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幾品官?水滸中的官職全都“名符其實”嗎?
- 知宋:從水滸看宋朝的犄角旮旯
- 趙燕云
- 5151字
- 2019-03-14 09:44:20
《水滸傳》中介紹人物沒擺脫官本位的思路,無論什么人,只要和體制沾點兒邊,都要把職務介紹出來,而且還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魯達的提轄、武松的都頭。
《水滸傳》中還提到了各種官職,實則有些是不準確的。包括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頭、林沖的教頭都稱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員。宋代官員和吏員界限分明,一旦為吏,基本是終生為吏。
據此我們看下《水滸傳》中出現的各種官稱(主要是武職),如太尉、虞侯、提轄、中書、制使、知寨、都監、團練使等等在宋代的真實情況。
宋代官制極為混亂復雜,三師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之一的太尉在宋初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并無執掌。也就是沒有實權(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于太師而在太傅之上)。
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司徒、司空、太尉。又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也就是武官級別最高,而非實職。
宋代太尉在后來也是下級軍官對高級武官的尊稱?!端疂G傳》中太尉稱呼比較多。比如高俅的“殿帥府太尉”,殿帥乃殿前都指揮使的尊稱,如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稱“馬帥”“步帥”?!暗顜浉奔吹钋岸贾笓]使司的俗稱。宋徽宗政和年間,規定三衙長官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揮使為從二品,且資序在節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稱“太尉”。高級武職的岳飛也被尊稱過“太尉”。
所以“太尉”在宋代并非指實際職務。有時“太尉”也是樞密院文長官的通泛尊稱。比如韓琦擔任樞密使時,蘇轍就寫有《上樞密韓太尉書》。
總之,“太尉”既可指官階,亦可為尊稱,但不是職務。當然更不可能在大門上掛“太尉府”。
教頭在宋初便設置,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教頭的普及則是宋神宗以后加強軍事訓練的結果。教頭是無品的軍吏,按照今天的劃分屬于專業技術士官—上士/四級軍士長,不屬于干部席列。在宋代,官與吏有著身份性的根本差別。軍官稱“員”,軍吏稱“人”;軍官升遷可稱“轉官”,而軍吏只能稱“轉資”。《水滸傳》中林沖就是這樣的教官,教官總數目不在少數。北宋末年,禁軍人數也遠遠達不到八十萬,只是號稱。
另外害林沖的陸虞侯之虞侯應是節級類無品的低微小軍吏。宋舊軍制副都頭之下是十將,十將之下乃為虞侯。陸謙算是殿帥府的一個小辦事員。雖然低微,但因其在高俅身邊辦事位卑但緊要。
“虞侯”與“都虞侯”差別極大。都虞侯是三衙及各軍的次副長官。三衙的都虞侯往下是某某軍各長官,再往下是廂、軍、指揮、都各長官,然后是十將,再以下是虞侯。所以殿前司的都虞侯與虞侯,雖然只差一個“都”字,級別卻相差極大。
《水滸傳》中提轄這個官職不符合歷史?!端问贰ぢ毠僦尽酚小俺鐚幹?,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長官,他們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經略/安撫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軍事長官—路總管(部署)、路分鈐轄、州鈐轄,及部分路分監押、州監押,武官任副職。資深者稱“都”,即“都監”(都監押)的由來。所謂“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便是他們的此類兼職。因此如果“提轄”是指“提轄兵甲”便不是低級武官的官職,而由路、州兩級的文長官兼任,等同于總管、鈐轄、監押一類。
宋代確有提轄官。提轄表示管領的意思,宋代一路或一州置“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為主管本區域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公務的武官。宋代常以知州、知府兼提轄兵甲,簡稱提轄,掌軍旅訓練教閱,督捕盜賊等。
南宋時有“四提轄”的官制,為事務官,分別掌管榷貨務都茶場、雜買務雜賣場、文思院、左藏庫。
所以《水滸傳》中對魯達的提轄表述并不準確。像魯達這樣的小軍官,最多也就是從九品末級的小使臣。可以這樣理解,提轄就是尊稱或者是官職的鼓吹擴大化。而同是“提轄”的孫立、索超則應該是指揮使(指揮五百人)一類的軍官,八品的使臣。
至于魯達拳打鎮關西時說的“五路廉訪使”中的廉訪使是指“都總管司走馬承受公事”,簡稱走馬承受。宋徽宗政和年間改稱廉訪使,南宋初罷廢。
在軍州制度一文中介紹過走馬承受隸路經略/安撫司,改廉訪使后不隸。所任者為八九品的三班使臣或內侍宦官,雖名義上地位低下,實為監視帥司所設的監軍,非朝廷親信耳目者不經皇帝本人及樞密院不得除授。所任武官亦多為蔭補的功臣子弟。所以,雖然廉訪使/走馬承受可以為魯達一類的低級武官充任,但也不是他所能當上的。有人稱廉訪使是指經略使(小種經略相公),也不準確。
宋江擔任的押司、晁蓋擔任的保正在宋代確實存在。押司為縣主簿(從九品)以下無品的吏員,是吏不是官。另有司事、貼司等。但無“令史”,令史在宋代為京官,乃三省、樞密院諸司諸房的文員。雖然實際擔任吏的職事,但所處機要,仍為從八品的官,與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現令史,應是元代的情形。
至于“保正”則是神宗熙寧變法行保甲法之后的稱謂。按照王安石制定的保甲法:五戶為小保,二十五戶為大保,二百五十戶為都保,分設大、小保長、都保正,富戶充當。晁蓋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戶的都保正,類似村長或鄉長(依據戶口),并負責管理本地的鄉兵(民兵)訓練、上番并教閱。既非官也非吏,與現今不同。書中多次出現的“里正”也不準確。北宋前期有里正,但北宋后期罷廢。金、元也設里正。書中的所謂“里正”“社長”應為元代制度。
再說下《水滸傳》中對中書這個官職的使用。宋代以大名府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例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杰也不可能稱“梁中書”。宋代既無“中書”這樣的官職,也無這樣的稱謂?!端疂G傳》中所謂的“中書”可能是受元代行中書省名稱的影響。
包括《水滸傳》中多以“中書省”為朝廷中樞,這也是元代制度。宋前期門下、尚書二省并未罷廢。但自元豐改制,北宋后期三省恢復唐代“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之制分立執事。當時稱“朝廷”中樞者必謂三省及樞密院,而不是中書省。
楊志的制使也不符合宋代事實?!短坡伞め屛摹酚小疤熳铀怪^制使”之說,“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種稱呼。宋代有“制置使”(比安撫使更高的封疆大吏),但沒有“制使”這個軍職。另外正、副牌軍之類軍職宋代也不存在。
《水滸傳》中所說的知寨也不準確。按照宋代情形,清風寨應是巡檢司寨,所以正式名稱應為巡檢。
宋代縣級治安分隸縣尉、巡檢。兩者地位相當,基本從九品??h尉治縣城,而鄉里歸巡檢,可以一縣數寨,也可數縣一寨。巡檢司是縣派駐重要關卡類似現在檢查站之類的公安機關。清風寨應是設在清風鎮的巡檢司。另外,縣尉司所轄治安人員稱弓手,巡檢司所轄稱土兵。弓手為雇傭,土兵為招募。宋哲宗以后都用當地人員,不算軍人(禁、廂兵),也非民兵(鄉兵),而是專職公安人員,隸路提點刑獄司(類似省公安廳)。
巡檢司寨一般數十人到一兩百人不等,個別大的也有五六百人。采用“都”一級編制,類似現今連級。宋代重文官抑制武職,所以,花榮(清風鎮巡檢司負責人之一副知寨)正式序列在劉高(清風鎮知寨)之下。劉高的職位有點兒像現在的教導員。
節級是水滸傳中常出現的一種官職,尤其在監獄。前面說過軍官稱“將?!?,軍吏稱“節級”,軍兵稱“長行”,乃無品的吏員。舊軍制都一級馬軍副兵馬使、步軍副都頭以下十將、將虞侯、承局、押官等統稱“節級”。
《水滸傳》中常把節級與虞侯、承局、押官等放在一起,實則前者為通稱,后者是具體名。另外,牢城營標準稱呼為牢城指揮,隸屬廂軍,長官為指揮使,而不是“管營”。至于管營相公,大約是尊稱。
都頭在宋代真實存在。宋代舊軍制廂、軍、指揮、都,“都”是四級編制的最末一級,員額一百人?!岸肌钡念I兵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
除禁、廂軍外,土兵也采用都的編制,而弓手按縣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于都,頭領為十將、虞侯之類的節級。武松、朱仝、雷橫之類都是縣尉司弓手(警員)的所謂都頭,地位更低于禁軍、廂軍。
宋代不分馬兵弓手、步兵弓手,金、元才有。宋代有“馬軍”稱謂,必為禁軍、廂軍(宋代缺馬,馬軍未必有馬,但是一種身份)。
“都監”乃“都監押”省稱,監押之資深者。地位更高,但職事相同。如前文所述,宋代各地軍事長官路有總管(部署),路分鈐轄、監押,州有州鈐轄、監押,或兵馬巡檢、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之類別名。州以下某些地方,尤其邊地,縣、鎮、關、堡、寨等屯兵處亦有監押。一般當地文職長官主管掌印,總管、鈐轄文官兼任,監押多武官專任,資深者均稱“都”。管轄本地就糧禁軍(可帶家屬前往,“就糧者,本京師兵而便廩食于外,故聽其家往”;駐于外地的禁軍,也可以“就糧”于糧食豐產地區,通常是原駐營地區豐收或糧食問題解決后回原駐營地。)、廂軍,以及屯駐禁軍(即由京城調出戍邊或戍諸州,并臨時隸屬于諸州,不許攜帶家屬)。此外,本地若有駐禁軍(不帶家眷的更戍軍)則另置駐泊監押/都監。神宗行將兵法后,本處監押若兼將者,亦領將兵,否則只領本地不系將禁兵與廂兵。由此可知,所謂“都監”的職權大小差別很大。大到分管一路,小到一堡一寨。大州的兼將都監所轄可能近萬人,而小州的都監可能只領千把人(禁、廂兵各幾百)。大者可達正六品的橫行,小者或許只是從七品的諸司副使。
總管或都總管(原稱“部署”,避英宗“曙”諱改)乃一路軍事長官?!端疂G傳》中的大名府、青州都是路治望郡,大名更兼北京。當地知府、知州兼路安撫使并馬步軍總管(《宋史·職官志》青州為兵馬巡檢)武職領兵官當為副總管,而非都監(如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書部下都監李成、聞達),總管也不可能只管本州兵馬。《水滸傳》中統制、都統制說的也不準確?!敖y制”是臨時差遣,即統領若干將領執行軍事行動的指揮官,后漸成為固定官職,為一軍之長。北宋前期統制地位比較高,率上萬至數萬人,一般是一路的統兵官或出征行營的一軍統帥,常為路軍事長官所任,且非用兵處不設。據職事大小,重者大約橫行一級的高階武官才可擔任。南宋前期統制下降到北宋“將”的等級,將則相當于北宋的部將。南宋后期進一步下降?!端疂G傳》寫的情況是北宋末,所以秦明這樣的軍官也稱為“統制”不準確。
都統制也是一樣的情形。北宋后期的都統制類似宋初之都部署、金之都元帥,乃行營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大軍出征常分數軍,每軍置統制,而總于都統制。都統制,為總司令,但不是資格更老的“統制”。南宋前期雖然地位下降,仍是一方鎮帥(如御前諸軍都統制),到后期因濫授而導致地位大大下降??赡苁芎髞碛绊懀端疂G傳》寫宋江等人受封,為某州都統制,絕非宋徽宗時情形。
《水滸傳》中團練使、節度使使用不準確。前文說過,宋代的“某州團練使”從五品,多是武官虛銜而非職事。實際任職的話低于“防御使”。
《水滸傳》中把“團練使”寫成韓滔、彭玘一類率千余人的中下級武官的軍職,不很準確。宋代后期的“節度使”為虛銜,《水滸傳》中寫十節度使的實差更不準確。
還有宋代的“觀察使”和“觀察”的區別?!坝^察使”為正五品,是高級武官的軍階。而觀察只是地方公安干部,如《水滸傳》中被割了耳朵的何濤,府一級的從八品緝捕使臣,尊稱觀察。
安撫司或經略司乃路級帥司,是路一級設置的軍事為主,軍民兼管的機構。州一級不會有安撫使。所以《水滸傳》中的“楚州安撫使”“廬州安撫使”之類不準確。且安撫使、經略使按例兼所置路之首府的知府或知州。比如涇原路經略使必兼知渭州,所以不可能出現書中渭州知州去拜見經略使的情景。宋代的路一級凡加“經略”,一般為用兵之地。
宋代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州一級為府、州、軍、監。府為大州要地。府之長官稱“知府”(京府稱尹),州之長官稱“知州”,為“權知某府/州軍州事”省稱,無固定官階對應(從五品“諸州刺史”為武官階),通常五六品上下。高官出朝擔任則稱“判”。
知府、知州不可通稱,所以濟州、青州等州的長官只能稱知州,不能稱知府?!端疂G傳》中統稱知府是明代的情形。另如書中東昌、高唐州,元、明時才有,“郡”則為唐以前行政區劃,宋代不置。
特別說明,宋代已經有雛形的海軍。宋設沿海制置使,一般由明州(今寧波)知州兼任,為常設機構,下設海軍,由正副使分任總領、同總領海船,設總領海船所。平江府知府或紹興知府,偶爾也以沿海制置使為兼銜,沿海制置使有時并入浙東安撫司。
設置兩個沿海制置使時,分駐明州、平江,副使常以武將擔任。武將任沿海制置使時也兼任明州知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增加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兼提督海船、兩浙西路通泰海州沿海制置使,則不再兼地方官。另有沿江制置使,岳飛曾于紹興三年(1133年)擔任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是臨時設置的機構。常設的沿江制置使,置司于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由知府兼任,“專一措置水軍海船”。也常在鄂州設沿江制置司,有時只設沿江制置副使,單獨置司,均由鄂州知州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