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

采訪對象:賈巨川

采訪組人員:嚴宏偉 邱然 陳思 鄭國強

采訪日期:2014年7月15日上午

采訪地點:陜西省渭南師范學院專家公寓

賈巨川,

陜西省合陽縣人。

196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戰士、文書,連、營職干事。

1992年進入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大學本科學習,1996年調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歷任期刊部副主任、征集研究處處長、研究處處長、副巡視員,承擔《習仲勛傳》研究和寫作課題。

他總是站在群眾的觀點和立場來解決群眾的問題??偸前讶罕姷氖虑榭醋魇亲约旱氖虑椋O身處地地替他們設想,怎樣對群眾有好處就怎樣處理解決問題,從沒有絲毫的主觀主義氣味。因此,群眾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當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譬如群眾對自己的財產常是喜歡隱瞞的,可是在仲勛同志面前,沒有一個人愿意對他說假話。

——賈巨川

采訪者:賈巨川老師,您好!很高興能夠有機會采訪您。您是大型黨史著作《習仲勛傳》(上卷)的執筆人,對習仲勛同志的生平材料掌握豐富,希望您能全面、系統地談一談習仲勛同志與黨的群眾路線問題,并對我們的工作多給予一些幫助和支持!

賈巨川(以下簡稱賈):謝謝!非常高興接受你們的采訪。對中央黨校我是心懷感激的。2011年8月中央黨校將由我執筆的《習仲勛傳》(上卷)與《毛澤東傳》《鄧小平年譜》一并列入第二批“讀百本書”書目,深感榮幸。今天黨史人見到黨校人像似家人相聚,倍覺親切。

我長期從事中共黨史研究,而全身心投入對習老的研究及其傳記寫作,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當時習老還健在,有了近距離請教交談的條件,當然大量的資料占有和對館藏檔案的查考,使我對習老其人其事、其功業、其精神有了較多了解,加之我從事這項研究相對早一些,時間長一些,用心執著一些,可以說是獨得天時、地利、人和。

習老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一言一行堪稱踐行群眾路線、善做群眾工作的典范。學習和發揚習老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對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92年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批示同意編寫《習仲勛文選》《習仲勛革命生涯》和《習仲勛傳》系列叢書,并由陜、甘、寧、青、新、廣東、中央檔案館共同來承擔編寫任務。其中《習仲勛傳》一書的規格和篇幅就類同于彭德懷、賀龍等地位相當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傳記一樣,出一本書,寫四五十萬字。

我第一次見習老是在1996年12月,那時他已經離開領導崗位,在深圳休養。當時我們一行好幾個人。因為是從家鄉來的,習老顯得很親熱,先是詢問了每個人的年齡、籍貫等有關情況,接著便拉起了家常。三十分鐘的談話,有兩個有趣的細節給人深刻印象,我們可以從中讀出老人家的群眾觀念和平民情結。

第一個細節是,在談話中他隨意問:“你們在哪兒?。俊蔽覀兓卮鹫f:“在迎賓館的翠湖樓?!彼烈髁艘幌?,又問:“哦,翠湖樓,一天多少錢?”其實那個時候深圳的消費水平遠比內地高,賓館價格也比較貴,我們的住宿是習老秘書幫助安排的,所以稍稍便宜一些。我們即告訴他:“房費是150元”?;蛟S是老人家年紀大了,沒有聽得很清楚,就點了點頭,滿意地說:“50?好。50元好,就是要儉省節約?!?/p>

第二個細節是,當我們告別離開時,老人家拄著拐杖把我們送出大門,一邊走一邊用濃重的關中鄉音囑咐說:“可不能打著給誰誰寫書的名義,到處游山玩水噢!”習老表達的意思很明顯,對我們是一種提醒: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注意節儉,花公家的錢要知道心疼;出公差是工作需要,但不能借此游山玩水。雖是言談之中的短短幾句,但老人家的節儉作風和群眾平民意識溢于言表,促人警醒。

習老晚年在深圳休養期間,廣東省委一位領導同志去看他,說:“您為廣東的改革開放立了很大的功勞,廣東的干部對您的評價都非常高?!绷暲下牶笃届o地說:“你們聽沒聽到群眾是怎么說的,老百姓對我還有什么批評意見?”這個談話記錄我當天在秘書室就見到了。由此可以看出,習老即使在晚年退出領導崗位以后,依然認為任何人對他的評價,也沒有人民群眾的意見更為重要、更值得珍惜、更讓他期待。他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是非常誠摯深切、真實可感的,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觀。

研究歷史人物,首先要了解其人生經歷和心路旅程,探析其思想、品質、性格形成的軌跡。習老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他身上流動著勞動人民的血液,他與勞苦大眾有著天然的、內在的、割舍不開的感情。他一生的革命經歷和工作實踐,都在高擎群眾路線的旗幟,夙夜在公,鞠躬盡瘁。

習老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與他童年、少年時代生活成長在中國北方農村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出生于陜西富平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祖輩耕織傳家,桑田勞作而又顛沛流離。他祖父是從河南鄧縣(現鄧州市)逃荒遷徙到陜西富平縣的。我采訪習老的弟弟習仲凱時,他說他的姑媽和大伯就是祖父用挑擔挑到陜西的,父親是在富平出生的。在富平扎根以后,他們的父輩一直以務農為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習老從小耳聞目睹了勞苦群眾生活的窮困,生存的艱難,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于改變農民的貧困狀況,就開始參加中共組織發動的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和士兵運動,在革命斗爭中廣泛接觸了基層民眾。他被反動政府關押期間,和當時的西北軍馬鴻賓的逃兵關押在一起,習老曾回憶說,當時自己年齡小,腳被鐐銬磨爛了,被關的士兵還把自己的衣服扯了一塊,幫他包扎傷口,所以他對下層士兵的生活以及心理狀況有深入的了解。

習老兒童、少年時代的經歷對他終生的信仰和價值取向有著根本的影響。他的軀體涌動著勞動人民的血液,心里始終揣著群眾的疾苦和訴求。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前后土地改革時期;無論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崗位上,還是遭康生誣陷受迫害期間;無論是在復出主政廣東推進改革開放,還是再回中央擔任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老人家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實事求是,心系百姓冷暖,情牽群眾憂樂,一生都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休戚相關。

2001年3月,習仲勛與賈巨川在深圳迎賓館留影。

采訪者:習仲勛同志的出身和童年生活,讓他有了深厚的群眾感情,他少年時代的革命經歷,又讓他有了鮮明的群眾觀點。那么接下來,您能否具體講一講他踐行群眾路線的事例?

賈:發生在老人家身上這樣事例可以說不勝枚舉。習老視人民群眾如父母,為民族解放,為人民幸福奉獻出了一顆拳拳赤子之心。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在陜甘根據地為群眾做了許多在當地廣為傳頌的事情,受到根據地軍民的愛戴和尊重。

抗日戰爭時期,習老擔任關中分委書記時,非常重視黨政機關和部隊建設,經常教育干部戰士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要嚴守群眾紀律。1940年4月3日,關中分區領導機關即將撤離馬家堡時,習老以關中分區專員名義就保護群眾林木問題致信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高自立。他在信中說:“由于關中生產條件有限,加上戰爭環境的影響,部隊因急于生產,濫伐公樹甚至群眾私樹的事情非常之多。如獨立二營在赤水一次就伐了幾十棵,價值3000余元,八團在東區伐的公樹、廟樹亦屬不少(東區的報告附上,請閱)。這樣對關中保護森林及整個經濟建設工作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特請設法予以制止為盼?!痹谏暇沓霭鏁r,我即把這封信影印件收入書中了。

這是一封寫于70多年前的信,他在信中敏銳地提出了要保護群眾利益以及森林資源和經濟發展問題,不但顯現出在戰爭環境下,他對群眾紀律的重視,而且對自然環境保護和對民生問題的長遠思考。

1941年,因關中旱災夏糧收成不好,秋作物又不能按時下種,習老提出每人種2畝蕎麥,以秋補夏。當年20萬畝蕎麥收獲了40000石。秋種時,習老又要求每人多種1畝小麥,并提出“不誤農時、適時下種、多種多收、隨收隨打”的口號,次年夏糧豐產,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

習老一直尊奉的人生信條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關中地區農村和當年在關中分區工作過的老同志中,至今還流傳著習老體貼愛護干部、關心幫助群眾的許多佳話。

關中分委駐馬家堡時,一位農民的妻子難產,情況危急。習老知道后,馬上派警衛員請來大夫,買來藥,使嬰兒順利出生,母子平安。這家人感動得直流淚,堅持請這位可親的分委書記給小孩起個名字。

分委機關的馬匹飼養在馬家堡一位聾啞人的家中,房東的妻子嫌棄聾啞丈夫,鬧著要離婚。習老知道這一情況后,除了面對面地給這對夫婦做調解工作外,還特別叮囑分委機關的飼養員說:要注意言行舉止,遵守群眾紀律,以免影響房東夫妻關系。這件事在群眾中傳開后,大家都稱贊說:習書記真是為老百姓操心啊!

有一段時間,關中分區新正縣龍嘴子回民地區傳染病流行,且日漸嚴重呈蔓延趨勢。習老得知情況后,馬上指派專人赴延安光華藥廠買藥,并安排分區有關部門請來醫生進行治療和預防,治愈了染病的回族群眾,并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戰爭年代習老就十分關心撫恤工作,包括對俘虜政策的落實問題。他曾在關中面臨嚴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兩次報告高崗、林伯渠、高自立,請求邊區黨委、政府幫助解決游擊隊活動和遣返俘虜經費,以及傷殘死亡人員撫恤問題。他認為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政治上有利,特別是對俘虜,“發給他們些路費,護送出境,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政治影響,并可以替我們做許多宣傳工作”。

習老身體力行,以模范行動帶動和影響著分區干部和身邊的人員。由于條件限制,關中分區機關的伙食費每人每天僅3分錢,為了節省有限的經費,機關干部要經常出去打柴,有時要到很遠的大灣一帶。每當此時,習老總是堅持和同志們一起去,一起從溝里往塬上扛柴火。同志們勸他休息時,他卻說:“我們都是勞動者,參加這點體力勞動要比戰場上的同志輕得多。他們在前方流血犧牲,我們參加勞動蹭破點皮算什么?”

當時對分委書記出行配有馬匹,但每次去農場勞動和其他集體活動,他總是把馬匹讓給大伙馱行李,而自己和大家一起步行,一路講故事、唱秦腔、拉家常,談笑風生。

關中山區的冬日,天氣特別寒冷,考慮到領導同志的工作特點,分區機關給部門以上的領導每人縫制了一件棉布大衣。習老知道后,找到管理員張貴德說:“我的大衣舊了點,但還可以穿幾年,就不需再做了。你看看其他同志的衣被鞋襪是否需要添補,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嘛!”

正是由于習老對群眾利益的關注和重視,群眾也衷心地擁戴這位年輕領導者。

有一次,赤水縣一位姓楊的老大爺到分委駐地看望習老,還帶來了10顆雞蛋。他親自將雞蛋送到機關伙房,讓給病員補充營養。廚房師傅感動地說:“群眾送給你的雞蛋,你連嘗也不嘗一口,我們心里實在過意不去呀!”最后,習老還是將面條讓給房東老大爺吃了。

我在中組部習老檔案中查閱過一份西北局高干會議期間黨組織對他做的鑒定,其中一段文字生動地反映了他同群眾的魚水深情:

“習仲勛是關中分區特委書記、專員及部隊的政治委員,統一領導關中的黨政軍民,堅持保衛邊區和建設新關中,曾獲得顯著成績。凡是關中的人民,無論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歡他。有一次,一位團長和他同道走路,見到每一家都對他表示親熱和歡迎,并且豐盛地招待他,很為驚奇和感動。在一個夏天,仲勛走得疲倦了,就隨便睡到一家老鄉的炕上,那位年老的主人就蹲在他的旁邊,親切地看著他,替他驅著蒼蠅。這時忽然跑來一個找他的鄉民,老漢馬上低聲說:‘輕一點,仲勛同志困了,讓他好好地睡一會兒?!?/p>

“平時在辦公的地方,每天都擠滿了群眾,當他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極其自然和融洽。也許有時他正忙著,然而他寧愿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藹地和他們交談,沒有一點架子,沒有一點官僚主義。

“他很懂得群眾的情緒、習慣和需要。他是站在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來解決群眾問題的,總是把群眾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設想,設想怎樣才是對的,尤其設想怎樣對群眾有好處,而沒有絲毫的主觀主義氣味。因之,群眾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當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譬如群眾對自己的財產常是喜歡隱瞞的,可是在仲勛同志面前,沒有一個人愿意說一句假話。這倒不是仲勛同志的官位大,使他們害怕,恰恰相反,而是由于他謙虛地接待他們,和他們真正打成一片。因之,他們總是把習老看成最知心的朋友,而愿意聽從他的意見,聽從他的指揮。

“他過去領導群眾斗爭時,常常遭遇極大的危險,然而每一次都是平安地過去了。因為群眾掩護他,替他站崗放哨,替他隱蔽得很好,而且幾十里外的人專程去慰勞他。去年6、7月間,他病了,于是許多群眾都來看他,就是友區的人民,也紛紛打聽他的病況。他的和藹性格,就是一個陌生人只要和他見上一次面,就能留下很好的印象,甚至對方原來是一個敵視者,在和他見面以后,竟能改變或減輕原有的敵視成分,但是習老一點不會失掉自己的立場。

“由于這一切,使得仲勛同志成為黨的寶貴的群眾領袖?!?/p>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夜,習老在陜甘寧邊區綏德地區司法會議上作題為《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的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出:一要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二是不當“官”做“老爺”。我們司法工作者,既是為老百姓服務,就應該站在老百姓中間,萬不能站在老百姓頭上。三是走出“衙門”,深入鄉村。四是有出息和沒出息。司法干部首先應該著重于想問題,在業務上多下功夫,刻苦鉆研。其次在工作中,應訂出自己經常的學習計劃,從學習業務、學習文化、學習歷史、學習社會常識各方面,不斷提高自己。再次應加強自己品質上的修養,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處處給他人作表率。果真如此去做,還說進步慢,沒出息的話,是沒有的事。

習老在這里提出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為了誰的問題,即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要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而不是其他少數人方面。二是在群眾面前要當小學生,而不是當官做老爺,高高在上,指手畫腳。三是提出了共產黨人和新生政權的作風問題,要走出衙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他對司法工作人員的要求,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當時為了取得發展生產的經驗,他親自帶工作組到郝家橋蹲點調查,發現典型,表彰勞模,推動全面工作,就是其中一例。

習老說“屁股坐在老百姓這一面”這樣的話,也是一句非常樸實、通俗、幽默的群眾的語言,表達了他敬人民為父母,愛群眾似親人,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改革開放建設時期,都把人民群眾深藏于心,這是他終生不懈奮斗、獻身民族和國家的不竭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采訪者:剛剛您回顧了習仲勛同志在陜甘邊區群眾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從40年代初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通過這些片段,再現了習仲勛同志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幅幅圖景。那么,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土地改革中,習仲勛同志實事求是,從群眾利益出發,聯系實際地糾正和抵制土改中的極左傾向,您能否談談這些方面的情況?

賈:我們談的是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土地改革中發生的事情。當時有許多復雜因素對土改政策制定和貫徹產生了影響,尤其是黨內“左”的傾向,使邊區土改工作出現了大的偏差,走了不少彎路,造成了不良影響。

我覺得凡能把政策制定好、貫徹落實好,把工作做好,只要把握住實事求是、從群眾利益出發就有了牢靠的前提和基礎,這才是真本事、硬功夫。習老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堅持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就是群眾路線最根本的體現。習老在陜甘寧邊區土地改革中,堅持防“左”糾偏就是突出的一例。

1947年冬,在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精神和《中國土地法大綱》過程中,“左”的思潮和做法在陜甘寧邊區一度蔓延滋長。一些開明紳士包括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安文欽等都受到沖擊,許多革命干部親屬也被批斗,不少地方出現了亂斗、亂扣、亂打、亂沒收財物、亂掃地出門的嚴重混亂。在陜北綏德縣義合鎮,由于受晉綏地區某些“經驗”的影響,“群眾說咋辦就咋辦”成了流行口號。他們不加區分地平分土地,把財產較多、生活較好的農民當成土改對象,把已經轉化為農民的舊地主富農拉出來批斗。習老對此憂心如焚。

“群眾說咋辦就咋辦”是群眾路線嗎?其實不是,而是一種以多數人名義無政府狀態的濫權現象,肯定地說也不可能是多數人的意見或者是群眾真正的意愿表達。所以我說,那個歷史時期的土改情況確實是比較復雜的。

習老在黨中央、毛澤東的領導下,與西北局其他領導分別到邊區廣大農村進行調查研究,之后,又在一個月內先后三次致信毛澤東,提出了土改要區別老區、半老區和新區確定不同的方針政策,正確引導,有序進行,并提出堅決糾“左”的建議。

1948年1月4日,他電諫毛澤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老區和抗戰時期建立的新區情況不同。老區中農多,少地無地的貧雇農最多也不超過總戶數20%,許多原先的地主、富農土地已經被沒收,參加勞動至少7年以上,成分已經轉化。1月19日,他再次向毛澤東建言,提出了克服土改中亂斗、亂扣、亂打、亂拷、亂沒收財產、亂掃地出門等極左做法的九條措施,包括:表彰和保護勞動致富;承認業已變化了的新的階級成分;不要怕中農當道;不應算政治老賬;采取感化爭取政策等。2月8日,他第三次致電毛澤東,就土改政策問題又提出四條建議,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

密切關注全國各解放區土地改革進展的毛澤東,看到這些頗具真知灼見的信后,十分欣慰,先后三次復信并批轉各解放區參照執行。1月9日,毛澤東回電西北局及賀龍、習仲勛,其中寫道:“我完全同意仲勛同志所提各項意見。望照這些意見密切指導各分區及各縣的土改工作,務使邊區土改工作循正軌進行,少犯錯誤?!?/p>

1月20日毛澤東復電習仲勛:(1)19日來信完全同意。(2)望堅決糾正“左”的偏向。(3)同時注意不要使下面因為糾正“左”而誤認為不要動。同日,毛澤東在深思熟慮之后,又決定將習仲勛的電報轉發全國各解放區,并在轉發電報上特別批示:“完全同意習仲勛同志這些意見。華北、華中各老解放區有同樣情形者,務須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錯誤。凡犯有‘左’的錯誤的地方,只要領導機關處理得法,幾個星期即可糾正過來,不要拖延很久才去糾正。同時注意不要使下面因為糾正‘左’而誤解為不動。”

2月6日,毛澤東又致電習仲勛等人,就在老解放區、半老解放區及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法的內容、步驟及農會的組織形式應有所不同問題,征求他們的意見。

毛澤東還親筆修改校訂了習仲勛于2月8日發來的電報稿,并特別批示:“轉發晉綏、中工委、邯鄲局、華東局、華東工委、東北局。”

習老從實際出發提出的關于新老區土改的諸多思想觀點、工作建議,表現出他的務實精神和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受到了黨中央、毛澤東的贊賞和采納,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全國大規模土地改革中,也發揮了很好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采訪者:習仲勛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初上調北京任中宣部部長后相繼擔任政務院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等職務,這期間他與基層群眾的聯系,您能否談一談?

賈:即使到了北京,習老似乎離基層遠了點,與群眾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直接接觸的機會少了點,但是他仍然與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系,心系人民群眾的冷暖疾苦。

他在擔任國務院秘書長時,十分注重對基層調查研究,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傾聽來自工人農民的聲音。他認為這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習老經常告誡政府工作人員,要重視民生,關心民情,了解民怨。他專門指定一名秘書定期到信訪接待室協助處理人民來信來訪,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同時要求將重要群眾來信來訪選編,直接向毛主席、周總理報告。

習老這樣做,就是要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能及時聽到群眾呼聲。他認為:越尖銳的意見,越能使執政者警醒。因為尖銳刺耳的批評,大多是人民群眾急切、真實的訴求,多是人民政府亟待落實的工作。事實也證明,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人民群眾對執政黨所提出的要求,與一個執政黨的性質和宗旨是高度一致的。

20世紀50年代,習老接到來自家鄉的群眾來信,反映農村的一些實際問題。信中說,現在食油供應比舊社會還緊張,因而百姓都講怪話說:“食油四兩,想起老蔣?!毙胖羞€舉例說,一位農民趕著木轱轆大車跑運輸,車軸因沒有潤滑油而發出吱吱響聲,氣得這位趕車的農民叫罵說:“我都沒油吃,你還想吃油呢!”說完就向車轱轆撒了一泡尿,發泄對食油供應政策的不滿。習老要求把這些問題寫入信訪簡報。秘書覺得此種例子不是很妥當,沒有寫進簡報稿。習老看后說,這樣的例子很真實很生動,簡報就是要把最真實的情況報告毛主席、周總理。

1954年年底,西北地區來人來信反映一些地方有強迫命令、大吃大喝等問題,干群關系相當緊張。有的農民因沒錢完成儲蓄任務,跪在干部面前苦苦求情,甚至發生了農民因無力購買國債而投井自殺的問題。習老看后拍案而起憤怒地說道:“我們共產黨的干部如果站到了群眾的對立面,小心群眾用扁擔抽你!國民黨政權垮臺的教訓正在于此!”

習老特別重視基層反映的問題,也能特別虛心地接受群眾的批評。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主政廣東期間接到了一封群眾來信,是惠陽地區一位干部寫的。來信批評他愛聽匯報、愛聽漂亮話,處理群眾信訪不及時等問題,還有群眾來信說他“習以為常”。對于這樣尖銳的批評,習老都能非常耐心細致妥善地予以處理。關于這方面的事例,報刊雜志都有很多的介紹,你們在采訪中一定會聽到更多更細的事情,我就不再贅述。

采訪者:是的。不過習仲勛同志從廣東上調中央以后的事情,前面采訪的同志講得較少,您能否補充一些?

賈:習老無論是主政地方還是在中央工作,貫徹群眾路線始終是他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是上調中央后,他對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更加關注和重視。我講兩件事。

1983年4月10日,習老路經位于北京宣武區紅蓮南路的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大院時,看到部隊駐地附近農田中間被人踩出了一條便道,而當時正有人安然自得地從這條便道上經過。習老的眉頭一下皺了起來,當即停住腳步,勸阻便道上的行人改走大道。之后,他在那里站立許久,接著步入田邊的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大院。他在了解了相關情況后,嚴肅地對指揮部負責同志說:“為了省自己一腳之力,踐踏大片農田,糟蹋莊稼,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影響軍民、工農關系。請不要踐踏農民的一寸農田?!彪S后,他要求指揮部牽頭通告附近的駐軍、機關和其他單位,進行宣傳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繼續發生踐踏農田的事情。習老離開大院后又親自走訪了附近農戶,詢問對此事的意見,并將群眾意見反饋給附近駐軍和單位。時隔不久,習老又一次到那里檢查落實整改情況。

由于習老的嚴格要求與嚴謹作風,“不要踐踏農民一寸農田”一時成為當地駐軍和工作人員的行為規范和生活紀律。黃金指揮部領導專門召開了會議,尋找思想差距,研究落實政策。他們覺得通過這件事反映了部隊政治思想上的遲鈍,踐踏農田平時也看到了,有的同志也曾在會上講過,但沒能像習老那樣,把這件事提高到黨和軍隊的宗旨,保護人民利益的高度來認識和教育部隊,因此沒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并表示一定要從中很好地吸取教訓,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5月7日,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黨委、中國黃金總公司黨委向基建工程兵、冶金工業部寫出《關于落實中央領導同志“不要踐踏農民一寸農田”的指示的情況報告》。黃金指揮部與冶金指揮部、冶金地質研究所、冶金安全儀器廠的領導同志共同開會,提出貫徹意見,分別下發了“不要踐踏農民一寸農田”的通知,并商定各單位分別寫出檢查報告。會后各單位立即向全體同志傳達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做好保護農田的工作,并檢查了有關影響軍民、工農關系的問題。

四個單位的主要領導還一同走訪了駐地農村和村民委員會,同干部群眾進行了座談。領導方面主動作檢討,征求意見,聽取批評,共同研究了保護農田的措施,把踐踏的農田土地翻松,在路邊架起了鐵絲網,以徹底杜絕踐踏農田現象。他們共同約定在“八一”、春節期間各進行一次擁政愛民教育,檢查群眾紀律執行的情況。平時則加強管理教育,積極搞好軍政、軍民、工農關系,杜絕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發生。習老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知道這一情況后,深感滿意放心。

另一件事情,發生在兩年以后的1985年11月中旬。其時,老人家剛從中央書記處書記崗位上退了下來,赴江西訪問考察井岡山、寧岡、遂川、贛州、興國、瑞金等革命老區。在去井岡山的途中,省里領導告訴他:這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區是蘇區,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占全國烈士總數的六分之一,還有更多的不知名的烈士。習老聽后深情地說:“江西老區的經濟搞得好不好,群眾生活狀況如何,對國內國際都有重大影響。解放30多年了,在埋著烈士忠骨的土地上還存在貧困現象。對此,每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當感到不安!不抓緊改變老區的貧困落后面貌,我們對不起老百姓啊!”

從南昌到井岡山的路上,習老聽到前面的警車不時鳴響警笛,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說:“怎么能這樣呢?警笛會嚇著群眾,也可能會把過往的車輛擠到溝里去。不要因為我們趕路,而影響老百姓的正常通行。我們車上坐的不是老爺,不要動輒八面威風。我們是來給老區百姓辦事的,不能給群眾添麻煩!”

發生在80年代的這兩件事,表面上看,事情不大,但反映了習老“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連民生”的群眾觀念。第一件事反映出習老對違反群眾紀律,侵犯群眾利益行為的深惡痛絕。第二件事體現了習老謙遜愛民、嚴于律己的良好作風。

其實,踐行群眾路線并沒有多么復雜,從習老這兩個事例可以看出,為什么別的領導干部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情,他卻能發現違犯群眾紀律問題的存在,并且能嚴肅地指出,及時糾正,追根溯源就在于是否把屁股真真正正坐在了老百姓一邊,是否切切實實地把心和群眾貼在一起,是否時時處處替群眾著想。


[1] “兩當兵變”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西北地區發生的一次武裝兵變也是在甘肅發動最早的一次武裝起義。兵變于1932年4月,由陜西省委指揮許天潔、劉林圃、習仲勛等人在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發動,最終兵變失敗。

[2]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宮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白居易、杜牧等詩人在詩作中均有提及。歷史文獻及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筑史。1982年,華清池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華清池景區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3] 公元1370年前后。

[4] 老婆:西北方言,意思是老太太。

[5] 能成:陜西方言,表示極其痛快地同意。

[6] 娃:陜西方言,一般是長輩對晚輩的親昵稱呼。

[7] 么清醒:沒清醒,意思是“沒睡醒”的,表示責怪人做了糊涂事。

[8] 嘹咂咧:陜西方言(讀音),特別好,非常棒之意。

[9] 哥老會:源于四川和重慶,是近代中國活躍于長江流域,聲勢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在四川和重慶的哥老會被稱為袍哥。哥老會在川軍和湘軍中影響巨大,對清朝末年的革命有著巨大的影響。

[10] “布爾仲維克”在俄語中的意思是多數派。因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出現兩個對立的派別,即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以列寧為首的是布爾什維克,并且創造了布爾什維克的思想體系,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而布爾什維克化就是共產主義化。

[11] 劉志丹同志的夫人同桂榮,系全國人大原代表、全國政協原委員。

[12] 今甘肅華池縣。

[13] 是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通常饸饹用的是蕎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饸饹美味可口,香氣溢鼻,廣泛地流傳在陜西的寶雞、銅川等關中地區,在山西、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也深受人們喜愛。

[14] 干大:陜北方言,“義父”之意。

[15] 即是西北局的機關報,不久后更名為《群眾日報》。

[16] 機動記者就是不受部門限制,可以到處采訪、采集的記者。

[17] 當時西北局駐綏德霍家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凤山县| 讷河市| 涟源市| 兖州市| 泰顺县| 武平县| 阿鲁科尔沁旗| 郧西县| 乐东| 沁阳市| 阳城县| 旺苍县| 卓资县| 巩义市| 甘泉县| 那坡县| 河南省| 揭西县| 锦屏县| 延边| 南昌县| 西峡县| 安仁县| 浦城县| 惠州市| 西峡县| 稷山县| 安图县| 盖州市| 文化| 岚皋县| 武威市| 东方市| 商城县| 海门市| 天祝| 江津市| 如皋市| 沙湾县|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