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古代民族筑城研究
- 王禹浪
- 8312字
- 2019-09-06 16:56:14
第三章 漢魏時期的東北古城研究
第一節 大連漢代古城與漢遼東郡沓氏縣、東沓縣、沓津合考
一 沓氏縣地望的文獻記載與研究綜述
兩漢時期,遼東半島南部地區主要為遼東郡下轄之沓氏縣(沓縣)、文縣(汶縣)管轄。文縣地望尚存在營口大石橋市進步村漢城、蓋州城關遺址與大連瓦房店市陳屯漢城之爭,[1]但沓氏縣位于今大連地區是毫無疑問的。
歷史文獻中關于沓氏縣地望記載十分簡略,《漢書·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皆載其為遼東郡下轄縣治之一,然并未言其具體位置。朝鮮平壤對河樂浪郡遺址曾出土“沓丞之印”封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十四云:“沓氏縣,西南臨海渚,謂之沓渚,泛海至遼沓渚,其登涉之所也。”這是關于沓氏縣地望最早的明確記載。《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因襲《水經注》之說,云“遼東郡有沓氏縣,西南臨海渚”。“海渚”為海中小島,即“沓渚”。《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載曹魏欲討伐遼東公孫淵政權,公孫淵再度稱臣孫吳,并向其求援。曹魏大臣蔣濟在回答魏明帝的詢問時說道:“然沓渚之間,去淵尚遠,若大軍相持,事不速決,則權之淺規,或能輕兵掩襲,未可測也。”《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陸瑁傳》云陸瑁上疏諫孫權,反對其親征時曰:“且沓渚去淵,道里尚遠,今到其岸,兵勢三分,使強者進取,次當守船,又次運糧,行人雖多,難得悉用……”孫吳大軍自江浙一帶沿海出發,泛海而來,必然在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大連一帶沿海登陸,即沓氏縣及其沿海一帶。總之,“西南臨海渚”即指沓氏縣西南瀕臨大海,海中有島嶼。大連地區三面環海,如果從南方泛海至遼東半島的海上交通路線及里程來看,大連地區登陸地點大致應在今旅順口區羊頭灣,向南繞過老鐵山,向東沿黃海一線。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史地學家顧祖禹在其名著《讀史方輿紀要》中云:“沓氏縣在金州衛東南,漢縣,屬遼東郡,晉廢。”楊宗翰等撰輯《盛京疆域考》載“沓氏,今金州廳東境”,金毓黻等人編修的《奉天通志》言“沓津、沓渚為吳軍航海至遼登岸之地,自在金州無疑”。白鳥庫吉主修《滿洲歷史地理》亦持相同觀點。[2]金州衛、金州廳治所即今大連金州區主城區,有清以降學者均將沓氏縣地望鎖定在金州以東地區,其方位大致在今大連灣北岸至大李家街道青云河入海口沿海地帶。顧氏之說,不僅過于晚近,且對沓氏縣地望的記載亦與南方移民泛海登陸的最近路線有所出入。楊宗翰、金毓等學者均沿襲顧氏之說。因此,對于晚近的相關文獻記載的使用應慎之又慎,并進行合理甄別。
關于沓氏縣地望的探索,清代即已開始,中日學者也多有研究。揆諸學術界研究成果,主要存在如下諸說:
其一,遼陽說。該說見于《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是書《奉天府表》將沓氏縣列入“遼陽州”建制沿革中。是書卷六十《奉天府二·古跡》云:“沓氏古城。在遼陽州界,漢置縣,屬遼東郡,后漢因之。”該說法過于靠北,遠離山東居民登陸地,顯然難以成立。
其二,旅順牧羊城。1928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和關東廳博物館共同組織了對牧羊城的發掘,參與發掘的考古學家有京都大學濱田耕作博士,助手水野清一、島田貞彥;東京帝國大學原田淑人博士,助手八番一郎;關東廳博物館主事內藤寬等。最終出版了著名的考古報告——《牧羊城》。原田淑人等學者首次提出牧羊城為漢代沓氏縣的看法。
考古學家安志敏是沓氏縣牧羊城說的代表性學者。他認為:“沓氏縣為遼東門戶,通過海路與中原交往密切,‘河陽令印’‘武庫中丞’便是有力證據。牧羊城當為縣治所在,可能戰國晚期以來已成為統治的中心。尹家村一帶既有漢墓分布,附近的大塢崖遺址又可能是漢代的聚落遺址,這里顯然經過長期的發展。”[3]安先生對牧羊城作為“遼東門戶”“經過長期發展”的定位顯然十分準確,令人較為信服。但多數學者以牧羊城規模較小、周邊墓葬多為中小型墓葬為由,認為其應系漢代遼南地區的一座海防城堡要塞性質的古城。事實上,這完全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想當然。牧羊城無論地理位置、形制與規模、出土遺物等都完全具備作為縣一級城市的條件。筆者將在下文予以詳細闡述。
其三,大連開發區大嶺屯漢城。該城位于大連開發區大李家街道大嶺屯東北、小宋屯以北的青云河左岸臺地上。1932—1933年,日本學者三宅俊成兩次對大嶺屯漢城進行發掘,出土了石斧、石刀等石器,夾砂褐陶片、筒瓦、板瓦、半瓦當等陶質遺物,還有銅鏃、帶鉤、鐵斧等銅鐵制品,以及燕國刀幣、新莽貨泉古代貨幣,[4]可知該城始建于戰國,兩漢沿用。他認為,大嶺屯漢城符合“西南臨海渚”的地理方位,應為漢代沓氏縣。但事實上,大嶺屯漢城位于今大連開發區大李家街道青云河入海口附近,東南瀕臨黃海,即使黃海海面上升淹沒青云河入海口,大嶺屯漢城也難以形成“西南臨海渚”的地理景觀,除非海水將今大嶺底村以下的青云河流域全部淹沒。三宅俊成的依據令人疑惑。
其四,大連開發區董家溝漢城。該城址位于大連開發區董家溝街道小董家溝屯,臥龍河(即董家溝河)右岸近海臺地上,今董家溝植物園、福泉小區即位于該臺地之上。今董家溝街道尚有城南村等地名,即因地處董家溝漢城之南而得名。據金州考古調查資料可知,城址原存在城墻,城內曾出土五銖錢、漢代鐵器等。由于城址遺跡現已難尋,故其形制及規模不甚清楚。董家溝漢城周邊分布有大量漢代土壙貝殼墓和磚室墓,是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漢墓最密集的地區。該說系日本人侵占時期南金書院總教習巖間德也在《漢沓氏縣考》中所提。[5]董家溝漢城瀕臨之小窯灣并不存在島嶼,不符合“臨海渚”的記載。
其五,普蘭店張店漢城。該說系目前關于沓氏縣地望的主流觀點,為多數學者所認可。張店漢城位于大連市普蘭店花兒山鄉張店村,坐落在平安河和鞍子河注入渤海的三角洲上。張店漢城是遼南大連地區規模最大的漢代古城,亦是遼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漢代古城之一,為夯筑土城,分大小兩座,大城南北長約340米,東西寬約240米;小城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3米。大城居北,地勢較低;小城居南,小城較大城地勢較高。城墻為土石修筑。城址內現為農田,其輪廓和規模已模糊難辨,但城址內還可隨意撿到漢代磚瓦殘件。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址內及其附近發現了戰國至漢代的大量珍貴遺物,如“千秋萬歲”瓦當、繩紋大瓦、“臨穢丞印”封泥、銅鏃、銅帶鉤、鐵農具、五銖錢、貨泉等珍貴遺物,在城址東南部1.5公里處的南海甸子還出土了著名的馬蹄金。“千秋萬歲”瓦當是較高等級城址的標志之一,只有郡縣級別的城池才具備裝飾“千秋萬歲”瓦當的級別。馬蹄金的出土則進一步佐證了該城的等級。《漢書·武帝紀》云:“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洼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蹏以協瑞焉。”“褭蹏”即馬蹄金,可知其系皇帝祝禱封賞的寶物。馬蹄金出土于張店漢城南郊,足見該城曾與中原發生過非同一般的聯系。馬蹄金現已為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在張店古城周邊地區,城北的姜屯漢墓與鄰近的驛城堡喬屯、陳塋等墓地共同構成了張店古城漢代墓葬群,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東北南部地區最大的漢代墓地。劉俊勇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從規模上看,遼南地區漢城以張店者為特大,堪為大縣治所;從文獻上看,符合“西南臨海渚”的記載;從地理位置上看,沓氏作為遼南第一大縣,正處于遼東郡治襄平至今旅順的交通要道上。[6]張店漢城為遼東地區規模較大城址,又有大、小二城同城分立的復雜建制。城址及附近墓葬中出土的遺物之精美、等級之高,已遠遠超出了縣一級的行政級別,而應具備非同一般的行政意義。不僅如此,從地理空間和海上交通的角度來說,自山東半島泛海而來的移民不可能繞過遼東半島最南端深入渤海,舍近求遠而至今張店漢城附近的普蘭店灣一帶登陸。
其六,甘井子區營城子說。大連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系大連地區最重要的漢墓分布區之一,漢墓群在營城子地區的旅大鐵路兩側延綿近10公里,據估算當數以千計。數目如此龐大的漢墓附近應存在城址遺存。筆者曾在2005年認為:“如果在營城子附近發現漢代城址的話,可能就是遼東郡所轄的漢代的汶、沓氏兩縣的治所之一。”[7]遺憾的是,當時在營城子地區始終未能發現漢代古城遺跡。近年文家屯的考古成果為尋找營城子漢城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線索。
二 沓氏縣地望與沓津考
關于“沓氏縣”地名的含義,歷來說法眾多:其一說,沓為姓氏,山東原有沓氏大戶,后因戰亂遷居遼東半島,重建沓氏縣;其二說,《說文》云“沓,語多沓沓也”,引申為重疊之意,故沓氏縣有山東移民紛至沓來之意;其三說,《漢書·地理志》應邵注云:“沓氏,水也。”故沓氏縣源于“沓水”。有學者在考訂普蘭店張店漢城為沓氏縣治的基礎上,認為其臨近之沙河即為“沓水”。[8]“沓氏”之意當為移民沿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島鏈,渡海紛至沓來,并筑城于沿海登陸地帶,故應邵云“沓氏,水也”,實為臨海之意。
由此可知,沓氏縣治所應位于距離山東半島最近、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沿海登陸地點。結合上文歷史文獻中對沓氏縣“西南臨海渚”記載的解析,沓氏縣當位于今大連旅順口區牧羊城。牧羊城又稱木羊城,為遼東半島最南端的一座戰國至漢代古城,也是沓氏縣境內最重要的海港城市,有學者稱之“遼東半島第一城”。[9]牧羊城位于旅順口區鐵山街道刁家村西南、劉家村東南的一處臺地上,西南距渤海東海岸約500米,附近有多個砣頭半島深入海中,形成多個天然港灣,其中以羊頭灣港口條件最佳。該城東依老鐵山、將軍山,交通區位優勢突出,不僅是最靠近山東半島及今京津地區的遼東海港城市,同時也是由海路轉為陸路、進而通往遼東半島腹地的海陸交通樞紐和戰略要沖。該城地勢較高,居高臨下,既能夠免遭海水侵蝕及陸上水患,還能有效管控海面情況,具備軍事偵察能力及沿海防御能力。城址呈長方形,東西寬98米,南北長133米,城墻為夯土筑成,墻基用石塊壘砌,現殘高2—3米,殘長10余米。孫寶田《旅大文獻征存》卷二《選舉、名勝古跡》云:“木羊城:《盛京通志》云:在寧海縣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圍二百五十步,一門。”[10]牧羊城內曾出土戰國時期燕國刀幣、明字圜錢、灰陶器和漢代半兩、五銖、大泉五十等貨幣,以及銅帶鉤、鐵農具等遺物。值得注意的是,牧羊城還出土了“河陽令印”和“武庫中丞”封泥。河陽縣為漢代所置,魏晉沿用。《漢書·地理志》云河內郡“縣十八:……河陽,莽曰河亭”。故址在今河南焦作孟州市槐樹鄉桑洼村。“武庫中丞”則為漢朝中央政府掌管“武庫”的官職。《漢書·高帝紀》云:“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武庫修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呂后時改庫名曰靈金藏。漢惠帝時以此庫藏禁兵器,名曰靈金內府。武庫遺址在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大劉寨村東面高地上,地處漢長安城中南部,東臨安門大街。20世紀7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城工作隊對武庫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基本搞清了漢代武庫的形制及規模。[11]來自漢朝首都及中原縣治的封泥在牧羊城被發現,表明該城與中原存在明確的行政往來,也凸顯了該城在漢代大連地區扮演著對外交往的重要角色。在牧羊城出土的建筑遺物中,以“樂央”半瓦當最具特色,其上繪有樹木紋圖案,“似受到齊故城樹木紋瓦當影響”。[12]牧羊城作為與齊地相距最近的遼東半島漢代古城,顯然是來自中原的移民渡海至遼東半島后最近的登陸地點,必然最先受到山東半島文化的影響。
牧羊城附近的劉家村、刁家村、尹家村、于家村等地分布著密集的西漢貝墓、甕棺墓、磚室墓群,還發現了魯家村漢代銅器窖藏[13]、大塢崖漢代聚落遺址。[14]大塢崖遺址位于尹家村西南,面積約2萬平方米。遺址中繩紋瓦、筒瓦、陶器殘片隨處可見,附近還發現一口古井。[15]牧羊城旁的于家村老船塢港及其以北、羊頭灣沿岸的羊頭洼港是遼東半島重要的出海港口,也是山東移民登陸的最佳地點。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牧羊城北約10公里處的江西鎮大潘家村也坐落著一座漢代古城。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顯示該城為長方形,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90米,文化層厚約1.3米。現已破壞嚴重,難以辨識,僅殘存一段城墻。早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帶就曾發現西漢貝墓和東漢磚室墓。1992年3—4月,大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旅順博物館等組成考古隊,對基建工程水庫淹沒區內的大潘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清理了三座打破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的西漢墓葬。[16]兩城距離較近,互呈拱衛之勢,應存在密切聯系。大潘家漢城很可能作為牧羊城的衛星城存在。這表明,牧羊城并非獨立存在的一座沿海孤城,而是集城市群、海港群、聚落、墓葬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沿海城市。
牧羊城始建于戰國,西漢時期逐漸繁榮,東漢時期廢棄,表明牧羊城人群在東漢時期發生過人口流動,沓氏縣治所也發生了遷徙。牧羊城的變遷在其附近的漢墓中也存在年代學上的反映。原田淑人于1928年曾在刁家村附近清理過7座西漢貝墓,但多已殘破。1976年10月,大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尹家村南河土壙墓1座(旅尹M762)、瓦棺墓3座(旅尹M761、旅尹M763、旅尹M764),刁家村貝墓2座(旅刁M761、旅刁M762)。上述諸墓開口均在西漢文化層,旅尹M761、旅尹M763、旅尹M764均出土了西漢半兩銅錢;旅尹M762陶器組合僅有壺、盆兩種,不見戰國竹節柄陶豆,其年代均應在西漢前期。旅刁M761、旅刁M762系牧羊城地區迄今所見最完整的貝墓,特別是旅刁M762二室西壁和底部均用錐螺鋪筑,葬式獨特,其年代在西漢中期稍早。[17]根據考古發掘和調查可知,牧羊城附近漢墓多為西漢時期,這無疑與牧羊城的興廢是一致的。
沓氏縣境內的港口稱“沓津”。“沓津”一詞見于《三國志》卷八《魏書·公孫度傳》:“賊眾本號萬人,舒、綜伺察,可七八千人,到沓津。”津者,渡口也。沓氏縣轄境廣闊,海岸線漫長曲折,多優良港灣,如大連灣、大窯灣、小窯灣、羊頭灣、金州灣、普蘭店灣等。又有鞍子河、碧流河、登沙河、青云河、臥龍河、青泥洼河等多條河流注入黃、渤二海,形成海陸通衢的海口三角洲。因此,沓氏縣境內渡口必然不止一處。但文獻中又特別記載了七八千“賊眾”至“沓津”登陸,表明該地絕非一普通海港,應是沓氏縣境內一處重要的沿海港口和要塞。牧羊城附近的于家村老船塢港,及其向北擴展至羊頭灣沿岸的羊頭洼港背風浪小、港闊水深,是遼東半島重要的出海天然良港,當為沓氏縣轄境內最重要的一座“沓津”。羊頭洼港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渤海灣灣口地帶,正南6海里即為黃、渤二海分界線,南約3.5公里為老鐵山國際航道。羊頭洼港位于長嘴子和大羊頭之間,口寬4.6公里,縱深3公里,港闊4公里,水深20米等深線從灣口通過,10米等深線距岸1.2公里。灣內呈“3”字形,北部稱羊頭洼,南部稱楊家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英軍、日軍、俄軍均曾侵入羊頭洼。[18]羊頭洼港現已建成供煙大鐵路輪渡停靠的旅順新港。有學者研究認為,晉代馬石津最早并不在今黃金山下的旅順口,而應位于于家村老船塢。“到了唐朝以后,隨著海運的發展和船只加大,已可以經得住風浪急流了,從山東登州來遼東的航船也隨之逐漸移至馬石山(今老鐵山)之東,在都里鎮(旅順口)登陸。”[19]該說法有一定合理性。事實上,晉代馬石津很可能正是沿用了漢代“沓津”即牧羊城附近的于家村老船塢至羊頭洼沿海一線的港口。
三 東沓縣地望新考
曹魏時期,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與曹魏大軍屢次發生交戰,曹魏大軍縱兵屠掠遼東城,并強遷遼東軍民南遷入中原。孫吳大軍亦趁機擄掠人口。戰爭與殺掠使遼東半島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同時,兩漢時期發達的城市農耕文明和稠密的人口過度消耗了遼東半島的淡水、動植物資源,導致自然生態的惡化,因而漢族人口也紛紛渡海南下山東半島。《三國志》卷四《魏書·少帝紀》載:景初三年(239)“夏六月,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為新沓縣以居徙民”。可知當時的東沓縣吏民大批離開遼南之地,山東齊地設新沓縣予以安置移民。關于“東沓縣”的情況,文獻中自此再無相關記載。《讀史方輿紀要》云“魏景初三年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仍以“沓縣”稱之,而未用“東沓縣”。清代顧祖禹顯然混淆了沓氏縣與東沓縣。以沓氏縣故址即旅順牧羊城為基點,向東尋找,東沓縣應為牧羊城東北方向的今甘井子區營城子漢城。
大連甘井子區營城子地區系大連地區乃至整個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漢墓分布區之一,漢墓群在營城子地區的旅大鐵路兩側延綿近10公里。早年日本人發掘的沙崗子2號墓墓壁上繪有東漢“羽化升仙”壁畫。壁畫下部內容為生者祭奠剛剛逝去的墓主人,祭祀案幾上放置盛供品的器皿,案幾前有三人,分別呈俯身叩首、下跪行禮、站立祈禱三種不同的祭奠姿態。壁畫上部內容則是死者“羽化升仙”的場面,墓主人身材魁梧,頭戴長冠,身著長袍,腰間佩劍,徐徐前行。后隨一仙童,捧案佇立。仙童身后有一騰龍似在游動。墓主人前由一寬袍大袖的長者引導,長者頭戴方巾,手執蒲扇。其身后為一手舞足蹈的仙人做歡迎狀,仙人騰云駕霧,手執仙草,身旁有祥云環繞,仙鶴展翅翱翔。整個畫面采用黑色線條勾勒,除人間佇立老者長袍涂黑外,其余未加他色填涂,畫面布局采用大量留白,生動簡潔,層次清晰,人物和動物形象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反映了漢代追求超世升仙、長生不老、靈魂不滅、通神求仙的時代精神和文化風貌。[20]從2003年開始,大連文物考古工作者對營城子漢墓進行了長達7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發現墓葬200多座,出土文物3200多件。截至目前,營城子地區尚有大量漢墓未被發現和清理。其中第76號東漢墓出土了金質聯珠十龍紋帶銙、青銅承旋、獸鈕銅印、玉劍璏等品級較高的珍貴文物。營城子漢墓群中還出土了“公孫訢印”“文勝之印”“宋郯信印”等私人印綬。如此密集的漢墓群表明該地區在漢代有大量人口聚居,其附近應該存在城址,因此筆者曾在2005年提出:“如果在營城子附近發現漢代城址的話,可能就是遼東郡所轄的漢代的汶、沓氏兩縣的治所之一。”“營城子漢代墓地的周邊可能存在著漢代重要的城市居民生活區。因此,開展在營城子地區尋找漢代的城市聚落,這是城史紀元研究中的重要課題。”[21]遺憾的是,當時在營城子地區始終未能發現漢代古城遺跡。據張翠敏等撰文:“根據漢墓分布狀況分析,現營城子村和牧城驛明城址下推測可能是營城子城址。牧城驛明城周圍尚存五個巨型明代烽火臺,烽火臺內有漢瓦和花紋磚,有可能存在漢代烽火臺。營城子村東曾發現漢代遺址和窯址。”[22]該說法也始終未能得到考古學上明確的證實。但令人欣喜的是,2014年8月,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營城子鎮西北文家屯遺址附近發現了繩紋板瓦、筒瓦、繩紋磚、陶器等典型的漢代遺物,特別是發現了10余米長的夯土遺跡。[23]這一發現可謂近年來大連地區漢代考古的重大發現,印證了筆者在10年前提出的營城子地區可能存在漢代古城的觀點。但營城子漢代古城究竟位于文家屯還是牧城驛,尚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和探索。
關于東沓縣建置的情況,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記載。據筆者實地調查,牧羊城雖區位優勢突出,但附近缺乏流量較大的河流,淡水資源匱乏。設置東沓縣的原因很可能在于沓氏縣人口的大量集聚,致使牧羊城難以承受更多移民帶來的人口和環境壓力。漢朝政府遂于沓氏縣以東設置了新的縣一級行政單位,對沓氏縣即牧羊城的部分移民予以僑置。但新縣治治所的選址不應距離牧羊城過于遙遠。營城子地區易于農耕、瀕臨渤海營城子灣和金州灣、海陸交通便捷,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其成為東沓縣治所的最佳選擇。這也就解釋了營城子地區為何會存在數量龐大的漢墓。營城子地區發現的大量東漢磚室墓也從年代學上為營城子漢代古城可能建置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證。
最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盡管營城子地區漢墓密集,其中不乏如76號東漢墓、農科院單室磚室墓、沙崗子2號壁畫墓等高級別墓葬,且與牧羊城距離較近、存在古城遺存,但尚不能完全排除同位于牧羊城東北、黃海沿岸的今大連開發區董家溝漢城或大李家大嶺屯漢城作為東沓縣的可能性。特別是遼東半島黃海沿岸唯有董家溝地區漢墓數量最為密集,并向東延伸至大李家街道大嶺屯漢城附近。但自此繼續向東直經莊河至東港,漢墓數量卻迅速減少。上述現象絕非偶然。大量漢墓的發現從側面證實了今董家溝至大嶺屯一帶在當時為大連地區黃海沿岸最大的人口聚集區,具備縣級古城的條件。如若此說成立,這也就解釋了清人顧祖禹等將實為東沓縣的所謂“沓氏縣”定位在“金州衛東南”或“金州廳東境”的記載。
圖3-1 遼東半島地區部份漢代古城分布
結語
遼東郡下轄沓氏縣系漢代遼東半島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今大連地區曾因沓氏縣的建置而出現繁榮的城市文明。在大連地區現存漢代古城中,旅順牧羊城系遼東半島距離山東半島最近的海陸交通樞紐城市,且符合文獻中“西南臨海渚”的記載,城址出土遺物已充分證明了其與中原地區通過海路存在密切的行政、經貿與文化往來,同時也是一座職能多元化、城市發展布局多樣化的遼東沿海城市。隨著牧羊城人口迅速膨脹,沓氏縣遷址于牧羊城東北的今甘井子區營城子,是為東沓縣。牧羊城附近的于家村老船塢港向北延展至羊頭洼港,則為沓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