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
- 王禹浪
- 20338字
- 2019-09-06 16:56:14
第二節 遼東半島地區漢代古城初步研究
——兼論大連張店漢城為西漢蒼海郡故址[24]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是該地區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二十余座城址表明這一地區業已形成了繁榮的城市文明,延續并進一步發展了燕秦時期開啟的遼東半島城鎮化進程。遼東半島漢代古城規模大小不一,平面形狀則有長方形、方形、矩尺形、三角形等類型,并全部分布在遼東半島兩翼的沿黃、渤二海地區。漢城城市設施已基本完備,與中原地區漢代城址形制基本保持了一致,目前尚未發現甕城和馬面遺跡。其中大連普蘭店區張店漢城地處渤海沿岸,自然條件優越,城址形制與規模及其周邊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高品級遺物,表明其很可能就是西漢蒼海郡故址。
一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研究概述[25]
戰國后期,隨著燕國“秦開卻東胡千里”,燕國東部疆域向遼東地區大幅擴展,大量漢人進入遼東半島,加之山東半島齊地居民大批泛海而來,遼東半島出現了繁榮的城市文明。從遼東半島戰國至漢代古城的分布情況來看,大連地區顯然是戰國至漢代東北筑城文明最繁榮的地區,是遼東半島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地位僅次于遼東郡郡治所在之遼陽城。牧羊城、張店漢城、陳屯漢城、大嶺屯漢城等十余座戰國至漢代古城,以及南山里、營城子、董家溝、花兒山、姜屯等數以千計的漢墓,反映了漢代大連地區城市文明的發達和人口的稠密。大量精美遺物的發現更是印證了這一地區經貿往來之頻繁。特別是一批高規格遺物的發現,如營城子76號墓出土的金質聯珠十龍紋帶銙、營城子沙崗子2號墓中的東漢“羽化升仙”壁畫、姜屯45號墓出土的“圭璧組合”的玉覆面以及張店漢城南郊南海甸子發現的國寶馬蹄金,更進一步反映了漢代大連地區的繁榮景象。穢貊族群也與漢族人群充分融合,共同創造了大連古代文明史上第一個黃金期。今營口市蓋州地區也是經濟文化較為繁榮的區域,特別是鹽鐵手工業十分發達。鞍山和丹東地區則較大連和營口相對遜色不少。
在漢代古城的綜合著錄和研究方面,大連和營口地區已有對本市轄境內漢代古城的綜合著錄和研究成果,鞍山和丹東地區這一工作尚為空白。張翠敏、姜寶憲的《大連地區漢代城址考辨》是目前大連地區漢代古城最系統的研究成果,對大連地區漢代古城數量進行了最新的統計,闡述了其形制、分布、遺跡情況,并結合漢代行政建制的等級劃分,試圖探索本市漢城的行政體系。截至目前,除莊河地區尚為發現漢代城址外,大連地區其余市、縣、區均發現了漢代城址,共計14座,其中旅順口區2座,分別為鐵山街道牧羊城、江西鎮大潘家漢城;金州新區5座,分別為開發區大李家街道大嶺屯漢城、董家溝街道小董家溝屯南山漢城、金州區三十里堡東馬圈子漢城、華家屯鎮楊家店漢城、杏樹街道猴兒石村單家溝漢城;瓦房店市3座,分別為太陽升鄉王店村陳屯漢城、李官鎮李官漢城、長興島北海村土城子漢城;普蘭店區3座,分別為鐵西街道張店漢城、楊樹房鎮戰家村黃家亮子漢城、城子坦鎮金山村嚴屯大城山漢城;長海縣1座,即廣鹿島朱家村漢城。[26]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學術界一般均將普蘭店星臺鎮葡萄溝村巍霸山城定為高句麗時期古城,但筆者在對山城進行實地調查時,在靠近西城處采集到東漢時期菱形花紋磚一塊,該磚系東漢墓葬用磚,疑其附近有東漢時期墓葬。進而由此推測,巍霸山城可能始建于東漢,后為高句麗所沿用。[27]故普蘭店巍霸山城也應納入漢代古城行列。除此之外,2014年8月,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井子區營城子鎮西北文家屯遺址附近發現了繩紋板瓦、筒瓦、繩紋磚、陶器等典型的漢代遺物,特別是發現了10余米長的夯土遺跡。[28]漢代夯土遺跡和繩紋瓦的發現表明這一帶應存在建筑遺跡。雖然古城遺存尚不明了,但筆者以為,營城子一帶也應是一座重要的漢代古城所在地,故將其定為“營城子漢城”。因此,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看,大連地區漢代古城應共計16座。大連地方史專家王萬濤還對包括漢代古城在內的大連地區古代城址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類,將其分為軍事城堡、州縣治所、綜合性城邑、糧秣儲藏轉運城邑、驛郵城邑等五大類,其中牧羊城屬于軍事城堡,張店漢城和大嶺屯漢城屬于州縣治所,朱家村漢城為糧秣儲藏轉運城邑。[29]營口地區漢代古城的綜合著錄成果見于營口市博物館研究員崔艷茹、孫璇合撰的《營口地區漢代的城址與墓葬》一文,發表于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遼東史地》2008年第1期。該文著錄了5座營口地區漢代古城,并對該地區漢墓類型進行了研究。[30]
漢代古城的專題性研究方面,曹汛的《叆河尖古城和漢安平瓦當》通過對丹東叆河尖古城出土的漢代安平瓦當的分析論證,認為該古城確系漢代西安平縣。[31]劉美晶的《遼東半島第一城——牧羊城》[32]對牧羊城的形制、遺跡狀況、出土文物、民間傳說、地理位置、發掘沿革等做了較系統的闡釋,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上述兩文是目前所僅見的兩篇單獨對某一座遼東半島漢代古城進行研究的專題性文章。
總體來說,目前學術界有關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是在闡釋和論述本市漢代文明或被置于本地區通史的研究與撰寫范式下進行的,也有一些成果是志書體例的著錄形式,如《遼寧通史》[33]《大連通史》[34]《大連考古研究》[35]《大連文化解讀》[36]《大連文化之旅》[37]《大連文物要覽》[38]《瑰寶·大連文物》[39]《故園·大連古城》[40]《營口通史》[41]《營口地方史研究》[42]《鞍山歷史》[43]《鞍山地方史研究》[44]《丹東史跡》[45]等著作均對本市轄境內漢代古城有所涉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俊勇撰寫了《大連地區漢代物質文明研究》[46]《論大連(旅順)史在中國東北史中的地位》[47]《大連地區是漢代遼東郡的經濟中心》[48]等多篇文章,從宏觀大歷史視角,將大連地區漢代古城置于本市區域古代文明史以及東北史中加以考察。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對遼東半島漢代古城和墓葬中出土的文物進行了研究,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大連地區,主要有王珍仁的《大連地區出土的漢代陶俑概述》[49];劉婷婷的《大連地區出土漢代陶質建筑模型研究》[50]《遼南地區出土漢代文物研究》[51];劉立麗的《旅順博物館藏大連地區出土漢代陶建筑明器研究》[52]《旅順博物館藏大連地區出土漢代陶灶研究》[53]《大連地區出土漢代青銅器淺析》[54]等。閻海撰寫了《熊岳及周邊地區漢代文化遺存簡述》[55]《營口地區漢代文字磚所反映的漢代喪葬禮俗》[56],對營口漢代文物背后的歷史信息進行了揭示和解讀。
在漢代古城歷史地理考據方面,學術界主要集中在對沓氏縣、文縣治所的考訂上。沓氏縣地望有遼陽[57]、旅順牧羊城[58]、大連開發區大嶺屯漢城[59]、董家溝漢城[60]、普蘭店張店漢城[61]、大連甘井子區營城子[62]等眾家之說。王綿厚結合實地踏查,再次明確了張店漢城作為沓氏縣的觀點,并認為張店漢城是兩漢時代在遼東半島南部形成的一個民族聚邑和經濟、文化中心。[63]王禹浪、王俊錚合撰的《漢代遼東郡沓氏縣、東沓縣、沓津合考》一文是關于漢沓氏縣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認為:“大連旅順口區牧羊城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且符合‘西南臨海渚’的記載,城址附近密集的漢代貝墓和磚室墓,證明了其應為漢代沓氏縣。隨著沓氏縣人口大量集聚,沓氏縣遷址于牧羊城東北的今甘井子區營城子,是為東沓縣。牧羊城附近的于家村老船塢港向北延展至羊頭洼港,則為沓津之地。”[64]文縣治所則有瓦房店陳屯漢城[65]、海城析木城[66]、大石橋進步村漢城[67]、蓋州城關漢城[68]等說法。苗威系統考述了秦漢遼東郡的邊界、諸縣治地望。[69]張翠敏、姜寶憲合撰的《大連地區漢代城址考辨》一文對大連地區現存的14座漢代城址的行政級別、功能做了有益的探索,認為:“西漢時期城址已初具規模,有些城址甚至沿用戰國晚期城址,東漢時期繼續沿用并新筑城址。這些城址既有縣城,也有邑、鄉、里、亭、郵性質的城;既有行政中心城,也有海防城,在功能和性質上城已經有了區分。”[70]
宋協毅、王禹浪以大連地區漢代古城為切入點,深入剖析了大連城史紀元的深刻命題,提出:“無論這些城址是具有軍事筑城意義,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還是意味著行政政治中心,都足以說明大連地區城史紀元的開端應該始于漢代。應該說這是大連城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即大連古代城史興起的紀元期。這些筑城的存在,證明了早在19世紀末俄國殖民者在進入大連地區之前的漢朝,中原王朝就已經開創了大連城史的古代紀元。”[71]2016年年初,王禹浪等發表了《西漢“南閭穢君”、蒼海郡與臨穢縣考》一文,對穢人“南閭穢君”率族眾28萬人口南遷“遼東內屬”、漢武帝設蒼海郡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蒼海郡及張店漢城出土的“臨穢丞印”封泥所反映的臨穢縣地望進行了詳細考據,最終將其確定在張店漢城,該城大、小城的城址結構與形制很可能正反映了蒼海郡與其下轄首縣臨穢縣同城分治。[72]該文的發表徹底沖破了大連城市發展史的傳統研究思路,蒼海郡的建置無疑將大連地區的早期筑城等級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大連并非僅僅是縣治之所在,而應是郡一級別的高等級行政建置,是當時遼東地區地位僅次于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陽)的“副省級城市”和遼東半島南部的中心都市。如若蒼海郡位于張店漢城一說能夠最終成立,那么對大連城史紀元將有必要重新思考,并作出全新的論證。這必將極大地提升大連市的文化軟實力和歷史競爭力,大連城史紀元并非始于邊陲縣城或海防要塞,而是始于一座東北地區重要的漢代郡一級都市,這無疑將會使大連在全國范圍內的城市歷史紀元中脫穎而出。
二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述論
(一)大連地區漢代古城
1.牧羊城:又稱木羊城,為遼東半島最南端的一座戰國至漢代古城,也是沓氏縣境內最重要的海港城市,有學者稱之為“遼東半島第一城”[73]。牧羊城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刁家村西南、劉家村東南的一處臺地上,西南距渤海東海岸約500米。古城地勢較高,居高臨下,既能夠免遭海水侵蝕及陸上水患,還能有效管控海面情況,具備軍事偵察能力及沿海防御能力。城址呈長方形,東西寬98米,南北長133米,城墻為夯土筑成,墻基用石塊壘砌,現殘高2—3米,殘長10余米。孫寶田《旅大文獻征存》卷二《選舉、名勝古跡》云:“木羊城:《盛京通志》云:在寧海縣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圍二百五十步,一門。”[74]牧羊城內曾出土戰國時期燕國刀幣、明字圜錢、匽刀幣、灰陶器和漢代半兩、五銖、大泉五十等貨幣,以及銅帶鉤、銅敦、鐵農具等金屬器物以及制造銅斧的范,出土了漢樹木紋“樂央”瓦當及代表官方政府往來的“河陽令印”和“武庫中丞”封泥。1928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和關東廳博物館聯合對在牧羊城進行了發掘,出版了《牧羊城——南滿洲老鐵山麓漢及以前遺跡》的考古報告集,作為《東方考古學叢刊》第二冊。牧羊城附近的尹家村、刁家村等地分布有密集的漢代貝墓和磚室墓,以及大塢崖漢代聚落遺址。[75]魯家村窖藏曾出土一批珍貴的漢代銅器。[76]
筆者以為,“沓氏”之意當為移民沿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島鏈,渡海紛至沓來。因此,沓氏縣治所應位于距離山東半島最近、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沿海登陸地點。結合《水經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對沓氏縣“西南臨海渚”的記載,沓氏縣當位于今大連旅順口區牧羊城。牧羊城附近的于家村老船塢港,及其向北擴展至羊頭灣沿岸的羊頭洼港背風浪小、港闊水深,是遼東半島重要的出海天然良港,當為沓氏縣轄境內最重要的“沓津”。[77]
2.大潘家漢城: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江西鎮大潘家村,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顯示古城為為長方形,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90米,文化層厚約1.3米。現已破壞嚴重,難以辨識,僅殘存一段城墻。早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帶就曾發現西漢貝墓和東漢磚室墓。1992年3—4月,大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旅順博物館等組成考古隊,對基建工程水庫淹沒區內的大潘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清理了三座打破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的西漢墓葬。[78]大潘家漢城是距離牧羊城最近的漢代古城,兩城互呈拱衛之勢,應存在密切聯系。該城很可能作為牧羊城的衛星城而存在。
3.營城子漢城: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系大連地區最重要的漢墓分布區之一,漢墓群在營城子地區的旅大鐵路兩側延綿近10公里。早年日本人發掘的沙崗子二號墓墓壁上繪有東漢“羽化升仙”壁畫。從2003年開始,大連考古工作者對營城子漢墓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發現墓葬200多座,出土文物3200多件。大量漢墓的發現與發掘表明該地區曾聚集稠密的人口,應有城址或聚落遺址。王禹浪曾在2005年指出:“營城子漢代墓地的周邊可能存在著漢代重要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區。因此,開展在營城子地區尋找漢代的城市聚落,這是城史紀元研究中的重要課題。”[79]遺憾的是當時在營城子地區始終未能發現漢代古城遺跡。據張翠敏等撰文:“根據漢墓分布狀況分析,現營城子村和牧城驛明城址下推測可能是營城子城址。牧城驛明城周圍尚存五個巨型明代烽火臺,烽火臺內有漢瓦和花紋磚,有可能存在漢代烽火臺。營城子村東曾發現漢代遺址和窯址。”[80]劉俊勇也指出:“營城子一帶只有前牧城驛舊明代驛城內尚未發現漢墓,尋找營城子漢城的重點應放在那里。”[81]但營城子漢城應位于明牧城驛一帶的說法始終未能得到考古學上明確的證實。令人欣喜的是,2014年8月,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營城子鎮西北文家屯遺址附近發現了繩紋板瓦、筒瓦、繩紋磚、陶器等典型的漢代遺物,特別是發現了10余米長的夯土遺跡。[82]漢代夯土遺跡和繩紋瓦的發現表明這一帶至少存在建筑遺跡。雖然古城遺存尚不明了,但筆者以為,營城子文家屯一帶很可能正是失落已久的漢代古城遺址所在地。該城可能為漢朝政府在沓氏縣(即牧羊城)以東設置的東沓縣故址。[83]
4.董家溝漢城:位于大連市開發區董家溝街道小董家溝屯,臥龍河(即董家溝河)右岸靠近小窯灣的近海臺地上。古城原存在城墻,城內曾出土五銖錢、漢代鐵器等。由于城址現已遺跡難尋,故其形制及規模不甚清楚。董家溝附近分布有大量漢代土壙貝殼墓和磚室墓,為整個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漢墓最密集的地區,初步勘測其面積有數萬平方米。董家溝漢墓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被日本考古學者進行發掘。2006年,大連市文化局文物處組織大連地區考古工作者對董家溝漢代墓葬進行考古發掘,發掘漢代墓葬20余座,其中磚室墓均為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陶罐、陶灶、陶井、陶俑、陶爐等。其中一座墓中還出土了一件高圈足、兩面有獸面銜環鋪首的青銅簋,表明墓主人具備一定經濟實力,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5.大嶺屯漢城:位于大連市開發區大李家街道大嶺屯東北、小宋屯以北的青云河左岸臺地上。城址大致北起“凌云渡橋”高架水渠,東止于某部隊駐地,西為偉達機械廠,南抵鄉間土路。舊董大線公路從城址中東西向穿過。公路以南的低地為磚砌農業大棚,為城址中心區。大嶺屯城址形狀略呈方形,邊長150米左右。城址所處臺地大致呈東北向西南傾斜,因而城址北部略高于南部。1932—1933年,日本學者三宅俊成兩次對大嶺屯漢城進行發掘,出土了石斧、石刀等石器,夾砂褐陶片、筒瓦、板瓦、半瓦當等陶質遺物,還有銅鏃、帶鉤、鐵斧等銅鐵制品,以及燕國刀幣、新莽貨泉古代貨幣[84],可知該城系始建于戰國,兩漢沿用至魏晉。
6.朱家村漢城:位于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東南部朱家村以東一處海岸高地上,據文物普查可知古城平面呈三角形,西墻長110米,南墻寬約90米。因城址毀漶嚴重,西墻現殘長約50米,南墻殘寬20米,城址靠近崖邊尚殘存一段高約60—80厘米的夯土城墻。城址北部有一直徑約15米、殘高3米的烽火臺遺跡。城址中曾出土灰色繩紋陶片、明刀幣等戰國至漢代遺物。朱家村遺址文化堆積豐厚,年代跨度時間較長,下層年代系雙砣子一期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85]朱家村漢城系遼東半島唯一一座黃海海島漢城,為承載海防和對外貿易職能的漢代古城。
7.楊家店漢城:位于大連市金州區華家屯鎮楊家店村楊家屯北200米處。城址平面呈方形,邊長約150米。現城址損毀嚴重,僅在遺址東鄉路東側土崖壁上發現一長約10米、厚1.5米文化層,其中有花紋磚,素面磚混雜,其他無遺存發現。[86]
8.單家溝漢城:位于大連金州區杏樹街道猴兒石村單家溝屯西南沿海高地上,城址沿海山崖處尚殘留一段夯土墻基,殘長約24米,殘寬約1—2米。2005年,村民在修建山莊時,曾挖出過陶缽、陶罐、瓦當、五銖錢等物,為東漢時期城址。[87]
9.馬圈子漢城:位于大連市金州區三十里堡街道老虎山腳下的衛國鄉馬圈子村,瀕臨三十里堡河。漢城為相鄰的兩座,即東馬圈子城址和西馬圈子城址,是遼東半島罕見的漢代“雙子城”。東馬圈子漢城城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80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因住宅建設和農用需要,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對西馬圈子進行過兩次搶救性發掘,在70年代的一次發掘中,發現了近20座漢代磚式墓和石板墓。在80年代的發掘中,出土了陶鼎、陶罐、陶灶、陶樓和白陶甕等,其墓葬形制、出土遺物特征與營城子漢墓完全一致。西馬圈子城址上層為遼金時期聚落遺存。2007年,大連市文化局組織考古學家對東馬圈子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漢代磚瓦、陶器、鐵制生產工具、五銖錢等遺物。馬圈子漢城東西兩城緊相毗連的形制為研究遼東半島漢代古城提供了難得的新材料。
10.黃家亮子漢城:位于大連普蘭店區楊樹房鎮戰家村黃家亮子屯后山,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00米,南北長50米。北墻保存較完整,東、西兩墻僅存城垣基址,南墻已坍塌無存,現存墻壁高約2—3米,寬2.5米。城門位于南墻,朝向東南,高2.5米,寬5米。其余三面城墻未見城門。城址內曾出土大量戰國至漢代灰陶罐、繩紋瓦、豆座、細柄豆盤等遺物。城址東北沙條地中曾出土戰國匽刀幣100斤左右,可見城內曾居住著擁有巨額財富的富商巨賈。
11.張店漢城:普蘭店張店漢城是遼東半島規模較大的漢代古城,位于大連市普蘭店區花兒山鄉張店村,東臨平安河,南為鞍子河。古城為夯筑土城,分大小兩座,大城南北長約340米,東西寬約240米;小城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3米。大城居北,地勢較低,小城居南,小城較大城地勢較高。城墻為土石修筑。城址內現為農田,其輪廓和規模已模糊難辨,但城址內還可隨意撿到漢代磚瓦殘件。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址內發現了戰國至漢代的大量珍貴遺物,如“臨穢丞印”封泥、“射襄之印”銅印、“高陽”銅印、“千秋萬歲”瓦當、繩紋大瓦、銅鏃、銅帶鉤、鐵農具、五銖錢、貨泉等珍貴遺物,在城址南部1.5公里處的南海甸子還出土了著名的馬蹄金。“馬蹄金”的出土則進一步佐證了該城的等級。《漢書·武帝紀》云:“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洼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蹏以協瑞焉。”可知馬蹄金系皇帝祝禱封賞的寶物。馬蹄金出土于張店漢城南郊,足見該城曾與中原發生過非同一般的聯系。馬蹄金現已為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在張店古城周邊地區,城北的姜屯漢墓與鄰近的驛城堡、喬屯、陳塋等墓地共同構成了張店古城漢代墓葬群,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東北南部地區最大的漢代墓地。多數學者認為該古城符合《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所云之遼東郡沓氏縣“西南臨海渚”,故應是漢代沓氏縣縣治之所在。王禹浪等學者近年經考究后提出,張店漢城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較復雜的規制以及古城與周邊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高品級遺物,表明張店漢城已超過了縣一級行政建制,可能就是漢武帝為削弱來自朝鮮半島的衛氏朝鮮的壓力,專為南遷至此的南閭穢君所設之蒼海郡郡治。
12.大城山漢城:位于大連普蘭店區城子坦鎮金山村嚴屯大城山上,城址原為長方形,東西長110米,南北寬74米。城墻現已不存,變為耕地,城址內文化層厚1米左右,曾出土陶罐、銅鏃、布幣、瓦等文物。[88]
13.巍霸漢城:位于大連普蘭店區星臺鎮郭屯村葡萄溝北面海拔420米的巍霸山上。學術界一般均將普蘭店星臺鎮葡萄溝村巍霸山城定為高句麗時期古城,但王禹浪、王文軼等學者在對山城進行實地考察時,在靠近西城附近采集到東漢時期菱形花紋磚一塊,該磚系東漢墓葬用磚,疑其附近有東漢時期墓葬。進而由此推測,巍霸山城可能始建于東漢,后為高句麗所沿用。[89]但關于巍霸山城漢代遺存的具體情況目前尚不清楚。
14.陳屯漢城:位于大連瓦房店市太陽升鄉王家村陳屯,東風水庫下游,南臨復州河。城址呈方形,邊長約800米,城墻系夯土筑城,現存東墻長520米,寬12米,殘高2—3米。北墻與西墻已被幾乎完全平毀,南墻則于1981年毀于復州河洪水。城址內發現大量陶片、繩紋磚、瓦、燒土、木炭、燒骨等遺存。在城址內一斷層中曾出土鐵镢6件及鐵釜和其他鐵制品。1994年,為配合東風水庫建設,曾發掘了170多座墓葬,以甕棺墓居多。陳屯漢城有少量貝墓發現,但主要是甕棺墓、石板墓和磚室墓,說明陳屯漢城始于西漢時期,但主要是東漢至魏晉時期墓葬,遺物以東漢時期為主。劉俊勇等一些學者主張陳屯漢城為遼東郡下轄文縣(后改稱汶縣)縣治,城址南部復州河即“汶水”[90]。張翠敏等認為:“城內采集的遺物主要是東漢時期,因此陳屯漢城有可能是東漢時期汶縣城址,而西漢時期文縣是否是陳屯城址還有待考證。”[91]
15.北海土城子漢城:位于大連瓦房店市長興島北海村土城屯白泥山西北,城址平面呈方形,邊長約100米。城墻為夯土筑成,現僅存城墻基,墻寬約6米,殘高約0.2米。城址附近有土城子貝墓群、南窯貝墓群等戰國至漢代墓葬群。
16.李官漢城:位于大連瓦房店市李官鎮李官村,城址呈方形,邊長約400米。城址在20世紀80年代修建沈大高速公路時遭到嚴重破壞,現已遺跡全無。城址北、西兩面緊鄰李官漢墓群,地表可見漢代花紋磚、陶片等遺物。
(二)營口地區漢代古城
1.蓋州城關漢城:該城系營口地區規模最大的漢代古城,位于營口蓋州市明代蓋州衛磚城下,南臨大清河(蓋州河)。蓋州城關漢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600米,其南城墻位置在蓋州衛明城墻南墻與鐘鼓樓之間。20世紀60年代,營口地區考古工作者在蓋州鎮明城墻夯土層中發現了大量漢代大板瓦、筒瓦等遺物。1981年,在鐘鼓樓西南200米路南一居民宅院內發現漢代地下排水管道。由于漢城被明代蓋州衛城疊壓,因此城址中漢代遺物出土有限,但古城周邊的城關鄉門屯村、路西村、自治村、麻麥莊村、農民村、路東村、繁榮村、新華村等地,均發現了大量漢代墓葬群及遺址。從漢城遺址規模及周邊大量漢墓且多出土精美文物等因素來看,蓋州城關漢城無疑是今營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是遼東半島一座重要的都會。《漢書·地理志》記載:“平郭,有鐵官、鹽官。”《新唐書·地理志》載賈耽《道里記》云:“自安東都護府西南至建安城三百里,故漢平郭縣也。”據此里程推斷,平郭縣在今蓋州市一帶。蓋州北有大石橋市周家鄉于家堡村打鐵爐溝屯的漢代鐵礦山與冶鐵作坊遺址,出土了鐵渣堆及大量漢代建筑材料與生活用具。故蓋州城關漢城即為漢遼東郡下轄之平郭縣故址。[92]
2.姜家崗漢城:位于營口蓋州市熊岳鎮西南九垅地鄉廂紅旗村西姜家崗屯。城址呈方形,每邊長200米,城墻僅存南墻東段和東墻南段。城址內散步夾砂泥質粗繩紋灰陶器殘片。姜家崗漢城靠近海邊,盛產海鹽,可能系平郭縣鹽官駐地,與英守溝鐵官城構成平郭縣“南鹽北鐵”的布局。[93]
3.溫泉村漢城:位于營口蓋州市熊岳鎮東南、陳屯鄉和平村西北處溫泉村,熊岳河北岸臺地上。《蓋平縣志》記載:“古城在城(今蓋州市區)南六十里,周圍八五步,今廢無考。”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城址文化層厚1米,遺物有繩紋陶片、陶甕、陶豆殘片及漢瓦、磚等。城址周圍的和平村、背陰寨村、東達營村發現有漢代墓地。崔艷茹等學者認為:“從其周邊出土的墓葬時代上分析,時代均較晚,因此該城址應是東漢時期海侵平郭‘鹽城’即姜家崗漢城后,平郭‘鹽城’東遷后之城址,即為平郭東漢末至魏晉時期專司鹽業之城。”[94]
4.英守溝漢城:位于營口大石橋市湯池鄉英守溝北。20世紀60年代尚能辨別輪廓,城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200米。城址北半部有東西并列的兩個高臺,系建筑遺存。高臺遺址上遍布灰色繩紋板瓦、弦紋板瓦、筒瓦等,“長樂”瓦當及大量陶器碎片。文化層下有古井一眼,圓形,石砌井壁。城址周圍的大北陽山和裂縫山上發現有冶鐵窯址、開采鐵礦的古礦道等以及大量漢墓,墓主人應系冶鐵作坊的手工業人員及其家屬。關于英守溝漢城的性質,存在漢安市縣、平郭縣鐵官城等說法。崔艷茹等學者認為該城系平郭鐵官城,漢安市縣應為海城析木漢城。[95]
5.進步村漢城:位于營口大石橋市永安鄉進步村西南40米處。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城址內遺物有漢代布紋瓦、繩紋磚等遺物。村民曾在地下1米處發現磚墻,磚墻下即為夯土墻。營口地區的文物工作者多將該城認定為漢代文縣故址。崔艷茹等認為:“城址西界緊鄰遼東灣和淤泥河入海口處。與之毗鄰的柳樹鎮西大平山南坡的戰漢時期遺址有好幾處,并且這些遺址距該城址只有幾華里路程。這些遺址可能就是遼東文縣民流徙渡海的登舟乘船的碼頭。”[96]
(三)鞍山地區漢代古城
1.舊堡村漢城:位于鞍山市南5公里千山區舊堡村西南、折柳河北岸的一塊高地之上。城址面積7萬余平方米,其南部由于農民取土,形成了一長約80米的東西向地層剖面,文化層厚達2米。城址遺跡有建筑址4處、灰坑3個、居住面2處,窖藏1個。遺物多為灰陶殘片、繩紋轉、細繩紋板瓦、筒瓦、瓦頭、半兩、五銖等。在城址周圍東至大孤山鎮、唐家房,南至湯崗子東南大屯,西至寧遠屯、雙樓臺,北至鞍山市鐵西區陶官屯、鐵東區長甸鋪的范圍內,分布著密集的漢墓群。劉景玉等學者認為該城址系遼東郡下轄之新昌縣故址。[97]
2.蘆屯村漢城:位于鞍山海城市西南20公里感王鎮東上夾河村東、蘆屯村西,新開河北岸,西南15公里為太子河。城址東高西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新開河自東向西流淌,打破城址。從新開河北岸斷層可看出長約300米、厚約2.5米的文化層,文化層中夾雜著灰坑、紅燒土、紅灰陶片和大量灰色繩紋磚、大板瓦、繩紋瓦、布紋瓦等建筑材料。上夾河村東南有大量漢墓。《鞍山文物志》定其為遼隊縣。[98]
3.老墻頭漢城:位于鞍山海城市西四方臺村。具體情況不明。劉景玉等定其為漢遼隊縣故址。[99]
4.析木城:位于鞍山海城市東南20公里的析木鎮。城址近方形,東西322米,南北寬364米,城墻為夯筑土城,城墻基寬約8米,殘高1米,西南城角保存完好,城外有護城河。城內出土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磚、板瓦、陶片等,城中心出土有冶鐵渣。1988年8月,城址西南角地下兩米處發現了錢幣窖藏,出土2800余枚半兩錢,重達15公斤,半兩錢有“秦半兩”和“漢半兩”。劉景玉等將其定為漢代安市縣故址。[100]
(四)丹東地區漢代古城
1.劉家堡漢城:位于丹東鳳城市鳳山區利民村劉家堡,北距鳳城鎮8公里。城址北部為低緩丘陵,西部為起伏群山,東1公里處為二龍山,二龍山以東3公里即為鳳凰山。城址南部地勢平坦開闊,鳳(城)岫(巖)公路從古城址前經過,二龍河緊靠公路北側由西向東流淌。1972年,利民村群眾反映,這里經常發現古代的磚瓦石塊陶片,丹東市文物工作者對這里進行了實地調查,采集到大量漢代遺物。1982年,丹東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隊又復查了該遺址,并在村南100余米處耕地斷崖處發現了約1米厚的文化層。經初步調查,確定這是一座古城遺址。城址坐北朝南,呈方形,邊長為500米,面積為25萬平方米。城墻土筑,現因風雨侵蝕和人為取土破壞,已很難辨出基形,唯西墻壁還可略看出是一條高出地面的土垅,基本保持原貌。古城中曾出土一百余斤戰國明刀幣。歷次調查還采集到飾有斜方格、米字幾何形紋的漢代空心磚,以及卷云幾何紋瓦當,這類遺物為遼東半島其他古城所罕見,但在劉家堡漢城卻出土豐富。這些應為官府所用的建筑材料多出土于城址中部和北部靠山部位,這為尋找官府所在提供了重要線索。古城北側、劉家埠東北方向山坡一帶曾發掘甕館墓群。劉家堡漢城出土了大量戰國時期遺存,為丹東地區最古老城址。1995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鳳城市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劉家堡漢城中心區進行了小面積發掘,挖探溝22條,開探方2個,發掘了西漢建筑房址、城基溝壕石墻、布道等遺跡。其中建筑址3處,有一處房址房瓦坍落有序,遺址上堆積大量西漢早期磚瓦,院落中有用板瓦豎置修砌而成的人行步道。戰國至西漢文化層之上還疊壓著遼代文化層。學術界一般認為該城址為遼東郡東部都尉及武次縣故址。[101]
2.叆河尖漢城:位于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上尖村附近鴨綠江與叆河交匯的沙洲上。城址北臨叆河,東臨鴨綠江與朝鮮隔江相望。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為石基土筑,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30萬平方米。城址損毀嚴重,僅東北、西南城角尚存,高度不足1米。石砌城基埋入地下約1米。城門址已模糊不清。在城址西北角夯土臺基西南面,經考古發掘可知,下層為漢代遺存,中層出土了高句麗紅瓦片、蓮花紋瓦當,上層為遼金時期。城址內遺存豐富,發現有西漢時期陶器、“穿上一橫”和“穿下半星”五銖錢、鐵鏵等。“安平樂未央”瓦當的發現尤為重要,為探索叆河尖漢城的性質提供了最重要的實物依據。學術界多據此認為該城系漢代西安平縣故址。城外東部和南部分布著密集的漢墓,東部漢墓多為積石墓,城南多為石板墓。[102]墓葬情形表明該城居民可能存在族群分異——這些石構墓葬可能與遼東土著居民穢貊族有關。
為了方便論述,茲將遼東半島漢代古城基本信息整理制表如下:
表3-1
續表
三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的規模及相關認識
據上文不完全統計,遼東半島的大連、營口、鞍山(除遼河以北的臺安縣)、丹東四市共計至少有27座漢代古城。受資料搜集難度、遺跡保存狀況較差、考古發掘有限等因素制約,筆者對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的統計和概述勢必有所遺漏。由于漢代古城多為土城,遺跡保存狀況普遍堪憂,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一些漢代遺存的判斷趨于保守,因此不排除一些漢代遺址有可能存在筑城。另外,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門近年來在鞍山立山區沙河鎮羊草莊[103]、營口鲅魚圈區蘆屯鎮路安工業園天瑞水泥廠[104]新發掘了大量漢墓,不排除在漢墓附近存在漢代古城的可能性。因此,保守估計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的數量當在30座以上。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形制絕大多數同中原漢代古城一樣,以矩形為主,共計20座,其中長方形古城12座、方形古城8座。另外數座形制信息不詳的漢城推測也應為長方形或方形。值得注意的是,大連金州馬圈子漢城為東西兩座長方形漢城并立,但并不相連,平面呈“吅”字形,為遼東半島唯一之所見。這種兩城組合為一城的形制還見于大連張店漢城,但其為大城、小城南北相連,整座古城呈倒矩尺形,與馬圈子漢城的“吅”字形有較大區別。大連長海縣朱家村漢城受制于海岸走勢,為遼東半島地區唯一一座平面呈三角形的漢代古城。由此可見,遼東半島漢代古城平面形狀共有長方形、方形、矩尺形、三角形等四種類型。其中大連地區漢代古城數量最多,類型最全,凸顯出遼東半島南部地區漢代城市文明的繁榮以及城市建制的復雜性。
根據對遼東半島四市27座漢代古城周長的計算(其中5座古城周長不詳,故忽略不計),可將其規模分為如下幾個等級:
周長500米及其以下的小型古城:全部集中在大連地區,分別是旅順口區牧羊城、旅順口區大潘家漢城、長海縣朱家村漢城、金州區東馬圈子漢城、普蘭店區黃家亮子漢城、普蘭店區大城山漢城、瓦房店市北海土城子漢城,共計7座,比例占大連地區漢代古城近一半,占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總數約26%。
周長在500米至1000米之間的次級中型古城:分別為大連地區的開發區大嶺屯漢城、金州區楊家店漢城,營口地區的蓋州市姜家崗漢城、大石橋市英守溝漢城與進步村漢城,共計4座,主要分布在營口市境內,比例占營口地區漢代古城總數的60%,占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總數約15%。
周長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的中型古城:分別為大連地區的普蘭店區張店漢城、瓦房店市李官漢城,營口蓋州市溫泉村漢城,鞍山立山區舊堡村漢城與析木城,共計4座,占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總數約15%。
周長在2000米至3000米之間的大型古城:分別為營口蓋州市城關漢城,丹東地區的劉家堡漢城與叆河尖漢城,可見丹東地區的兩座漢城均為大型古城。這類古城共計3座,占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總數約11%。
周長達到3000米及其以上的超大型古城:分別為大連瓦房店陳屯漢城與鞍山海城市蘆屯村漢城,其中以周長達到3200米的陳屯漢城為最大,兩座超大型漢城占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總數約8%,可見其數量極少。
綜上統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其一,遼東半島地區漢代古城以周長超過500米以下的中小型漢城為最多,并且全部位于大連地區,共有7座,約占總數近三分之一。在這7座古城中,除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大連旅順牧羊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曾作為沓氏縣地望之一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和討論外,其余6座古城應均為行政級別低于縣一級的鄉、亭、里、郵性質的城。張翠敏等即認為:“大嶺屯、楊家店、東馬圈子、李官等可能屬于鄉級城,牧羊城、單家溝、黃家亮子、朱家村應屬于海防性質的城,或者可能是亭和郵性質的城。”[105]但令人疑惑的是,遼東半島的鞍山、營口、丹東地區卻沒有該類古城遺址的相關信息。在上述地區,不乏蓋州城關漢城、丹東劉家堡漢城、叆河尖漢城等大型漢城,在其周邊地區必定存在行政級別較低的中小型古城,尚有待于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深入開展。
其二,營口地區的漢代古城主要為周長500—1000米之間的次級中型古城,其中蓋州市姜家崗漢城、大石橋市英守溝漢城分別系平郭縣鹽官城和鐵官城。進步村漢城可能為文縣治所。蓋州溫泉村漢城為中型古城,推測系姜家崗鹽官城受海侵東遷后的治所。營口地區最大的漢城蓋州城關漢城為周長在2000—3000米之間的大型古城,系管轄鹽官和鐵官的平郭縣治所。由此看來,文縣、平郭縣治所均為大中型古城,鹽官城和鐵官城為次級中型古城。雖然可能作為平郭縣第二鹽官城的溫泉村漢城略大于可能為文縣治所的進步村漢城,但營口地區漢代古城的規模大小大致符合漢代的行政建置等級。
其三,丹東地區的兩座漢城均為大型漢城,等級較高,出土遺物也相對豐富。這無疑與漢朝政府利用今丹東地區震懾和節制朝鮮半島密切相關。這也表明在遼東郡轄境內,遼東郡東部都尉所承擔著重要的守衛邊防的重任,武次縣和西安平縣的城市規模也比遼東郡地區其他縣級城市更大。
其四,遼東郡分布于遼東半島的各縣縣治主要為周長在1000—3000米之間的大中型漢城,規模并不追求整齊劃一,可知遼東地區漢代縣級古城并不存在特別嚴格統一的禮制等級規定,但有一定的規制范圍,這顯然是由縣治所承擔的政治和經濟職能所決定的。另外還有一重要原因,即遼東半島部分漢代古城沿用了燕秦城址。
其五,遼東半島地區最大的兩座漢城——大連瓦房店陳屯漢城與鞍山海城市蘆屯村漢城,其周長均達到了3000米,在遼東郡轄區內必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令人遺憾的是,關于上述兩城的性質至今沒有定論。大連地區考古與文物研究者多將陳屯漢城定性為文縣。依筆者管見,《漢書》《讀史方輿紀要》等歷史文獻中所載“文縣”到“汶縣”“汶城”的變化可能隱含著文縣縣治曾有過遷徙的過程,“汶縣”之地應與河流有關。但“汶縣”是否為陳屯漢城,“汶水”是否為今復州河,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鞍山市文物志》定鞍山蘆屯村漢城為遼隊縣,劉景玉等則將遼隊縣定為老墻頭漢城。無論蘆屯村漢城是否為遼隊縣,其規模都足以說明該城地位至關重要。
四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的地理分布特征
綜合梳理遼東半島四市漢代古城的分布,可總結歸納出古城的如下地理分布特征:
其一,在遼東半島漢代古城中,大連地區的董家溝漢城、大嶺屯漢城、楊家店漢城、單家溝漢城、黃家亮子漢城等五座漢城坐落在遼東半島黃海沿岸。長海縣廣鹿島朱家村漢城、瓦房店長興島北海土城子漢城則分別為地處渤海、黃海之中的海島城址。其余19座漢城均坐落在靠近渤海或黃海的近海沖擊平原或海積平原地帶。這即是說,遼東半島漢代古城全部分布在遼東半島兩翼的沿海地區,其內部則因受千山山脈自然地理環境和地貌特征的影響,未有漢城分布于此。
其二,絕大多數漢城附近存在流量較大河流,其中大清河、熊岳河、海城河流域均分布有兩座漢城。丹東劉家堡漢城靠近的二龍河系叆河支流,故叆河流域亦有兩座漢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丹東叆河尖漢城并未坐落于河流沿岸,而是位于叆河與鴨綠江交匯處形成的大沙洲上,不知系原本就筑城于此,還是叆河與鴨綠江交匯處河道變遷使其逐漸與陸地分離,成為河心島城址。大連地區古城分布相對分散,該地區幾乎每條流量較大的入海河流流域均分布著漢代古城。即使旅順牧羊城、甘井子區營城子漢城、長海縣朱家村漢城與瓦房店北海土城子漢城附近沒有大河流經,但亦存在能夠滿足古城居民生活的淡水資源。
其三,漢代古城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遼東半島西部,這一地區既瀕臨渤海和遼東灣,亦與山東半島聯系緊密,是中原內地與遼東半島地區距離最近、聯系最為緊密、交通最為便捷的地區。與此同時,該地區與遼東郡郡治遼陽城的聯系也遠較黃海之濱更加便利。因此,多方面因素促使了這一地區漢代城市文明的繁榮。
其四,遼東半島營口、鞍山、丹東三市漢代古城均為長方形或方形,唯有大連地區漢代古城形制最復雜、類型最全面。從古城規模來看,大連地區同時具備大、中、小型古城,以小型古城為主。從古城平面形狀來看,大連地區長方形、方形、矩尺形、“吅”字形、三角形一應俱全。因此,大連地區的漢代古城職能也必然更加廣泛。
其五,漢代古城附近普遍分布有密集的漢墓群,系城市居民死后埋葬之所。漢墓與漢城始終相生相伴。將墓區合理地安置在靠近城址又免于水患的“風水寶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遼東半島漢代城市已經出現了統籌規劃意識。
其六,大連廣鹿島朱家村漢城與長興島北海土城子漢城均為海島漢城。北海土城子漢城地處普蘭店張店與瓦房店陳屯兩大漢城外海中部節點,且長興島距遼東半島沿岸最近處僅358米,溝通極為便捷,現已架起了多條溝通長興島臨海工業區與普蘭店、瓦房店市區的跨海公路大橋。長興島事實上已經與半島大陸基本融為一體,北海土城子漢城附近分布有漢墓群。朱家村漢城則位于董家溝、大嶺屯、單家溝等漢城外海的大長山群島,遠離大陸,具有重要的海運樞紐和戰略價值。應系外海貿易或移民南渡山東半島、東渡朝鮮半島的重要中轉站。廣鹿島自新石器時代就已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發生了較密切的聯系,具有遼南新石器時代文化坐標意義的小珠山文化遺址時間跨度近兩千年,遺址中出土了帶有山東半島大汶口和龍山文化、丹東后洼文化、沈陽新樂文化特征的遺物。但目前在廣鹿島朱家村漢城周邊尚未發現漢墓,推測該城常住人口稀少,主要為渡海中轉的流動性人口。
五 遼東半島漢代古城的城市建筑及相關附屬設施
城墻與城門。遼東半島漢代古城均為土城,受自然剝蝕和人為破壞因素較大,城墻保存狀況普遍較差。大連牧羊城東南段殘存一段高達2—3米的夯土墻。朱家村漢城和單家溝漢城臨海斷崖邊均尚存一段夯土城墻,朱家村漢城土筑烽火臺遺跡明顯。黃家亮子漢城北墻保存較好,東、西兩墻僅存城垣基址。營口姜家崗漢城尚存東墻南段和南墻東段。鞍山析木城城墻亦保存較好,特別是西南城角保存完好。其余城址城墻遺跡大多已模糊難辨。根據考古調查可知,城墻無一例外均為夯土筑墻,大連牧羊城、張店漢城等城址為土石混筑,夯土內摻雜沙礫、碎石、陶片。牧羊城城墻還殘留有石砌墻基,丹東叆河尖漢城的石砌城基在地下約1米處,大連張店漢城小城墻基亦有類似遺跡,但這種情況在遼東半島并不普遍。
城門遺跡大多難以辨別,唯有大連黃家亮子漢城可辨別出城門位于南墻。依據漢都長安城在西漢中前期以東為尊、后期以南為尊,即漢長安城東向時代以東墻霸城門為正門、南向時代以南墻西安門先后為正門,[106]推測遼東半島漢城主城門也應位于東墻或南墻中部。
漢代城址普遍尚未形成成熟的甕城和馬面。目前僅在北方河套地區長城地帶發現了一些帶甕城和馬面的秦漢城址,如內蒙古自治區烏拉察布卓資縣三道營城址[107]、陜西省榆林柳樹會城址[108]等。依據對漢長安城霸城門等城門遺址的調查可知,漢長安城城門只有城門兩側向外延伸的夯土臺基,應為門闕一類的建筑基址,城墻并未轉折合圍成甕城的形制。因此,遼東半島漢代古城亦應不存在甕城。城墻外亦無馬面遺跡。
官府衙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遼東半島漢代古城中僅有丹東劉家堡漢城、叆河尖漢城進行過小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營口蓋州城關漢城因疊壓于明代蓋州衛及今蓋州市區之下,故多次配合城市基建對漢城遺址進行過搶救性發掘。其余漢代古城僅進行過有限的考古調查。因而城址內布局尚不清楚。根據有限的線索可知,大連張店漢城南部小城地勢較高,可能系官署所在。張店漢城大、小城的分野可能與城市職能劃分有關。營口大石橋英守溝漢城北部有兩座東西并列的夯土高臺,其上散步大量板瓦、筒瓦及“長樂”瓦當等建材,當為官署遺址無疑。丹東劉家堡漢城中部和北部靠山部位多發現有空心磚、卷云幾何紋瓦當等高等級建筑材料,表明這一帶應為官署。鞍山舊堡村漢城內發現建筑址4處。除此之外,作為官署遺物的瓦當也為尋找官署提供了線索,除上文提及的營口英守溝漢城“長樂”瓦當外,大連旅順牧羊城出土了帶有山東齊文化樹木紋瓦當風格的“樂央”瓦當,大連開發區大嶺屯漢城出土了半瓦當,普蘭店張店漢城大城南部靠近小城處出土了“千秋萬歲”瓦當,丹東叆河尖漢城出土了“安平樂未央”瓦當,等等。
排水設施。大連旅順牧羊城、營口蓋州城關漢城均出土了用于排水的陶水管道,這是遼東半島漢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步的重要表現,反映了城市宜居化水準的提高。由于考古工作開展有限,其他漢城遺址尚無發現排水設施。
冶鐵作坊與治鹽基地。遼東半島鹽鐵作坊遺址主要集中在營口地區。蓋州城關漢城北有大石橋市周家鄉于家堡村打鐵爐溝屯的漢代鐵礦山與冶鐵作坊遺址,這里出土了鐵渣堆及大量漢代建筑材料與生活用具。營口大石橋湯池鄉英守溝漢城附近的大北陽山和裂縫山上也發現了冶鐵窯址、開采鐵礦的古礦道等以及大量應屬冶鐵手工業人員及其家屬的漢墓。表明這一帶確系遼東冶鐵業中心無疑。另外,營口鹽場至今仍系遼東灣鹽區最大的鹽場,占地達175平方公里,素有“百里銀灘”之稱。因此這一地區也是古代治鹽業的中心區域。漢朝在此設置鐵官、鹽官,也正是漢武帝時期開始施行的“鹽鐵官營”政策的重要反映。因此,營口地區是漢代遼東半島名副其實的鹽鐵手工業中心。
港口。事實上,但凡沿海城址,其附近均必有港口。“沓津”是遼東半島漢代古城中有明確記載的港口名稱。“沓津”即沓氏縣港口,沓氏縣治所牧羊城附近的于家村老船塢港,及其向北擴展至羊頭灣沿岸的羊頭洼港背風浪小、港闊水深,是遼東半島重要的出海天然良港,當為沓氏縣轄境內最重要的一座“沓津”。羊頭洼港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渤海灣灣口地帶,正南6海里即為黃渤二海分界線,南約3.5公里為老鐵山國際航道。羊頭洼港位于長嘴子和大羊頭之間,口寬4.6公里,縱深3公里,港闊4公里,水深20米等深線從灣口通過,10米等深線距岸1.2公里。灣內呈“3”字型,北部稱羊頭洼,南部稱楊家套。[109]
公共墓地。自1905年,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藏于營口熊岳城鎮發現漢代花紋磚室墓以來,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遼東半島地區的漢墓群不斷被發現。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在遼東半島的區域內所發現的漢墓已達數十組群,重要漢墓群如大連地區的南山里漢墓、營城子漢墓、董家溝漢墓、花兒山漢墓、姜屯漢墓、陳屯漢墓等,營口地區的蓋州太陽升鄉光榮村漢墓、九垅地鄉曲塋漢墓、鲅魚圈天瑞水泥廠漢墓等及鞍山羊草莊漢墓等,這些漢墓群附近多有城址分布,正是城內外居民的公共墓地。
六 大連張店漢城為西漢蒼海郡故址的主要依據
西漢蒼海郡的設置,是因“北夷”索離人自嫩江、烏裕爾河流域南下建立夫余國,導致穢國的最后一位穢王即“南閭穢君”率穢眾遷徙至“蒼(滄)海”地區,漢武帝并專設蒼海郡以安置穢君及其穢人。“蒼海”之名早在蒼海郡設置以前即已出現,對“蒼海”的考據表明,蒼海郡郡治地望應位于遼東半島兩翼的沿黃、渤二海地區。
筆者通過疏證文獻,結合實地調查與考古發掘資料的綜合研究,利用定量分析法并結合民族學、人類學、考古類型學理論,對遼東半島漢代古城進行了深入研究,推斷今大連普蘭店區張店漢城為西漢蒼海郡故址。其依據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關于穢君、穢城、穢國、穢王的來歷。“穢君”最早出自《漢書·武帝紀》的記載:“(元朔元年)秋……東夷薉君南閭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海郡。”同樣史實還見于《后漢書·東夷傳》云:“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文獻記載,穢人故地后為夫余人所占,成為夫余國的政治中心。《后漢書·東夷傳》云:“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地方兩千里,本濊地也。”《三國志·東夷傳》:“國(指夫余國,筆者按)有故城名穢城,蓋本穢貊之地……”說明“穢地”之中建有“穢城”。另據《呂氏春秋·恃君》有“非濱之東,夷穢之鄉”的記述,高誘注:“東方曰夷,穢,夷國名。”《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薉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可知,穢人建立了名“穢國”的地方王國政權,“穢城”為其王城。《三國志·東夷傳》曾記載“穢地”首領持“穢王之印”:“其(指穢人,筆者按)印文言‘穢王之印’……”說明在夫余建國前,穢人曾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這里的“穢王”應即“穢國”國君。穢君南閭就是穢國的最后一位穢王。
研究證明,原穢國王城,即穢王所居之穢城,即今吉林市帽兒山、東團山、西團山附近的古城。由于興起于嫩江、烏裕爾河流域的索離國的后裔夫余人渡過松花江南下到穢地建國,穢王也隨之南移至今天的龍崗山脈一帶,臨近鴨綠江、渾江、輝發河流域,穢城隨之南遷。至西漢元朔元年(前128年),穢王不堪忍受夫余的不斷南侵遂投奔漢武帝,武帝為了全力攻打匈奴而穩住東北與遼東,抵御來自朝鮮半島的威脅,將南閭穢君所率二十八萬人安置在遼東內屬,并專門設置了蒼海郡以安置南閭穢君所率領的穢王所統的部屬與軍民。
其二,何謂“遼東內屬”。《漢書》《后漢書》等文獻已明確記載南閭穢君所率領的穢人歸順漢武帝以后,被安置在遼東地區。即所謂“遼東內屬”之地。這是考證穢君所率領的族眾究竟被漢武帝安置在何地的最重要的問題。漢代的所謂“遼東”之地,即今天以遼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北至今開原、西豐、清原一帶的龍崗山脈以南。南至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和鴨綠江口,西至沈陽與大遼河之右岸、東至鴨綠江流域,其地域包括了龍崗山以南的千山山脈、渤海與黃海沿岸。而“內屬”之意則為歸順朝廷的屬地或屬國、屬民。當然“內”字還含有遼東內地之意。西漢前期在遼東的控制范圍尚不可能越過長白山到達松花江流域,也不可能東至日本海西海岸的圖們江流域與朝鮮半島江原道地區(因衛氏朝鮮尚存)。
其三,滄海地名的來歷。所謂“蒼(滄)海”,蒼(滄)者,深青色也,蒼(滄)海即深青色的海。文獻中關于“滄海”的記載較多。曹操的著名詩作《觀滄海》中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里的“滄海”并非是形容詞,而是名詞,當系指今秦皇島外的渤海無疑。今河北滄州即是取“滄海”之意,《三國志·魏書·牽招傳》載遼東太守公孫康使韓忠云“我遼東在滄海之東”,這里的滄海也是指渤海。也就是說漢代的黃、渤二海的真實地名當有滄海之稱,其稱謂一直延續到曹魏時期或更長。
其四,既然滄海屬于臨近遼東之海,無論是黃海、還是渤海,西漢的蒼海郡必臨近遼東地區所屬的濱海之地無疑。因此,我們尋找西漢蒼海郡的地理位置,就必須要在屬于西漢遼東地區的渤海或黃海之濱的范圍內求證。張店漢城位于渤海濱海地帶,符合上文對“蒼海”地望的考證范圍。張店漢城自然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古城南有鞍子河、東有平安河,鞍子河北距古城南垣直線距離約5千米;平安河緊鄰古城東城垣,自北向南流淌,為古城東部的天然護城河。鞍子河與平安河幾乎于同一地點注入渤海,張店漢城正處于兩河入海口附近的沖擊平原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易于農耕和筑城,有條件集聚大量人口,符合兩漢時期修筑較大規模城址的地理條件。
其五,西漢蒼海郡的郡址必有漢代的城址或漢代的重要文物的發現,其古城的位置、規模、建筑、結構,以及出土文物都必須符合蒼海郡的遺址、遺物的特點。張店漢城出土遺物豐富,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址內及周邊發現了戰國至漢代的大量珍貴遺物,如“臨穢丞印”封泥、“千秋萬歲”瓦當、繩紋大瓦、銅鏃、銅帶鉤、鐵農具、五銖錢、貨泉、馬蹄金等珍貴遺物。至今城址內散落的殘磚碎瓦仍俯拾皆是,說明古城內曾建有密集的建筑。“千秋萬歲”瓦當是較高等級城址官府的標志之一,只有郡縣一級的城池才具備裝飾“千秋萬歲”瓦當的財力和禮制等級。“臨穢丞印”封泥的出土則表明該地確與穢人發生過某種聯系。
其六,張店古城南郊南海甸子出土之“馬蹄金”,則進一步佐證了該城的等級之高,已遠遠超出漢代邊疆地區縣級規模。以往學術界均將“麟趾褭蹏”統一俗稱為馬蹄金。然而,2015年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大墓出土的金器表明,“麟趾”與“褭蹏”并不相同。“褭蹏”亦作“褭蹄”“裊蹏”,確系馬蹄金無疑。“麟趾”則呈長方塊狀,形式如同麒麟指,數量極為稀少,比起馬蹄金更加珍貴。馬蹄金和“麟趾金”均系皇帝祝禱封賞的寶物。馬蹄金出土于張店漢城南郊,足見該城曾與漢朝政府發生過非同一般的關系。
其七,有學者曾提出漢蒼海郡應該在今吉林地區,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因為吉林地區是穢君南閭的故國,也是穢人的故鄉。漢武帝是把穢人原來的故地遷徙到遼東地區設置蒼海郡,顯然蒼海郡已經不是穢人原來的居住地。
其八,還有學者認為漢代蒼海郡在朝鮮半島地區,這一觀點也是很難成立的。因為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在遼東地區建立蒼海郡,而非在朝鮮半島設置蒼海郡。此外,朝鮮半島地區的衛氏朝鮮政權在當時依然存在,漢武帝不可能在征服朝鮮半島之前去設置蒼海郡。
綜上所述,筆者初步認為,張店漢城為漢武帝時期蒼海郡治所較國內外學者的前述考證更為科學合理,依據更加充分。如果張店漢城確系蒼海郡無疑,那么大連城史紀元的開端就應該始于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蒼海郡的建置。
結語:遼東半島漢代古城是該地區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二十余座漢代古城表明這一地區業已形成了繁榮的城市文明,延續并進一步發展了燕秦時期開啟的遼東半島城鎮化進程。遼東半島漢代古城規模大小不一,平面形狀則有長方形、方形、矩尺形、三角形等類型。其中大連地區漢代古城數量最多,類型最全,反映了遼東半島南部地區漢代城市文明的繁榮以及城市建制的復雜性。漢城全部分布在遼東半島兩翼的沿黃、渤二海地區,城址附近一般都有河流入海,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漢城城市設施已基本完備,與中原地區漢代城址形制基本保持了一致,目前尚未發現甕城和馬面遺跡。在一些城址中,發現了可能為官署用瓦的瓦當以及陶水管、手工業作坊等配套設施,臨海城址附近建有港口。公共墓地亦是漢代遼東半島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一般與城址相伴相生。總之,遼東半島漢代古城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十分豐富的,但由于科學考古發掘開展不夠,目前學術界對其認識還較為有限。
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考據歷史文獻、梳理考古材料,并進行實地調研,從自然地理環境、地理區位優勢、地理坐標、城址與墓葬規模、出土文物品級等因素綜合考察,認為大連普蘭店區張店漢城很可能就是西漢蒼海郡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