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無為軍是什么軍?——談宋代的行政區(qū)劃與軍州制度
- 知宋:從水滸看宋朝的犄角旮旯
- 趙燕云
- 4616字
- 2019-03-14 09:44:20
《水滸傳》第一回說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夾馬營中,憑一條桿棒,打四百座軍州姓趙”,提到了“軍州”。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無為軍,張順活捉黃文炳》中提到了“無為軍”。
“軍”是宋代行政區(qū)劃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
宋代的行政區(qū)劃實施三級制,最基本的是路—州—縣;州級單位有府、州、軍、監(jiān),府地位最高,州次之,軍、監(jiān)更低;縣級單位有縣、軍、監(jiān)。名義上最高一級為路。
據(jù)《宋史》:“全國共計四個京府,三十府,二百五十四州,一千二百三十四個縣。”
里面沒說軍有多少,因為宋代“軍”作為行政區(qū)劃有兩個級別。上面提到的無為軍,在今天的安徽無為無城鎮(zhèn)。宋代書法家米芾曾任無為知軍。
宋代地方名稱府一般是雙字,比如大名府,開封府;州則基本是單字,比如常州、儋州;軍也都是雙字,比如無為軍,漣水軍等。
宋朝初年,基本因襲唐朝舊制,以“道”為區(qū)劃,分全國為十三道:河南道、關西道、河北道、河東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東道、劍南西道、嶺南道。
后又略做改革,設“路”與“道”并存。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已設二十一路,第三年后又為十九路,端拱二年(989年)改為十七路,淳化三年(992年)有十六路。
不久,在淳化四年(993年)把全國又合并為兩京(東京、西京)十道;去隴右、山南東、山南西三道,并劍南東、西道為一;改嶺南為廣南道;增設兩浙道。接著第二年正式廢道制,全部改為路制。
淳化五年(995年)以前的十五年中,宋太宗一直實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區(qū)劃制。淳化五年后,全國設路也未有定規(guī)。在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為十五路: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陜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峽西路。
天禧四年(1020年)增至十八路,宋真宗分西川路和峽西路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四川的雛形),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熙寧七年(1074年)增至二十三路,宋神宗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分陜西路為永興軍、秦鳳兩路,分京西路為南、北兩路,分河北路為東、西兩路,分京東路為東、西兩路。
據(jù)元豐八年(1085年)頒行的《元豐九域志》,即依據(jù)二十三路的行政區(qū)劃制編寫的,京畿所在的開封府則不在二十三路之列。
路下為府、為州。府雖與州同級,但地位要略高于州。當時,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游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為府,情況與唐朝很相似。據(jù)《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全國有軍37、監(jiān)4、縣1255。崇寧四年(1105年),宋徽宗將國都開封府置為京畿路,合稱為二十四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與金聯(lián)盟,約定滅遼后,金將燕云十六州歸還宋朝,因而宋擬置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金滅遼后失約,所以北宋末年號稱擁有二十六路,實際上還是二十四路。
南宋政治經濟中心轉移至兩浙東路,紹興十二年(1142年)分為十六路: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改為十七路,把利州分為東、西兩路。
北宋路一級的機構和職官,有監(jiān)司和帥司。
監(jiān)司包括“漕司”,長官稱轉運使,主管所領州縣的水陸轉運和財政稅收,兼管司法和民政等。提點刑獄俗稱“憲司”,長官稱提點刑獄公事,主管一路的司法,兼管財政等。宋神宗時增設提舉常平司,長官稱提舉常平公事,俗稱“倉司”,主管本路常平、義倉、免役、市易、坊場、河渡、水利之事,南宋時與提舉茶鹽司合并,增管茶鹽。此外,又設提舉坑冶、茶馬、市舶等司。漕、憲、倉等司也有監(jiān)察職能,因而路一級可視為監(jiān)察區(qū)。監(jiān)司號稱“外臺”,具有監(jiān)察職能,權任頗重。
帥司,即安撫司,長官為安撫使。安撫使照例兼任禁軍軍區(qū)的馬步軍都總管等軍事職官,同時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撫使下設有管軍的幕職官和管地方事務的曹掾官。安撫使兼禁軍首領又兼地方長官,權限較寬。為防止安撫使權力過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撫使要受路一級監(jiān)司的監(jiān)察,同時要受到下屬的“走馬承受”的監(jiān)視。
“走馬承受”是宋代相當于廉政專員的差遣官名,全稱“都總管司走馬承受公事”。品級在正七品上,序位在轉運使、副使、判官、提點刑獄、提舉學事、常平官之下,通判之上。但位卑權重,北宋初隸轉運司,后隸帥司,崇寧中不隸帥司,南宋建炎元年復隸帥司。以內侍官充任者,稱走馬承受公事內臣;以武臣三班使臣充任者,稱走馬承受公事使臣,每個路設一至兩員。如果設兩名的,一名內侍,一名武臣。是各路專司監(jiān)察的官員。“走馬承受”是皇帝特派,身份公開的特務。初期僅密察將帥的言行舉動,不涉他事。后負有監(jiān)察本路將帥、人事、物情、邊防及州郡不法事之責:“事無巨細,皆得按刺。”“走馬承受”每年一次赴闕直達奏事。如有邊警急報,不時馳驛上聞,并許風聞言事。
所以“走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匯報安撫使的情況,“以小馭大”“秩卑權重”。
由于路一級的軍、政、財、監(jiān)四權分散,無統(tǒng)轄各權的職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區(qū)劃和官員始終沒有正式形成三級制。
因而宋朝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實際基本上是兩級制,即府、州、軍、監(jiān)為一級,縣為一級。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長官任用上,逐步采用差遣制,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某某事”,高級官吏則稱“判某某事”。
以州為標準單位,多稱“知某州軍州事”或“權知軍州事”,三年一任,不能連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的職務,知州照例兼廂軍正印職。除知州外,每州設“通判”一人,其地位類似隋朝通守,級別并不高。但州一級發(fā)出文件,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監(jiān)督知州的權力。
縣一級的官吏,主要有知縣、縣丞、主簿和縣尉。知縣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擔任,也是一種差遣。
在唐代,各道首長是觀察使。按照名義而言,觀察使是由御史臺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長官,但后來則逐漸變成地方首長。宋代帥、漕、憲、倉這四個都不是地方長官,只是中央派到地方來監(jiān)臨指揮的。唐代的州縣長官,只對觀察使負責,宋代則要面對四個上司,即帥、漕、憲、倉。
這四個司都屬于中央的派出機構,分別執(zhí)行中央各部門的命令,并沒有一個凌駕四司之上的機構或個人。如此一來,各路的財、政、刑、兵等權分屬不同的機構和個人掌管,也就不會對中央形成太大的威脅。
所以宋朝的節(jié)度使、觀察使,名存而實廢,兩使下的幕職官、曹掾官與唐代不同,僅是閑差。
這實則是宋代接受唐朝潘鎮(zhèn)割據(jù)教訓,削弱地方權力的一大創(chuàng)造。另一大創(chuàng)造是派文臣知軍州事,代替自唐末以來的節(jié)度使之職。節(jié)度使實權沒有了,但官位反而提高,只有親王、外戚及前任將相大臣中有特殊資望者,才授以節(jié)度使。名為某某路或某某軍節(jié)度使,實際并不履任。
譬如宋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彈劾宰相韓琦,韓琦主動辭職。宋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為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其中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為虛銜,判相州才是實際職務。
兩宋的行政區(qū)劃中比較特殊的是軍、監(jiān)。軍始于唐,當時稱軍鎮(zhèn),屬軍事系統(tǒng),多設在邊區(qū),只管軍隊不管民政。五代時,軍不僅管兵馬,也轄有土地、民政,但各軍、監(jiān)皆不轄縣。
到了宋代,軍演變?yōu)榈胤叫姓^(qū)劃單位。監(jiān)是國家經營的礦冶、鑄錢、牧馬、制鹽等專業(yè)性的管理機構,五代初已開始出現(xiàn),也在宋代才演變成地方行政區(qū)劃單位。
宋代的軍、監(jiān)有兩類:領縣的或不領縣的。領縣的軍監(jiān)與府、州同級,都隸于路,但實際地位則要低于府和州;不領縣的軍、監(jiān)與縣同級,同隸于府或州;所以,宋代縣級以上、路級以下的區(qū)劃單位有府、州、軍、監(jiān)四類,縣一級的區(qū)劃單位有縣、軍、監(jiān)三類。
宋代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的軍,其長官或稱知軍,或稱軍使。龔延明先生在《宋代官制辭典》中稱:“軍一級長吏稱‘軍使’或‘知軍事’,如云安軍使、知光化軍。”并引用《宋會要輯稿·職官》:“軍、監(jiān)使,掌同諸州,亦有稱知軍、監(jiān)事者。”
宋代軍使與知軍在使用上似乎可以相互取代。
《宋史》:“建隆三年(962年),升青州北海縣為軍,以(楊)美為軍使,為政尚簡易,民皆德知楊美。”至乾德三年(965年)調離。其后許仲宣“擢授太子中允,受詔知北海軍”。同年,北海軍升為濰州。北海軍設于建隆三年,至乾德三年升為州,前后不足四年,其長官確曾有稱軍使或稱知軍的情況。
實際這是宋初的情形。
宋初知軍與軍使混用有其歷史原因。
軍在唐本為軍事建制單位,“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zhèn),而總之者曰道”。道之長官為節(jié)度使,軍之長官則為軍使。五代后期軍駐地由軍政區(qū)域轉為地方行政單位時,其長官仍沿用軍使一名。軍使作為地方行政單位軍的長官名被宋沿襲。建隆元年(960年)宋設保塞軍,其長官即稱保塞軍使。
前面說過各個州(郡、府、軍、監(jiān))的“知州”或“權知軍州事”,均由朝廷直接派遣文臣帶京朝官銜擔任。以京朝官知地方事,稱為守臣。因而“知某府軍府事”“知某州軍州事”“知某縣事”相應地簡稱為“知府”“知州”“知縣”。
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的軍,其長官作為守臣亦稱“知某軍事”,簡稱“知軍”。從而形成兩稱:軍的長官本稱“軍使”,當其由京朝官出任時則稱“知軍”。
《宋會要輯稿·職官》所稱:“軍監(jiān)使,掌同諸州,以京朝官及閣門祇候以上充,亦有稱知軍、監(jiān)事者。”這是指宋初的情況。因其時軍使尚未用作縣一級軍建制名,故而可兩稱,且需是差遣的守臣才稱為知軍。
也就是說宋初軍的長官稱軍使,當其由京朝官差知時,則“亦稱知軍”。但其后因差遣制的普行,知軍最終取代軍使,軍使不再用作軍之長官名稱。
自北宋中期開始,軍在行政地位上已明確分為兩個級別,也就是府州級的軍與縣級的軍。此時基本明確府州級軍的長官稱知軍,縣級軍的長官稱軍使。
北宋末期,已經嚴格規(guī)定:隸于府的縣級軍,長官為軍使;不隸于府,同府州平級的軍,長官稱知軍。
而且,軍使還可兼知縣。如元祐三年(1088年)的臨海軍使由膠西縣知縣兼,大觀元年(1107年)清平軍使兼知終南縣事。《宋史·地理志》等史書中均有明文記載“知縣兼軍使”或“知縣充軍使”。使縣之間的這種關系(即由一人身兼兩職),最晚在宋徽宗時已成為一種常制。
縣級軍似乎比縣更重要些。
比如《宋史·地理志》中記載:“茶陵軍,紹興九年(1139年),升縣為軍,仍隸衡州。”《輿地紀勝》稱:茶陵軍,“中興以來,荊湖南路安撫、提刑司奏升軍額,知縣曰茶陵軍使兼知茶陵縣事,依舊隸衡州”。其地位與云安軍相同,時人稱其“名雖邑寄,權實州符”。
介紹完軍州,說下北宋的四個京府。
北宋初沿五代晉、漢、周舊制,以開封府為東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為西京。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以趙匡胤曾任后周歸德軍節(jié)度使所領之宋州(今河南商丘)為帝業(yè)肇基之地,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又升為南京。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呂夷簡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駐蹕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親征契丹,奏請大名府為北京。
于是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府,即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應天府。東京為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京為分司所在;北京是河北重鎮(zhèn);南京在四京中規(guī)模最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北宋的北京大名府(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鄲市東南部大約80公里處的大名縣大街鄉(xiāng))是“當時全國的最大城市之一”。
據(jù)史書記載:熙寧十年(1077年),大名府的稅收在四京中僅次于東京開封府,居第二位。崇寧元年(1102年),大名府的人口在四京之中,居第二位。
《水滸傳》中寫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給岳父蔡京賀壽,一出手就是價值十萬貫的賀禮,或許作者也是研究過大名府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