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慷慨的游蹤
到京師居了兩年,出了一件最不幸的事,并且是抱恨終天的一件不幸事啊!
當他在京忽然聽得一個最不好的消息。原來他慈愛的母親,竟拋棄了她十三歲的兒子陽明,而瞑目長逝了。
這是多么悲慘的一個消息,當他初聽知這個噩耗的時候,幾于心膽俱裂,肝腑俱摧。他此時傷痛,幾已達到了極點。
從此,他才覺得“死”是人生第一悲痛的事,而且是沒有法子可以避免這個死字的。因為演了這一幕悲劇之后,他漸漸感覺得人生的可厭;于是,就起了修道學佛的念頭。因為“道”與“佛”,是能不死不滅的。他的人生觀,和他的思想,已趨向消極態(tài)度一途了。
因母親的死,幾乎使我們這位大哲學家,跑到佛、道兩條路上去,永遠不到儒家的這條路上來。還好,他的消極態(tài)度、悲觀思想,不過一時的為情感、意志、環(huán)境所沖動;故不久,仍舊恢復原來的思想、態(tài)度。
陽明在京又住了許久;于是拋卻一切悲觀消極的思想、態(tài)度,想作慷慨的游歷了。
游歷出發(fā)的目的,是在居庸關(guān)外。因為此時,國內(nèi)正盜賊蜂起,國外又邊患迭生。他很想借此到關(guān)外去,研究一個御邊之策。原因是:國內(nèi)的盜賊,比較上易于剿平,不致為什么大患;最堪憂虞的,是邊寇猖狂,以致大好神州,有淪于夷狄之隱患;所以便要想法子去抵御它。這是陽明眼光遠大、見識精到的地方;也是他將來政治上極有名的主張。
到了居庸關(guān),便至許多夷人所在的種落,窺察邊地形勢,又歷詢諸夷人的情況,于是邊情利害之處,了然已有成算,早以得著御邊之策。后上疏所陳《邊務(wù)八事》,就是此次游歷考察的心得。也算沒有辜負這次游歷的本衷和目的了。
他又知道,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僅僅曉得握管作文,是不能為國紓憂、經(jīng)略四方的。便在關(guān)外,跟隨著胡人學習騎射,練得很為純熟,胡人也不敢稍為侮犯他。他要練習騎射的宗旨,是要為國效勞,抗御外侮;從此,我們可知他真是意氣卓越、一個愛國好男兒呀!
因愛國思想,久縈腦際;于是,思起古時一個愛國家、御外侮的馬伏波將軍來了。他很企慕馬伏波,能立功異域,為國爭光,是青年一個最好的模范!他因企慕馬伏波太切,故有一次,曾夢謁馬伏波廟,他還作了一首詩。詩道: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陽明這首詩的隱意,便是想繼伏波之風,立功異域。可惜他雖有伏波之志,但因環(huán)境與伏波所處者不同,只好仍讓伏波專美。一個負有絕大軍事學識之愛國者,僅僅只在國內(nèi)作剿賊平逆之用;不能如伏波一樣,立功異域,這是多么可為陽明惋惜的事啊!
他因天下沸亂,很想將自己研究的心得,上策朝廷,借供采擇;但是被祖父阻止了,并斥他太狂妄。雖然此時被祖父所阻,可是后來他還是陳了《邊務(wù)八事》的疏,究竟將他的心得,貢獻于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