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網
- 凌逾
- 3778字
- 2019-09-09 19:22:55
四 快閃+傳統文化
有種微文化行為藝術,叫快閃[7],為互聯網衍生物,用網絡召集一批人,在指定地點和時間,出人意料地同時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他動作,然后迅速閃開。“快閃行動”初期純為搞笑或膜拜紀念,是忙碌的當代人對世界開的善意玩笑。后來,“快閃行動”制成“快閃影片”,傳播威力大增,并在公益、商業等領域熱起來,快閃族興起。
快閃源于2000年3月美國紐約曼哈頓,由比爾組織發起。后擴展至歐洲、亞洲等。如加拿大的“青蛙跳”,數十人突然步入商場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跳來跳去。《歌舞青春》閃電影[8]很有創意,將籃球動作與舞蹈藝術融合,融入街舞、爵士舞、拉丁舞等,配合搖滾歌曲,充分展現一群青春陽光男孩的熱力和活力,輕易就能俘獲年輕人的心。香港第一閃是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麥當勞,集體舉起紙巾并跳芭蕾舞,一分鐘后散去。NFM北京快閃團,為羽泉演唱會閃舞。青島,一群人在繁華地段擦地,并迅速消失,以此喚醒環保意識。
藝術無國界,以正確方式創造藝術,利大于弊。快閃可為藝術服務、社會服務,由街頭表演拓展到公益活動、綠色環保、品牌推廣、主題宣傳、迎接春運、快閃求婚等。公益快閃進行公益理念的傳播、公益活動的呼吁。商業快閃,融合快閃與廣告,由原來的架上藝術向架下轉移,走上街頭,走進百姓生活,由早期的用戶創作廣告,轉向民眾直接參與廣告,成為廣告的主角,實現了廣告的平民化與互動傳播。[9]
快閃藝術有幾個特點。
首先是“跨”。快閃屬于典型的跨媒介創意藝術,網羅電子游戲、廣告、音樂、攝影、影視等元素,綜合不同符碼、話語習慣、渠道感覺和認知模式,既可利用現代流行的音樂、舞蹈等元素,又可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新穎的方式呈現出來。快閃與影視融合,實現媒介的整合以及協作敘事,縮短影片與觀眾的距離,看與被看的共時性,增強了互動性。快閃不僅運用影視播出平臺和網絡PC端等傳統媒介,也運用視頻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介,尋找跨屏互動的最佳結合點,結合手機播放,在時長、風格、拍攝等方面,考慮播放要求和受眾口味。以跨媒介的方式,實現了“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融合、品牌打造、促進線上線下互動等的互利共贏,實現再媒介轉譯與多媒介的整合,實現移動新媒體立體傳播與復合營銷,走“短、熱、快”路線。
其次是“快”。通過“眼球效應”,迅速吸引人群,瞬間沖擊觀賞者,向人群傳達某種理念、商家品牌等信息,達到傳播目的。快閃年輕化,緊扣“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心理特征,與新時代節奏合拍。
然后是“眾”。快閃改寫了舞臺概念,公共空間變成舞臺,提供免費的視聽盛宴。快閃客有意選取空間寬敞、人流密集之地,如露天廣場、購物中心、交通樞紐等,迅速將常規生活空間改造為藝術空間,空間表現形態是進場、介入、離場。以新奇、突然的方式,給觀眾深刻、強烈的視聽嗅覺印象。快閃講究在場感,快閃客與旁觀者同時在場,看與被看互換統一。
高雅的快閃,是值得留存的藝術經典。例如,芬蘭科瓦斯特蘭姆的都市四部曲快閃舞蹈,整合多媒介藝術。一是舞蹈+文學:全舞有隱含故事線,兩男一女雙人舞、三人舞糾纏,仿若演繹三角戀的愛恨情仇小說,以舞蹈捕捉潛意識。二是舞蹈+電影:運用快閃快切、晃動搖移等鏡頭法,舞蹈鏡頭交織日常鏡頭,現代舞選配搖滾樂,夾雜地鐵噪聲,動感十足;舞蹈因視頻傳播而長存。三是舞蹈+地鐵:肢體動作設計呼應地鐵的去來,為動感舞蹈再添流動性,再現既有控制力又無序的都市情緒張力。四是舞蹈+現實舞臺:以地鐵站作為舞臺,地鐵廣告成為布景,光源就地取材,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較量。五是舞者+人群互動:群眾既有贊賞或驚愕的呼應,也有漠然視之的不呼應。藝術家不刻意要求乘客駐足觀看,只表達潛在訴求。全舞視頻只有四分多鐘,像快閃演出,都市節奏的現代感與打破常規的后現代感交織,全新創意給人震撼感。
“快閃”是舶來品,傳入中國存在文化相容與否的問題。快閃的中國化演變,需要土壤,需要創意。快閃可與傳統藝術結合,如合唱、舞蹈、器樂、童話、傳說……快閃可讓傳統文化重入人心,給人親切隨和感。但是,快閃特點是快速、短暫,多以勁歌熱舞為亮點;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是含蓄、悠長,需要時間來細細品味。快閃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要解決這一沖突,需要抓住傳統文化的最大亮點,通過短時間的快閃表演呈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以點帶面起到烘托作用。
快閃與中國傳統文化能產生化學反應,并直接向海外輸送傳統文化。經典案例是加拿大上演的“祝賀華人猴年新春”精彩快閃。[10]2016年1月30日,首都渥太華的地標建筑國會山,雖是零下19攝氏度,卻游人如織,他們先被教堂階梯上的Q版孔子小雕塑吸引,紛紛拍照留影。伴隨著教堂的鐘聲,一列鼓號隊出現。一聲哨響,歡快的賀歲音樂響起,幾位洋人嫻熟地唱起了中國歌曲:原創歌曲《你好孔子》,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輕松地唱出來;中國搖滾樂開山之作《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與西方交響樂的碰撞,唱出了時代經典。《龍的傳人》由華人歌手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則由大型合唱團傾情演繹,融入了多轉音的動感唱腔、黑人靈魂式solo。《新年到》營造的喜慶氛圍與DJ打碟融合,相得益彰。歌曲《加拿大》由加拿大的小伙子們用中文快板念出來,中國快板與西方樂器如架子鼓、小鼓、keyboard等融合,別具一格。在青春少男少女的且歌且舞中,又加入舞龍舞獅,帶來濃濃的中國農歷新年味道。踩高蹺和Q版孔子大人偶的出現,更是將全場氣氛推到高潮。雖是冰天雪地,但是所有演員與外圍觀眾一起,在廣場上載歌載舞,鼓樂齊鳴,熱情洋溢,化成了歡樂的海洋,讓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Q版孔子像在全國各地均有巡回展覽。
這次快閃之所以成功,原因很多。中國古代圣人孔子以可愛活潑的形象做代言,增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邀請很多洋人演員參演,融入華人的賀春慶典。邀請到加拿大聯邦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部長凱瑟琳·麥肯納,代表總理出席并發言。動用了1000多名中外演員,準備時間超過一個月。近年,加拿大的華人數量劇增,這次快閃選擇在加拿大舉行,不但能吸引外國人的注意,更勾起了華人濃濃的思鄉情誼,本地生活與故土文化碰撞,非常感染人,也使這次快閃更引人注目,引起共鳴。雖然只有11分鐘,但被譽為“全球華人最棒賀歲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點擊率高,宣傳效果好,中西文化交織,更有利于在全球傳播傳統文化,使之名揚四海。
中國傳統文化與快閃契合的例證,還有“老外穿漢服尋福”[11],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大城市的鬧市區,于春節期間,同時舉辦尋福快閃,同步同傳,開拓“城市四合一”快閃。開局設計巧妙,在鬧市中彈古箏:鬧市的“鬧”和古箏的“靜”、快閃的“短”和古箏的“悠”,拼貼互滲,矛盾交織,快閃活動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然后,數名外國友人身穿傳統漢服逐一出現,合力拼成一個巨大的“福”字,最后散發小福字貼紙,與游人合影。此次快閃,巧借福文化、漢服、古箏、中國書法,以“尋福”作為催化劑,外國人穿漢服,說漢語,祝福新年吉祥如意,中西結合,更能吸引觀眾眼球,也有利于在海內外網站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快閃是起源于當代西方創始的行為藝術,而中華傳統文化是獨樹一幟的民族符號。快閃與傳統文化聯姻,既要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的永恒、和諧、神韻等抽象符號,在避“實”就“虛”的意境中,感悟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東方韻味;也要借用西方的表達方式、創作手法等,在西方藝術形式框架中融入中國文化精神,追求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新穎融合,集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于一身,矛盾性、復雜性和多元化統一,采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以模棱兩可的緊張感取代直陳不誤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雜亂取代明確統一。中國傳統文化與快閃形式的沖突反而造就了藝術風格上多元化的統一,視覺的沖擊,聽覺的震撼,尋根文化因素的萌動,讓人耳目一新。相對于“老外穿漢服尋福”中較單一的漢服、福、古箏等中國文化符號:“加拿大華人春節快閃”多姿多彩的中國符號更為奪人眼球、內涵豐富。
未來的快閃發展,在中國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可以把快閃作為輔助工具,提供前衛、時尚的傳播方式。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融合,如西方流行音樂的奔放、激動與中國傳統舞蹈的含蓄、內斂互補互利,共同發展;如武術與太極可以肅穆、莊嚴的西方交響樂為背景樂,在街頭表演;如用書法寫詩歌、對聯等;如制作傳統文化快閃電影,弘揚傳統文化;如發展校園傳統文化快閃,年輕學生較易接受新事物,也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受眾。
筆者曾為快閃小組設計“課堂快閃戲劇”:春天,開課,突然一漢服學生緩步進入課堂,執扇,朗聲誦出兩句春日詩詞。另一個學生起來,揮袖,應和兩句春日詩詞。然后,從不同方位里,一個個學生起立,吟誦,從獨誦,到雙聲,到群誦。快閃完畢,開始快閃演講。或者,還可以設計,校運會、社團宣傳活動或文化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快閃如吟誦、歷史短劇等;專門成立傳統文化快閃的社團組織。這些將有利于宣揚傳統文化,能產生正向的良性效應。再如,快閃與沙畫、文學的結合,通過快閃的模式,利用沙畫的表現形式,把快閃表現內容轉化為沙畫。又如快閃與微電影結合:微電影的特點是短,在短時間內呈現完整小故事;快閃的特點是快,講究瞬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每次快閃活動后加以后期的制作,形成快閃微電影,讓快閃變“慢”,讓觀眾能夠仔細地品味其中所蘊含的思想主題等,同時能夠通過網絡渠道快速傳播開來,提高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