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山東士族與關中士族

六朝士族分成江左僑姓士族、吳姓士族、山東士族、關中士族、代北虜姓士族。《新唐書·儒學傳》載:

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虜姓”者,魏孝文帝遷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屬,或諸國從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為部落大人。并號河南洛陽人。[93]

山東士族和關中士族同屬于北方士族,吳姓士族與江左僑姓士族屬于南方士族[94],代北虜姓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漢化后稱洛陽人。由于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的不同,這幾類士族存在很大區別,《新唐書·儒學傳》中載柳芳之言:

山東之人質,故尚婚婭,其信可與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與也;關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達可與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貴戚,其泰可與也。及其弊,則尚婚婭者先外族、后本宗,尚人物者進庶孽、退嫡長,尚冠冕者略伉儷、慕榮華,尚貴戚者徇勢利、亡禮教。四者俱敝,則失其所尚矣。[95]

柳芳是唐代著名史學家,這段話反映了唐人對不同士族的看法。一般論及地域文化的差別,多以南北區分。關中士族與山東士族同處北方,具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處,但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不同,二者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山東士族與關中士族的區別,既有地域不同的原因,也有家族文化傳承的原因。雖然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地域特色的確是存在的,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唐人李筌認為:

勇怯有性,強弱有地。秦人勁,晉人剛,吳人怯,蜀人懦,楚人輕,齊人多詐,越人澆薄,海岱之人壯,崆峒之人武,燕趙之人銳,涼隴之人勇,韓魏之人厚。地勢所生,人氣所受,勇怯然也。[96]

李筌生活于唐朝,他認識到地域不同會帶來人物性格的差異。自古以來關中與山東以函谷關或潼關為界,山東處于函谷關或潼關以東的北方地區,關中處于關西。東周時期,關中屬于秦地,《尚書·禹貢》分中國為九州,秦人本居于雍州,后司馬錯伐蜀,取梁州之地。故《漢書·地理志下》載:

故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97]

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理,秦地之人重農耕,有先王遺風。自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秦人尚武之風大盛,《史記·商君傳》載:

(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索隱] 曰: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而九家連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恐變令不行,故設重禁)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索隱] 曰:末謂工商也。蓋農桑為本,故上云“本業耕織”也。怠者,懈也。《周禮》謂之“疲民”。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貧者,則糾舉而收錄其妻子,沒為官奴婢,蓋其法特又重于古制也)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索隱] 曰:謂宗室若無軍功,則不得入屬籍。謂除其籍,則雖無功不及爵秩也)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索隱] 曰:謂各隨其家爵秩之班次,亦不使僭侈逾等)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98]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99]。商鞅強調“富貴之門,要在戰而已矣”,“富貴之門,必出于兵”(《商君書·賞刑》)。使得秦民樂于征殺,舉國上下尚武之風大盛。另外,因為秦國實施愚民政策,秦民文化素質低下,缺少禮儀約束,沒有仁愛精神和道德自律。獎勵耕戰使民重實際,其“連坐法”使民不重信義,戰國時代,“秦人無信”為山東六國所共知。

西漢承秦制,立都秦地長安,關中人仍然保持秦人之風習。《漢書·地理志下》載:

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干弱支……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杰則游俠通奸。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僭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孔子曰:“君子有勇而亡誼則為亂,小人有勇而亡誼則為盜。”故此數郡,民俗質木,不恥寇盜。[100]

關隴地處高寒地帶,氣候條件決定了該地區出產良馬。另外,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戰爭不時爆發,故該地區良將輩出。

東漢末,由于關中武力強于山東,出身于滎陽鄭氏的鄭泰勸董卓時說:“山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關西頃遭羌冦,婦女皆能挾弓而斗。天下所畏者,無若并、涼之人與羌、胡義從。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譬猶驅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風以掃枯葉,誰敢御之?”[101]

至晉代,關中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晉江統《徙戎論》載:“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102]五胡亂華之后,關中胡漢雜居,使胡風蔓延,出身于清河崔氏的北魏權臣崔浩對魏主說:“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劉)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103]崔浩也認為關中胡化已不可逆轉,代表漢文化的南朝已無法改變關中胡化的局面。

總的來講,關中之人多功利、豪奢、尚武,缺少禮儀。受關中民風的影響,以長安為首都的王朝往往輕儒學、少禮儀。

處于山東的魯地為孔孟之鄉,西周時,周公封于魯國,魯人因此率先知道禮樂文化。以洛陽為首都的東漢經學遠勝以長安為首都的西漢。亂世往往思良將,治世往往需賢臣。天下太平之后,封建帝王常常修文偃武,以儒家思想維系社會穩定。這時候,重禮樂文化的山東士人就會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漢書·趙充國傳贊》:

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104]秦將軍白起,郿人;王翦,頻陽人。漢興,郁郅王圍、甘延壽,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杜陵蘇建、蘇武,上邽上官桀、趙充國,襄武廉襃,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蘇、辛父子著節,此其可稱列者也,其余不可勝數。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皆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105]

另據《后漢書·虞詡傳》載:“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李賢注:“《前書》曰:‘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秦時郿白起,頻陽王翦;漢興,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上邽趙充國,狄道辛武賢,皆名將也。丞相蕭、曹、魏、丙、韋、平、孔、翟之類也。”[106]

西漢丞相46人,以其籍貫或出生地計,屬于山東者36人,屬于山西者8人。并且,“山東人為相之時極長,且多所建樹,山西人則蹙蹙焉”[107]。事實上,秦人自穆公以后,就大量使用山東人,著名公卿如百里奚、蹇叔、商鞅、張儀、李斯皆為山東人。

自秦漢以來,關中與山東地區文化就存在很大區別。山東士族尚禮法,關中士族尚功利、重實用。南北朝時期,關中與山東既有統一又有分裂。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后,山東與關中重新統一。由于東漢以來山東的文化積淀一直優于關中,加上北魏政權中心在山東,山東士族成為北方士族的代表。其門第在北魏孝文帝定“太和四姓”之后超過了關中士族和代北虜姓。[108]

隋文帝楊堅統一北方后,深知山東儒學及禮樂文化之發達遠勝關隴,北魏孝文帝以來的文化正統在山東。楊堅要以漢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自居,必須重用山東土族。《隋書》載:“時高祖又令(牛)弘與楊素、蘇威、薛道衡、許善心、虞世基、崔子發等并詔諸儒,論新禮降殺輕重。”[109]對此陳寅恪先生說:“修撰五禮之薛道衡、王劭及與制禮有關之人如裴矩、劉焯、劉炫、李百藥等,其本身或家世皆出自北齊,以廣義言,俱可謂之齊人也。”[110]北齊所轄地為山東諸境,盡管北齊亡于北周,其文化的發達卻遠非宇文氏的北周所能比。這正是中古時期山東士族社會地位高于關中士族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隋代,原本為關中顯赫大姓的城南韋、杜,弘農楊氏,門第已比不上山東士族。像其他北方士族一樣,出身于關中郡姓弘農楊氏的楊素十分重視婚姻的門第,楊素為他的兒子楊玄縱所娶清河崔氏,乃崔儦之女。《隋書·崔儦傳》載:

清河武城人也……世為著姓……越國公楊素時方貴幸,重(崔)儦門地,為子玄縱娶其女為妻,聘禮甚厚,親迎之。始公鄉滿座,素令騎迎儦,儦故敝其衣冠,騎驢而至。素推令上座,儦有輕素之色,禮甚倨,言又不遜。素忿然拂衣而起,竟罷座。后數日,儦方來謝,素待之如初。[111]

楊素出身于弘農楊氏,其祖先是被稱為“關西孔子楊伯起”的楊震。弘農楊氏是中古顯赫大族,其主要支脈族聚于華陰,屬于關中士族一等高門。楊素本人當時勢傾朝野,炙手可熱,婚姻上卻為清河崔儦所輕視。這個事例生動地說明了至隋代時,關中士族社會地位已遠遜于山東士族。

周隋政權中心在關中,關隴集團開始打擊山東士族。隋煬帝大業初年,關中著姓韋云起(出自京兆韋氏)上疏奏曰:“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罔上,共為朋黨。不抑其端,必傾朝政,臣所以痛心扼腕,不能默已。謹件朋黨人姓名及奸狀如左。”[112]隋煬帝令大理寺追究。

地域文化的比較十分復雜,只能大概言之。秦漢定都于關中,為了強本弱末,統治者遷徙山東大族于諸陵,導致關中風俗不純。漢代關中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漢代以來關中人才輩出,如:京兆韋氏在西漢出現的韋賢家族,東漢弘農楊氏出現了關西孔子楊伯起,魏晉時期京兆杜氏出現了通《左傳》的經學大師杜預。

至唐代,關中士族經學傳統多已淪喪。韋、楊成為初盛唐外戚集團,京兆杜氏成為文學世家(杜審言、杜甫、杜牧皆以文學知名)。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中云:“吾祖詩冠古。”[113]其《宗武生日》詩告誡其子:“詩是吾家事。”[114]這表明,京兆杜氏已由杜預的經學世家轉化為文學世家。

與關中士族相比,唐代山東高門尚能夠堅持傳統禮法。杜甫要求兒子“精熟《文選》理”,然而,出自山東高門趙郡李氏的李棲筠、李吉甫、李德裕卻“家不藏《文選》”。京兆杜氏家風早已墮落,如杜希望以邊將進身;其子杜佑晚年以妾為夫人,母喪不去官[115];。”[116]杜甫《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鄭虔》稱鄭虔“滎陽冠眾儒”[117],表現了對山東士族家傳儒學的羨慕。

清人王鳴盛說:“西漢亡,義士不如東漢亡之多,西漢重勢利,東漢重名節也。宋亡有文信國,唐亡無一人,宋崇道學,唐尚文辭也。”[118]西漢產生了豪強大族,士族則產生于東漢。西漢建都長安,受關中風俗影響較大;東漢建都洛陽,受山東影響較大。因此這兩個朝代雖皆為劉氏子孫統治,皆以孝治天下,而時代精神相去甚遠。西漢承秦制,建都關中,受秦地風俗影響,重勢利。東漢建都洛陽,受山東人文精神的影響,重名節。漢末大儒盧植、鄭玄等皆長期居于山東,成為山東文化興盛的原因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西昌市| 杭锦后旗| 香港 | 隆林| 三都| 灌云县| 祁阳县| 新宁县| 武强县| 稷山县| 惠水县| 仙桃市| 新乐市| 措美县| 梁河县| 大同县| 武安市| 阿拉尔市| 花莲县| 威海市| 内丘县| 德钦县| 德化县| 沐川县| 伊吾县| 开原市| 陆河县| 高台县| 莱西市| 绥江县| 高邑县| 邢台县| 甘南县| 涟源市| 青海省| 富川| 绥化市| 康乐县| 沁阳市|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