賀,以表達感情。
除了以上內容,后世對嘉禮不斷進行充實與調整,涵蓋的內容更為廣泛。就皇朝來講,重要的嘉禮有:
登極?;实奂次环Q為登極或登基。“極”,在古代特指北極。古人認為北極是天的中樞,天上的一切星辰都拱衛著它,所以皇帝即位為登極。登極大典是新皇帝奉天承運、君臨天下之開端,因此對登極禮儀極為重視。中國遠古時期,直到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對登極儀式并不是很重視。到了后世,各朝皇帝,不論是正宗即位的,還是奪位而當上皇帝的,都非??粗氐菢O大典,所以有“事莫大于正位,禮莫盛于改元”之說。
朝儀。朝,最初是泛指人們的聚會相見,后來逐漸演變為專指臣子拜見君主,《詩經·爾雅》:“臣見君曰朝?!焙笫赖摹俺?,主要是指皇帝與大臣們議政的活動,實際就像我們現在開行政會議一樣,只不過是古代的禮儀規范、嚴密,充分體現出皇權的威嚴。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描述說,參加早朝的各類官員,都要按照文武官員分列,“負責糾察的御史開始點名,并記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墜地、步履不穩重等等屬于失儀范圍的官員的姓名,以后參處?!?
朝賀。朝賀是一種禮節性的慶賀活動,大慶之日、遇有喜事,大臣都要向帝王朝賀。朝賀的對象,除了皇帝,還可以是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太上皇。古代的朝賀,有一系列的儀節,處處體現出對皇權的敬畏。慶賀心情的表達,主要是在每一個儀節中反映出來的,不像我們現在,動輒就大吃大喝。
冊封。冊封,又叫冊命,就是任命重要的大臣,對皇親國戚和帝王妃子進行封號。冊命禮起源于周初,是周代極其重要的一項禮制。在周之前,中國各國是一種松散的聯盟,沒有建立行政的隸屬關系,諸侯國的君王都是由本國自己產生。周朝滅商后,成為各國的盟主,周天子與諸侯的君臣關系如何確定呢?周公在“制禮作樂”中,草創了一套盟主天子與諸侯國的行政制度,其中一項重要的禮制,是周天子與諸侯國要行冊命禮。簡單說,就是諸侯國君王要由周天子任命,不經過冊命,是不能夠成為君王的。諸侯受到初封后,其子孫還會再次或再而三地受到冊封,以確定其合法的諸侯地位。這種行政關系的確立,使中國向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邁進了一大步,為后世秦始皇建立完全統一的皇權國家奠定了制度基礎。以后各朝各代都舉行冊封禮,冊封范圍不斷擴大,是古代中國一項重要的封建禮制。
三 賓禮
賓禮,待賓客的禮儀,為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中國與外國之間以及人和人之間相互交往時必須遵循的各種禮儀規范。
中國先秦以前,諸侯國很多,國與國之間如何交往,天子與諸侯國之間怎樣禮尚往來,先哲們制定了賓禮,以此禮來親近邦國,協和邦國,相互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所以,《周禮》中說:“以賓禮親邦國?!彪S著朝代的演變,賓禮的內容與形式在不斷變化發展,一個基本的規律是,禮儀儀節越來越簡單,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
朝覲禮。諸侯或諸侯派使者拜見天子的禮儀,后代的藩屬國和地方官員覲見皇帝也行此禮。古代對朝覲禮規定得很細,在《儀禮》中第十篇專門有《覲禮》,覲見前的禮儀規定有:
(1)郊勞。諸侯快到京城時,天子要派使者用璧慰勞來覲見的諸侯。諸侯在帳幕的外面等候,行拜禮后受璧。諸侯也要向使者贈送布帛等禮物。
(2)賜館舍。天子派使者賜諸侯所住館舍,諸侯再拜,行稽首禮。
(3)告覲期。天子派大夫告訴所來覲見諸侯覲見的日期。
(4)賜諸侯車服。覲見前,天子要賜諸侯車服。諸侯穿著專門的服裝,乘著專門的車,去覲見天子。
(5)覲見。諸侯在覲見出發前,要先在隨行的祖宗神位前禱告,然后乘車去覲見天子。
聘禮。聘是問的意思,也就是訪問、慰問的意思。古代諸侯國之間,若許久沒有舉行盟會一類的重要相見活動,就要派使者,帶著禮物相互訪問,以結友好,這就是古代的聘禮。
聘禮有大有小,大聘的規格高,由卿擔任使者,禮物貴重而多,主國(即被聘國)的接待也比較隆重;小聘則規格較低,派大夫出任使者,禮輕,接待也較簡單。
相見禮。是指古代士與士、士與大夫、大夫與大夫等相互見面的禮儀規范?!秲x禮·士相見禮》對各類人員相見禮儀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古代的賓禮很多,內容與形式也相當繁復,但是在行賓禮中注重把握的基本規則是:
第一,恭敬。行賓禮,要突出一個“敬”,賓要恭敬地拜見主人,主人也要恭敬地拜見自己的賓客,無論官位如何,財富如何,不能夠盛氣凌人,就如中國老百姓講的“進門不欺客”,《禮記·曲禮》所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蹲髠鳌分杏涊d了許多“敬”與“不敬”的事例,尊敬人,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災難;反之,不尊敬人,就會引火燒身。有的諸侯在迎接另一個諸侯國時,沒有按照禮儀規矩辦,結果引起了對方的不滿,事后帶著兵就把這個國家滅掉了。
第二,謙讓。人與人相見時,行禮中處處體現出謙讓的品格,以表達相互間的尊重?!抖Y記·聘義》說:“敬讓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薄肚Y上》又說:“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本討邆洳⑻幪幈憩F出恭敬謙讓的風度,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有“禮”之士,才能夠稱得上是“君子”。在迎接賓客中常用“三揖”、“三讓”禮節,就是指主人迎賓入門,互相作揖三次,才到階,再彼此謙讓三次后升階入座。我們現在在迎賓中也謙讓,但不像古代那么“講禮”,有時是互相推讓,有時干脆不客氣地由官大的自主決定。相互間的謙讓,是一種君子的風范,文明的體現。媒體報道,現在有時為了一個座位,互不相讓竟大打出手;有一位上了年紀的人,在公交車上讓一位姑娘讓座,那位姑娘似乎沒有聽見,仍然雙耳聽著音樂。那位上了年紀的人,干脆直接坐到了姑娘的腿上。這是何等的無禮,何等的失范。
第三,互尊。中國古代人們之間相互見面的禮節,講究互相尊重,倡導“禮尚往來”,正如《禮記·曲禮上》講的:“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非禮也?!边@實際上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能夠太功利化了,即使是位高權重,也要相互尊重。當部屬尊重你時,你也要適當地以禮相待,絕不能夠目中無人,自以為是。有的領導就是這樣,當部屬到他辦公室匯報工作時,他頭也不抬,毫無表情,這樣做,部屬盡管很無奈,但是他們很傷心。《史記·魏世家》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于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訐舨粦ㄒ袅x,喜歡的意思)而去?!敝v的是,戰國時期的魏文侯打下了中山國,就派武將子擊去守衛。子擊赴任時,在朝歌遇到了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子擊以禮讓車,并下車向文侯師行敬拜禮,結果田子方自以為是,不還禮,這使子擊很不高興。在生活、工作中,有時違背了禮尚往來的規則,會出現因小失大的過失。
四 軍禮
軍禮,就是關于軍事活動的一些禮儀規范。古代的軍事活動,有嚴格的禮儀規范,從戰爭準備、出征、交戰和凱旋,都有一定的禮儀規范?!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和眾也。”行軍禮,使邦國能夠統一行動,完成軍事任務。古代的軍禮,不僅僅是用于交戰,而是要統一國家力量,步調一致。主要有五大類,即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大師之禮。這一軍禮,有諸多的形式,越到后世,禮儀儀節越多。在整個大師軍禮中,始終貫穿各朝代的最大大師之禮主要是指帝王親自率領軍隊出征而舉行的禮儀。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宣示征伐決心,統一將士意志、激發戰斗精神。帝王率兵出征,是國家最大的軍事行動,往往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因而成為軍禮中最大、最重的禮儀活動。
夏商周三代以及到西漢初期,政權與軍權是合二為一的,帝王不僅是一國之君,同時也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往往要直接指揮戰爭。親征,是帝王親自率領大軍出征。
親征禮儀的基本儀節有:
一是祭天。天子親征代表著上天的旨意,行使天命的責任,《明史·禮志十一》說:“天子親征,所以順天應人,除殘去暴,以安天下。”親征前首先就要祭告上帝,以示受命于天。
二是告祖。興兵打仗,事關國家、宗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必須要奉告祖靈,以示“受命于祖”。
三是命將。國君要親自對統率軍隊的大將進行任命,由大將直接對國君負責。大將受命后,軍中一切號令皆由他指揮。舉行命將禮,在漢高帝劉邦打下天下之前,一般是擇地筑高壇,后世主要在太廟。
四是誓師。出征前,為了宣示決心,統一意志,激勵斗志,頒行軍紀,都要舉行誓師典禮。早在上古時期,就有誓師之禮,《尚書》保留著六篇誓詞,其中《甘誓》記錄的是夏啟征伐有扈氏時的誓詞,《湯誓》是商湯伐桀時的誓詞,《泰誓》、《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詞,《費誓》是周公之子伐夷、戎的誓詞,《秦誓》是秦穆公伐鄭國時的誓詞。
五是奏凱。征伐結束、戰爭獲勝回到京城時,要高奏凱樂,高唱凱歌,百官大臣都要出城迎接。回城后要到太廟,進行祭祀,向祖靈報捷。
大均之禮。戰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保障,中國自古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古訓。戰爭物資如何征集,古代中國考慮到民眾的承受能力,就制定了相應的禮制,盡可能不要由于戰爭攤派多而造成民眾生活困苦,所以稱為“大均”之禮。但這一禮制越到后來,越被賦稅所代替,有的時期強征強用,給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
從這一軍禮的定制,可以看出,中國上古時期,對民眾生活是比較關注的,有一套符合當時社會實際的恤民制度。大均禮中有一重要內容,就是戰爭撫恤?!稘h書》記載:“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殮,轉送其家?!避婈犞熊娛恳患墤鹚篮?,政府直接要為他們準備好衣服,定制棺材,然后轉送家中。對普通士兵也有相應的撫恤禮制,“士卒從軍死者,為槥,歸其縣,縣給衣衾棺葬具”。士卒戰死后,用的是小棺材,送到縣,然后由縣安葬。對于相當一級軍士戰死后,除了安葬好,還要對他的家人進行撫恤,朝廷要錄用一名死者家人為公職人員,賜給一名奴婢,為家中服侍。
大田之禮。古代的“田”,有打獵之意。這一軍禮是指帝王與諸侯定期進行的狩獵活動,實際上是要演練并檢閱軍隊。《周禮·春官·大宗伯》說:“大田之禮,簡眾也?!惫糯摹昂啞保小伴啞钡囊馑迹鳙C就是進行軍事訓練與閱兵。
上古時期,人們大都生活、居住在靠山近水之地,野獸比較多。人們要進行戰爭,訓練軍隊,不能夠以人來做射擊的靶子,不能夠與人進行生死搏斗,因此,野獸就成了軍事訓練的對象。
到了后世,狩獵成了皇家的娛樂活動,失去了軍事意義,這與社會的發展是相一致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軍事斗爭的形式更加多樣,不僅僅比徒步的劍術、弓射與近距離搏斗。戰車、火藥運用于戰爭改變了許多作戰形式,因而僅僅依靠狩獵的方式來訓練軍隊已經不適應戰爭需要了,其他的訓練方式應運而生,大田之禮由軍事活動,真正成了皇室活動。
先秦以前的田獵活動,分為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季節,春稱為蒐,夏稱為苗,秋稱為狝,冬稱為狩。田獵首先要劃定區域,然后按照軍隊陣勢展開,以作戰的號令進行指揮,開始狩獵。捕獲了大禽獸,要上繳公家,捕獲了小禽獸,可以據為己有。不管大與小,都要割下禽獸的左耳,用來統計戰績。因而,在戰場上殺死敵人,也是要割下左耳作為報功請賞的依據。到了宋代,“田獵以訓武事”,改為皇家的娛樂活動,不像以前那樣大肆射殺禽獸,占有草地,而是設了專門的地域。
清代有“木蘭秋狝”圍獵活動。木蘭在承德以北,位于內蒙古的中心地帶,今設有圍場縣??滴醵辏?681年),康熙出巡塞外經過此地,為這片自然生態極佳的北方牧場所打動,加之地理位置處于與少數民族交會地,決定設立圍場。經過勘察,劃出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地方,由內蒙古各部王公敬獻給皇帝,以供“歲行秋狝”之用。圍場建起后,南北約300里,東西近300里,四周重要的隘口均設有木柵欄和柳條邊,沿邊設有40多座哨所,嚴加把守。
秋狝一般于每年農歷八月舉行?;实墼谄瘃{離京的前一天,要派官員奉告祖廟。至圍場后,皇帝和隨行的官員、將士都在帳幕中宿營。整個行營外方內圓,各種顏色的營帳連成一片,旌旗獵獵,戰馬蕭蕭,氣派恢宏。清代的圍獵活動,不僅是操練和檢驗了滿洲貴族子弟的武功,更重要的是,密切了清廷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穩定了北方的局勢。
大役之禮。大役是指由朝廷組織興建的宮室城邑,防衛工程。中國古代建筑絕對不像現在這樣多種多樣,主要是宮廷生活、工作地和軍事建筑,所以古代把大型工程建筑納入到了軍事活動范圍。
中國古代營建非常重視順應天時,講究地利,建筑方位、時期、結構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含義,《月令·仲秋》說:“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慎因其類?!币馑际钦f,凡是進行大的營建活動,都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可隨意而行。古人認為,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適合于營建;而盛夏時期,由于農作物有的已經長成,有的正處在關鍵的生長期,因此,不適合大興土木,那樣會損壞正在茁壯生長的農作物的。到了秋季,不開新的營建項目,而是抓緊把沒有完工的要收尾。冬季由于“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所以不宜營建。
古代對建筑方位看得很重,什么人在什么方向居住、辦公,都有嚴格的禮制規定。方位確定的根據是陰陽五行,唐代學者在《左傳》注疏中說:“四時東為春,萬物生長在東;西為秋,萬物成就在西,以此君在西宮,太子常處東宮也。或可據易象西北為乾,乾為君父,故君在西;東方震,震為長男,故太子在東也?!薄肮耪邽槭?,戶不當中而近東,則西南隅最為深隱,故謂之奧,而祭祀及尊者常處之?!?
大封之禮。古代的“封”,有疆域、邊界的意思?!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伴_阡陌(阡陌:田間小路——引者注)封疆?!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坝钟粒ㄋ粒褐笖U張)其西封。”大封之禮是對于疆界的劃定與確認所舉行的禮儀。
這一禮儀主要是在先秦以前使用的多,這與中國古代對國的界定有直接關系。中國先秦以前的國很多,呂思勉所著《中國制度史》說:“封建之地,蓋古小而后世大。封建之國,則古多而后世少。此足征諸國吞并之益烈,拓殖之益盛?!薄扒貪h時之縣,多古國名?!彼裕袊惹匾郧暗膰浅6?,荀子在《富國篇》中說:“古有萬國,今有十數。”墨子說:“古者天子之始封諸侯也萬有余。今以并國之故,萬國有余皆滅,而四國獨立。”國家的數量多,面積小,大的上千里,小的幾十里,老子描述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家數量多,使得國家間經常發生疆域的變化,大封之禮就是適應封建時代而形成的。通過封疆禮儀來確定或宣示自己國家的疆域。后世,由于國家越來越走向統一,特別是秦漢之后,諸侯國被主權國代替,大封之禮也趨于消亡。
五 兇禮
兇禮,是指遭遇兇喪禍患時哀憫吊唁、救患分災的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袗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礻會)禮哀圍??;以恤禮哀寇亂?!痹谙惹匾郧埃瑑炊Y主要是對邦國遇到兇災時進行慰問、救難,對親朋好友去世進行哀悼、撫慰的禮儀。
按照先秦以前的禮制,兇禮主要有五類,即安葬、哀悼死者的喪禮,國家或地區發生疾病災難時致以同情的荒禮,鄰國遭受自然災害時親自慰問的吊禮,對戰敗國給予救濟的(礻會)禮,鄰國陷于內亂時派使者援助的恤禮。
先秦以前,國家眾多,兇禮中的五類禮儀運用得比較多,國與國之間經常以禮儀來增進與邦國的聯系與友情。隨著后世發展中國家的變化,國家運用荒禮、吊禮、(礻會)禮、恤禮逐漸減少,主要是針對藩屬國行這幾種禮儀。在歷史發展中,喪禮越來越受到國家與民間的重視,也更加細密、規范。
(一)荒禮
國家遇到疾病災情、自然災害的兇年,比如天災、地災,以及天象異常,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作為國君就要表達同情之心,不能夠按照常規該吃什么吃什么,該干什么干什么,應有所節制,以示體恤民間的困苦。
主要就是要減少天子、諸侯的飲食種類與規格,不像平常那么多花樣了,應節儉;不舉行娛樂性活動,就是要“去樂”;不用五谷來喂馬,以減少糧食的消耗;不在生長野草野菜的土地上修建馳道,以避免妨礙民眾采摘野菜野果充饑;祭祀時不懸掛大型的樂器,不能夠像平常那么排場;飲酒時,應肅穆,不要太高興了。穿衣服也不能夠那么艷麗,應是素服,就是不穿彩色的衣服?!吨芏Y·春官·司服》說:“大札、大荒、大災,素服?!币馑际牵斆耖g和鄰國遭受瘟疫、疾病、天災等災難時,國君應穿不帶彩色的衣服,以表達悲哀痛惜之心情。
(二)吊禮
當他國或友鄰遭遇災禍時,進行慰問撫恤,《周禮·秋官·小行人》說:“若國有禍災,則令哀吊之?!比绾卫斫獾湠?,是泛指一切災難,還是有特別的指向。后世大都采納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的譯注本。
鄭玄一生潛心研究中國古典經學,對傳播與研究古典經典文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相當的造詣后,鄭玄結束了到各地游學的經歷,回到了北海高密,今屬山東,集中授徒講學,弟子有時高達上千人。因為朝廷中的黨錮之事而被禁止講學。不講學了,他就傾畢生精力著述并對經學經典進行譯注。在注解《周禮》時,他認為:“禍災謂遭水火。”也就是說,先秦以前所講的禍災,主要是指水災與火災。
古典文獻中對遭遇到水火之災進行慰問,有一些記載。據《左傳·莊公十一年》載:“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魯莊公十一年的秋天,宋國因連雨而發水災。魯莊公得知此事后,就派使臣前去撫慰。使臣到了宋國后,向宋國君行禮后說:“天下大雨,損害了長成的莊稼,這是國家遇到的一個大災難,我們怎么能夠不來慰問呢?”宋國君回答說:“真是慚愧呀!由于我們的失誤,導致了天降大雨;又煩勞貴國國君的憂慮,實在是感到很慚愧,心中深感不安?!?
《禮記·雜記》說:“廄焚。孔子拜鄉人為火來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笨鬃拥鸟R棚有一天失火了,鄉里的近鄰都來慰問,表示撫慰之情??鬃訉砦繂柕囊舶凑盏醵Y回敬大家,對于士行一拜禮,對于大夫則行再拜禮。
(三)(礻會)禮
“(礻會)”是集合匯總的意思,(礻會)禮,是指盟國匯集財物,支援受災國。實際上相當于現在募捐,就是盟國向受災國捐贈物品,然后匯集到一起,送往受災國家。
《左傳·襄公三十年》說:“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于澶淵,宋災故。”這些地方和諸侯國會集到澶淵,即現在河南濮陽西南。當時晉國是諸侯國的盟主,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共商向遭受災難的宋國捐贈物品事。在這個過程中,有諸多的程序與禮節,統稱為(礻會)禮。
中國古代就有(礻會)禮,可以看出那個時期,人們就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情厚意。現在,國與國之間,也有捐贈物品的外交活動,國內則是地區與地區之間。比如有地區遭受水災、火災或者其他自然災害了,紛紛組織募捐活動,以表達慰問之情,幫助解決受災地區的困難。
(四)恤禮
恤禮,是指當鄰國遭受外敵入侵與內部發生叛亂時,派使臣表達體恤、憂慮與憐憫之情,一般不帶財物。鄭玄在對《周禮》中“以恤禮哀寇亂”注解中說:“恤,憂也。鄰國相憂。兵作于外為寇,作于內為亂?!碑斷弴鲇型饪芑蛏鷥葋y時,不饋贈財物,而是派遣使者前去表達慰問之情。
鄰國遇到外部侵略或發生內部變亂時,一般情況下不出兵干預,而是進行慰問,以期望該國能夠盡快結束戰亂,恢復到正常的社會狀態??梢姡袊糯鞘种匾曇远Y來幫助、寬慰和贏得友邦的。中國古代不僅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套禮儀定制,在與鄰邦交往中也是注重以禮相待。
荒禮、吊禮、(礻會)禮和恤禮,都是在先秦以前流行的,主要是解決當遇到災難時國與國之間,應如何互相幫助、慰問的問題。那個時代,國家很多,相距又不太遠,交往頻繁,所以在“兇禮”中的荒、吊、(礻會)和恤四禮比較普遍。隨著秦之后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幅員廣闊的中國,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沒有鄰國只說,只有藩屬國,因而這四種禮儀逐漸淡出歷史了,被許多的外交禮儀所代替。在先秦前的兇禮五個方面內容中唯有喪禮,完整地、系統地、詳盡地延續著,直到現在還有著重要的影響。
(五)喪禮
《荀子·禮論》說:“生,人之始;死,人之終?!比嗽谑罆r要以禮相待,死后怎么辦呢?古代中國認為,仍然必須要以禮相待,《論語·為政》說:“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敝袊糯摹八徒K”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備受各朝各代各階層重視,不管是有錢沒錢,身份高低,都要非常莊重、敬重地安葬死者。中國的喪葬之禮,從先秦以前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禮儀形式的主體沒有改變,內容十分豐富,代代承繼。
形成中國古代喪禮的這種文化現象,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孝的體現。安葬好死者,是后代對前輩繼續盡孝的方式,不能夠厚葬死者,就是不孝。二是厚德的體現。對待死者要慎重安葬,既是一種德性的反映,也是培養道德風尚的需要?!墩撜Z·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比瞧砀5捏w現。慎重地對待死者,也是生者良好愿望的寄托,希望死者能夠以在天之靈護佑生者。
中國古代喪禮十分繁復,總體上是以《儀禮》、《禮記》、司馬光的《書儀》、朱熹的《家禮》為基本準則和內容的,比如,《書儀·喪儀》將喪葬程序規定為36個儀節。大體上的基本安排有:
1.初終
初終,一般是指去世的第一天。這一天,當感到人將去世時,就把他運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古代通常稱為正寢,所以有“壽終正寢”的說法。剛剛咽氣后,有招魂的儀式,希望魂能夠復歸于死者體魄,有生還的奇跡。招魂后,確實認為死者不能復活,就要對死者進行沐浴,讓死者干干凈凈地離去,然后穿上相應的衣服,把米或貝放入死者口中,有身份的人,“飯含為玉制品”,以使死者不要空著肚子離去,也便于以后到了陰間也能夠吃東西,此儀節稱為“飯含”。盡管親人已經離去,每頓飯,子女要把飯菜端到死者右邊,進行“奠”的儀式,表示仍然在奉養著失去的前輩。
2.訃告
初終的儀節進行后,就要向國君與親友通報喪事,一般要告訴死者的身份、死亡時間和下葬日期。國君和親友得到報喪后,要帶上物品到死者的吊唁地,進行吊唁,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對家人的寬慰。
中國古代對于吊唁看得很重,如果不能夠前去吊唁,喪主是會記恨在心的?!额伿霞矣枴酚涊d,南北朝時期的江南,生活在同一城邑的好朋友,聞喪而三日之內不去吊唁,喪家就會與之絕交,日后即使路上相遇,也是回避而不打照面,“怨其不己憫也”。因有他故或者路遠不能前往吊唁者,可以用書信致哀并說明情況,連書信也沒有者,也要與之絕交。
3.裝殮
殮是藏而不復見的意思,外面裹上東西,看不到原有東西了?!夺屆め寙手啤罚骸耙率自粴殹氄撸瑲氁?,殮藏于不復見也?!睔毞执髿殹⑿?,大殮是將尸體放入棺內,小殮是以衣衾加于尸體。
小殮是死后第二天的重要儀節,主要內容是為死者穿衣、加衾,穿多少衣服,鋪墊多少褥子,根據身份的高低與家庭的經濟情況而定。
大殮是小殮的次日,也就是死后的第三天。大殮實際是將尸體裝入棺柩之中的儀節。給死者穿戴好后,喪主親將死者捧入棺木入殮,然后蓋上棺蓋,再在其上進行涂飾。大殮以后,棺柩停放著等待下葬,古人把停柩稱為“殯”?,F代人們把停放尸體的地方稱為殯儀館,就是源于古代的說法。古代從人死到停柩,天子需要7天,諸侯需要5天,大夫以下需要3天;停柩的時間,天子為7個月,諸侯為5個月,大夫以下為3個月。古代在考慮停柩時間時,主要根據葬禮的規模不同、需要前來參加喪禮的人數不同而定制。
4.下葬
下葬是要將尸體掩藏起來。在中國遠古時期,沒有墓葬制度,人們通常將親人的尸體棄置野外,只是用薪草掩蓋,《說文解字》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會驅禽也?!蹦菚r,給死去的親人穿上厚衣,放置野外,為了避免遭受動物侵襲,子女會長期守在遺體旁邊,后世也有守墓之說。相傳到了黃帝時,才開始使用棺槨,將遺體深埋,入土為安,體現了文明的演進。
下葬的時間一般是在黎明時分,不驚動他人,也避免讓逝去的親人看到眼前的子女親人、一草一木。起棺時,在場的人都要停止哭泣,以免喧囂而影響他人。古代在制定禮儀方面是非常人性化的,不像我們現在有的結婚夜,還要放鞭炮,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送葬的隊伍,最前面的是靈柩。親屬的排序按照與死者的親疏關系而定,親者在前,疏者在后,其中,男子在前,女子在后。到了墓地,棺入葬后,親友哭泣向逝去親人做最后告別,然后返回。至此,古代喪禮才算結束。古代喪禮中,有著喪服之禮,共分為五等,即斬缞、齊缞、大功、小功、緦麻。喪服主要是體現了尊尊、親親的儒家道德倫理,從喪服能夠看出戴喪者與逝去之人的關系,可以看出死者的尊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