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書法雅言
  • 項穆
  • 9311字
  • 2019-04-02 18:38:51

到了唐代,書法家們追求用筆的力度和法度的謹嚴,其偏激之處在于太過嚴厲和刻板。宋代的人們追求圓妙的趣味和精神的自由,其失誤在于放縱過多而失去分寸。元代的書家追求性情的文雅和優美的體勢,但又缺少了柔弱之氣。

河馬負圖,洛龜呈書〔2〕,此天地開文字也。羲畫八卦,文列六爻〔3〕,此圣王啟文字也。若乃龍鳳龜麟〔4〕之名,穗云科斗〔5〕之號,篆籀〔6〕〔7〕作,古隸爰〔8〕興,時易代新,不可殫述。信后〔9〕傳今,篆隸焉爾。歷周及秦,自漢逮〔10〕晉,真行迭起,章草〔11〕浸孳〔12〕,文字菁華,敷宣盡矣。然書之作也,帝王之經綸,圣賢之學術,至于玄文〔13〕內典〔14〕,百氏〔15〕九流〔16〕,詩歌之勸懲,碑銘之訓戒,不由斯字,何以紀辭?故書之為功,同流天地,翼衛教經〔17〕者也。夫投壺射矢〔18〕,猶標觀德〔19〕之名;作圣述明〔20〕,本入列仙之品。宰我〔21〕稱仲尼賢于堯、舜,余則謂逸少兼乎鐘、張〔22〕。大統〔23〕斯垂,萬世不易。第〔24〕唐賢求之筋力軌度,其過也嚴而謹矣。宋賢求之意氣精神,其過也縱而肆矣。元賢求性情體態,其過也溫而柔矣。其間豪杰奮起,不無超越尋常。概觀習俗風聲,大都互有優劣。我明肇運,尚襲元規,豐、祝、文、姚〔25〕,竊追唐躅〔26〕,上宗逸少〔27〕,大都畏難。夫堯舜人皆可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師也,所愿學是焉。奈自祝、文〔28〕絕世以后,南北王、馬〔29〕亂真,邇年以來,競仿蘇、米〔30〕。王、馬疏淺俗怪,易知其非;蘇、米激厲矜夸〔31〕,罕悟其失。斯風一倡,靡不可追。攻乎異端,害則滋甚。況學術經綸,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宣圣〔32〕作《春秋》,子輿〔33〕距楊、墨〔34〕,懼道將日衰也,其言豈得已哉?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余則曰“人正則書正”。《取舍》〔35〕諸篇,不無商、韓〔36〕之刻;《心相》等論,實同孔、孟之思。六經非心學乎?傳經非六書乎?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37〕圣道也。子輿距楊、墨于昔,予則放蘇、米于今。垂之千秋,識者復起,必有知正書之功,不愧為圣人之徒矣。

█河圖洛書

【注釋】

〔1〕書統:書法之正統,或者說是作為承載世道人倫思想的書法之道。

〔2〕河馬負圖,洛龜呈書:《易經·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意為龍馬背負著河圖從黃河里出現,神龜從洛河里出來,呈獻了洛書。河圖洛書代表了中國古代先民輝煌的文化成就,后世的易經八卦系統都來源于它,所以河圖洛書歷來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源頭。

〔3〕羲畫八卦,文列六爻:伏羲創造了先天八卦圖,先天八卦皆為三爻,周文王在此基礎上增加三爻,成為六爻,并演繹成六十四卦。

〔4〕龍鳳龜麟:戰國時期主要出現在長江流域的富有裝飾效果的文字,文字描摹龍鳳龜蛇的體態,曾經流傳了100多年。

〔5〕穗云科斗:穗云,類似谷穗或云圖的文字;科斗,西漢時期,孔廟墻壁發現的古書,文字形態接近蝌蚪,因名蝌蚪書也叫科斗書。

〔6〕篆籀:“大篆”和“小篆”。

〔7〕嗣:接續,繼承。

〔8〕爰:于是。

〔9〕信(shēn)后:傳遞到后代。信同“伸”,傳遞。

█伏羲先天八卦圖

〔10〕逮:至,到。

〔11〕章草:即早期的草書,始于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產生于東漢末,是從章草變化來的。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

〔12〕浸孳:浸,逐漸;孳,繁殖。

〔13〕玄文:指漢代揚雄的著作《太玄》。漢代揚雄《法言·問神》:“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唐代陸龜蒙《紀事》詩:“駿骨正牽鹽,玄文終覆醬。”

〔14〕內典: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宋代王禹偁《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釋子謂佛書為內典,調儒書為外學。”

〔15〕百氏:諸子百家。唐代韓愈《讀〈儀禮〉》:“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圣人之制度邪!”

〔16〕九流:中國古代對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個學術流派的總稱。

〔17〕翼衛教經:翼,輔佐輔助。衛,保衛,捍衛。保衛道統綱紀。

〔18〕投壺射矢: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投壺禮來源于射禮。由于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設置靶場;或者由于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箭;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19〕觀德:觀察德行。《史記·樂書》:“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睡虎地云夢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云夢秦簡。內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秦〕李斯《倉頡篇》

原是教育學童識字的字書,秦始皇統一文字時又成為小篆書體的樣板。

〔20〕作圣述明:克制欲望,用圣人的標準來修養自己,同時用文字來傳承和表彰圣人賢明的品格。

〔21〕宰我: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29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

〔22〕鐘、張:鐘繇和張芝,三國時期書法關鍵性人物,鐘繇(151—230年),字符常,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官至太傅。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他博采眾長,兼善各體。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傳世。張芝,字伯英,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有“草圣”之稱。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冠軍帖》《二月八日帖》《終年帖》等刻帖。

〔23〕大統:這里是指王羲之成為書法的正統。

〔24〕第:待到。

〔25〕豐:豐坊,明朝書法家、篆刻家,藏書家,玩世不恭,不拘法理,性情孤僻。善于書法理論,“五體并能”,有“書學淵博”之稱;亦善于臨摹前代書法,幾乎可以亂真。書法最擅草書。草書《砥柱行》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祝:祝允明(1461—1527年),別名祝枝山。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征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文:文征明,又字征仲。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文征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姚:姚綬(1422—1495年)明代官員、書畫家。字公綬,號谷庵,又號仙癡。浙江嘉興大云寺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官監察御史。

█〔明〕宋克《急就章》

此作為宋克44歲時精心臨摹的得意之作,筆勢勁健,風貌簡古,表現了宋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代表了明代章草書的最高成就。

█〔清〕喻蘭《仕女清娛圖冊》

此圖展現了富貴人家女子投壺的情景,說明了優越的生活環境不僅保障了她們衣食無憂,亦為她們提供了種種休閑條件,從而令她們具有多方面的修養。

〔26〕躅(zhuó):足跡。

〔27〕宗逸少:宗,宗奉。以王羲之為最高取法對象。

〔28〕祝、文:祝允明,文征明。

〔29〕王:此處不可考,可能指王問(1497—1576年),明代官員。書法類米芾,又似黃庭堅,點染山水、花鳥皆精。馬:馬一龍,號孟河,別號玉華子。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為南京國子監司業。以草書見長,取梅花大小錯落,無一準則,隨性而生之趨勢,大小開合不定,俯仰橫斜千姿。章法布局上有疏有密,參差不齊,無行無列,自由自在。

〔30〕蘇、米:蘇東坡、米芾。在書法上與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31〕矜夸:矜持傲慢而夸張。

〔32〕宣圣:孔子。漢平帝元始元年(1年)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此后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圣人,詩文中多稱為“宣圣”。

〔33〕子輿:孟子,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34〕楊、墨:楊朱和墨子。楊朱(約公元前450—約前370年),字子居,魏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主張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

█〔三國〕鐘繇《淳化閣帖宣示表》

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鐘繇所書,真跡不傳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都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于宋《淳化閣帖》,共18行。此帖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

█〔明〕豐坊《自書卷》

此卷書法得二王筆意,多用枯澀筆,腕力沉著,然稍乏韻致。

〔35〕《取舍》:與后面《心相》同指作者本文中的《取舍》《心相》篇。

〔36〕商、韓:商鞅、韓非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37〕閑:柵欄,防御,這里引申為保護。


【譯文】

龍馬背負著“河圖”從黃河里出現,神龜呈獻了“洛書”從洛水中出現,這就是天地宇宙在向人間開啟文字。伏羲一畫開天,創造了先天八卦系統,周文王在此基礎上增加三爻成為六爻卦象,演繹出了六十四卦系統,這就是圣賢的王向天下傳播文字和文明。至于說那些龍書、鳳書、鳥書、蟲書、穗書、云書、蝌蚪書等名號,還有大篆小篆的興起,古隸書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和新興事物的紛繁駁雜造成的書體類型難以全面記錄。但是真正能夠傳遞到后世的卻只有大小篆和隸書。從周到秦,從漢到晉,楷書、行書相遞興起,章草也漸漸發展,文字所能展現出的無窮魅力,鋪排和傳揚得也極盡全面和廣泛了。然而書法的寫作,在帝王這里是為了經營管理國家,在圣賢那里是教化人心。至于類似揚雄的文章和佛家的經典教義,諸子百家的詩歌碑銘,他們的勸導與懲戒,不借助于文字,又如何能記錄他們的思想呢?所以說書法的功用實則可以與天地一樣長久,并且有著輔助保障和保衛維系社會秩序的禮教與圣人經典的地位。

█〔明〕祝允明《雜書詩》

祝允明此《雜書詩》卷為自作詩,以楷、行、草(三體)書之。筆法沉著凝重,點畫明凈,多有古意,與其以往草書縱橫馳騁、多字連屬略有不同。此卷正值祝氏書法藝術成熟時期,故楷法精嚴,行書爽暢,草書飛動,體現了祝允明諸體皆能的藝術造詣。

投壺射箭這樣的娛樂,還要夸許說可以從中觀察人的品性道德,而用圣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盡職盡責地書寫來闡述圣明之道的人,本來就應該列入神仙的品級。宰我認為孔子比堯舜還要賢明,我則說王羲之可以兼容鐘繇和張芝兩家的優勢而為最高典范。從此書法的正統書體和審美體系就樹立起來了,并且將萬世不變。到了唐代,書法家們追求用筆的力度和法度的謹嚴,其偏激之處在于太過嚴厲和刻板。宋代的人們追求圓妙的趣味和精神的自由,其失誤在于放縱過多和失去分寸。元代的書家追求性情的文雅和優美的體式,但又失之于柔弱。這期間也有一兩個豪杰之士奮勇開拓,但總是沾染時代習氣,不能脫俗,總是優劣互見,不能出類拔萃。我大明朝奠定基業之初,仍然沿襲元朝的規范法度,雖然有豐坊、祝允明、文征明、姚綬等幾個大家極力跟蹤唐代的腳步,以王羲之為學習目標,但最終還是有畏難的情緒,而大家經常說人人可以為堯舜,堯舜都可以當,那又為什么害怕書法的難呢?王羲之是我的老師,是我所樂意學習的。怎奈何從祝允明和文征明絕世之后,南北方的王問和馬一龍搞亂了楷書;近年以來,社會上的人又競相去學習蘇東坡和米芾的書法。王和馬的書法淺陋、俗氣又怪異,很容易讓人們看出他們的不對,而蘇、米兩家偏激夸張,卻很難讓人們悟出來他們的失誤。這個風氣一流行起來,就很難回來了,如果再致力于去學他們,則更加有害了。

況且所有的學術思想和管理天下的倫理道德和制度規范都是由人的心靈智慧發展而成的。如果心術偏斜,則由此建立起來的所有思想、制度都是錯誤和有害的。孔子撰寫《春秋》,孟子排斥楊朱和墨子的學說,就是擔心人間的大道會被異端邪說影響而衰落啊。所以他們才開壇講學,著書立說,孜孜不倦地向社會傳播他們的思想。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而我要說“人正則書正”。這篇文章后面的《取舍》等諸篇,并非沒有類似商鞅和韓非子那樣的刻薄,但《心相》等篇中,是準確地運用孔孟的思想來進行分析和討論的。《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儒家經典難道不是心學嗎?傳承這些經典難道不是靠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六書才能實現嗎?端正書法之道就是端正世道人心,端正人心也是為了捍衛圣人之道。孟子批評排斥楊朱和墨子正如我在書法上批評蘇東坡和米芾這樣的事,就是放在千年以后,真正的有識之士再來評價這件事,必然能感受到我端正書法的功勞,并稱贊我不愧是圣賢的門徒啊。

█〔宋〕蘇軾《題王詵詩帖》

蘇軾為王詵自書詩所作的題跋,記述了王詵因受其累而貶至武當,然仍醉心于詩詞,有世外之樂。該帖筆豐墨滿,結體長短交錯,縱橫抑挫,富有動感。雖是敘事而兼有議論,充滿感情色彩,是為知己而作。


【延伸閱讀】

歷史上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和推論:

其一是文字始于結繩說。《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許慎《說文解字·敘》也有“接繩而治”的說法。鄭玄《周易》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西南邊陲云南還有結繩記事的情況存在。

其二是文字來源于契刻說。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種痕跡、記號來記事,即契刻。

其三是文字始于八卦說。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兇占卜的一種特殊符號。宋代鄭樵《通志·六書略》:“坎、離、坤卦也,以之為字則必從。故坎卦從而后成‘水’,離卦必從而后成‘火’,坤卦必從而后成‘川’。”按鄭樵的說法,由于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漢字。

其四是倉頡造字說。這種說法影響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記載。《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漢代,倉頡被神話。《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論衡·骨相》:“倉頡四目,為黃帝史。”其實,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獨創。正如《荀子·解弊》所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作為記錄語言符號系統的文字,是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不斷創造、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數比前一朝代的字數逐漸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證明這一點。

其五是“河圖洛書”說。河出圖、洛出書,并由此產生了易經八卦系統,從而衍生了文字。這是本文作者所采信的起源論。其實這只是初民的神話,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文字的某種符號最先發生在河洛一帶。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古文字)從廣義而言,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地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古文(古文字)包含甲骨文與金文,甲骨文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定型的文字。

甲骨文為商朝后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用朱墨書寫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

█〔明〕王問《五律詩扇》

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作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史籀對文字學的貢獻最大。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是為大篆。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又有稱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大篆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整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與大篆相比較象形性比較少。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后來小篆向隸書演變,最顯著的變化是婉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的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隸書因其字大多數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同時也有富有優美或奔放風格的隸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著名的顏柳歐趙四大楷書,還有初唐的虞世南、褚遂良,中唐的智永等。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行書不同于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于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飛動的審美體驗。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瑯邪臨沂人。領右將軍故稱王右軍。其書法善隸、草、楷、行各體,廣采眾長,自成一家。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是中和之美的代表。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書圣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首推王獻之。后來梁武帝蕭衍則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歷史上學王羲之的高潮在唐,因為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其作品,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并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

█商甲骨文

甲骨文字雖不以追求藝術美為目的,但卻因為這種無意識而不自覺的成為了藝術美,因其古拙而令人推崇。


本文批判的楊朱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之一,創始人為楊朱。楊朱學派客觀現實地闡述了人本的發展意義,在戰國時代影響很大;孟子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無著述流傳,其言論事跡散見于《孟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它的主旨是從個人本位出發,提倡“貴己”“為我”“輕物重生”,視個人感官的物質利益高于一切。孟子以楊、墨作對比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抨擊“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韓非亦批評這一派人為“輕物重生之士”(《韓非子·顯學》)。而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儒家并稱“顯學”,他們同時受到了儒家的嚴厲批評和攻擊。

█〔元〕趙孟《人騎圖》

趙孟不僅是一位書法家,在繪畫上也頗有造詣。圖畫一著唐裝之文官執鞭騎馬,儀態雍容不凡,著意表現文人含蓄儒雅和沉穩的個性。描法近鐵線描,勁健細挺,畫風得唐人之富麗,亦不失文人之清雅,將重彩與淡彩有機地合為一體,更多地汲取了北宋的筆韻。

墨家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并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另一方面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后期墨家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范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黃庭堅《送四十九侄詩卷》

書法發展到北宋,漸漸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思潮,即后人所謂的尚意書風。清代梁巘的《評書帖》曰:“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清康熙年間,江蘇金壇人王澍在《翰墨指南》中云:“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道光年間的周星蓮在其《臨池管見》中對以上說法做了形象的比喻。他說:“晉人取韻,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吾謂晉書如仙,唐書如圣,宋書如豪杰。學書者從此分門別戶,落筆時方有宗旨。”宋代書法的所謂“尚意”,就是注重書家個人意趣、情懷的表現,注重主觀的發揮與個性的張揚,強調書法藝術的抒情功能,但是這就要求書家必須具備相當的哲學修養。黃庭堅說:“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蘇軾作為尚意書風的領軍人物,其在哲學修養上有著極深的造詣。蘇軾認為,書家要通過書法作品表現“道”,不能是直接的,只能是間接的。而書法點畫之間,相形萬物,最適于體現道。宋代書法同時還要求書家高尚的人格情操,因為書法是表現書家心靈世界和審美情趣的。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這就要求書家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人格品位,追求高尚的審美趣味,力戒俗氣,方能創作出高品位的書法作品。宋人書法創作的尚意取向,更加注重了書寫者主體的感覺、意志、情感、學識等在書法作品中的體現,從而把書法推向了一個更具有創作自由、更具個性化特色、更具時代精神的藝術空間。這其實是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它仍然以新的形態延續著漢字創生以來所蘊含并孜孜以求的優雅之美、雄健之美。


【名家雜論】


中國古代書法家或者是書論家都有極高的哲學、文學、史學修養,這得益于中國古代綿延有序的通識教育的成就。這種模式要求學者文史哲兼修,文武并重,更特別注重修身,不斷提高人格的修養,強調知行合一。這就為他們將來從事各種學術、藝術研究以及從事各種社會管理活動打下了堅實的淵博的學識基礎,這與現代歐美高等教育思想暗合。因此項穆開篇就講書法的核心問題——書統,也就是要用儒家盡善盡美的學術思想作為統攝書法審美的核心思想。作者開宗即提出了河圖洛書是文字的源頭,敘述了明朝中期以前的各代書法的優劣之后,鮮明地確定了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作為書法正統的核心觀點。他嚴厲地批判了宋代的尚意書風,批評了明代吳門四家之后的時代書風,因為他們都背離了書法的道統王羲之,背離了王羲之富含儒家道統思想的中庸和諧的美學思想。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是必然沿著不斷解放個性,不斷實現個人價值,不斷追求差異化的趨勢向前演進的,這就必然導致書法藝術沿著不斷遠離質樸,趨向妍美的方向前進,就是古代書論家常常哀嘆的“古質而今妍”。實際上王羲之在質樸上就不如鐘繇,而妍美過之,而王獻之質樸不如王羲之,而流美過之。作者作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敏銳地看到了書法對人心的巨大影響,所以才不遺余力地要將書法提高到影響世道人心、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高度上來了。由此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傳統知識分子對社會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心系天下的憂患意識。

█〔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麻城市| 石台县| 开平市| 龙陵县| 黄陵县| 灵石县| 方城县| 灵璧县| 博野县| 普兰县| 晴隆县| 青铜峡市| 建阳市| 大连市| 萨迦县| 方城县| 台北市| 隆昌县| 永嘉县| 彭阳县| 仙游县| 平塘县| 西乌珠穆沁旗| 鄂温| 临澧县| 泽州县| 南召县| 岳池县| 玛纳斯县| 仪征市| 毕节市| 平远县| 景泰县| 阿拉善右旗| 武宣县| 兰坪| 怀来县| 呼和浩特市| 广灵县| 安平县|