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講話實錄(全三卷)
- 《鄧小平講話實錄》編寫組
- 3171字
- 2019-04-02 10:46:50
一心一意搞建設
(1982年9月18日,陪同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的談話)
1982年9月18日,鄧小平陪同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進行了主題為“一心一意搞建設”的談話。
8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雖然局部地區依然動蕩不安,但戰爭的格局已經向和平發展的趨勢轉變,中國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順應市場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趨勢,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大力實行改革開放,全面進行經濟建設,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可喜成績。
1982年9月1~11日,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致大會開幕詞。大會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和方針政策,確定了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爭取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和具體步驟。
這次與金日成的談話,是在黨的十二大召開不久之后進行的。鄧小平在談話中說:“十二大以后,我國政治形勢更加穩定,可以更好地一心一意搞建設了。”
鄧小平在談話中指出:“二十年是從1981年算起,到本世紀末。大體上分兩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礎,后十年高速發展。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鄧小平強調,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是關鍵。“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大錯誤是耽誤了十年人才的培養。現在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
接著,鄧小平在談話中,對十二大的會議內容進行了總結,他說:“十二大對過去犯了錯誤的同志做了審慎的處理,粉碎‘四人幫’后,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堅持“左”的政治路線,又提出了錯誤的思想路線,叫作‘兩個凡是’。”“兩個凡是”指的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志、《解放軍報》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中提出的“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如果按照“兩個凡是”,鄧小平就不能出來工作,更不用談別的問題了。粉碎“四人幫”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華國鋒推行“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繼續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政策和口號。1977年4月10日,鄧小平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應該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黨的工作。隨后,他多次同黨內同志談話,說明“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九個月,即1977年7月才出來工作的,到那時鄧小平才能參加中央的會議。同年9月19日,他同教育部主要負責人談話時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因此,鄧小平在這次談話中又再次強調,如果毛主席在世,他也不會承認“兩個凡是”,因為那不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強調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實際上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這篇文章的發表引發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場討論受到華國鋒等人的壓制,但由于鄧小平等多數中央領導人的支持,討論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展開。這場討論,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對恢復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推動全黨全軍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產生重大作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理論上和思想上的準備。
鄧小平在談話中總結這場討論:“我出來工作后,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從此開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當時有人抵制這個討論。我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治路線的分歧,而且也是思想路線的分歧。我從朝鮮回來后,在東北三省沿路講這個問題,一下子傳到全國。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口號,提倡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因此提出新的正確政策,首先是工作重點的轉移,以及相應的一整套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
當時,鄧小平認為,要做到實事求是,就要做好破和立。破,就是要肅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流毒和影響;立,就是要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體系,恢復與發揚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整頓領導班子和領導作風,把政治機關的職能、作用和威信恢復到革命戰爭年代的水平。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以身作則,做艱苦奮斗和實事求是的榜樣,用實際行動搞好傳幫帶。
對于中國為什么要一心一意搞建設,鄧小平在談話中做出解答:“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四人幫’叫嚷要搞‘窮社會主義’、‘窮共產主義’,胡說共產主義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簡直是荒謬之極!”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指出,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才能戰勝資本主義。他說:“到了第二階段,即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經濟高度發展了,物資極大豐富了,才能做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努力搞生產,經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鄧小平說:“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于貧困狀態。這叫什么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從以后的實踐看,這條路線是對的,全國面貌大不相同了。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
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教訓。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的論斷,是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
隨后,鄧小平在多次的談話中,都強調要一心一意搞建設。
其后的幾年間,中國在正確的政策方針的指引下,加強經濟建設,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1990年3月,鄧小平在提醒全黨要特別注意經濟發展速度滑坡的問題時指出:“如果經濟發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他還從國際斗爭的角度來強調這個問題,指出:“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
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又進一步提出了加快發展的必要性,他闡述了幾個重要觀點:“第一,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現在,周邊一些圍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比較就有問題了。所以,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第二,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鄧小平再三告誡全黨“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他多次提到,黨制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就是建立在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分析和科學判斷上的,這樣才能做到放膽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并一再強調:“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
鄧小平對面臨的機遇作了透徹的分析:“一方面國際形勢對我國的發展是有利的,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世界向多極方向發展,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不斷改善,我國可以‘下決心一心一意搞建設’。而且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我國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國有利的條件存在著。另一方面是國內形勢更為有利,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又是經濟發展,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經濟完全能夠加快發展。”
“一心一意搞建設”的談話內容對我國制定正確的發展政策起到積極作用,中國不斷發展生產力,提高生活水平,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國家日新月異,穩步走向富強、民主、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