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跟名家讀經典)
- 錢遜
- 1171字
- 2019-04-02 16:13:21
導讀
孟子其人其書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今山東鄒城)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比較通行的說法認為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關于孟子的生平,古籍沒有記載。傳說孟子早年喪父,在孟母養育下長大,“孟母三遷”“斷織勸學”等傳說流傳很廣。《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他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8.22章), “乃所愿,則學孔子也”(3.2章)。有學者描述孟子生平,是“四十以前,講學設教;六十以后,歸老著書”。四十歲以后一段時間是周游列國,“傳食諸侯”,向各國君主勸說,推行他的王道、仁政主張。到過齊、宋、薛、魯、滕、梁等國,但都不被任用。據《史記》記載,孟子不為諸侯所用,晚年與他的弟子萬章等共同作了《孟子》。
《孟子》一書,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軻)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是孟子與他的弟子萬章等人合著,共同完成。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每篇各分上下二篇,共十四篇。
孟子繼承孔子成人、成圣之學,他的思想也是以做人的道理為中心,由做人而推及治國,而孟子又多有發展。孔子教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要求德禮兼修,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則倡言仁義,認為仁是人的精神家園,義是人一切言行應遵循的道路,做人就是要“居仁由義”。孔子說“士志于道”(《論語·里仁》)、“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孟子說士、君子“尚志”(13.33章),又提出要培養浩然正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2章),對后世影響極大。他胸懷平治天下的抱負,把仁義推擴到對待百姓、治理國家,提出王道、仁政思想,游說諸侯,但也沒有得到任用。
后代儒者評價孟子,認為孟子獨得孔子的真傳。韓愈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原道》)又說,孔子之道博大,弟子們不能全面把握,只能了解其中和自己性情興趣相近的部分,以后分散到各地傳播孔子思想,也只是自己所了解的部分,時間久了,差別就愈來愈大。“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四書章句集注》)。
宋儒接受韓愈的觀點,說“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四書章句集注》)。他們以《論語》《孟子》為基本經典,加上《大學》《中庸》兩篇,合為《四書》,用作教材。接續孟子以下“不得其傳”的傳統,開辟了儒學發展的新階段。以后《四書》更成為科舉考試的基本教材。
今天我們也可以說,儒家成人之學,始創于孔子,而完善于孟子。學習儒家做人道理,宜讀《論語》后,再讀《孟子》。
《孟子》的注本,主要有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