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開放后的二三十年,我國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翻譯論著,包括雅各布遜(Roman Jacobson)、卡特福德(John Catford)、奈達(Eugene A.Nida)、紐馬克(Peter Newmark)、斯坦納(George Steiner)、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巴斯內特(Susan Bassnett)、勒弗維爾(André Lefevere)、賴斯(Katharina Reiss)等一大批學者的論著,西方翻譯理論在我國“大行其道”,一度將中國翻譯理論推向邊緣化狀態。近十多年來,情況出現了明顯變化,國內不少學者致力于中國翻譯理論的研究與創新。例如,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鄭海凌教授在《中國翻譯》(第4期)上發表《翻譯標準新說:和諧說》一文,開啟和諧說翻譯思想的傳播歷程。2001年,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在國際譯聯第三屆亞洲翻譯論壇宣讀論文《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正式提出翻譯適應選擇論。近幾年來,世界范圍內有關翻譯適應選擇論的研究日趨理性和成熟,催生了生態翻譯學的形成。2011年,南京理工大學吳志杰教授在《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和《中國翻譯》(第4期)上分別發表論文《中國傳統譯論研究的新方向:和合翻譯學》和《和合翻譯研究芻議》,提出了創立和合翻譯學的設想,目前不少學者致力于和合翻譯學的研究……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翻譯,探討新的翻譯研究途徑。但綜觀全局,現有國內翻譯研究尚存一些不足,較為明顯的是:在“器”上做文章者多,在“道”上探究者少。翻譯理論要真正創新和彰顯魅力,相關研究必須由“器”上升至“道”。而達至此“道”的良策莫過于將翻譯的有關問題置于哲學的高度加以透視并進行系統研究。本書正是從這一策略出發,以《周易》的哲理為理論基礎,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構建大易翻譯學,綜合研究一系列翻譯問題,從而尋求有關翻譯規律以指導翻譯實踐。
《周易》雄踞六經之首、三玄之冠,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南懷瑾,2008:5)。它以別具一格的表現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將生動的形象與深刻的哲理結合,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形成了恍惚窈冥的象征哲學,閃現出人類智慧的燦爛光輝。《周易》因此歷來備受關注,相關研究層出不窮。在國內,從古代的《易緯》、王弼《周易注》、孔穎達《周易正義》、朱熹《周易本義》、來知德《周易集注》、王夫之《周易外傳》等到當代的李鏡池《周易探源》,蘇淵雷《易學會通》,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朱伯崑《易學哲學史》,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等,易學著作可謂汗牛充棟。這些著作雖涵蓋“天地人三才”,但沒有涉及翻譯理論。在國外,1626年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譯介《周易》后,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87)、法國耶穌會士雷孝思(Jean-Baptiste Régis)(1834)、英國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82)、德國神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924)、加拿大漢學家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1994)、美國漢學家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1996)、英國漢學家閔福德(John Minford)(2014)等大批學者對《周易》進行了譯介和研究,在西方產生了強烈反響,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楊平,2015)。然而,他們的研究路徑大致為:(1)以傳教士漢學為母體的宗教學路徑;(2)以榮格(Carl Gustav Jung)為起點的分析心理學—比較文化學路徑;(3)以考證和思辨為特征的歷史—哲學路徑;(4)結合自然科學的“科學易”路徑(趙娟,2011)。這些國外易學研究者中沒人從《周易》的視角系統研究翻譯理論。
《易》準天地,彌綸大道,范圍萬化而無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端膸烊珪偰刻嵋窋嘌裕骸耙椎缽V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保ㄞD引自傅惠生、張善文,2008:42)在翻譯研究史上,“援易以為說”可追溯至我國論述翻譯的第一文——三國時期支謙的《法句經序》。該文提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支謙,2009:22)其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出自《周易·系辭上傳》。梁慧皎《高僧傳》(卷第七)說,竺道生“徹悟言外”,視“忘筌取魚”為譯經大法(慧皎,1992:256)。這一說源自魏王弼對《周易·系辭上傳》“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的發揮:“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保ㄍ蹂?,2011:414)清嚴復《〈天演論〉譯例言》“援易以為說”甚為明顯:“《易》曰:‘修辭立誠?!釉唬骸o達而已?!衷唬骸灾疅o文,行之不遠?!吣宋恼抡墸嗉礊樽g事楷模。”(嚴復,2009:202)其中“修辭立誠”源自《周易·文言傳》。進入現當代,翻譯研究受《周易》浸染越來越深。例如,許淵沖《譯學與〈易經〉》(1992),錢紀芳《和合翻譯思想初探》(2010),周朝偉《解蔽“翻譯標準”》(2011),李丹、彭利元《從陰陽學說看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2011),魏建剛《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中國傳統譯學之易學影響發微》(2015)等,皆援易入譯,利用《周易》的智慧闡釋有關翻譯問題。但遺憾的是,這些譯論在整個翻譯研究中僅是鳳毛麟角,只能算零星“散論”,不但數量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系統性。相對于輝煌燦爛的《周易》文化,翻譯研究中映現的《周易》身影何其少!因此,在當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潮中,加強援易入譯的研究工作極為必要且意義重大。為順應時代的潮流,筆者致力于易學與譯學研究,將兩者融合構建大易翻譯學并撰寫了專著《大易翻譯學》。此書并非簡單零散地援易入譯,而是較深入系統地以易治譯,力圖以易弘譯。
世界是一個系統,人類社會是一個系統,文化是一個系統,大易翻譯學也是一個系統,他們分別實現自己的太極建構。就大易翻譯學而言,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元素,而是一個成分多樣的復雜的太極建構,其研究范圍不囿于一隅,研究內容不拘于一端??偟恼f來,《大易翻譯學》以《周易》文本和文化、翻譯理論和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將易學和譯學融為一體,創立新的翻譯研究話語體系。全書共十三章,涉及的主要話題有:大易翻譯學的哲學依據、翻譯含義與本質、翻譯標準與策略、翻譯原則與方法、翻譯審美(包括審美本原、審美表現、審美態度、審美境界、審美理想)、翻譯倫理(包括再現倫理、服務倫理、交際倫理、存異倫理、譯者倫理)、翻譯風格(包括風格的可譯性、翻譯風格與譯者個性的關系、譯者風格與原文風格的統一)、翻譯距離(包括翻譯距離的成因、翻譯距離調整的原則與方法)、復譯(包括復譯原因與策略)、翻譯批評(包括翻譯批評標準、原則與方法)、翻譯生態環境(包括翻譯生態環境的特性、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理想狀態)等。
本書根據所涉及的話題提出和論證了一系列觀點,主要有:(1)《周易》是一部蘊藏無窮智慧的寶典,涵具陰陽交變的道理,擁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可以指導大易翻譯學的構建。(2)“易”與“譯”是體用關系,體用一源,易譯相通。譯含多義:簡易、變易、不易等;生生之謂譯,“生生”即創生、相生、生生不息。(3)翻譯是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相遇、相摩、相蕩、相融,其本質是文化交易。(4)“太和”可作為翻譯標準,它具有整體性、多樣性、審美性、動態性,其實現策略——陰化與陽化策略可用易理、太極圖、十二消息卦等得到科學論證。(5)翻譯應堅持兩條基本原則:求同存異、守經達權。(6)文無定詮,譯無定法,變文之數無方。譯者應靈活運用陰譯、陽譯方法以及琳瑯滿目之譯技,創造使人知之、樂之、好之的譯文。(7)翻譯審美應把握以下要點:①審美本原:生命即美;②審美表現:立象盡意;③審美態度:貴時通變;④審美境界:精義入神;⑤審美理想:止于太和。(8)譯者應恪守如下翻譯倫理:①修辭立誠;②利以合義;③交通成和;④以同而異;⑤進德修業。(9)風格的可譯性可用《周易》的模仿觀來論證,翻譯風格和譯者個性的關系可借鑒八卦圖來闡釋,翻譯風格之美在于譯者風格與原作風格“致中和”,包括:①材料選擇:各從其類;②原文理解:心悟神解;③譯文表達:適中得當。(10)翻譯是一個涉及“言—象—意”與“意—象—言”多級生發的思維過程,其間原作發生變形,翻譯距離必然產生。為使翻譯距離產生翻譯之美,譯者應遵守“適旨、適性、適變、適度”的調整原則。(11)復譯的原因可歸結為:①文本的開放性:文無定詮;②譯者的主體性:言人人殊;③讀者的差異性:人以群分;④語言的時代性:言隨時變。復譯可采取如下策略:①糾錯性復譯:改錯遷善;②改進性復譯:漸臻至善;③建構性復譯:見仁見智;④適應性復譯:趨吉避兇。(12)翻譯批評應以“中和”為標準,以“善、公、實、全”為原則,多層次、多視角、多途徑進行。(13)翻譯生態環境具有整體性、多樣性、創生性、動態性,各因素交相感應、相生相克、生生不息,其理想狀態為“保合太和”。
作為跨越易學和譯學兩個學科領域的一種新的翻譯研究途徑,大易翻譯學主要汲取這兩個學科的營養,把翻譯置于“天地人三才”中,對翻譯進行客觀審視、分析、論證?;诖耍緯珜懙幕舅悸肥且浴胺g”為“經”,以“大易”為“緯”,“經”“緯”交織,從哲學的高度將“體”、“相”、“用”貫通,以致“成務”,構建大易翻譯學。換言之,就是援易入譯,以易治譯,以易弘譯。
本書借鑒《周易》的整體論方法,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展開寫作,即為達到既定目的,集中分析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綜合研究其各種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宏觀上,把握翻譯研究中各要素的關系結構,從整體上進行系統思考,綜合分析;微觀上,以相關的易理為理論支撐,以客觀翻譯現象和現有翻譯理論為事實依據,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研究具體的翻譯問題。文獻綜述法、例證法、類比法、比較法、圖表法等,根據需要擇用,并以能產生最佳效果者優先。
本書是筆者從事譯學、易學研究多年之結晶,其中不乏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1)總體構思上,提出了以易理為哲學依據構建大易翻譯學的設想,為當下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2)具體內容上,較有創見性地提出并論證了一系列譯學觀點,如翻譯本質“交易論”、“太和”翻譯標準、“中和”翻譯批評標準、“生生為美”的翻譯審美觀、“利以合義”的翻譯倫理觀、“保合太和”的翻譯生態環境觀等,為中國傳統譯論灌注了新的血液;(3)研究策略上,走出把中國譯論置于西方譯論的標準中進行定位的做法,充分發掘大易的智慧,以易治譯,從而彰顯中國譯論的優勢;古今貫通、中西結合、體用融合,使大易翻譯學形成一個時空交匯、旁通統貫、開放和諧的譯學體系。
構建大易翻譯學,是走前人沒走過的學術道路,必須“披荊斬棘”??傮w來說,是用易理做工具在譯學之山開路,成功與否主要在于對工具的妙用。這就要靠智慧,如何獲得這智慧,無疑是筆者面臨的難點。具體來講,本書寫作過程中這些難點表現在:(1)“生生之謂譯”的論斷、翻譯本質“交易論”、“太和”翻譯標準、“陰化、陽化”翻譯策略、“善、公、實、全”翻譯批評原則、“適旨、適性、適變、適度”翻譯距離調整原則等是譯學中的新觀點,要用易理、易圖(如八卦圖、陰陽魚圖、十二消息卦圖)等作縝密的科學論證,需探兩儀之奧,具卓識沉機。(2)《周易》是“有字天書”,文辭句讀簡古玄深,卦爻象數撲朔迷離,卦爻筮符與卦爻辭之語義聯系復繁錯綜,索解難度大。閱讀時必須探賾索隱,精義入神;同時運用時必須善于甄別,適當選擇。(3)《周易》是一部帶有占卜色彩的哲學書,是“天人之學”,主要講“天人之道”,無法從中找到直接論述翻譯的文字。要從中悟出相關哲理并將其嫻熟自如地運用于翻譯研究中,是件難度很大的事。(4)筆者意欲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關論述建立翻譯領域中的中西方對話,掌握和發揮這些論述既要勤奮鉆研又要有極高的學術敏感性、洞察力和創造力,這對筆者是一大挑戰。(5)《周易》語言艱澀,義理深奧,如何在行文的過程中表達恰到好處,便于當代讀者理解和欣賞,這也是筆者遇到的難點之一。
構建大易翻譯學是筆者勉強為之之事,重重困難,有的已找到滿意的解決辦法,有的至今無力應對,留下諸多遺憾。大易翻譯學是個新生事物,正值處屯之時,需多方理解和支持。誠望后繼有人,弘前人之智慧,補筆者之不足,推動大易翻譯學蓬勃發展。
陳東成
2015年9月11日
于深圳大學海濱小區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