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傳世文獻有關早期雕版印刷的確切記載
前人論述印刷術起源問題,首先更為關注它的產生時間。印刷術具體出現在什么時候,雖然還有待進一步論證,但至五代后唐馮道在洛陽刊印經書以后,始在北宋時期全面普及于中國,即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云“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版本”。對于這一點,應該沒有多大分歧,至少沒有什么人能夠舉述出與此相反的證據。然而,自宋代起方始廣泛應用的雕版印刷術,其最初發明的時間究竟能夠向前追溯到什么年代,學者們的看法,卻有很大差異,而這種差異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同許多人未能很好地理解沈括上述記載有關。
在分析《夢溪筆談》這段記述的時候,特別需要注意沈括是北宋神宗時人,他很容易看到大量制作于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書籍。因此,沈氏所說“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并不只是出自對相關歷史記載的推理判斷,更應該是他通過手摩目驗,對比當時所流通唐宋間典籍之后寫下的實況記錄。蓋唐代雖然已經有印本行世,但范圍和數量還相當有限,宋人所見李唐一朝及其以前的書籍,基本上還都是手書的寫本。
較沈括行年稍晚之兩宋間人邵博,即因在早期印刷書籍當中,只是在其“曾大父遺書”里面見到有馮道“長興年刻本”,乃徑謂之曰“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寫本”。基于同樣原因,約略與邵博同時人朱翌,亦謂“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同時人葉夢得也有相同的說法
,而宋代更有代表性的著述,則是王應麟《玉海》引述的“國史藝文志”,使用與朱翌一模一樣的詞句,稱“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這樣的說法,應是基于大量官方藏書的實際制作形式,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身歷靖康離亂的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以富有藏書且多珍本秘籍而著稱于世,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一文中記述說,當建炎南渡之際,“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所謂“書之重大印本者”與夫“書之監本者”,顯然也只能是本朝當時的印本,故李清照下文記述其留存行篋未忍丟棄的唐人著述,若李、杜、韓、柳諸名家的集子,都只是寫本,決然沒有提及唐代的刻本
。再往后,宋元間人羅璧對此也有清楚的敘述:“唐末書猶未有模印,多是傳寫,故古人書不多而精審,作冊亦不解線縫,只疊紙成卷后,以幅紙概粘之〔猶今佛老經〕,其后稍作冊子。后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始令國子監田敏校六經,板行之,世方知鐫甚便。宋興,治平以前,猶禁擅鐫,必須申請國子監。熙寧后方盡弛此禁。然則,士生于后者,何其幸也。”
羅氏在這里不僅談到書籍文字內容的制作方式是“模印”(亦即雕版印刷)抑或“傳寫”(亦即手書),而且還談到書籍裝幀形式在唐宋之間與此相伴隨所發生的明顯變化,自然應當是出自實際觀察。敦煌石窟中遺存的唐人實用典籍,絕大多數都是手寫成篇而罕見雕版印本,就是對上述記載最好的證明。

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夢溪筆談》(文物出版社1975年限量編號原大影印)
由印刷術全面普及的北宋時期向上追溯到“版印書籍……尚未盛為之”的唐代,讓我們再來看看,唐代使用雕版技術來印刷書籍的直接記載究竟出現于何時。關于這一問題,過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其中很多觀點,還將唐代使用雕版技術的紀事完全等同于中國應用雕版印刷技術的最早記載,需要在下面各節逐一分析。這里首先來確認一下得到絕大多數學者認可的可靠記載,最早是出現于什么時候。
唐穆宗長慶四年(825年),元稹為好友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撰寫序文,曾經提到“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至遲從明朝末年人胡震亨開始,就將此“模勒”元、白兩人詩作一事,視作唐朝已盛行雕版印刷的例證。這一說法,在清代乾隆年間,得到四庫館臣和趙翼的認同。晚近以來的學者,則從日人島田翰,到葉德輝、王國維,亦均承襲此說,謂元稹所說“模勒”, “自非鏤板不可”
。基于葉、王兩氏在中國版刻史研究領域的奠基者地位,后來中國學者論及這一問題,遂遞相遵用其說,罕有異辭。
不過,也有一部分中外學者,如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與中國學者向達等人,并不認同這種說法。只是由于這些學者沒有深入展開論證,同時,利用外國學者的著述,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語言文字的障礙,大多數中國學者對此未能予以充分關注。針對這兩種不同觀點,我曾撰寫文章,具體加以辨析,指出元稹所說“模勒”的本義,實際上等同于“模寫”或者“摹寫”,本來與雕版印刷毫無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伴隨著近年刻意尋求“新材料”學風的日益熾盛,不斷有人偏倚孤本秘籍以事“發現”。在這當中,有一名陳翀者,對日本鐮倉末期(大致相當于中國元朝中期)輾轉寫錄的一份“天下孤本”書目《二中歷》(此書內容是從《掌中歷》和《懷中歷》兩部書籍中摘錄出來的,其中《懷中歷》的著作年代已經晚至北宋末期的宣和四年)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看到這份在所謂“經史歷”(出自《掌中歷》)名目之下開列的一份書目——“書史卷數”,在一百零三部基本經史子集各類典籍名目之下標注有“已上唐摺本注之”識語,而日本復多以“摺本”表示刻本,陳氏便把這些書籍統統理解為“唐末五代刻本”,宣稱這一書目“極有可能就是一份保留在平安中后期大學寮的‘唐摺本’——唐末五代刻本書目。……極有可能是一把為重新評價五代出版事業,甚至五代的文化政策的一把重要的鑰匙(德勇案:此句不通,‘鑰匙’多了‘一把’,有明顯語病,但檢核其原刊之處與編入文集者都是如此,似非手民誤植所致),希望今后能發現更多的新史料來對這個問題進行更深一層次的議論”。
檢視《二中歷》原書可知,在這些所謂“唐摺本”書籍當中,首列除了《孟子》以外的儒家“十二經”和《老子》、《莊子》
,繼之便是包括迄至《隋書》為止的所有紀傳體“正史”,還有《說文》、《經典釋文》等文字訓詁書籍,包括《老子》、《莊子》(與上述附列于經書之后者重出)、《孟子》、《白虎通》、《鹽鐵論》、《顏氏家訓》、《吳越春秋》在內的先秦漢魏南北朝以至唐代的諸子雜史等,以及《初學記》、《六帖》等類書,唐代以前的重要典籍,幾乎應有盡有。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當中甚至還包括篇幅多達一千卷之巨的《文館詞林》。假若事實果真如此,這就不僅僅是五代出版事業和五代文化史的問題了,整個中國書籍史乃至文化史恐怕都需要重新評估,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的重大發現。但正如陳翀所指出的那樣,專門研究過這一文獻的日本著名文獻學家川瀨一馬,卻完全沒有這樣看待這份書目,其中的原因不難揣摩,這就是如此規模浩大的出版印刷,違背其他可信史料所記載的基本史實,特別是北宋初期官刻經史典籍,絕未有人提到過這批刻本。歷史的發展,是有正常倫次的。文獻記載若是嚴重背戾這樣的倫次,就要反過來審視這一文獻本身是否存在問題,或者是我們的解讀出現了差誤。
如上述引文所見,陳翀在闡述這份書目在中國出版史上的價值時,竟有意回避唐朝的問題而只說“五代”了,這顯示出他也感覺到自己的解讀與其他相關記載存在很嚴重的抵牾,所以才盡量使其延后一些,淡化唐朝,凸顯五代。殊不知即使如此,仍然存在無法彌縫的罅漏。
譬如,這份書目中載錄有“《后漢書》百廿卷”,這應該是以唐李賢等注范曄《后漢書》之九十卷紀傳與蕭梁劉昭注補之司馬彪《續漢書》三十卷志書合編而成的卷數(案李賢等注本《后漢書》原編一百卷,見于《舊唐書·經籍志》著錄。《二中歷》中,在陳翀所說的那份“唐摺本注之”書目之外,還具體開列有一些重要經子史書的篇目和卷次構成,其中載有“《后漢書》一百卷,范曄撰,皇太子臣賢注”,即屬此書。需要說明的是,《二中歷》具體開列的李賢注《后漢書》篇目,也間雜有“志三十卷”,但加入這一部分后“合百三十卷”,不僅與《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的李賢注本卷數相抵牾,而且還與后來正式合刻司馬氏志于范曄書的一百二十卷本不符,應該是抄錄者徑隨己意添上了司馬彪《續漢書》志的部分,而此一百卷李賢注本乃合“十二帝后”之“帝紀十二卷”與“八十列傳八十八卷”
。《二中歷》中置于“唐摺本注之”之列的合編一百二十卷本,將李賢所注編作九十卷者,是恢復范曄《后漢書》紀傳部分原來的卷數),而歷史文獻清楚記載,宋初太宗淳化五年和真宗景德二年兩次雕印李賢等注《后漢書》的時候,都還沒有加入司馬彪《續漢志》的內容,直至宋真宗乾興元年,國子監又一次重刊此書,始應從孫奭的請求,截取劉昭注本《后漢書》諸志補入李賢等人所注《后漢書》當中,將其一并刊行于世,從此才出現這種一百二十卷本《后漢書》
。因此,這份書目中所著錄的《后漢書》,假如確屬刻本,只能梓行于宋真宗乾興元年以后,而絕不會是什么“唐末五代刻本”
。
基于這一情況,再考慮到這份目錄實際書寫的時間已經很晚,可知所謂“唐摺本”云云,絕不可能是用來標記書目所載典籍的制作形式。或許有人以為,就像今天日本書商習稱中國刻本為“唐本”一樣,“唐摺本”不過是表示“中國刻本”的意思而已。不過,即使是這樣,仍然存在問題,在這份書目當中,有一些書,不管是在哪個朝代,都不大可能有刻本問世。例如《高祖實錄》二十卷、《太宗實錄》四十卷,這應該就是許敬宗等人奉敕編著的唐武德、貞觀兩朝的實錄,但迄至清朝滅亡,歷代歷朝都沒有雕版印刷實錄的做法,即清初人潘耒所說“列朝實錄,秘藏天府,士大夫罕得見”者也
。事實上,就連遠比實錄重要得多的“國史”,也從未在本朝雕印(李唐亦自有官修的國史)。唐朝的雕版印刷終不及宋元明清發達,何以竟會雕印實錄?由此可見,若簡單認作“中國刻本”解之,其中亦難免有更為混亂的誤記或誤解成分。又或許有人以為“已上唐摺本注之”諸字,是后人誤添,并非這份書目原有的標識,但把這樣大一批書籍統統誤記為“唐摺本”,同樣有些匪夷所思,應該還有更特別的原因。對此,同事喬秀巖教授教示云:“唐摺本”確應解作“中國刻本”,這可能是“后來有人看這份古老的目錄,看看當時有什么書,其中有哪些是后來有刻本,看到有刻本的,就在那條目上標圈,‘已上唐摺本注之’就是對這標圈的說明”。循此思路,似乎可以推測,《二中歷》中“已上唐摺本注之”這條注記,當亦承自《掌中歷》,在《掌中歷》原書中,很可能對已有“唐摺本”者畫有諸如圓圈之類的標記,而我們今天見到的《二中歷》抄本,已經失去了這些符號。故喬氏所說,應該是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合乎情理的解釋。
不管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可以斷言,此一書目之上附注的“唐摺本”云云字樣,必定是由于某種原因而陰差陽錯地造成的低級錯謬,初不必詫為揭示雕版印刷史新奇面目的珍稀史料。
這樣一來,世所公認最早記錄雕版印刷行用情況的歷史文獻資料,就應該是《冊府元龜》當中如下一段記載:
〔唐文宗太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東川節度使馮宿奏,準敕,禁斷印歷日版。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李唐朝廷禁斷版印“歷日”亦即后世所說“歷書”的敕文,尚別見于《舊唐書》本紀,系書作“敕諸道府不得私置歷日版”。這項禁令所針對的范圍,遠不止一地,而依據《冊府元龜》的記載,則主要是指劍南地區的東川節度使(治梓州,今三臺)、西川節度使(治成都府,今成都)以及江淮之間的淮南節度使(治揚州,今揚州)所轄區域。地域跨度如此之大,顯示出應確如宿白所云,“玩味‘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句,則印賣歷日之始,似又在太和九年之前”
。據研究,俄藏敦煌文獻中的Дх02880號文書,即為雕版印制的唐大和(太和)八年甲寅歲具注歷日的殘片
,歷日的年份正好是在太和九年的前一年,而按照慣例,每年的歷日都要在上一年提前印制,亦即這件歷日應當印制于太和七年癸丑歲。這一印刷品實物適可與《冊府元龜》的記載相互印證。問題是由此再向前追溯,究竟應該追溯到什么時候才算比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