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一種文化空間的發現
- 薛莉清
- 755字
- 2019-04-02 15:28:33
序
自從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出洋謀生,“南洋”一詞就經常出現在中國人的口語和文獻中。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經過官員的報告、文人雅士的游記、歸僑的口耳相傳,不同地區和不同身份的中國人對南洋有許多不同的意象:蠻荒之地、遍地黃金之所、椰風蕉雨浪漫之境等,不一而足。有的驚訝于南洋地區群聚如此多的華工和華商,而建議政府委派領事保護僑民兼招商引資;有的迷惑于當地土著和土生華人的奇風異俗而大作驚艷文章;有的佩服華工的吃苦耐勞和愛鄉愛國精神而大嘆民氣可用;有的目睹華僑艱苦辦學傳承文化而呼吁祖國支持教學和辦報。此時,南洋和中國有了實質的聯系和頻繁的互動。
中國和南洋的關系和互動,早為學界所關注,但至今還是偏重于“從中國看世界”的角度。莉清博士收集大量的中國人所寫的南洋游記,不是介紹和比較它們的內容,也不是一般所謂用文本分析來討論“他者”南洋,而是抽絲剝繭地從實例中探究南洋文化主體性的建構,再配合西學理論的應用,為清末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作出學術上的新論。
和許多游記作者一樣,莉清生長于中國。但不同的是,莉清在新加坡教學和進修多年,也廣游東南亞各地,將自己置身于歷史現場,細心觀察東南亞的時代變遷和社會現象,并認真思索學術問題,這種跨地域研究的條件是她的第一個優勢。其次,莉清的大學時代在中國接受嚴格的中國文學教育,來到新加坡后又接受史學和歷史人類學研究方法的訓練,最后再融合文史,朝向文化研究的學術路徑前進,這種跨學術領域研究也是她的另外一個優勢。她的學術結晶,可說是跨域研究的成果。
多年來有機會和莉清在學術上切磋,目睹一個有思想和常有獨特學術見解的新生代學者的成長,更高興看到她多年研究的成果出版成書,激發學界的討論,也為她自己的階段性學術成果留下完美的句點。可喜可賀,是為序。
黃賢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
原中文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