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松山戰役筆記(增訂本)
- 余戈
- 1738字
- 2021-11-23 16:45:50
1
在Google衛星地圖上尋找松山,大致由北向南流下的怒江可作為參照物。當你在橫跨怒江的惠通橋以西找到“臘勐”這個地名,緊傍其北側的一座大山即為松山,主峰標高約為海拔2200米。從松山溯怒江北向綿延而上,則是如魚脊般逐漸抬升的高黎貢山脈,那里的平均海拔已在3000米以上。
松山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為1500多米,站在松山頂上看怒江,仿佛從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條銀練;而抬頭眺望怒江東岸的山巒,則感覺如在眼前,直線距離不過八九千米,似乎在此岸喊一聲,彼岸即可聽到,但行程卻在7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來的滇緬公路,經東岸的山頭繞“之”字形盤旋而下,至怒江峽谷谷底,跨過惠通橋后又盤旋而上,先通過臘勐街,再環繞松山山腰綿延數千米,而后在西南方向的滾龍坡轉向龍陵,再西經芒市、遮放、畹町即可進入緬甸。
古時,這里只有一條陡峭多彎的古驛道,西行者從東岸山上下到谷底,以竹筏擺渡過怒江,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頭,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里要經歷谷底炎夏、山腰涼秋、山頂寒冬三種不同氣候,一向被行人、馬幫視為畏途,不是萬不得已,絕不進入這“高山夾箐,地險路狹,人馬不能并行”之地。
1928年,時任龍陵縣長的楊醒蒼動議,在此處建成一座“一勞永逸之西式柔性鋼索吊橋”,并延請英國工程師伍布蘭·蘇卡生幫助設計。兩年后,邱天培接任龍陵縣長,在云南省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支持下,組建18人建橋委員會,繼續籌劃建橋事宜,并得到緬甸華僑分會會長梁金山捐物支持。歷時4年準備,耗資8萬銀元,于1935年1月14日將原先的土練橋改建成綱纜吊橋。此為滇西第一座鋼纜吊橋,橋面寬4.35米,每次可通行負重馱馬7匹(約2噸)。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8月7日,經云南省主席龍云在南京國防會議上提議,國民政府決定搶修滇緬公路,打通大西南的出海通道。為讓惠通橋與滇緬公路配套,又將鋼纜吊橋改建為10級荷載公路橋,由國民政府交通總段管理處工程師徐以枋設計,段長陳德培和工程師郭增旺組織實施。改建后的惠通橋長約120米,寬近5.7米,橋墩高約30米,于1939年2月通車。至此,惠通橋成為怒江上唯一可通行汽車的咽喉要津。
1941年12月8日,日軍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陸軍橫掃東南亞各國,很快兵鋒指向緬甸,并覬覦中國云南。23日,中、美、英三國代表在重慶舉行東亞軍事會議,結成反法西斯戰略同盟,中、英兩國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決以第5軍、第6軍、第66軍3個軍10萬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于1942年3月入緬,以美國派來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中將為總指揮
,與英軍聯手抵抗日軍。
此前,自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軍為破壞滇緬路運輸,先后出動飛機178架次,對惠通橋進行6次空襲,投彈400余枚,每次轟炸都使橋梁部分受損。雖迭經修復,負載力仍下降,最終只能每次通行7.5噸汽車1輛。雖然如此,1942年3月,惠通橋仍承載了中國遠征軍十萬大軍及輜重渡越怒江開赴緬甸。
孰料,緬甸戰局急轉直下。因英國一再延遲中國遠征軍入緬時間,錯失了最佳戰機,加之英軍配合不力、遠征軍指揮系統混亂等因素,致使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38師(師長孫立人)雖曾在同古、仁安羌等地予日軍以有力打擊,但在日軍凌厲攻勢下最終未能站穩腳跟。特別是對從東線迂回包抄的日軍第56師團,我軍因對敵情掌握不足而“漏算”,導致全線崩潰。日軍乘勝追擊,尾隨潰敗的我軍從緬甸北部攻入中國云南。
1942年4月29日,日軍第56師團由棠吉(即東枝)攻占臘戌,擊潰遠征軍第66軍阻擊部隊,而后以裝甲車隊為先導,并用160輛汽車載運其坂口支隊(第56步兵團長坂口靜夫少將指揮,以步兵第146聯隊主力及配屬兵種部隊構成)沿滇緬公路急進。5月3日越過中緬邊境界河進入畹町,4日進占芒市,5日上午進至松山東麓,架設火炮轟擊怒江東岸公路上的我軍車輛。千鈞一發之際,我獨立工兵第24營奉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命令炸斷惠通橋。日軍第146聯隊在工兵配合下,操舟艇從上游渡過數百人發起攻擊,我少量守橋部隊和憲兵難以遏止日軍進攻。在此危急時刻,宋希濂第11集團軍第36師自祥云星夜馳援,其先頭部隊第106團(團長熊正詩)于5日天亮前抵達怒江東岸,搶占要地對日軍實施阻擊。5月6日上午,當美國“飛虎隊”飛行員鮑伯·尼爾駕機沿滇緬公路飛臨怒江時,發現惠通橋區域已是一片險象環生的災難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