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
- 何煉紅
- 2724字
- 2019-09-06 16:41:30
3.1.5 正在進行的新一輪修法:嚴格知識產權保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正在進行的新一輪修法,以下分三部分予以論述。
3.1.5.1 2012年開啟《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次修改
2011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對知識產權侵權和假冒偽劣行為要加大懲處力度,隨后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著手《專利法》第四次修改的準備工作,專利法修改列入國務院2012年的立法工作計劃中。2012年8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在經過多次調查和分析后公布了其研究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見稿)》和修改說明,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揭開了專利法最新修改的序幕。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向國務院提交了《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兩個草案將目前專利保護中的問題歸納為“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進而提出了相應的修訂《專利法》的意見。[13]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啟動了專利法第四次全面修改準備工作。2015年4月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外發布《專利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經過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國家知識產權局對草案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形成《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于2015年7月20日上報國務院。2015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及其說明,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雖然專利保護的一般化目標是不變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其專利保護的目標又呈現變遷性和階段性。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和市場競爭加劇,專利保護領域的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專利侵權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群體侵權、重復侵權嚴重,加之專利權無形性和侵權行為隱蔽性的特點,導致專利維權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使一些創新型企業處境維艱,嚴重挫傷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和對專利保護的信心。在這種背景下,專利保護的目標就在于通過實行嚴格的專利保護制度,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專利實施與運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為深化科技和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法律保障。
《專利法》第四次修改的重心在于解決我國專利保護中長期存在的制約保護水平提升的突出問題,通過設計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專利制度,將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權利人的利益。此次專利法修改的建議有:賦予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調查取證權,解決專利維權“舉證難”的問題;明確無效宣告請求審查程序與專利侵權訴訟的銜接,建立專利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實現行政保護與司法程序的聯動,解決專利維權“周期長”的問題;增設對故意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解決專利維權“賠償低”的問題;賦予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查處和制止惡性侵權行為的職能,解決專利維權“成本高,效果差”的問題;新增“通知—刪除”基本規則,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專利法中的法律責任,等等。
總之,實行嚴格專利保護,是新形勢下專利保護應堅持的目標,也是確定專利保護強度的基本定位。為此,應當發揮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整合行政保護的優勢,合理配置社會保護資源,形成司法保護、行政保護、社會保護多元協同的保護格局。
3.1.5.2 2013年《商標法》(第三次修正)
《商標法》第三次修改最大的特色在于本土化,從1982年新中國第一部商標法制定到2013年新商標法出臺,其間歷經三次修改形成四個法律文本,經過30多年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檢驗,我國的商標制度已經日臻完善并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與民法、知識產權其他法律之間也實現了相互協調,因而此次修法的目的主要是對現實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和完善。[14]
《商標法》自2001年修訂后,直至2013年才進行第三次修訂,這次修法對于因商標專用權糾紛引發的爭議可通過協商解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三種方式解決問題。對于商標權的司法保護主要的變化有:針對實踐中權利人維權成本過高、進行維權往往得不償失的現象,增加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提高侵權賠償額;增加侵權人舉證責任,使人民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更有法可依。[15]這將對商標權利人維護合法權益、打擊商標侵權行為起到積極作用。
對于商標行政保護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商標法》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商標侵權行政查處案件中的中止程序,[16]這款內容說明在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同時啟動的情況下,司法保護優先;二是《商標法》第六十八條擴大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行政保護的范圍,對于商標代理機構的侵權行為明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17]三是進一步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定侵權行為成立時的罰款標準,《商標法》第六十條首次對處罰標準及額度進行了細化規定。[18]
3.1.5.3 2012年開啟《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
國家版權局2012年3月31日公布了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分別起草《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專家建議稿為基礎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向社會公眾征求和收集修改意見。2014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國家版權局報請國務院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及其修訂說明全文公布,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此次著作權法修改,不同于過去歷次修改都有國際社會壓力和加入國際公約需求的外在因素推動,而更多的是出于本國具體國情需要而主動進行修改。這是因為近幾年我國的科技文化事業發展迅速,版權產業日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并引領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此外,版權產業的發展還影響著本國文化安全,要想在全球化以及發達國家不斷對外輸出文化產品的重重擴張和競爭環境中增強本國文化實力,促進文化繁榮,確保文化安全,就必須建立適合且完備的法律機制來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產品貿易,并為國際文化交往明確安全界限。[19]
此次著作權法修改擬對《著作權法》的體例與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包括廢除《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重新梳理著作權的權利體系、突出規定相關權,以及強化對于著作權和相關權的保護等。[20]對于著作權及相關權利的保護調整內容比較大,在司法保護方面主要有加大法定賠償額度、規定行政調解的司法確認等措施。在行政保護方面的修改內容主要有:對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侵權行為,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有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予以行政處罰;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對違法行為的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權;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進行查處過程中,有詢問,調查,現場檢查,查閱、復制涉案資料,查封或扣押相關物品的權力等;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設立著作權糾紛調解委員會,并對行政調解協議的效力、行政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作出規定,以實現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的互動與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