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

一、研究理論

(一)旅行理論

杰姆·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對理論與旅行、旅行與文化、居住與旅行進行了具有啟蒙意義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一個群體如何就外部關系進行協商?文化如何成為他者旅行的處所?空間距離如何從外部得以穿越?一個群體的中心如何變成另一群體的邊緣?……從這個角度看,把下列長串名單列入研究邊緣大概沒有什么問題:傳教士、信徒、學者、受過教育的密探、混血兒、翻譯家、政府官員、警察、商人、探險家、勘探家、觀光客、旅行家、人種學家、香客、仆人、演員、流動的勞工、新來的移民等等。我只是想快點兒舉出幾個例子——注意以旅行的視角觀察文化(連同傳統與身份認同)。”James Clifford,“Travelling Cultures”,Lawrence Grossberg et al.(eds.),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Routledge, 1992, p.101.

杰姆·克利福德的說法一方面是說各種類型的旅行者都可以是人類學家,而他們的游記文本,不管是旅行日記、航海日志、官員筆記,還是普通的游記,都可以作為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筆記來進行社會研究,或者這些文本本身就是區域研究的先驅、開端。這一點我們從西方人的南洋游記中也能清楚地看出。廖文輝就在其論文《戰前西方東南亞學研究溯源》中,指出戰前西方人關于東南亞的旅行書寫是西方人東南亞研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廖文輝:《戰前西方東南亞學研究溯源》,載《南洋學報》,2009年,第63卷,頁9—56。廖文輝此文爬梳了從古代至“二戰”前西方游歷者的南洋游歷書寫,資料詳備。只是在游歷文本與研究文本之間的區分還缺少一定的標準。因此產生了將可被后來學者作為研究資料的游歷文本與本身即具有研究性質的文本混為一談的瑕疵。但廖文是對西方南洋游歷文字進行爬梳整理的開拓性文章,之后,定有更為細致的研究問世。

另一方面,克利福德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是本論文在對南洋游記進行研究時重點探討的。除了提出問題外,克利福德對他的旅行文化理論和研究方法作了更明確的解釋:他正以城市為中心,為旅行的歷史、策略與實踐描畫一個文化研究比較方法概圖,試圖揭示居住中的旅行和旅行中的居住。由于旅行和性別、種族、階級特權、特殊運輸方式、修整過的道路、代理、邊界等都有關聯,他把旅行視作文化的比較。James Clifford,“Travelling Cultures”, Lawrence Grossberg et al.(eds.),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Routledge, 1992, pp.105-110.換句話說,創造和從屬于不同文化圈的個體的移動,往往造成文化圈相遇、沖突、對話、妥協的現象。因此無論是薩義德(Edward Waefie Said)還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他們的論述中總是多次強調朝圣者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以題為“朝圣者和朝圣行為,英國與法國”一小節來討論從英國和法國前往東方朝圣的旅者,從拜倫、歌德、夏多布里昂到拉馬丁等,是如何在其文學作品中建構東方形象的。而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一書中則將殖民地的殖民者和被培養的雙語殖民地精英返回或前往殖民母國者稱之為朝圣者,而這些朝圣者因為自身帶有混雜的文化特質而不被殖民母國接受,最終導致了大批殖民地的殖民者發起掙脫殖民母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革命。這個具有旅行者身份的群體在建構東方主義或民族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并以“朝圣者”切入研究。

克利福德對于旅行文化研究所提的問題,其中一個核心是旅行研究中不可避免的“我者”與“他者”的身份建構問題。流行的旅行研究認為旅行是旅者在面對他者時的一種自我反思和自我定義。Tabish Khair, “African and Asian Travel Texts in the Light of Europe: An Introduction”, Tabish Khair et al.(eds.),Other Routes, London:Single books,2006,p.5.也就是說,旅行幫助建構的是旅者自身的主體性。而本文的研究通過南洋這個案例,揭示旅行者與南洋華人移民群體之間常常發生“我者”與“他者”身份遷移與混雜的現象,并試圖以此為根據重新評估旅行者與被旅行者觀察的“他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對旅行“他者”的理論進行補充。

(二)互動理論

在論述南洋華人社群時,一種常見的研究模式是中國—東南亞的兩極互動研究模式。文化互動研究一直存在于文化交流以及交通史領域。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一書就是一個具體闡述這種文化互動的研究范式。而后曾少聰進行了閩粵地區與中國臺灣、菲律賓地區的華人社會文化的互動和差異研究;曾少聰:《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臺灣與菲律賓的比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曾玲《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則以新加坡為視野,以“海洋國家與世界互動”理論為切入點,考察中國沿海區域與相關海洋區域、海外地區的特殊社會經濟結構。曾玲:《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Vivienne Wee和Chan Yuk Wah則提到了中國與東南亞華商的種族性和資本的互動。Vivienne Wee, Chan Yuk Wah, “Ethnicity and Capital: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Vol.36,Issue 3,2006, pp.328-349.David Kenley關注的則是“五四”時期南洋尤其是新加坡華人對“五四運動”的認識和文化繼承。David Kenley, New Culture in a New Worl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Singapore,1919-1932, New York:Routledge,2003.

林萬菁林萬菁:《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1927—1948》,新加坡:南洋大學碩士論文,1978。、郭惠芬郭惠芬:《中國南來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 1919—194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則對南來作家群進行研究,提供了一種文化互動關系的文人研究方式。鄭一省提出了文化網絡的互動概念,著重于研究廣西僑鄉與東南亞華人華僑的互動。鄭一省:《多重網絡的滲透與擴張:海外華僑華人與閩粵僑鄉互動關系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這些仍主要偏重在或東南亞華人對中國僑鄉,或中國對東南亞的單向文化輸出上,互動的意義尚不夠明顯和深入。

劉宏則提出中國—東南亞研究的兩極互動模式。劉宏:《中國——東南亞學:理論建構·互動模式·個案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這個模式打破了以民族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既有模式,引入Mary Louise Pratt的“接觸區”概念來研究東南亞華人。不過Pratt的“接觸區是指不同文化相遇、沖突和糾結的社會空間,它經常處于一種在支配和從屬關系上高度不對稱的關系,正如在殖民主義、奴隸制及其至今仍活躍于全球的兩者的余波中的情況一樣”Mary Louise Pratt,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Routledge,1992, pp.4-6.。這樣的研究概念和方式從研究殖民政府與殖民地關系的角度而言是適當的,然而它卻無法滿足對清末民初處于更復雜區域環境的“南洋”華人社群的研究需要。

1877年當清政府以及英殖民政府分別在新加坡建立起管理南洋華人的政府機構——清朝駐南洋領事館以及華民護衛司開始,自鴉片戰爭以來大批涌入南洋的華人移民即開始了他們被爭奪、被壓制和利用這種政治勢力間的爭斗獲取自我生存空間的游戲。除了要面對來自移出地(中國)勢力的拉攏或者敲詐,南洋華人也要面對當時盤踞南洋的各殖民勢力。南洋地區不止一個殖民者。至20世紀初,除了暹羅(即后來的泰國)未被殖民外,南洋地區的被殖民情況如下:英國占有緬甸、馬來亞、沙撈越、沙巴、文萊和新加坡,面積共101萬平方公里;法國占有越南、老撾、柬埔寨,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面積共74余萬平方公里;荷蘭占有印度尼西亞群島,建立荷屬東印度,面積共190萬平方公里;葡萄牙占有東帝汶,面積1.8萬平方公里;美國取代西班牙,占有菲律賓群島,面積29.9萬平方公里。梁志明:《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19。不同的殖民政府在南洋的殖民地盤執行不同的殖民政策,而游走在南洋各個島嶼、陸地、城市和礦場的南洋華人移民也就要跟不同的殖民政府不斷進行抗爭、妥協和協商。

毫無懸念,本土的馬來政權是另一股華人必須面對的勢力。除此,另外需要格外關注的是南洋的日本勢力。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派出巖倉具視使節團到國外考察。使節團回國后,向政府提交了考察報告,其中“南洋篇”中提出“重視南洋資源論”轉引自陳艷云:《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南洋種養業的調查與日本南進政策》,載《求索》, 2010年,第8期,頁240。。自此,日本政府開始關注、鼓勵并支持在南洋發展日本移民勢力,而這股勢力與南洋的華人移民展開了從文化到經濟并進而演變成政治的角力。仍然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還有南洋華人社群內部的關系。南洋華人既有其整體性形成的可能,更有內部差異存在的事實。這種內部的差異性既源自于,也產生了華人內部與各種勢力之間的關系親疏的差異。如果不把這種內部差異的因素考慮進去,那么研究會顯得粗糙。

鑒于南洋華人處在如此復雜的勢力場域,本研究嘗試打破上面所舉的兩極互動模式,為戰前(1937年以前)南洋華人研究建立以南洋華人為中心,以中國、日本、殖民帝國和土著為四個極點的交叉網絡研究的新模式。(見圖一)這種多極互動的新模式補充了兩極互動模式的不足之處,同時顯示出以南洋華人為中心的立場。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南洋華人面臨幾種勢力場域交叉的復雜情況,但這幾種勢力對南洋華人的影響并不均衡,因此本論文既會關注上述所有的勢力與南洋華人的互動,也會有所側重。

圖一 南洋華人社群多極互動研究模式

(三)空間理論

鑒于游記涉及空間的移動和書寫以及此兩種行為對空間進行的生產以及體現的空間的生產意義,本論文將采用空間理論作為研究的一種途徑。20世紀預示著一個空間時代的到來,我們正處于一個同時性和并置性的時代,我們所經歷的世界更可能是一個點與點之間相互聯結、團與團之間相互纏繞的風格。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見包亞明編:《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頁18—28。繼福柯之后,以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愛德華·索亞(Edward W. Soja)、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沙朗·佐京(Sharon Zukin)、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致力于空間研究,引領了有關空間學術研究的一次重大轉向,從而突破了以往僅從地理、物理概念出發形成的空間概念,形成了對空間思考的兩種方向:空間或被視為具體的物質形式,可以被標示、被分析、被解釋;或者被解釋為一種精神的建構,關于空間及其生活意義表征的觀念形態。

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1974年出版的《空間的生產》Henri Lefebvre,Donald Nicholson-Smith(tr.),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1991.一書是當代關于空間問題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了社會空間理論,將歷史性、社會性和空間性聯系起來,引入了社會空間、生活空間以及社會實踐和空間實踐的概念。其空間概念之核心在于空間的生產。

空間生產這個概念在列斐伏爾那里論述得很深入甚至很透徹。其理論的發明源自于對1968年西方國家普遍發生的學生運動的反思。他把都市環境看成革命情緒和革命政治演化的關鍵。列斐伏爾認為:“生產空間是令人驚異的說法:空間的生產,在概念上與實際上是最近才出現的,主要是表現在具有一定歷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擴張、社會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間性組織的問題等各方面。今日,對生產的分析顯示我們已經由空間中事物的生產轉向空間本身的生產。”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見包亞明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頁47。在以前的理論里,空間僅作為生活和生產的背景、條件出現,而不是作為社會和生產的對象出現。但是列斐伏爾觀察到城市化是資本進行盈利的一種方式,城市的建構、重構、規劃、交通設施、建筑物的安排,都是資本的意志的表達。這就造成空間首先是社會的。“它內含于財產關系(特別是土地的擁有)之中,也關聯于形塑這塊土地的生產力。空間里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在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同上書,頁48。

其次,“自然空間已經無可挽回地消失了。雖然它仍是社會過程的起源,現在卻已經被降貶為社會的生產力在其上操弄的物質”同上。。也就是說自然成為生產對象,已經缺乏自然屬性了,而社會屬性則更加明顯。空間性的實踐是自然空間社會化的過程,形成精神空間的過程。“每個社會都處于既定的生產模式架構里,內含于這個架構的特殊性質則形塑了空間。空間性的實踐界定了空間,它在辯證性的互動里指定了空間,又以空間為其前提條件。”同上。經過這樣的觀察和分析,列斐伏爾認為必須將空間本身當成一種對象、過程、活動來進行研究。

列斐伏爾將空間劃分為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表征空間三種。大致對應著生活中的空間、精神性的空間和實際空間與精神空間的結合形成的空間。

所謂“空間實踐”牽涉生產、使用、控制和改造這個空間的人類行動、社會空間實踐中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空間區位與配置組合。屬于構想層面的“空間表征”則泛指某種空間的呈現方式,包括空間本身的樣貌與意義,以及我們呈現它的方式,包括模型、影像、文字、其他符號以及概念、思維方式等。“表征空間”則透過意象與象征而被直接由生活體現,屬于生活經歷和實踐層面的空間。這些對空間理論的探索,使得空間因為相應的社會關系而被賦予形式、功能和社會意義。Henri Lefebvre,Donald Nicholson-Smith(tr.),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列斐伏爾的空間及其生產的思想影響比較大。后來,很多學者的有關研究都是以這種思想為邏輯起點的。繼列斐伏爾之后另一位對空間理論作出極大貢獻的是愛德華·索亞,他也是列斐伏爾的朋友。他在其《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Thirdspace :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Edward W.Soja, 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1996.一書中提出了“第三空間”這個重要概念。第三空間理論把空間的物質維度和精神維度均包括在內的同時,又超越了前兩種空間,呈現出極大的開放性。當然,無可爭辯的是,索亞的第三空間明顯繼承了列斐伏爾理論,有其空間理論三大核心概念架構的深刻烙印,但他又提煉了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使其在空間的分類中更具層次感,更具開放性。這樣,空間將會在歷史性和社會性結合中注入新的思考和解釋模式。這有助于我們思考歷史、社會和空間的共時性、物質性以及相互依賴性。愛德華·索亞:《重描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后大都市〉第一部分導論》,見包亞明編:《后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在東南亞城市研究中,受到列斐伏爾空間理論啟發所作的一份重要的研究是《殖民時期新加坡的競爭空間:權力關系與城市環境建設》Brenda S.A.Yeoh, Contesting Space in Colonial Singapore :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3.一書。此書雖然沒有過多涉及殖民時期新加坡華人移民社群身份認同的問題,但是此書將空間與空間的競爭置入新加坡城市環境建設的權力場域進行考察的途徑與方法將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從研究西方當代城市的領域擴展至殖民時期的南洋,為本研究理論轉用提供了直接的幫助,同時深刻啟發了本論文使用空間進行壓力集團場域研究的模式。

游記書寫主要記錄旅行者所到之地的所見所聞。也就是說,游記書寫中包含物質的、可感知的空間,以及對此可感知空間的社會功能、歷史意義以及正在發生的社會場景進行描摹。同時,這種描摹的背后也包含旅行者對空間以及空間中進行的社會活動、實踐的參與。更有趣的是,旅行書寫本身對空間的書寫會因為出版、流通而賦予空間更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和內涵。因此,本論文認為列斐伏爾結合了歷史性、社會性和空間三者的空間理論以及索亞在此基礎上引申出的“第三空間”理論來對旅行書寫進行研究,將有利于解釋和揭示旅行書寫中文化空間體現出來的社群文化形成以及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從1877—1937年間的南洋游記切入,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解讀:一是對游記作者群、游記的產生以及市場流通、游記讀者群等進行分析;二是對游記文本的各種不同空間以及其間的文化符號進行闡釋,進一步深入探討南洋華人社會場景中文化符號產生的原因;三是期望能從游記里體現的人際關系網絡進入,進一步借助其他材料探討南洋華人與中國的文化關系特點。本論文試圖從這些原因的分析中找尋南洋華人文化圈主體地位浮現以及形成的軌跡并探索其特征。

在本研究中,除了宏觀研究的視角,場景研究將是更重要的部分。本論文認為所謂場景包括空間、時間和人的活動幾個要素。它既可以是公眾輿論得以交流的那個平臺,也可以強調在一個空間中發生的事件,但它更側重于研究特定時空的、具體的景觀,這種具體性和細節性有利于描述不同于宏觀歷史研究呈現的歷史,是另一種必須得到重視的微觀歷史研究的方法。另外,與作為“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運作過程中對異國看法的總和”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這一單一刻板的文學形象研究相比,場景是運動的、微觀的、立體的,具有歷史現場感的。游記作品大都是場景的集合。而這種場景具有極強的寫真性,即使這種寫真有時也會被作者的意識形態、情緒等扭曲,而這種扭曲恰恰也是本論文頗感興趣之處,因為這種扭曲的場景體現的是作者的心態的真實。1877—1937年的南洋游記中有無數個場景,根據本論文的問題意識以及研究模式,將選取較為宏觀、抽象的“南洋”空間,微觀、具體的土生華人和移民華人的家庭空間、學校、寺廟、博物館等進行研究。本研究尤其關注這些空間場景中發生的具有文化沉淀功能的日常性、常規化活動。

本研究將采用歷史學的方法,對作者、文本(即內容)和讀者進行多方考證,以最大的可能接近歷史的真相(盡管后現代歷史學家對歷史的“真相”有新的解釋)。本研究也試圖采用空間理論以及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解讀游記文本中典型場景的文化符號意義和功能,從而考察南洋華人文化圈的建構之原因以及表現特征。

其次,本文將采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理論,從作者、文本和讀者三方面入手解讀南洋游記。同時使用比較的方法,以互動的視角考察中國知識分子與南洋華人社會文化建構的關系及其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啟蒙中的半殖民地中國、積極擴張的日本以及南洋的歐洲殖民者與南洋華人文化上的相互刺激和作用的軌跡。

同時,作為互動研究,區域研究的方法是必須首先具備的。在此基礎上對多極互動端之間的聯系、交流、相互影響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水县| 介休市| 淄博市| 金坛市| 旌德县| 枣强县| 白朗县| 江都市| 临安市| 宁化县| 台安县| 城固县| 利川市| 门头沟区| 镇康县| 色达县| 泰安市| 石楼县| 南昌市| 佛坪县| 台东市| 婺源县| 泸溪县| 任丘市| 洪泽县| 金堂县| 区。| 阜南县| 宜宾市| 南华县| 澎湖县| 成安县| 肥西县| 兴仁县| 隆子县| 定州市| 吉木萨尔县| 安国市| 邵武市| 武乡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