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仲勛與群眾路線
- 《習仲勛與群眾路線》編寫組
- 11120字
- 2019-04-11 23:48:50
“警車開道就是脫離群眾”
采訪對象:杜榮德
采訪組人員:琚立銘(統籌) 嚴宏偉 邱然 陳思 趙榮華
采訪日期:2014年3月9日下午
采訪地點:廣東省公安廳辦公樓三樓會議室
杜榮德,
1951年11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方城縣。
1968年入伍,在廣州軍區警衛營當戰士。
1971年在廣東省革委會保衛組警衛隊工作,后改為警衛處。
1980年至1989年任科員、副科長、科長。
1990年8月任副處長(正團職)。
1993年至2002年任警衛局副局長(副師職)。
2003年任武警廣東省警衛局政治委員(正師)大校。
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期間,杜榮德任習仲勛的警衛員。
習仲勛同志明確要求:無論我去哪里,第一,不要搞帶路車,不要警車開道。警車開道有啥必要?前面有車就等一等,前面有紅燈就停一停,一樣的路,干部群眾一樣走,別搞特殊化。第二,不要布置路線,不要封路,一布置路線,很多情況下免不了就要封路,你把路封上了,只許你走,不許群眾走?群眾要生活,要工作,群眾的事情難道就不重要?第三,不要鳴警笛!鳴警笛有啥必要?干部出行而已,又不是抓壞人,又不是緊急任務。搞得耀武揚威的,讓群眾聯想到舊社會的官員鳴鑼開道,讓群眾反感!所以,警車開道、鳴警笛就是脫離群眾!
——杜榮德
采訪者:杜政委,您好!現在,黨中央正在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借此機會,我們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想把習仲勛同志革命生涯中切實踐行群眾路線有關的思想、事跡、內容進行收集和整理,一方面作為史料出版,一方面也是為了配合現在的教育活動。您在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期間,曾經擔任他的警衛員,所以這次我們也很高興能請到您來給我們講一講。
杜榮德(以下簡稱杜):好的,我很高興接受你們的采訪,也非常感謝你們做這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通過這些工作,能把習仲勛同志的精神和他優良的作風傳承下來,這些對我們后代的教育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從我自身來講,我會盡量回憶,把當年接觸習仲勛同志的點點滴滴,毫無保留地說出來。
采訪者:謝謝!那么您第一次見到習仲勛同志,是在什么時候呢?他給您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杜:是在1978年,那時候正好是習仲勛同志和楊尚昆同志剛剛被“解放”以后(習仲勛同志是4月份被解放,楊尚昆同志是12月),他們從北京到廣東來工作。習仲勛同志到廣東后不久,就任省委第二書記,后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省革委會主任、廣東省軍區第一政委。楊尚昆同志任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廣州市委書記、警備區的第一政委。當時習仲勛同志就跟楊尚昆同志說:“我不兼那么多職務了,事情太多我也管不過來,省軍區的第一政委你來做吧。”
我在習仲勛同志的身邊工作,最常態的工作就是頻繁地下鄉,還有參加各種活動或會議。日復一日的朝夕相處,他給我的印象也就從原來書本上、報紙上的印象,走到了我的生活中,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感受。在平時的工作中,習仲勛同志特別認真嚴謹,一絲不茍,他對老干部特別關心,對人民群眾的生活特別關心;在生活上,習仲勛同志非常簡樸,他從來不搞特殊化,對子女的要求特別嚴格。
習仲勛同志非常正直,非常樸實,他嚴于律己、平易近人、作風正派、敢為人先。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他對群眾的深厚感情,他的群眾思想,以及他那種關心群眾、愛護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精神??梢哉f,習仲勛同志自始至終都是黨的群眾路線忠實的執行者。
采訪者:習仲勛同志的群眾感情、群眾思想、群眾精神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杜:我舉幾個例子來講一下。首先就是他的群眾思想。平時,習仲勛同志經常利用工作中難得的一些空閑時間,比如,下班的路上,還有去各地考察的路上給我們講一些道理。有一次,習仲勛同志就問我:“解放戰爭時期,我們小米加步槍,裝備那么差。國民黨的裝備那么精良,又有美國的支持,有八百萬的軍隊,為什么最后還是被我們打敗了?小杜,你給我說一說?!?/p>
我說:“是不是因為咱們有好的領導???而且群眾支持咱們。”
習仲勛同志一聽,很高興,他說:“哎,小杜,你講的這點對了!就是因為有群眾,有了群眾的支持,我們才能夠打敗蔣介石國民黨的八百萬軍隊。解放戰爭,沒有那么多群眾推車子給解放軍送糧食,沒有那么多群眾提供漁船運解放軍過長江,沒有那么深厚的群眾基礎,解放戰爭怎么能夠打贏?我們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勝利,就是靠群眾的支持。”
習仲勛同志不止一次地給我講過這個道理,反復強調他的群眾思想,反復強調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在他的教導下,我也更深入地了解到了我們黨的歷史。我們中國共產黨是從人民群眾中走出來的政黨,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融入群眾、發動群眾、帶領群眾、依靠群眾,這是我們之前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的基礎,也是將來我們黨能夠發展,能夠創造更大的奇跡的前提。
習仲勛同志一直對我們講,我們的黨是無產階級政黨,是人民群眾的政黨。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要看到問題的本質。我們整個社會的物質和經濟,工廠、城市、農村,所有這些源源不斷的財富,都是誰創造的?我們這個國家的哲學、宗教、文學、科學、藝術,這些浩如煙海、豐富而深厚的精神財富,都是誰創造的?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從古代農民起義促使王朝更迭,到近代的民主革命,這些巨大的社會變革,誰才是真正的決定性力量?所有的答案只有一個:人民群眾。所以,人民群眾才是真正創造歷史的主人。群眾的路線,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個宗旨,我們在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如果我們丟掉了這個基礎,我們黨的事業就不能夠發展。
這些語重心長的話,他平時散步的時候,坐車下鄉的路上,還有工作的空閑時間,經常給我們講。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采訪者:正是因為習仲勛同志有著這樣深刻的群眾思想,所以他在實際工作中才能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
杜:確實如此。習仲勛同志的工作方式和他的思想是分不開的。你看,習仲勛同志到廣東工作兩年多,在這不算很長的時間里,他把廣東所有的縣幾乎全都跑遍了。他到了每個地方,接觸到地方的干部,首先就是問群眾的生活、住房等情況。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怎么能讓群眾過得更好而展開的。
有一件事,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1980年的7月,習仲勛同志到韶關去考察。當時韶關地區仁化縣的縣委書記是張幗英。
習仲勛同志到了仁化縣以后,和張書記還有縣委其他領導一起在會議室開會,張書記就把仁化縣各項工作的情況,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一一匯報給習仲勛同志。習仲勛同志聽了張書記的匯報,對縣委的工作很滿意。隨后,張書記就說了一些縣里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提到仁化縣的一種礦產——鈾礦,提煉出來的物質,是做原子彈的原料,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那天開會的時候,我就坐在旁邊,匯報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看到習仲勛同志的表情特別凝重,眉頭緊鎖,從他的面部表情上看,他對這個鈾礦污染的問題是非常憂慮的。當問題匯報完以后,習仲勛同志一下就站起來了,他語氣非常重地跟張書記和縣委領導說:“你們一定要注意群眾的安全!一定要保證群眾的身心健康!這是關系到人民生命,關系到子孫后代的頭等大事!這個問題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第二天,習仲勛同志就去視察,在礦區通往外面的路上,我們看到一臺一臺的運鈾礦的車,外面是用帆布包起來的,里面不知道是怎么防護的。習仲勛同志看著那些車,就很擔憂地說:“這個東西是放射性很強的物質,一定不能漏啊,漏到公路上污染危害很嚴重的啊?!?/p>
從這個事件我就看出來,習仲勛同志對人民群眾的安危特別關心。習仲勛同志全面了解到污染的情況以后,叫楊應彬秘書長去找鈾礦的負責人協調,讓他們及時研究解決這個問題,在習仲勛同志的關注下,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采訪者:習仲勛同志不僅關心群眾,他自己的生活也從不脫離群眾,不搞特殊化,您能不能就這方面談一談?
杜:好的。在和習仲勛同志長期的接觸過程中,他給我留下了一個很鮮明的印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我們現在經常講,要約束、監督一些干部的行為。在習仲勛同志這里,廉潔自律就是他自己的原則,是他自己不可逾越的底線;同時,不搞特殊化,不脫離群眾,這對他來說,完全就是他自身的價值追求。習仲勛同志一貫對自己、對家庭、對身邊工作人員要求非常嚴格甚至達到苛刻的程度。這種精神,這種做法,真是值得我們現在的官員好好學習的。
采訪者:習仲勛同志廉潔自律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杜:從幾個比較簡單的事例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習仲勛同志在主政廣東期間,沒有安排一個親戚、一個子女到廣東任職或當兵。高級干部能做到這一點,在當時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個完全是需要嚴于律己才能做到的。每個人,誰不愿意為自己的親戚子女好?幫助找找關系,安排一下工作,又不算違法亂紀,稍微放下一點兒原則就能做。而且中國人向來有這個觀念——“舉賢不避親”,安排親戚或者子女去哪里任職,如果干得好,還覺得很光榮呢——“雖然我是托關系進來的,但我工作做得也不差”——人往往是有這個觀念的。
但是,習仲勛同志這里沒有這種觀念。舉賢不避親?沒有那回事!不行就是不行!舉賢就是要避親!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有多少親戚朋友托習仲勛同志給安排工作,但我知道他一個都沒給安排過。
習仲勛同志當時是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他講一句話,馬上就能調一個人進來,進機關,進軍區,肯定是毫無阻礙的。但習仲勛同志沒有因為手中有權力就為自己辦一件私事,他從不做這樣的事,一件都不做。所以,習仲勛同志才能夠一直得到人民的愛戴和信任。
第二,習仲勛同志一貫堅持從我做起,從自己做起,他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他一再強調:“家里的任何人,絕對不許打著我的名義辦私事,不許打著我的名義到酒店、賓館去吃飯。不許用我的車。”
那時候,省委給習仲勛同志配了一輛日產面包車,習仲勛同志上班,下鄉,都是用這輛車。不像現在的有些官員,有兩三輛車,又浪費,又污染空氣。習仲勛同志就這一輛車。
雖說這是給他個人配的車,但是我們下鄉,大家都坐這輛車里,車里沒空調,習仲勛同志又怕熱,但我從沒聽他抱怨過一句,他和我們大家一起擠在這車里面流汗。平時只要是公事,比如接個人,送個人,也經常用這輛車。他的一輛舊車,連空調都沒有,車檔次雖不高,但是利用率卻非常高,一車多用,大家每個人都可以用,只要你是辦公家的事,就可以用。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想辦私事,這輛車你連碰都別想碰,如果公車私用,讓習仲勛同志知道了,那后果是很嚴重的。習仲勛同志對這輛車的管理很嚴格,嚴禁私人使用。其實,無論那時還是現在,公車私用的現象都很普遍,人們覺得這是小事,無足輕重——公家的油,公家的車,不用白不用嘛。但是習仲勛同志一向重視這個事。有一次,我就見到習仲勛同志對司機李培敬師傅說:“我家里的人,我要求他們誰也不許用我的車。如果有誰用我的車,你馬上告訴我。”
有一次,李師傅出車去接一個來廣州出差的同志,去了很久還沒回來。習仲勛同志就問我:“小杜,車子怎么搞的,跑到哪里去了?”我說:“李師傅開去接人了,可能是路上耽擱了?”習仲勛同志說:“不會呢?接個人怎么會這么久?是不是我家里人用我車了?你給我查一查,是誰用我的車了?”
我當時知道情況,不僅是習仲勛同志要求嚴格,習仲勛同志的家里人對自己要求也都是很嚴格的,我知道他們肯定不會用習仲勛同志的車。我就跟他解釋說:“確實是李師傅去接人了,有可能火車晚點了,李師傅在等吧?習書記您放心吧,不會有人私自用您車的?!?/p>
習仲勛同志點了點頭,說:“嗯,那還可以。不過你要是不跟我講真話,我一旦知道了,就要批評你?!?/p>
后來,習仲勛同志果然去問橋橋:“你沒有用我的車吧?”
橋橋說,“爸爸,您管得那么嚴,我們也都很自覺。放心啦,我們不會用您的車的。”
習仲勛同志才放心地點了點頭,后來李師傅接那位同志回來了,果然是因為火車晚點了,耽擱了時間。習仲勛同志知道了真相,就很高興,說:“哎,小杜說的是實話,很好!”
第三,習仲勛同志的生活非常樸素。他平時吃穿住行,各方面都很簡單,從來不奢侈浪費。他在廣東任職結束回北京時,我記得他走的時候,他把自己的一些衣服、書籍、日常用品收拾了四個箱子,帶回北京了。習仲勛同志從1978年4月到廣州1980年11月兩年多的時間,就這么點東西,而且相當一部分是書籍。習仲勛同志的生活,真的是很簡單,很樸素。他來廣東的時候,就是這點東西,用這點衣服,日常用品,生活了這么久,走的時候,帶的還是這點東西,就是多了些書。唉,當時我一看,心里對習仲勛同志的敬佩感就更加強烈了。
第四,習仲勛同志拒絕官僚習氣。實際上,官僚習氣所涵蓋的內容很多了,比如不深入群眾,推諉拖延、打官腔、獨斷專行,不按客觀規律辦事,臆斷地瞎指揮,等等。習仲勛同志對這些官僚主義作風一向是深惡痛絕的。
無論是習仲勛同志在廣東省工作的這兩年多時間里,還是他回北京任職后再回廣東視察期間,他對我們警衛工作的要求非常嚴格。一方面是對我們的業務水平的要求,要堅持內緊外松的做法。另一個方面,就是他要求我們,一定要輕車簡從,不搞迎來送往,不要搞什么排場、花架子。不要張揚,不要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秩序。
那么這個具體表現在什么方面呢?習仲勛同志很明確地規定:無論我去哪里,第一,不要搞帶路車,不要警車開道。警車開道有啥必要?前面有車就等一等,前面有紅燈就停一停,一樣的路,干部群眾一樣走,別搞特殊化;第二,不要布置路線,不要封路,一布置路線,很多情況下免不了就要封路,你把路封上了,只許你走,不許群眾走?群眾要生活,要工作,群眾的事情難道就不重要?第三,不要鳴警笛!鳴警笛有啥必要?干部出行而已,又不是抓壞人,又不是緊急任務。搞得耀武揚威的,讓群眾聯想到舊社會的官員鳴鑼開道,讓群眾反感!所以,警車開道、鳴警笛就是脫離群眾!
1987年,習仲勛任副委員長期間,到深圳視察工作,杜榮德(中間站立者)負責其警衛安全工作。(左一為齊心)
1987年,習仲勛同志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期間,他到深圳來視察工作,我負責他的警衛安全工作。我們路過一個地方,前面車子很多,堵住了,我們等了一會兒,車還是不動,前面同行的一輛車就鳴響了警笛,習仲勛同志坐在后面的一輛車上,他聽到了,就很反感,我當時看到他臉上的不高興的表情。
客觀來講,當地接待的工作人員是好心,因為當時那個路上堵得很嚴重,這邊的兩輛車都堵在那里,走不過去。我們一鳴警笛,其實是提醒前面正在疏導的交警同志,我們這邊的車在執行公務,讓我們先過去。這樣,前面的交警知道了,就進行了疏導,優先讓我們過去了。這個做法實際上是合理的,從我們警衛工作的角度來說,這是為了保證首長的安全,同時也是保證行程的暢通、執行公務的順利。但是,這卻讓習仲勛同志很不高興。
后來到了目的地,他就把我叫過去。他說:“小杜,你到我這來一下!”我當時沒意識到是什么事,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是1987年了,他當初說的那幾條出行的規定,已經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
我就跑過去見他了,我還以為習仲勛同志要跟我說什么好事呢,結果被他劈頭蓋臉地訓了一頓,他說:“小杜,你今天怎么搞的?我早就交代了不讓鳴警笛,前面的車怎么還鳴警笛?今后再也不允許這么做了!”
我被習仲勛同志批評了一頓,臉上直發燒,簡直想找個地縫鉆進去。習仲勛同志在廣東主政期間,一直對我們嚴格要求,我也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沒想到幾年以后,習仲勛同志再回到廣東,我卻犯了個錯誤,如果讓他以為我這么多年都沒有達到他的要求,那我簡直就是有口難辯了。
習仲勛同志即使在執行公務的時候,像這種不是很緊急的情況下,他堅決拒絕鳴警笛、搞特權,避免讓群眾反感。
在他心目中,干部搞特權,是很不光彩的事,在那么多群眾面前搞特權,更是讓他深惡痛絕,所以他后來才會對我發那么大的火。像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他身體力行的觀念與行為,他的從群眾立場出發的價值觀,對我們的教育確實是非常深刻的。
采訪者:您所講的這四個方面,以及那么多生動具體的事例,確實也讓我們看到,習仲勛同志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行動上,確實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切為了群眾,絕不脫離群眾。這些對我們來講,確實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
杜:確實如此。從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看出習仲勛同志對自己自身要求非常嚴格,對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他擺得很正,又做得很扎實,在這些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可以說是既有言傳,又有身教。
從習仲勛同志的這些好的作風,好的精神,我們能提煉出很多有現實意義的內容?,F在黨中央在抓兩件大事,一個是群眾路線教育,一個是反腐倡廉,這都是非常正確的舉措,而且這兩件事情是相輔相成的。
干部一旦脫離群眾,沾染了官僚主義作風,從小事,比如公車私用,以權謀私,慢慢就會發展成大的錯誤,發展成違法亂紀。一旦干部做人做官的底線磨損了,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了,抵御誘惑、控制欲望的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弱,甚至走上不歸路。那么從我們黨來說,只有大力反腐倡廉,讓那些作威作福、腐敗墮落的官員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我們的制度才能說是合理的,是公正的。
這是我們黨、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的支撐。所以說,群眾路線教育抓的是源頭,是共產黨人的品質;而反腐倡廉抓的是制度,是我們黨紀國法不可挑戰的尊嚴和立場。從這兩個不同的切入點來卓有成效地做工作,我們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些舉措是極有必要、刻不容緩的。我們的黨是執政黨,如果像現在有些官員的腐敗墮落一樣繼續惡化下去,我們黨就脫離了群眾,沒有了群眾的支持,我們這個無產階級的政黨的事業還能夠繼續下去嗎?以前我們有好多問題沒暴露出來,現在揭開蓋子之后才發現很驚人:買官賣官、貪污腐化、生活墮落。
所以,現在我們黨中央抓群眾路線教育,抓廉政建設,這是個非常得民心、符合民意的舉措。我們的人民看到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有希望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得到傳承了,我們黨的好的傳統回來了。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的事業才有發展。
采訪者:從習仲勛同志的一言一行,您提煉出了很多對我們現在工作有指導意義的內容,這些都是很寶貴的財富。接下來,您能否談一談習仲勛同志在處理廣東當時偷渡外逃問題上的一些舉措?
杜:好的。關于偷渡外逃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更多的細節,當時省委和寶安縣的領導干部會講得更深入、更具體,我今天就簡單講一下我當時直接了解的情況。
1978年,習仲勛同志到廣東工作時,正是廣東逃港相當嚴重的時候,習仲勛同志就派廣州軍區的副司令黃榮海去協助處理這個事。很快,一個團的兵力就布置在香港邊境的沿線,堵、抓、遣返,就這樣搞了將近幾個月,黃榮海給習仲勛同志匯報說:“習政委!看來這個堵還不是個辦法,一直剎不住?!钡钱敃r那種情況,不堵是不可能的,你只要一放開,呼啦一下就會過去幾萬人,事情一傳開,緊接著就會有更多的人涌過來,邊境就會崩潰,所以不堵是不可能。但是,習仲勛同志在堵的同時,正在深入地調研,正在研究解決的辦法。
他深入基層,了解邊境人民的生活情況,像寶安縣周邊的農村,他都去看了。他看到一個一個村里面,大部分年輕的壯勞力都跑到香港去了,剩下的都是老頭、老太婆,還有小孩子。
習仲勛同志到農民家里,就問:“老鄉!你家里人呢?”
農民就說:“孩子們都跑過去了,家里沒人了!地都荒了!”
習仲勛同志就這樣在基層,了解到具體情況,又通過詢問、拜訪,了解到農民的思想。之后,他又和縣委領導、村支部書記開會,了解到整體的情況、詳細的數據。另一方面,習仲勛同志經中央同意,帶著廣東省委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到香港和澳門去考察。
回來了之后,習仲勛同志開會就說:“為什么我們這邊的人往香港偷渡?我們和香港就離得這么近,就在一塊土地上,老百姓為什么對那邊就那么向往?”同志們都不太敢回答,習仲勛同志就拋出一句硬邦邦的大實話:“我告訴你們,關鍵就是港澳那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香港市民安居樂業,賺錢也容易。我們這邊呢,‘左’的那一套橫行了那么多年,搞得亂七八糟,肚子都吃不飽,日子都過不下去!群眾能不跑嗎?”
從這些方面一比較,廣東毗鄰港澳,而那邊搞得那么好,廣東這么落后,所以年輕人都跑過去。年輕人就是我們的未來,沒有年輕人,哪里有希望?那么年輕人為什么跑?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不行,那么我們解決生存環境的問題,就要從發展經濟來入手。
就是基于深入基層得來的調查結果,習仲勛同志才能切實地了解到逃港的根源是什么,并且能夠做出相應的舉措,在舉措與制度發生一些沖突的時候,自然而然,習仲勛同志就會積極地向中央反映,他表達廣東人民的訴求,他向中央要政策,他要廣東先行一步的權力。所有這些,逐漸地醞釀成型,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個催化劑。
采訪者:也就是說,沒有習仲勛同志深入基層的調查,也就不會這么迅速地促成廣東改革開放的“先行一步”。
杜:是的,完全可以這么講。事實勝于雄辯——這個逃港,持續了多少年?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60年代初又一次高潮,之后一直持續不斷,為什么一直解決不了?這個明顯就是我們的政策出了問題。
到習仲勛同志來廣東的時候,情況已經非常惡化,非常嚴重了。你知道,人心一完,就什么都完了。習仲勛同志面對這么大一個爛攤子,可以說是力挽狂瀾。一方面他是在有效地遏制,一方面是在有效地疏導。怎么疏導呢?在可行的范圍內給人民群眾解決一些問題;同時,積極向中央反映問題、要政策、發展經濟,緩解矛盾。
在這個問題上,習仲勛同志把握的還是群眾路線這個關鍵方法。人民群眾需要什么?人民群眾當然需要吃飽穿暖,發展生產,發展經濟,過好的生活,不要成天亂批亂斗,亂搞運動,這樣人民群眾的生活才能有保障,才有安全感,社會才會穩定。
在這個事情上,習仲勛同志一直在跟省委的其他領導同志們研究解決辦法,提出解決辦法,在成熟了以后,向中央寫了詳盡的報告。這個過程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為它不僅是要權,要政策的問題,這些只是表象,實際上,這里面深層的意義是開啟了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篇章。
這個就是習仲勛同志敢為人先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這,也是建立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嚴謹的調研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這些扎實的群眾工作,也就不可能產生后面一系列遠見卓識的舉措。
改革開放以后,又過了幾年,習仲勛同志又來到廣東,一看深圳的情況,確實大有好轉了。我的印象中,第一次到香港去,我在那兒拼命照相,真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太壯觀了,太發達了!現在呢,廣東比香港發展的速度要迅速得多,而且已經遠遠超過了。早在十多年前,21世紀初,廣東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新加坡,2003年超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F在,廣東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臺灣地區,2014年,已經超過了韓國。
遺憾的是,習仲勛同志如今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如果今天他還活著,他就能欣慰地看到,我們的年輕人還往香港跑嗎?他們去,也是去購物、去玩、去消費,不是去逃難了。而香港同胞反而要到我們這邊來投資,來置業。香港的市場環境趨于飽和了,他們來大陸投資,才能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香港的房子太貴了,他們要到大陸來買房子,才能住得又寬敞,又明亮。這說明了仲么?經驗證明,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建設特區,種種的這些政策,完全是正確的。
現在經過30多年實踐,廣東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全國又有多大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印象中,我們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和美國差距是巨大的,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領土比它大,人口比它多,經濟總量卻只是美國的十幾分之一?,F在,我們國家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量已經排在第二位了,接近美國經濟總量的90%了,這個真是不得了,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現在,我們黨中央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從廣東和全國各地的實踐來看,這個決策是絕對不能動搖的。我們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雖然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接近美國了,但我們的人均水平還是很低的,還需要再接再厲,所以,如果不改革,不開放,怎么能強國富民呢?
飲水思源,從根本上來說,改革開放是很多我們黨的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共同開創,共同開拓的,共同推動的。而習仲勛同志就是這些開拓者中的一員,可以說,習仲勛同志的敢為人先,他的仗義執言,他的秉筆直書,在關鍵的歷史時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可以說都是經過他結合真正的實際情況,經過他辛辛苦苦、日復一日的基層調研,分析總結,一點一點地從群眾工作中積累而來的。
采訪者:此外,您能否再講一講習仲勛同志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細節?
杜:好的。習仲勛同志一向是很平易近人的。在工作上,他對我們這些身邊工作人員的要求非常嚴格,但是他在生活上對我們又非常關心,習仲勛同志的秘書、警衛員、省委的領導、縣里的基層干部,我數也數不清的人,很多都在習仲勛同志家里吃過飯。我在他家就吃過很多次飯,不過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次習仲勛同志家里做好了飯,讓我吃,我卻沒吃。
那天是開會結束晚了,習仲勛同志他下班不喜歡坐車,我們一起走路回家去,走了十五分鐘,到了他家。他就跟我說:“小杜,你不要走了,叫王師傅多下點面條,咱們一起吃吧!”
后來王師傅也沒下面條,他熱了四個饅頭,又煮了小米粥,又搞了兩個素菜,一碟豬肉炒大蔥。后來我一看,沒敢吃,我怕一吃起來,四個饅頭都給我干掉了,習仲勛同志就要餓肚子了。這樣,我就找了個理由先告辭了,踩單車回到家吃的飯。
我們在習仲勛同志身邊工作,習仲勛同志待我們就像自己家人那樣親切,但是原則問題,他又非常嚴格。所以我們從來也沒人敢打著習仲勛同志的旗號辦自己的私事。那時是七八十年代,官僚主義風氣是挺嚴重的,特權是很好用的,加上那時候很多東西都缺,想買點什么緊俏的東西,想用個車,還有我們以習仲勛同志的名義辦點兒什么事,那肯定是易如反掌。
但是,首先我們一定不會那么做。有句俗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習仲勛同志身邊工作,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優良品質的影響。而且,假設我們想搞點兒特權,辦點私事,也不敢,我們知道習仲勛同志對這是深惡痛絕的,誰觸犯了他的底線,那后果肯定是很嚴重的。
所以,包括張志功同志,包括琚立銘秘書長,包括我,所有這些身邊的工作人員,習仲勛同志對我們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很嚴格。習仲勛同志后來回到北京了,但是這些良好的作風,我們依然能夠一直保持下來。這都是因為,習仲勛同志嚴于律己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對我來說,習仲勛同志回到北京,我不在他直接領導下工作了,但是他留給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一直傳承下來。后來我升遷,調動,直到后來當政委,成為師級干部,再后來退居二線,被聘任為廣東警察協會會長。無論身居何職,有一件事我永遠不會忘,無論何時,我永遠都提醒自己——我是在習仲勛同志身邊工作過的人,我的所作所為,絕對不能給他老人家抹黑。
因為有了這個主心骨,我的原則就是:我工作,我就是給大家辦事,就是給群眾服務。關于我自己的事,住房,我按照規定;用車,我按照規定;無論大事小事,絕對不搞特殊化;不占公家便宜;不以權謀私;不脫離群眾。我就是覺得,我們應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像習仲勛同志這樣有著優良傳統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傳承下來。
這些就是我回憶的習仲勛同志在廣東主政期間的思想、功績,他對群眾路線的踐行,他心系群眾的精神,我向他學習,從中所產生的一些感悟。我談的這些,希望能對你們的書有用,同時我也希望你們以后能多出版弘揚像習仲勛同志這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優良作風的書,讓現在的官員能夠學習,群眾能夠了解。而且這些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內容,也對青少年讀者的成長非常有好處,這些都是整個社會非常寶貴的精神食糧。
最后,我想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對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期間,乃至他革命的一生,都是一個很好的詮釋。習仲勛同志,他就是甘為孺子牛,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在為群眾謀福利的革命生涯中,習仲勛同志實現了他卓越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